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
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业的一位伟大先祖。他治理汤汤洪水,平成江淮河汉,是第一位奏响人定胜天凯歌的古代水利建设英雄;他启皇极之图畴,定中邦之井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立国之祖。他为了成就治水、治国大业,两到大越,最后选择会稽山作为自己“百世之后”的安息之地。四千一百多年来,禹陵天香盈庙,代代展祭,稽山长青祀英灵。
会稽山禹庙,由夏启帝遣使至会稽所建之“宗庙”,经长期演进而成。其他禹庙早已先后废圮,唯会稽山禹庙因其紧傍禹陵,地临郡城,为人所重,故祭祀长存,至今岿然屹立。
四千多年来,大禹陵庙年年天香,岁岁篆烟,有宗族祭、皇帝遣使(例)祭、皇帝亲祭、民间祭、皇帝特遣告祭、地方政府特祭、府(县)岁时例祭。此外,历代都列入京师庙祭。官方祭用太牢。
禹子启即天子位后,“使使以岁时春秋而祭禹于越”。他定祭陵于越,遣专使祭,祭期为岁时春秋,并在陵侧立庙奉祀等祭法,为后世仿效,相沿成习。启是禹之子,又是夏朝第二代帝王,于祭禹他一身二任,开宗族祭之端,亦发帝王遣使祭之先。
宗族祭。启以后,至夏六世帝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无余于越,春秋祠禹墓于会猎”(枟吴越春秋枠)。于此,枟史记枠也有记载,曰越王勾践先祖无余是禹之裔,“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宗族祭禹曾有中断,但断而有续,承续不绝。禹陵之侧,禹裔姒姓家族世代聚居,守护着大禹陵庙。他们房族内部轮流值祭,当年者主办祭祀事项(旧时还收管祭产、种祭田)。按例一年三祭:正月初一新春祭,合族举家整装参祭,一香叩拜;六月初六大禹生日祭,由值年户备就祭品,合族祭奠;冬至祭(有社戏)。此外,还有除夕夜在禹庙坐守陪侍之俗。
民间祭。民间祭禹,自古而然。见诸史书,首推枟吴越春秋枠,其云无余传十余世后,末君微劣,不能自立,禹祀断绝,于是“众民乐助,四时致贡,复夏王之祭”。祭,包括多种形式的纪念和缅怀,故民间祭大略有三。一是生日祭。大禹生日一说为三月初五,宋代这一天去禹庙瞻仰展拜者云集。二是随机祭。为缅怀大禹,四方各界人士不计日期,到陵庙拜谒、鞠躬致礼或献花圈;有的途经绍兴不及诣庙,于是远远“恭肃望祭”。三是社团谒陵、建节纪念。民国23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李协率同人瞻庙谒陵,并立纪念碑(尚存庙中)。民国36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决议,以六月初六大禹诞辰为工程师节,并向全国征集大禹纪念歌曲,应征96件,评选出前三名,阮璞词、俞鹏瞄之枟大禹纪念歌枠列名第一。
京师庙祭。在枟周礼枠中,就有夏禹王与尧、舜同列祀典的记载。自汉以迄明、清,累代都在京立庙奉祀,先代创业之主,有德业之君,大禹都在其列,位居舜后或第八位,或第九位。
皇帝遗使(例)祭。夏帝启使使岁时春秋祭禹于越,开例祭之先。南朝宋遣使祭,元嘉(424—453年)中遣谢惠连至会稽祭禹,有祭文传世。明代,每三年一次,传制遣道士捧祝文、香帛齐往绍兴祭禹,时在是年八月中旬,主祭绍兴知府充任。清代初承明制,三年遣官一祭,后改,或亲祭或遣官,嘉庆元年(1796年)起罢遣官祭,改由浙江副都统或总兵官奉旨致祭。据现有史料统计,自康熙七年(1668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遣官祭、浙江奉旨祭共43次。其中皇帝直遣祭31次。
皇帝特遣告祭。明、清两朝都规定,凡国有大事或皇帝即位登极均特遣使官告祭。明代,宣德至万历十代皇帝即位都特遣告祭。明太祖登极未及特遣,于洪武四年特遣补祭。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元年,都特遣告祭。还有,军功凯旋、皇帝身体欠安、遇灾荒以及慈禧六十寿辰、光绪三十寿辰等,均有特遣告祭。以上特遣告祭,有部分祭文传世。
皇帝亲祭。第一位是秦始皇帝。以其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第五次南巡,先到湘南宁远九嶷山“望祀”舜帝,旋而浮长江东下,经长兴,至钱塘,临浙江,因水急浪高,无法越渡,乃沿江西行一百二十里从富春江狭中过江,道诸暨,四月甲戌到大越,上会稽,祭大禹,再登山望祭南海,在山巅立石刻文颂秦德。左丞相李斯随同,少子胡亥(后为秦二世)同行。第二位是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月十三日抵绍,十四日黎明祭夏禹王。关于致祭方式,随从大臣再三议奏,一致认为遣官献香帛、读祝文致祭,祭毕,皇帝奠酒了事。圣祖坚决不允,认为禹乃前代至圣之主,功德隆盛,万世永赖,必须行亲祭之礼。关于祭文,圣祖看了翰林院起的稿,认为文内有一二未合,于是亲自重新撰写。关于祭品,圣祖说:禹陵僻处荒村,恐致亵慢,凡供品、礼仪诸事,必须以敬为主。是日,圣祖至外门前步行入,率随从官员行三跪九叩大礼,亲自献香帛、读祝文、奠酒致祭,执祀既隆又恭。祭毕,上窆石亭,留览良久。离庙后,御舟入都泗门至大江桥,从陆登望海亭,驻跸良久回杭。十六日,在杭州又亲写上谕一道,谕浙闽总督曰:“朕巡行江表,缅怀禹德,躬率群臣展祭陵庙。顾瞻殿庑圮倾,礼器缺略,人役寥寥,荒凉增叹??特书‘地平天成’四字系于宇下。着地方官即加修理,毕备仪物。守祠人役,亦宜增添。俾规模宏整,岁时严肃。兼赐银二百两,给与守祠人,此后益令敬填。地方官亦须时为留心,以副朕尊崇遐慕之怀。其即遵谕行。特谕。”圣祖祭禹,撰赋枟谒大禹陵枠诗一首、枟禹陵颂枠一篇,还题禹庙联:“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第三位是清高宗乾隆皇帝,以乾隆十六年三月初七到绍,初八日亲祭禹陵。“式尊皇祖旧典,躬荐馨于宇下”,一切按康熙祭禹的规格进行。乾隆四十九年,高宗至海宁视察海塘,于四月初八日亲祭禹陵。高宗有题禹庙匾、联和枟谒大禹庙枠、枟禹庙览古枠诗各一首存世。
地方政府特祭。这种祭祀,既非受遣祭,亦不在例祭,由地方政府因时因事而定。民国24年,浙江省政府举行特祭,属于此例。是年,先是陵庙修建甫竣,时任省主席黄绍竑以为清末以还,禹祭久废,而黄陵、周陵中央已明定祭典,大禹之飨未可复弛。又计于时运方剥,形势紧迫,祭禹不唯敬慕祖旧,还可“复振生善之教”。遂于是年十月十六日举行特祭盛典。
绍兴府(州、路)或县例祭。自宋以迄明、清,每年春秋二仲月祭(元代为春秋上旬卜日祭),除皇帝亲祭或已遣祭外,都有府(州、路)长官主修祀事。民国25年春,绍兴县政府决定,每年九月十九日祭禹。是年如期举行,参祭者四百余人。次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国难当头,祀禹中断。
民国期间,国共两党都有要人来绍展谒大禹陵庙。民国28年(1939年)三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之公开身份来浙江视察,是月二十八日抵绍。他说:“因抗战机缘得来故乡扫墓。”次日,上禹陵展谒大禹陵庙,在大禹像前凝立良久,在“大禹陵”字碑前肃立留影,他称颂大禹在科学萌芽的时代,“在人类向自然作斗争中打响了第一炮”;他期望故乡同胞要模仿大禹“耐苦奋斗意志”,提高抗日救国的战斗精神,“以保卫家乡”。民国36年(1947年)四月十二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偕同夫人宋美龄自杭来绍,下午五时抵达绍兴南门。下午六时,他们一行来到禹陵,在大禹像前恭礼拜谒,敬献花圈。当时,有世居庙左之禹裔族人同来谒庙。他在环顾四周时,对禹庙破损之处,嘱陪同在侧的绍兴专员、县长加以修理。随同前来谒庙的有蒋经国夫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