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财富的聚集和人口的增长。八特地处河北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之上,早在曹魏之时,曹操便将这条道路称为“上党粮道”,而八特所居之地正是滏口陉上党粮道的咽喉所在。八特位居高台之上,旧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封闭严密,在安全上无忧。
城北有洺河,
城中也有小河流过。加之八特镇民风淳朴,村民待人宽厚。在这样的环境下,牲畜和行人均可得到良好的休息和放松。因此,不管是东来的商贾还是西来的晋商,车马行走到八特都是最好的打尖歇憩之所,八特在这种条件下,想不成为一个商贸重镇都很难。
八特村拐道街是当时八特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店号林立,商贾云集。张宪云和申海顺曾经对八特镇拐道街的商号进行过统计和调查。在拐道街有阳邑人张袭渭开的“德一恭”店铺,八特人王连生开的“义盛永”馍铺。拐道街路东有八特韩泰山开的“广泰昌”号药铺,紧挨“广泰昌”药铺的是韩玉和的“明盛源”杂货铺。拐道街路西是韩泰山和韩玉和开的“泰盛广”杂货铺和“利民药房”。在这条街上还有“恒源”油坊、“同心”油坊、“恒兴”油坊、“兴一”药房、“三和永”油坊等。在拐道街不远的龙家堂街和王家街还有“志和祥”杂货铺、“三和永”杂货铺、“鸿兴厚”山货行、“誉丰厚”绸缎庄、“晋远堂”药店、“兴盛龙”商号、“永兴成”钱庄等。张宪云说:“过去这里车水马龙,商贾云集,遇上单月赶大集的日子更是门庭若市,叫买的、叫卖的、走亲串户的,熙来攘往,肩摩踵接。”
八特商人与隔河而望的喜欢外出经商的武安商人不同,武安商人有“关东帮”和“河南帮”……主要到外地经商,而八特商人除韩洪元开的“晋远堂”药店在山西介休、河北石家庄开有分号外,其他字号均不出八特镇。这种现象可能取决于八特特殊的地理位置。南来北往的商人云集八特,使八特成为了磁武涉三界的物流中心。人的流通也是货物的流通,更是货币的流通,生性恬淡的八特商人不用出门便可以赚足银两,何乐而不为呢八特商人知道“人气就是商气,人缘就是商机”的道理。因此,八特人对外来的客人格外善待。现在的八特村还保留有很多公益性的建筑,位于南八特村中的关帝庙卷棚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三面通透的歇山顶建筑,伫立在一个丁字形路口,正壁墙龛里供奉有关帝的神像。据村中的老人讲,这个卷棚就是专门供过路的行人遮风避雨、歇脚休息的,卷棚每天有专人负责提供免费茶水。八特村的南大门还有一座茶棚,茶水也是全部免费供应。后因外来客人的增多,八特的商户又专门集资在茶棚旁盖起了一座宏伟的白衣大士庙,供外来人食宿。在参观茶棚和卷棚之前,遍布八特古镇的古宅大院和众多的店铺商号建筑使我惊讶,我被八特商人创造的奇迹所吸引,也被他们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在茶棚,我真正感受到八特商人豁达开放的侠义秉性,“在商言商,无商不奸”的俗语在八特根本看不到,八特商人所做的只是“在商言义,商德为天”的“江湖道义”。这是八特商人的大智慧,体现出八特商人的精明。在关帝庙卷棚,我才真正领略到,原来八特商人的精明之处并不在于卷棚的遮风避雨,也不在于免费提供的温馨茶水——尽管这一点已经比现在一些大公司倡导的“顾客就是上帝”早了几百年,但并没有完全显露出八特商人的聪明加精明。八特商人把聪明藏在了卷棚西壁的墙龛里,藏在了关帝爷的身后,而且,不显山不露水;在坐西朝东三面通透的卷棚里,八特商人在西壁正中供奉起了关帝爷的神像。关帝是山西运城解州人,在明清时期,晋商把关公作为他们最尊奉的神明,以关公的“诚信仁义”来规范他们“以德治商”的行为和经商活动,很多商号在号规中大都规定了“重信义,除虚伪”,“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族恨”等等“职业德行”。关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晋商诚信忠义的化身,晋商所到之处必有关帝庙。清朝末期,仅山西归化城就有七座关帝庙,可见晋商对关帝的崇拜程度。八特作为晋商来往于山东和山西的必经之地,很多的商机都有赖于晋商的往来停留。细心的八特人不仅为这些走遍天下的晋商提供了遮雨避风的港湾,更为他们构建了临时的精神家园。卷棚墙龛内的关帝庙虽然不大,但对于这些旅途劳累的山西商人来讲,已经体贴到了极点。他们可以一边品茗一边休憩劳顿的身体,同时还可以打理一下他们精神支柱,祈求财神关公的护佑。八特人的无微不至感动了晋商,晋商也毫不吝啬地回报了八特,八特古镇的四百年繁荣一定程度上得力于晋商。民国晚期晋商衰败,八特的商贸也随之步入低谷。
晋商做着天下人的生意,八特人做着晋商的生意;晋商将天下人的钱装进腰包,而八特人则将晋商的钱装进了口袋。这就是八特人。你说精明不精明?
精明善商的八特人在经历了财富的积累之后,近代又开始开挖煤窑。八特开采煤炭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至今在八特还保留着一口元代的方口煤井。明清两代八特采煤的历史资料欠缺,无法考证,但在近代,八特已经拥有“同心坡”、“长新坡”、“公益坡”、“碧心坡”、“存心坡”、“成盛坡”、“龟盖”、“石井沟”等八座煤窑。这些煤窑的经营方式采用股份制,既有合资经营又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同心坡煤窑由磁县索井村赵志宽、武安崔炉村齐才良和八特镇李本志合资开办。长新坡煤窑由峰峰西佐村杜长清和八特镇张存昌合资开设。八特公益坡煤窑则面向社会发放股票,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爷爷留下来的那张“八特公益坡煤窑股票”就是最好的见证。
八特商人在生意的经营管理上,借鉴了晋商较先进的管理办法。镇内一般店铺多是由东家自己经营打点,店内掌柜和店员除年俸外,还可以顶身股。稍具规模的字号就要另请掌柜来经营:碧心坡煤窑的东家是八特的韩锦余妻张氏,大掌柜则是西苑城村的孔繁怀;龟盖煤窑的东家是当时的武安县伪县长李聘三,大掌柜则是八特人韩三成。
近代煤炭业的繁荣,是八特这个四百年古镇最后的灿烂,煤炭业兴起拉动了八特镇的纺织业、运输业、车马住宿、饮食等行业。八特的煤炭主要销往西部的涉县和北部的武安等地。精明的八特商人将煤炭卖掉后,再从涉县武安等地换回粮食,然后再将换回的粮食拉到不远的瓷都彭城换回陶瓷,将陶瓷再销往北部山区。这一来一往,庞大的八特运输队伍几乎没有空车返回的可能。八特在商贸经营上已经很是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