作为基督教的教主,耶稣的胸怀特别博大,提出的教义非常深邃,精神无比崇高,耶稣的一个基本主张是博爱。博爱又分两方面,即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耶稣认为,上帝是父,人类都是兄弟姊妹。应当摒弃犹人教的民族偏见。人的生命比全世界的财富更宝贵,信徒之间应彼此相爱。耶稣曾说:“你们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你的上帝……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令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22:37——40)。
爱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地事奉上帝。耶稣反对宗教生活上的繁文褥节和哗众取宠。他指出: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让人们看见,如施舍、祷告、禁食等。耶稣自称是上帝之子,对待他的态度便是对待上帝的态度。他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约翰,3:16)。“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了我的父”(约翰,14:6——7)。“我就是生命之粮,到我这里来,必定不饿”(约翰,6:35)。“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儿、姊妹、兄弟,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加,14:26——27)。
“爱人如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耶稣所主张的爱人如已又分几个层次。第一,人应该自我完善。他说;“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也不让全身下地狱。”(马太,5:29——30)第二,应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的眼中有梁木呢……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才能看得清楚,然后才去掉你兄弟眼中的刺”(马太,7:3——5)。第三,应该宽恕人。他说,“你们饶恕人的过失;你们的天主也必饶恕你们的过失”(马太,6:14——15)。第四,要忍耐。他说,“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马太,5:39——40)。第五,也要爱仇敌。他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人祷告。(马太,5:44)。第六,放弃暴力。耶稣被捕时,有个门徒欲拔刀反抗。他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者必死于刀下”(马太,26:52)。第七,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达到博爱的最高层次——爱人如己。耶稣自己也以身作则。他说,“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约翰,10:11)。又说,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约翰,10:11)。
虽然耶稣的博爱主张在阶级社会很难行通,但它适合善良、质朴、天真的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完善自我。所以,从古至今它都一直对慕道者和信徒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上帝是父”是耶稣最重要的思想。他曾以浪子为比喻:小儿子将父亲给他的产业挥霍殆尽后醒悟,决心向父亲忏悔。父亲不仅没有责备他,而且为他设宴庆贺,说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复得。耶稣以此说明上帝对世人的态度。
耶稣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上帝的国,即指“上帝的统治。”当时的犹太人认为上帝的国实现的时侯,他们要从异国的压迫下得到解放,弥赛亚来临统治世界。耶稣理想中的上帝的国不局限于犹太民族,而及于全人类。并且,它不是属于物质的,而是一种精神境界。有资格进入上帝的国的是小孩子,是那些自感灵性贫乏的人,是那些为正义遭受迫害的人。关于耶稣的使命,除了宣告上帝的国即将来临之外,他自己总结为:“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而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众人的赎价。”基督教把这一舍命救赎众人的思想和行动,作为耶稣基督最重要的使命,称他为救世主。
耶稣作为犹太人和基督徒心目中的救世主,并没有能改变犹太民族当时那种苦难的命运和基督徒受迫害的境地。后来犹太人因种种原因又长期受到基督徒的排斥,而基督教的教主则是犹太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但耶稣作为思想家、宗教领袖,仍在人类历史上创下了永恒的业绩。他的最大功绩便是在犹太教内部分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个新的宗教基督教。这是人类意识形态领域和精神世界的一场重大变革。他在《福音书》中所垂范的令人感动的博爱精神、同情品格、平等思想和舍己救人的观念,不仅使他成为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和道德宗师,而且也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他创立并为之殉难的基督教,在他死后近三个世纪合法,在公元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在11世纪时发展成为世界宗教。16世纪时,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西方文明的扩展,基督教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宗教。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大规模地传入我国。今天,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便是纪念耶稣而形成的。公元前——B、C,即BeforeChrist,意即基督之年;公元——A、D,即Anno Domini,意即主之年。
附记
耶稣其人
历史上是否有耶稣其人曾有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越来越新的研究都持肯定意见。
记述耶稣的古文献绝大部分出自基督教形成之时的宗教经典,主要见于公元一世纪成书的《新约》,尤其是《马可》、《马太》、《路加》、《约翰》四卷福音书。公元一世纪的犹太史学之父约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37——95)在他的《犹太古事记》一书中有两处关于耶稣的记载。在18卷的一处为:“就在这时耶稣出现了——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可以把他称为人的话……他是基督。由于我国(指附属于罗马的犹太仆从国)领导人告发,彼拉多判处他钉十字架。”该书20卷还写道:“亚那召集公众集会,把耶稣(又名基督)的兄弟和几个人传到会前,指控他们违法,把他们用石头砸死。”《新约》也多处记载雅各的事迹,提到他是耶稣的兄弟,这与约瑟夫斯的记载相符,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这段史料可作为历史上确有耶稣其人的证据之一。另外,在约瑟夫斯的《犹太战争记》(The Wars of theJews)中也有涉及施洗约翰、雅各、耶稣基督的三小段文字。一些史学家也认为这是证实耶稣存在的旁证。
公元一二世纪的罗马大史学家塔西陀(Tacitus 55-120)在他的《编年吏》(Annals)中也提到耶稣:“基督,因此人该教而得名,于提庇留统治时期,在总督本丢·彼拉多手下被处死”。《新约》一书中也多次记载耶稣如何被钉十字架之事,与塔西陀所述相符。多数学者也认为这些史料对证明耶稣存在有较大价值。此外,公元三世纪的犹太教拉比(即教士)文献的外传所记载的拉比以利以谢所说的有关耶稣的话,也与基督教福音书中的耶稣的观点一致。犹太教与基督教长期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耶稣的有无,而在于他是否是神子。他们搜集到的犹太文献证明,耶稣基督的确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当然,一个成熟的宗教和庞大的神学思想体系,不可能只由一个人创造。耶稣只是基督教创始时期的一个先驱和杰出代表人物。后来的基督教传统把许多人对创教的贡献都集中到耶稣身上,把耶稣尊为教祖,并把传说中的许多事迹都附会到教祖的身上。这在世界宗教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正如马克思在《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所指出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不过,这已经不属于讨论有无耶稣其人的范围了。
(执笔:张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