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杂剧和金院本虽然具备了基本的戏剧形态,但只保留下来一些名目,还未发现完整的剧本。我国最早有剧本保存下来的是宋元南戏,因此,有人认为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剧。
(一)南戏的兴起
南戏形成于浙江南部的温州一带地区,是一种在吴越文化领域里形成的戏剧样式。晚唐以后藩镇割据,为偏处江浙一带的割据政权提供了发展优戏的环境,吴国、南唐和吴越都成为当时的优戏活动中心。宋朝统一以后,吴越一带的优戏在远离中原、汴京杂剧,难以交流的情况下,逐渐自发地走上了南曲演唱之路,形成与汴京杂剧不同的载歌载舞的表演路线。经过了北宋的长期成型阶段,在12世纪初叶的南北宋之交时,南戏终于形成于南方的浙、闽交合地区,并且以温州作为其据点,很快繁衍起来。
温州一带崇尚歌舞,民间小戏极为丰富,为南戏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大约在南宋中期,南戏有了一个比较大的传播,向北传入杭州,向南传到了闽南,向西传入了江西,南戏成为一个足迹遍布浙江、福建、江西的声腔剧种。
(二)南戏的发展
元朝建立后,由于北方政治文化势力的南下,南戏曾一度出现暗淡的趋势。但是,南戏并没有停止在当地民间的发展,它的活动遗迹仍然随时可见。它更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北方人的喜爱,于是,一旦元代后期中央皇权失控的局面形成,它就借助南方人民的反元情绪,趁势而起,迅速地繁荣起来。
南戏的重新兴盛是顺帝时期的事情。元顺帝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此时元朝的统治已经进入末路,汉人反抗的战乱已起。于是南戏的发展时期来到了,出现了众多的作者与作品,今天知道的“荆、刘、拜、杀”四大南戏戏本大都成于此时。
早期的南戏结构灵活,形式自由,不太讲究宫调和格律,曲调婉转轻柔,主要在温州一带民间社会活动中大显身手;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流传到城镇和都市,受到宋杂剧的影响,又广泛吸收了唐宋以来各种音乐歌舞、说唱艺术的营养,形成由歌、念、诵、科白、舞蹈组成的综合艺术。通过人物装扮,能够表现复杂而完整的故事。当时,江南有撰写剧本的“永嘉书会”“古杭书会”“九山书会”“敬先书会”等民间创作团体,集中了富有演出经验的老艺人和失意文人,他们的共同创作,为南戏提供了大量剧本。
(三)南戏的代表作品
宋元南戏最为成功的剧目为“荆、刘、拜、杀”四大本,即《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这四大本戏在当时和后世长期流传,成为南戏的看家戏。
《荆钗记》一般认为是元人柯丹邱所做,它的基本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才华出众但家境贫寒的书生王十朋以荆钗为聘,娶了退职官员的女儿钱玉莲为妻。王十朋中状元后,当朝丞相劝他再娶。但王十朋却忠实于已有婚姻,坚信“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交不可忘”,拒绝了丞相的逼婚,结果被贬了官。曾经以重金追求过钱玉莲的孙汝权偷盗了王十朋给家里写的信,并改动了信的内容,谎称王十朋已入赘相府。钱玉莲的继母本就嫌贫爱富,遂逼她改嫁孙家。玉莲不从,投江自尽,但又被人救起。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王十朋成了“丧妻”的鳏夫,钱玉莲成了被抛的“弃妇”。有人好心为二人做媒,二人均坚守旧约,不肯再婚。最后,二人偶然相见,真相大白,夫妻终又团圆。
这里,夫妻双方都忠诚于既定婚姻,不屈服于恶势力。虽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但这确是普通老百姓的基本婚姻道德观念。这里宣扬的是“贫相守,富相连”的专一,具有时代的意义。如果说《荆钗记》写的是离别之情的话,那么《白兔记》写的则是离乱之苦。
《刘知远白兔记》又作《白兔记》,作者不详,故事来源很早,宋代有《五代史平话》,金有《刘知远诸宫调》。此戏讲述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刘知远为财主李文奎牧马,被招赘为婿。李文奎死后,刘知远受到兄嫂李洪一夫妇的欺压,不得已弃家投军,入赘岳节度使府中,并以军功升为九州安抚使。其妻李三娘在家饱受折磨,磨坊生下儿子“咬脐郎”,无力抚养,托人送往军中。十六年后,咬脐郎在刘知远身边长大,成为一位英姿飒爽的小将军。一次出猎,因追赶白兔,与正在井台打水的李三娘相遇,才知道是自己的母亲。咬脐郎回营找到了刘知远,促成合家团聚。此戏以肯定和同情的态度描写了刘知远青少年时的潦倒和屈辱,投军后的艰辛和苦楚,未发迹时的挣扎与奋斗;同时也批判了他发迹后的志得意满对发妻李三娘的寡情薄幸。剧本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写了李三娘遭到兄嫂迫害,又被刘知远遗弃,在孤独寂寞中忍受煎熬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以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拜月亭》,又称《幽闺记》,大都认为是元代施惠根据关汉卿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故事发生在金末,金主昏庸,听信奸臣聂贾列的谗言,杀害了主战大臣陀满海牙全家。陀满海牙之子陀满兴福得秀才蒋世龙搭救,二人结为兄弟。蒙军进攻中都,金国兵部尚书王镇的女儿王瑞兰逃难时与母亲失散,邂逅书生蒋世龙,结为患难夫妻。蒋世龙的妹妹蒋瑞莲与哥哥失散后,被王镇夫人认为义女。王镇和番归来,巧遇女儿王瑞兰,嫌蒋世龙贫穷,将两人强行拆散,和夫人、瑞莲一同回到府中。王瑞兰日夜思夫,拜月亭下吐露衷情。后来,蒋世龙、陀满兴福分中文武状元,同被王镇奉旨招婿。世龙和瑞兰开始拒接丝鞭,及至证实乃是昔日被拆散的患难夫妻时,惊喜交加,破镜重圆,蒋瑞莲与陀满兴福成婚。
《杀狗记》为淳安人徐真作,可能依据萧德祥杂剧《王翛然断杀狗劝夫》改编。描写市民孙荣之妻设杀狗计,劝说丈夫珍惜兄弟之情断绝非人之交的故事,是一部表现家庭伦理关系的剧作。基本故事是这样的:富家子弟孙华因受无赖们挑唆,与弟失和。弟被赶出家门,沦为乞丐。妻子杨月真觉得丈夫的做法不对,便巧设一计杀死一条狗,假作人尸放在门口。孙华害怕,去央求那些平日过往密切的无赖们帮助埋尸。这些人不但不理,反而到官府控告他。此时,做乞丐的弟弟赶来,说人是他杀的,救孙华于危难。孙华因此大受感动,认清了无赖的面目,体会到兄弟情谊的珍贵,兄弟复又和好。
“南戏四大本”上承北杂剧,下启明传奇,在南戏向传奇的演变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故而,它们又被称作“四大传奇”。
元代戏文的集大成之作是高明的《琵琶记》。在《琵琶记》之前的南戏,基本上还没有超出村歌里咏的水准,《琵琶记》的诞生,则将南戏历史推进到了一个划时代的阶段。从此南戏的创作进入文人的视线,由此而造成日后创作队伍的繁兴和创作高潮的迭起。
高则诚,名明,号菜根道人。据传他用三年时间创作了《琵琶记》,把他对艺术创作的所有想法都糅进了这部作品里。所谓“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是高则诚对创作论的独到理解。正是基于这种理解,高则诚自觉地在人物命运的苦难和人物内心的矛盾上大做文章,从而取得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琵琶记》叙述的是青年书生蔡伯喈辞别父母和新婚妻子,上京应考,中了状元。皇帝下旨要他与牛丞相的女儿结婚。蔡伯喈说明自家情况,因而要辞官、辞婚。皇帝未许,以君道大于孝道的说辞,逼迫蔡伯喈与丞相之女成婚。此时蔡伯喈的故乡发生灾荒,结发妻子赵五娘咽糠充饥,赡养公婆。不久老人去世,赵五娘长途行乞、上京寻夫,寻到状元府,向丞相之女叙述了遭遇,牛小姐深为感动。皇帝得知此事后,旌表了蔡、牛、赵及已亡的蔡父蔡母。
《琵琶记》的成功,一大半在于高明在“动人”上做文章。它之所以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相对的艺术技巧所确定的。在结构上采用双线并进、交错映照的手法;在格律上一改南戏创作凌乱、单调的面貌,调配曲牌,组织联套,裁定四声、句格,都表现出细致精到的特点。
《琵琶记》最初在南戏舞台上盛演,以后在南戏声腔的各路变体声腔昆腔、高腔等传播不断,又被地方广为继承改编,其舞台生命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些说明了其艺术魅力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