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春夏间,有过一场大刀阔斧、震撼朝野的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革新的后台是顺宗皇帝李诵,推行革新的核心人物共十位,史称“二王八司马”,而“二王”之一的王叔文,时为翰林学士,是革新的总设计师、革新集团领袖和主帅。
侍读太子 忧愤弊政
王叔文(753—806),唐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贞元三年(787),以善棋待诏翰林,后被太子李诵引为侍读。王叔文机智明道,深知民情。柳宗元称其“坚明直亮,有文武之用”。
王叔文侍读东宫十八年,对朝廷的弊政、虐政耳闻目睹,深忧痛绝。唐德宗李适,在位26年,虽经历“安史之乱”,但未吸取教训,晚年昏谬尤甚,忌良宠奸,虐政暴敛,贪财无艺,以致朝野宦官专权军政。宦官能支配皇帝大臣,任免将相;猜忌忠良,姑息奸小。如宰相陆贽贡献卓著,因敢于直谏而被长期贬斥外地,但对拥兵自重或行贿取宠者却姑息信用;贪财纳奉,盘剥百姓;欺行霸市,巧取豪夺。如以采办宫廷货物为名,设宦官宫市使,有供役太监数百流窜京城,见所需之物,打家掠舍,祸害民间。除朝廷内害外,当时藩镇专权也很严重。这些人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极大地影响了唐王朝的统一与巩固。
德宗晚年朝政,使王叔文深为忧愤,希望迎来一番政治革新,清除这种祸国殃民的虐政。
延揽志士 筹谋革新
王叔文把清除虐政的希望寄于太子即位后,能“复兴尧舜孔子之道,为民谋取安定”。
他趁侍读之便,真诚积极地影响并维护太子,在太子认同下努力延揽志士。
太子李诵为德宗长子,肃宗上元二年(761)生,德宗建中元年(780)正月册立为皇太子。李诵在东宫二十五年中,屡历风险。贞元三年(782)八月,德宗一怒之下,执意废李诵,欲改立侄儿(养子)李谊为太子。后经宰相李沁咽泣死谏方改意。李诵虽居禁宫中二十几年,但关注时政,心系民生,厌恶弊政、虐政,一心想有朝一日重振朝纲。
王叔文与太子虽身份差异,但思想志趣投合。太子敬重王叔文的学养和品行,喜听他传来朝廷内外的许多信息。因此,两人声息相通,议事议论合拍。王叔文既积极影响太子,又不想让他锋芒毕露。希望太子韬光养晦,沉毅深思,等待时机,及早物色能“失立仁义、辅佐教化”的有志之士,并表明自己将“尽心戮力为国家事,不避好恶难易者,以报圣人之重知也”。自此,太子更信重王叔文。
太子的器重,为王叔文团结志士创造了条件。时受德宗宠信的右拾遗、翰林学士韦执谊经太子掇合与王叔文成为知交。王叔文先后与王伾、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凌淮、程异及陆质、李景俭等结交,以王叔文为领袖的革新集团就此形成。这批人年轻有志,为当朝命官,大都擢第进士,有的已步入中枢。太子宽任有决断,礼重师傅,而王叔文是一位忠诚有为的政治家,两人对未来革新大计深为契合。由此可见,从“永贞革新”的准备时期起,太子李诵是靠山和后台,王叔文是总设计师,而革新推开后,王叔文是中枢的实际主宰者和执政主帅。
决策中枢 坚定革新
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二十三日,李诵即位,号顺宗。王叔文协助顺宗构建了以革新志士为骨干的中枢运作机制。经王叔文引荐,诏吏部郎中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中书平章事,任宰相;王伾为散骑常侍、翰林学士,行宰相事、居禁中;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刘禹锡为屯田员外郎;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共襄朝政。顺宗诏王叔文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行宰相事,坐翰林院主裁(称内相)。因王叔文位处中枢决策和执政,所以当时革新施政主张均出其手。
中枢运作机制建立后,外部革新运作迅速推开,主要有:贬斥京兆尹李实。李实,唐宗室,施政凶暴,贪婪敛财,进奉取宠,诬陷朝臣。李实被贬,市井欢呼。免去百姓课利、税赋的旧欠,新税制除正额外,禁征杂税;废除向皇室的各种进奉;将三百多名宫女、六百名教坊女乐放归民间家园;大赦天下,使许多受冤者获得重生。尤其是追调受屈被贬十年的宰相陆贽及大臣韩皋、阳城、郑庆余等人回京;谋夺宦官兵权。任宿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镇行营兵马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以图掌握神策军;打击藩镇势力等。
“永贞革新”所颁诏告、政令,所做实事,都有利于民众、国家和朝廷。但“永贞革新”的种种善政,直接损害了宦官、藩镇和守旧朝臣为代表的恶政势力既得利益,所以他们沆瀣一气,施展阴谋,刻意报复陷害革新派。同时,顺宗因中风不能理政,使革新派失去靠山。在宦官俱文珍等导演下,顺宗在位方两个月,被迫册立长子李纯为太子。顺宗永贞元年(805)七月,又以帝久病为由,坚请太子监国;八月,拥立李纯为宪宗皇帝,顺宗退位后次年被害而死,年46岁。而对王叔文,无时不进行诽谤和迫害。后因王叔文母故丁忧离职,革新告终。“永贞革新”从顺宗登位的正月二十六算起,至王叔文离去历时不满五个月。宪宗即位,贬王叔文至渝州司马,次年被杀;贬王伾为开州司马,后死于贬所;同时,贬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韦执谊、陈谏、凌准、程异为边远州司马,永不追调。
“永贞革新”在历史上写下了既悲壮又难忘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