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53400000008

第8章 人之为人

中华文化认为,人是由宇宙天地而生的,人在宇宙中处于中心的、特殊的地位。人和宇宙万物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相异性。正是这些相异性构成了人的主要特征。

人为万物之灵,是中国先民由来已久的观念。《礼记·卷第二十二·礼运》说:“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换言之,人从天地中来,天地之间的一切优秀的品德与灵气都集中到了人的身上,所以,人才成为天地之精,万物之灵。

人既是“万物之灵”,所以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的尊贵之处就在于:天、地、人同为万物之本;万物之中,“惟人独能偶天地”,能“赞天地之化育”;人“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人能群”,有互相协作、组织社会的力量;有仁义道德是人区别于万物的根据和高贵之处。

儒学关于做人学说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即所谓“人禽之别”。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在孟子看来,“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识别能力,即“有辨”。有什么辨?有上下亲疏之分,有礼义之辨,而禽兽没有。当代国学大师冯有兰认为,人与动物的差别,是因为人有较高的觉解,而动物没有。

儒学思考人与禽兽的不同,是把人的道德性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目的是要指出人作为万物之灵,是高于禽兽的。

儒学的全部学说,其主旨就是讲做人的道理。儒学关于做人道理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是基于人和动物的比较,即所谓“人禽之辨”。

(一)人从何处来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这是人的来源。但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下去,这就成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已找到了答案,即中华文化认为,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故《易传·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天地生人的过程,同父母生人的过程一样,都是从天地交合而产生的。《黄帝内经·宝命全形》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意思是说,人虽然出生于“地”,但是人的生命来源于“天”,而且人是经由“天地合气”的作用形成的;也就是说,人是“天”与“地”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儒学亦主张从宇宙的大系统中来理解人的存在,认为要想获得对于人本性的真正理解,必须回归到大自然之中,在“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状态下,去体验人的存在,这样才能获得对人的真正完全的理解。荀子说:“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意即自然的职能已经确立,自然的功绩已经完成,人的形体具备,精神随之产生,形神合一,便谓之人。汉儒董仲舒说:“人之(为)人本于天……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春秋繁霹·为人者天》)宋儒周敦颐说:“无极之真,二五(阴阳五行)之精,妙合而凝。乾道生男,坤道生女。”(《太极图说》)意即无极的真性,阴阳五行的精华,玄妙地结合凝聚,由乾健之性生成阳男,由坤柔之性生成阴女。无极之真成无形之性,二五之精生有形之身,此性之所由来,人之所由生也。

在古人看来,宇宙大化流行,生生而不息。在广阔的宇宙中,“位乎上而能覆物者”,是天;“位乎下而能载物者”,是地;天地间“灵于万物,贵于万物”者,是人。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人虽然是自然界中的万物之一,却又有不同于万物的特质。即人为天地之心,得天地之性,是万物之灵。因此,人在宇宙中处于中心的、特殊的地位,所谓“天地之间人为贵”。即处在与天地并列为三,号称为“三才”之一的位置。

所以说,人者,大也。其大者,头顶于天,足立于地。大者何谓也?古字“大”像人形。《说文》中说:“大者,从一从人。”“一者,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也就是说,天地万物从初始之道的观点来看都归属于“一”。从“人”者,从人之心也。人心无边无际无量,整个宇宙在人心里也只是像太空中所飘浮的一片云彩一样,可见人心之“大”。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就是说,宇宙空间有所谓“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是四大之一。人而不大,是上愧于天而下惭于地。其死也,魂无颜游于天,体无颜入于地,是天地之间无所容处也!

(二)人为万物之灵

人为万物之灵,是中国先民由来已久的观念,最早出现在儒家早期典籍《尚书》中,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周书·泰誓上》)意即天地是万物之母,人与万物同源而生,人与万物是兄弟姊妹关系。但与万物相较,人是最具有特质的万物之灵。《易经·乾·彖》曰:“乾道变化,(人、物)各正性命。”意即物得天而为物性,人得天而为人性,也叫“德性”(德者,得也)。只不过人是“得天独厚”,所以最有灵性。

在儒学看来,人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最经典的解释就是儒家经典《礼记正义》卷第二十二·礼运篇的说法:“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意思是说,人是天地之间道德的体现,是阴阳二气的产物,是鬼(形体)和神(灵魂)的统一体,是五行秀气的体现。

所谓“天地之德”者:“天以覆为德,地以载为德,人感覆载而生,是天地之德也。”(《礼记正义》卷二十二·礼运第九)意即天以覆盖万物为德,地以承载万物为德,人感应天地之德而生,因而具有天地的覆载之德。天地还有生生之德、日新之德与大公无私之德。天地的生生之德与日新之德均产生于天地变化之中,天地的大公无私之德体现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孔子闲居第二十九》)。所以,《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源于天道,“厚德载物”是源于地道。《易传·系辞上》曰:“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周易·乾·文言》主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可见,做人要效法天地之德。

所谓“阴阳之交”者:“阴阳,则天地也。据其气谓之阴阳,据其形谓之天地,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二气相交乃生。”(《礼记正义》卷二十二·礼运第九)谓人得天地之性,秉父母之气而生也。

所谓“鬼神之会”,“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礼记正义》卷二十二·礼运第九),即人是形体和灵魂的统一体,是丑恶和善良的杂合。所谓“五行之秀气”者:五行(木火土金水)为万物之元素,即是说宇宙万物和人都同由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构成,但是,所不同的是人秉受的是五行之秀异之气,“言人感五行秀异之气,故有仁义礼智信,是五行之秀气也”(《礼记正义》卷二十二·礼运第九)。人由此而异于宇宙的其他生物,而具有特殊的灵性。

总之,人之所以具有不同于万物的特质,成为天地之精,万物之灵,乃在于各自所禀受的气的类型不同。所谓气的类型不同,乃根源于“精气”与“烦气”的区别。古人认为,所谓精气,乃是天地之精华,是来源于天地间的灵气,它生成了人。而所谓的“烦气”也就是浊气,是动物生成的根源。换言之,人从天地中来,天地之间的一切优秀的品德与灵气都集中在人的身上。正如宋代名儒邵雍说:“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唯人能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皇极经世书·观物内篇》)。正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所以,人和动物也在共同性的基础上有了根本的不同。

(三)天地之间人为贵

人既是“万物之灵”,所以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就是说,人是天地之间最尊贵的。那么,人的尊贵之处在哪里?儒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思考和解答。

第一,万物之中,“惟人独能偶天地”,能“赞天地之化育”。《易经》以天、地、人诠释卦画,以人居天地之间,并通过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判断吉凶。这表明中华先人很重视人在自然秩序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汉儒董仲舒认为,人的禀赋有特异之处,因而在宇宙间具有特殊的地位。他说:“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天气上,地气下,人气在其间……故莫精于气,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其具体表现是“天人同类”“人副天数”,人是天的副本,形体、脏腑、精神与天相类,天与人可以相互感应,故人与天最相似、最相通,“惟人独能偶天地”(《春秋繁露·人副天数》)。这种宇宙观必然把人置于万物之上,推之、崇之、尊之、贵之。

在儒学看来,人之所以能够与天地并立而为三,还因为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即“赞天地之化育”。所谓“赞天地之化育”,就是人与天地虽为从属关系,但天地只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只有人才能够觉悟和认识它并把握和发挥天地的积极价值。所以,人是直接参与到天地的变化中间去的。须知天地万物如果离了人类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荀子曾经这样讲天地人三者各自的功能:“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汉儒董仲舒说:“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春秋繁露·立元神》)就是说,天地只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只有人能够利用天时地利来“参赞”天地之化育,完成自然界的生命流行。

第二,人具有“超然”万物、“贵”于“群生”的“仁义”道德。荀子曾把自然界的万物分为四类,即水火、草木、禽兽和人。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水火等只是物质的;草木则有生命,但无知觉;禽兽有知觉,但无义,即不知何者是应当,何者是不应当,并无道德观念;只有人什么都具备了,不但具备了其他物类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还具有其他物类所没有的道德属性,即“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人才是万物中最尊贵的。

董仲舒说:“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疢(chèn,病)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汉书·董仲舒传》)那么,人何以具有“超然”万物、“贵”于“群生”的“仁义”属性呢?其个中缘由就在于“人之(为)人本于天……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陆九渊认为,人之所以最为天下贵,就是因为人有仁义之心。“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人所以贵与灵者,只是这心”(《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四·陆氏》引)。“心”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思维的器官;二是指道德观念,具体来说,也就是仁义观念。在陆九渊看来,仁义之心是宇宙大道的体现,是人所独有而禽兽所无的。“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陆九渊集·杂说》)。这就是人之所以伟大,人之所以尊贵的根本原因。

第三,“人能群”,即人懂得合群之道。在荀子看来,“合群”是人类“胜物”“胜天”的前提。他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荀子·王制》)。这里所强调的人类的特点,不在于生理上或生物学上的特征,而在于人是一种“能群”的动物,同时这种人群不是一种自然的动物群,而是一种有分工、分职,互相合作,有力量支配自然,向自然索取财富的社会组织。而要结成社会组织,就必须制定等级名分和分配制度,进行社会分工,规定伦理义务。有了等级名分和伦理义务,人际关系便会和谐有序,和谐有序则行为一致,行为一致则力量强大,力量强大则能战胜自然。所以,荀子又说:“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荀子·王制》)可见,人的生存离不开群体、离不开社会,人的生存是群体性生存、社会性生存,而其中的关键又在于和谐有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同类推荐
  • 云影萍迹

    云影萍迹

    颜瑾师姐不善言谈,属于纳言君子一类。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贵州电视台,在做了几年记者、拿了几个奖之后,转入总编室工作,任时光荏苒。相对宁静的空间,给予师姐更多思考的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电视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走在媒体改革的前沿。师姐在青云山下《贵州电视》杂志那个角落清净的办公室里,静静地观察着,静静地写了一篇又一篇文章。她始终是文静的,但是在一些文章里(主要是第一辑《论文、电视杂文》部分),言语却犀利得毫不留情,指出浮躁的时代、浮躁的“电视”出现的低俗现象,呼吁影视工作者沉下心来,多些内涵之作。作者的影视评论同样是期望影视工作者抵制低俗,制作出有创意、有深度的精品力作。
  • 云龙舞

    云龙舞

    文登首部以文学形式反映家纺业发展史的全景式史诗般长篇纪实文学,本书共有八个章节,二百零四个个性鲜明的主题。从文登家纺的源头说起,结合家纺产业发展的历史文化渊源,详细描述了驰名中外的工艺品“云龙绣”的发展历程。
  •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

    本书围绕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展开论述,内容包括班主任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从怎么办到怎么做、做学生心灵的捕手、班主任要会开展人格教育。
  • 电视与未成年人心理

    电视与未成年人心理

    本书从传播心理视角出发,结合大众传播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相关理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电视接触特点及使用模式:在现实收视情境中,通过质的研究方法获取数据,考察中国电视节目与未成年人心理的应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传者素养提高与未成年人媒介教育两方面的改善策略。
  • 大师的国民理想

    大师的国民理想

    近百年来,数十位学术和思想大师围绕中国的民族精神、社会改良、乡村建设、文化和教育改革等多个领域进行了艰苦追寻和不懈探索,希望本书能引发读者对国家、民族、个体命运发展和社会改革前景做更深层次的思考。
热门推荐
  • 合体武圣

    合体武圣

    方家当代继承人方小玉,三岁时被家里人送到了少林寺,本以为可以继承家族的事业和武道之家精神时,却不想得了绝症。习武之人哪里会得绝症?事以至此,只能先救命,经过器官移植之后终于康复了,却不想,方小玉的从这心脏之中读取到了一份不属于自已的记忆。
  • 武神在海贼王

    武神在海贼王

    一个在家玩DNF的宅男,由于TX服务器太垃圾卡死而把电脑砸了,电脑发生爆炸穿越到海贼王世界的故事新人写书,更新不稳定请各位见谅猪脚有点脑残但不是傻B,本书有变身情节不喜勿进
  • 一生何求

    一生何求

    他看在她在阳光里呼呼大睡,小脸红通通的,娇憨可爱,如春风十里。
  • 安徒生童话(下)

    安徒生童话(下)

    我的朋友告诉我:你最好跟读者们谈谈你童话的创作情况,例如你为什么会写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在你脑子里是怎样形成的。也就是谈谈你的创作感受。这样的话,读者可能会更喜欢。 《旅途的伙伴》的创作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故事。在我的诗集里,当然,我这本诗集是我最早出版的一本书。它的出版日期是在1829年冬天,准确一点是圣诞节前后,我第一个童话《妖魔》就收集在这本诗集当中。这个故事我从小就想讲给别人听,但一直没有讲好,差一点让别人把它忘记了。在前几年吧,我又把它在稿纸上复述了一遍,才稍感满意,于是改《妖魔》为《旅途的伙伴》。
  • 青春已葬,红尘凄凉

    青春已葬,红尘凄凉

    我以为自己忘记了,不然我是如何活下来的?可我还是没有忘记,一次又一次的忆起,任凭酒精的麻醉,可我还是会想起你,想起曾经的,过去的,本该消亡的。
  • 破碎乾坤

    破碎乾坤

    上古年间蚩尤大战轩辕黄帝,轩辕黄帝手持上古神兵轩辕剑力斩魔神蚩尤,大战结束后,开启了三皇五帝的时代,三皇期间,仙界、魔界、神界、佛界无比混乱,四届经理了长达数万年的大战最后仙界陨殁,神界消失,佛界不在理会众生,天下大统尽在魔界手中。上古神器。魔兵;分散到了哪里,混世四猴又归属何处!虚空无序,天道伦常,看我如何幻灭虚空,命逆苍穹。
  • 天神的召唤

    天神的召唤

    一个孤儿,流落他乡,凭借自己的努力,登上神坛,称霸大陆,摧毁一切阴谋。
  • 守护甜心之紫蝶雪凌

    守护甜心之紫蝶雪凌

    为什么,我只是替代品而已。陌生的她,熟悉的她,原来是这样,我与她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的遥远
  • 人生旅途

    人生旅途

    以诗为经,是我们先祖的精神起点。远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马车牛背上唱诵《诗经》了。中华民族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历尽繁华与沧桑,希望“以诗为经”依然是现在的我们挣脱物欲束缚的起点,更是我们追求心灵栖居地的目标。
  • 黑血天使

    黑血天使

    本文纯属虚构不太符合实际如有不满意之处请您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