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身高体重不断增长,生理功能日趋成熟,给婴幼儿用药时应充分兼顾这些特点。
301.家庭常备小儿药物
(1)退热药
发热为小儿最常见的症状,应为小儿准备小儿APC、扑热息痛片、小儿退热栓等。由于此类药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因此最好饭后服用。服药后多饮水,出汗后换衣服。
(2)助消化药
小儿常因消化功能紊乱或喂养不当发生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应备有胃酶合剂、妈咪爱、思密达、消食片、乳酸菌素片等助消化药。
(3)止咳平喘药
止咳药有小儿止咳糖浆、止咳露、止咳化痰冲剂等,平喘药有蜜炼川贝枇杷膏、氨茶碱、舒喘灵等。
咳嗽是机体排出炎性分泌物的保护性反射,有利于病原体及分泌物的排出。若咳嗽较轻,不影响活动和休息,可不用止咳药;若咳嗽较频,甚至痉咳,影响孩子休息,重者出现面部浮肿、出血点等,则必须用镇静止咳药。
服用止咳糖浆后不要饮水,以免冲淡药物降低疗效,如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应最后服用止咳糖浆。
(4)抗贫血药
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人造补血糖浆、维生素B12等铁剂药物有胃肠道刺激症状,饭后服可减轻。服用铁剂后会使大便变黑,不必担心,也无需处理,忌与茶、奶同服。
(5)抗过敏药
常用抗过敏药有扑尔敏、非那根、炉甘石洗剂等。服用后小儿会有头晕、嗜睡、口干、恶心等现象,宜睡前服用。
(6)抗生素药
可选用强必林、莱特新、阿莫西林等,一般感冒可不服用抗生素,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生素。
(7)小儿常用中成药
中成药服用方便,用药量小。
对小儿常见病有良好的疗效。应根据医生或药品说明书的推荐剂量酌情服用。如小儿感冒冲剂用于退热解表,消积止咳口服液用于帮助消化、止咳化痰,小儿牛黄散用于发热、咳嗽、大便燥结等。
(8)常用外用药
酒精:医用酒精浓度为75%,多用于皮肤感染,如小疖肿、脓疮等的涂擦,也可以将其稀释后用来擦澡和物理降温。新生儿脐部感染时也可用酒精来清洁脐部。因其易挥发,最好瓶装保存。
碘酒:碘酒是碘或碘化钾溶入酒精配制而成。常用浓度为2%~2.5%,其应用范围同酒精,但对皮肤的刺激比酒精大,新生儿要慎重使用。碘酒可用于皮肤消毒、疖子初起、毒虫咬伤等。黏膜处如嘴唇不宜使用。因其成分不稳定,应装入深色小瓶中并放阴暗处。
龙胆紫:龙胆紫俗称紫药水,具有杀菌和收敛作用,对组织不存在刺激性,可用于皮肤感染、口腔溃疡、鹅口疮等。应放在阴暗干燥的地方,瓶塞要塞紧,以防挥发。
红汞:红汞俗称红药水,是一种常用的皮肤消毒剂,适用各种外伤,本身刺激性小,皮肤黏膜发生破裂者也可使用,注意不能和碘酒、紫药水一起使用。
高锰酸钾:高锰酸钾简称PP粉,俗称回锰氧。一般外用时多配成1∶5000液,通常放数粒晶体于盆中,加温水制成淡紫色即可。高锰酸钾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溶液浓度不可过高,否则会引起皮肤灼伤。
其他外用药:包括0.25%氯霉素眼药水、0.5%呋麻液、呋锌膏、开塞露等。
创可贴:用于局部皮肤轻擦伤处。
302.家庭药品保存方法
一般家庭都应备些常用药,如解热镇痛药、助消化药、跌打损伤药等,如何妥善地保存、合理地使用这些药品呢?
家庭药品的使用方法:
(1)应将家庭药品放于清洁干燥、避光的地方。
(2)药品的标签应清楚,标签不清时要及时更换或不用。内服药和外用药要分开放置。
(3)应定期检查药品的保质日期,变色、浑浊、沉淀、发霉的药品应弃掉不用,要注意药品的有效期。
(4)针对不同性质的药品要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因室温过高而易变质的药品,如抗生素等药物,应放于冰箱低温保存;易氧化潮解的药物,如利福平等,应密封于瓶或袋中;需避光的药物,如维生素K片、维生素B12片等,应放于棕色瓶中。
(5)将药品放于小儿拿不到的地方,防止小儿误服药物而引起中毒。
(6)中药丸、散类药要防潮、防鼠、防虫蛀;芳香类药要瓶装,防挥发;易霉变药要放于阴凉通风处。
(7)成人用药最好与小儿用药分别放置,以免错服。
303.小儿服药时间
(1)需每日3次服用的药物,应按早、中、晚服药。
(2)需每日2次服用的药物,应按早、晚服药。
(3)需每日1次服用的药物,应在早晨服用。
(4)若是特殊服用的药物,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药物血浓度、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
(5)健胃药,如胃蛋白酶合剂等,可刺激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宜饭前服用。
(6)助消化药及其他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酵母、阿司匹林等,应饭后服用。
(7)导泻药,如果导片、液体石蜡、蓖麻油及驱虫药等,安眠药,如安定等,宜睡前服用。
(8)解热镇痛药,如APC等,应发热时服。
(9)利福平应空腹时服用。
(10)平喘药应喘息发作时服用。
(11)特殊药应遵医嘱按时服用。
304.成人药能给小儿吃吗
成人吃的药小儿不一定能吃,即使是常用药也是如此。如成人用的止咳药咳必清、止咳糖浆,内含麻黄素、鸦片等成分,不能随便给婴幼儿服用。1%的呋麻液或麻黄素也不能随便给孩子用,不得已用时要对半稀释。
凡是说明书上注明小儿不宜使用的,就一定不要给小儿用。有些成人用的药,虽然小儿也能用,如抗生素、维生素、助消化药等,但用药前要了解每片药的含量及小儿用药量,精确推算后,才能给孩子服用。
305.小儿用药途径
用药治疗疾病采取的途径多种多样,用药方法及给药途径是否正确,对药物作用影响很大。
(1)口服给药
口服药物经口服、胃肠道吸收而在体内发挥治疗作用,其优点是简便、安全、经济、无痛苦,患儿较易接受,家庭中也便于实施。
口服给药的缺点是作用缓慢,吸收量不规则。
(2)直肠给药
如肛门栓剂、保留灌肠等,对胃肠无刺激,比口服作用快。
(3)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是一种较常用的给药途径,用药量准确,作用快,排泄也快。
缺点是操作技术较强,要求严格无菌,家庭使用不方便。注射给药包括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及静脉输液等。
(4)局部给药
直接将药物用于患处,使局部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产生对局部的治疗作用,包括涂擦、喷雾、含漱、湿敷、滴入、吸入等方法。
有家长认为打针比吃药效果好,不管得什么病和病情轻重,都要求注射治疗;也有家长觉得打针比吃药省事,而要求注射治疗。其实有些病口服给药比注射给药效果会更好,如肠炎和痢疾等消化道疾病。
小儿肌肉欠发达,臀部较小,血管细小,注射操作有一定难度,小儿又不易合作,因此注射时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局部感染和损伤。
306.小儿用药特点
婴幼儿用药并不是单纯地将成人剂量减少,而是在许多方面有其特殊性。
(1)婴幼儿用药应兼顾自身特点
婴幼儿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身高体重不断增长,生理功能日趋成熟,给婴幼儿用药时应充分兼顾这些特点。
新生儿期:此期器官发育不成熟,尤其是肝的解毒和肾脏的排泄功能比儿童和成人低,用药应严格按体重计算。
婴幼儿期:这一时期宝宝生长发育迅速,要密切注意有些药物可通过不同的机理影响孩子的发育。要避免让宝宝服用四环素类药物、类固醇或某些含激素的制剂等,还应警惕某些中枢抑制药物对宝宝智力的损害。
婴幼儿不会说话或表达不明确,所以对药物毒副作用的观察比较困难,如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成人可能先出现耳鸣、眩晕等症状,及时停药后可避免耳聋发生,而对于婴幼儿却难于及时发现,即使发生了耳聋也难以察觉。
因此,婴幼儿用药一定要慎重,严密观察,及早发现副作用。
(2)婴幼儿用药应及时准确
小儿患病后常常起病急、进展快,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病情容易迅速发展。因此,应及时准确地用药治疗。
(3)婴幼儿用药应按时服用
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快,药物排泄也快,因此应按时让宝宝服药,以保证药物在宝宝体内的有效浓度。
(4)婴幼儿用药应严格按照要求
小儿患病机会比成人多,用药也多,经常用药不仅增加了发生毒副作用的机会,还会使某些敏感细菌被杀死,而抗药细菌却大量繁殖,导致抗药细菌的严重感染,给治疗带来困难。
因此,对小儿用药更应讲究适应证,当用则用,可不用时不能乱用,应严格遵守用药时间及疗程。
307.小儿用药注意事项
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生理机能尚未成熟,肝肾功能尚不完善,解毒功能较成年人弱,用药不当易出现毒性反应。
宝宝用药的注意事项
(1)抗生素的使用
常用抗生素或多或少均有一定的副作用,滥用抗生素会延误诊断和治疗,容易继发二次感染。
四环素影响儿童牙质和骨发育,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可致耳聋,喹诺酮类影响骨发育,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新霉素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和耳聋,儿童均不宜使用。
(2)退热药的使用
小儿发热的原因很复杂,在没有明确诊断前,使用退热药往往会掩盖病情,从而延误诊治。
尤其是婴幼儿,如果不适当地使用退热药,会引起出汗增多、体温突然下降,从而导致虚脱。
新生儿服用儿童退热片、APC片容易引起新生儿青紫症、贫血以及脐带出血、吐血、便血等严重不良反应。
(3)不宜滥用维生素和其他补剂
盲目服用维生素,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发生副作用或毒性反应。
如过多服用维生素AD胶丸,会出现毛发干枯、眼球突出、烦躁不安及发热等副作用。
有些中药补剂可引起孩子性早熟,因此应慎用补药,如需进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外用药
孩子皮肤黏膜吸收能力强,外用药过量会出现毒副作用,如鼻炎净、硼酸软膏、酒精、红汞、氢化可的松软膏、高锰酸钾等,过多使用均可出现不良反应。
308.小儿用药常识
孩子生病了要服药,像天经地义的事,但有的疾病并不一定要药物来治疗。那么,什么样的病才需吃药呢?这也很难一概而论,最好是由医师决定,父母不要自作主张。如果孩子生病必须服药,父母除了要注意喂药或让孩子自己服药外,还应掌握用药的一般常识。
不要随意给孩子吃成药。因为成药的成分及主治效果是一成不变的,无法对症下药。例如:一般治感冒的成药多半同时含有止咳和退烧的成分,如果孩子只有咳嗽现象,服用了成药之后,就吃进了原来不需要的退烧成分,不但不能针对症状治疗,还可能影响孩子的健康。
不能擅自增加或减少服药剂量。因为剂量是依每个人的体重、年龄、性别、给药方法、排泄率及药物的作用等条件而配方的,不可随便更改,以免失去应有的药效,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要照处方的指示正确服药。例如药水、糖浆用前要摇匀;药物宜避光并放在阴凉处;夏天时,药水易变质,不宜存放太久等。
服药时间要正确。按照医师指定的时间睡前、饭后、两餐间服用或顿服(平常可以不吃,有必要时才服用的,如退烧药)。
药物有标记脱落、变色、溶液产生沉淀或混有杂物等情形时,不应再使用。
药物应放在高处,避免孩子误食而引起中毒。
喂药时不可过于强迫,以避免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梗塞。
喂药方式:目前儿科的药粉、药水都已尽量制成孩子能接受的口味。
但无论口味多好的药,反抗心较强的孩子也会抗拒,当然有些药的味道确实是不太好。
对于较大的儿童,最好能够和孩子沟通,或鼓励他自愿吃药。对于一些始终排斥吃药的孩子,不妨将药加到饮料内,让其不知不觉地喝下去。
对于更小的婴幼儿,家长可把药水或药粉放在空奶瓶内,加点水让孩子吸吮。有些药可加在牛奶内让孩子喝下,有些药则不适合加在牛奶内。另外,有的孩子会因此连牛奶也一起拒吃。喂药器可有效地帮助家长给孩子服药。
总之,喂药的方法很多,但每个孩子吃药的态度也不一样,选一种孩子最能接受的喂药方式将药吃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每位医师在孩子给药的问题上所负的责任是很大的,有没有必要给药,医师的态度应该非常慎重。父母千万不要因此而怀疑医师的判断,也不要坚持让孩子用药,或任意购买成药给孩子服用。
309.谨防药物不良反应
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正确选择和使用药物,尽量不用和少用药物。一种药能解决问题就不用两种药,协同作用虽然能提高疗效,但毒副作用也会增强,还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要按医嘱用药,不可滥用、乱用,不可自行增减药量及次数或停药。
用药时不仅要考虑到药物的效能和安全性,还必须考虑到孩子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个体差异和身体状况等。
患有慢性病的孩子,家长要记住哪些药不宜服用,如溃疡病患儿不应服用阿司匹林,否则会诱发溃疡出血。
凡有药物过敏史者,家长就医时应向医生讲明,避免使用这类药物。如用某些药物后出现与本病无关的征象,如皮疹、发热、哮喘等,应怀疑是否过敏,立即找医生诊治。
要根据病情选择用药途径,病情轻者尽量口服,不但方便,而且安全。
患有肝、肾疾病时,用药要格外小心,尽量避免应用能加重肝肾功能损害的药物。
长时间应用某种易发生毒副反应的药物,如洋地黄、氨茶碱等,应监测药物浓度,随时调整剂量以提高疗效,避免不良反应。
310.小儿镇咳药使用原则
应当明确诊断,确定引起咳嗽的病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首先控制感染,口服抗感染药物,消除炎症;或对抗过敏原,配合对症治疗,才能使止咳祛痰药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些家长一发现宝宝稍有咳喘,就盲目应用氨茶碱类平喘药,以期达到迅速平喘的目的,岂不知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因该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高度兴奋作用,用药后很容易引起患儿兴奋过度、心动过速,并且氨茶碱的中毒量与治疗量极为接近,用量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中毒。婴幼儿应用氨茶碱类平喘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一般咳嗽的治疗应以祛痰为主,不宜单纯使用镇咳药。当频繁剧咳,或者频繁发作的刺激性干咳,影响患儿休息和睡眠时,才能短时间地使用镇咳药。对咳嗽伴有多痰者,应与祛痰剂(如氯化铵、溴己新、乙酰半胱氨酸等)合用,以利于痰液排出和加强镇咳效果。
对痰液特别多的湿性咳嗽,如肺脓疡等,应该谨慎给药,以免痰液排出受阻而滞留呼吸道内或加重感染。
对持续1周以上的咳嗽,并伴有发热、皮疹、哮喘,应及时去医院明确诊断或咨询医生。
除用药外还应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忌被动吸烟,忌食刺激性食物。
对睡眠不佳或情绪烦躁者可应用安定剂或镇静助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