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0400000006

第6章 早期教育与非智力因素培养——关于家庭非智力因素培养答家长

1.你有没有将你的孩子当作你的朋友?

2.你有没有在孩子面前失言?

3.如果你家的孩子不小心跌了一跤,你是心疼地抱起他还是耐心地鼓励他自己站起来?

4.如果你家的孩子被邻里的孩子在游戏中无意中“欺负”了,吃了一点小亏,你会怎么处理?

5.你认为你自己是一个乐观的人吗?你认为你的情绪会不会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影响?

6.假设在某天你陪三四岁的孩子逛公园时,有东、西两条路,你准备往东走,而你家的孩子拉着你坚决往西走,你会怎么想?

非智力因素又称人格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和社会行为因素,主要包括性格特征、情绪情感、兴趣爱好、意志恒心、自我评估、社会交往等方面。

人的成才主要依靠两类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前面的答疑中,我们对“智力因素”中的语言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和专注力等方面的培养及其方式作了介绍,同样,“非智力因素”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少家长在对孩子实施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小孩的智力培养,而忽视或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小孩的非智力因素,这是家庭教育的又一误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假设:我们的个性在5~8岁之间定型,培养非智力因素应从小开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家庭教育在非智力因素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一样,也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受环境与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动力系统,对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推孟先生曾在《天才的遗传学研究》一书中指出:“在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人之间,判别最大的几种品质是取得最后成功的坚持力、自信力和克服自卑的能力。总的看来,这两种人之间的最大差异是多方面的情感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及实现目标的内驱力。”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对超常儿童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这些孩子大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意志,乐观自信的性格和强烈的责任感。

一、家庭教育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不同于托儿所、幼儿园和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及学校的环境和教育是在孩子成长的某个时期影响他们,家庭则不同。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踏上工作岗位直至成家立业之后,还会和家庭保持亲密的联系,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终生的。

所以,家长要从家庭教育入手来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孩子建立有利于今后发展与成才的动力系统。家庭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一个完整意义的现代家庭必须具备充足的智力资源和非智力资源。

那么家庭教育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呢?

(一)注重营造家庭氛围

一个完整意义的现代家庭,必须具备充足的智力资源和非智力资源。家庭在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时,应重点放在培养其情感、意志、兴趣、习惯、志向等方面。家庭成员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第一,家庭应营造知识氛围,促进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创新动机。第二,家庭应营造和谐氛围。家庭各成员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使家庭充满温暖,可使幼儿在融洽、轻松的家庭环境中,学会关心别人,尊重别人,理解别人,情绪稳定,乐观,热情,学习效率高,心理健康愉快。第三,家庭应有民主氛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像一面镜子,能从孩子身上得到反馈。鼓励得到自信,赞扬得到自尊,训斥得到自卑。父母应在孩子做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家长切记不能用空洞和不真诚的表扬来“惩治”孩子。父母应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二)加强亲子沟通与正确指导

家长应采取易于为孩子接受的平等对话方式去理解孩子,相信孩子,作孩子的知心朋友,否则会拉远自己与孩子的距离甚至使孩子产生隔阂及逆反心理,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家长的所作所为是无声的语言教育,良好的亲子沟通培养优秀的内在品质。

我国翻译学家傅雷先生堪称教育孩子的楷模,他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教孩子仪表、修养、礼节及做人的道理,与孩子交朋友,孩子一直受到他的教诲和指导。他的优秀育儿方法是值得广大家长朋友学习的。

家长们还需注意到一点,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信息快速增长,这就要求家长们具有时代感,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求。在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不断指引他们,与孩子“共同成长”。

(三)善用情境教育

家长除了要对幼儿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外,还要善于运用一些“小话剧”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例如爬山,可以鼓励孩子坚持不懈到达山顶,在领略自然情趣的同时,不失时机地体验“无限风光在险峰”。家长如果同孩子一起爬山,孩子会受到鼓励,会拼命向上爬,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再如当孩子看到大海时,家长应告诉孩子只有像大海一样有包纳百川的胸怀,才能广阔无边。当孩子旅游陶醉于如画的山水时,应告诉孩子,没有环保,地球将会变得荒芜,等等。

通过诸如此类的“小话剧”式的表演,使孩子在大脑中形成特定的意识,进而培养孩子自觉、坚强、心胸宽广等全方位的高素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

孩子经常关在小圈子里,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家长应适时带孩子外出旅游或参加野外生存活动,既开阔眼界,又培养孩子独立、吃苦耐劳及无畏的创造性心态,磨炼意志,学会生存。家长也可以在家中适当安排幼儿做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孩子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及责任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学会生活。还可让幼儿利用节假日去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琴棋书画,陶冶情操,充分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也可教孩子游泳、打球等,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勇敢的品质。

婴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广泛的内容,下面就一些专家们特别关注的内容做些介绍,供家长参考。

二、如何培养优良性格

什么叫做性格?心理学认为:性格是一个人的“典型性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一个较成熟的人在各种行为中,总贯串着某一种典型的方式,这是经常的,而不是偶然的,这就是性格。

多年实践证明,性格开朗乐观的孩子成年后具有较强的处事能力,敢于直面人生,勇往直前,豁达大度,与社会愉快地融于一体。下面是与影响性格有关的几个要素。

第一,环境要素。如果一个幼儿生长在一个富有的家庭,而又没有好的教养,只是从小被娇纵惯了,那么,他就会产生“轻浮”、“散漫”一类的性格;如果他的家庭环境很困难,迫使他从小就得帮助家庭做事,应付各种各样的人物,于是他就会形成“机智”、“灵敏”等等性格。

第二,教育要素。我在这里说的教育要素泛指一切教导与影响。例如,当一个幼儿不幸处在十分艰难的境遇中,如果他受到的教育是劝他逆来顺受,久而久之,孩子便可能养成安分守己的甚至是奴性性格;如果他受到的教育是鼓舞他坚忍不拔战胜困难,久而久之,他可能养成乐观的、坚强的、充满自信的性格。

为了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优良性格,我先讲认识,再讲培养方法。

(一)对性格的基本认识

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一般把性格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根据性格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学特征来确定性格的类型,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理智型的特征是冷静、沉着、善于思索、观察问题精细、喜欢用理智的尺度去衡量一切。情绪型的人感情丰富、强烈,做事积极、主动、热情高,但情绪容易波动。而意志型的特征是坚定、顽强、勇敢、果断,具有自制力和恒心。

如果以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倾向于外部世界,还是倾向于内部世界作为划分的依据,又可以把人的性格分内向型(感情内在、多思多疑、行为孤僻)和外向型(性格开朗、活泼、感情外露)。

如果按个人独立性的程度来划分性格类型,还可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两种。前一种类型的人,容易顺从别人的意见,往往屈服于他人的权势,或者比较温顺,易受暗示干扰,不能适应紧急情况。后一种类型的人,具有个人信念的坚定性和独立性,喜欢独立活动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

由上可知,性格类型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纯粹属于某一类型的人,更多的情况是几种类型的混合。我们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某个人就其性格来讲有些古怪,但正是由于这种古怪性格,尤其是其中某一方面的作用,使他在某一项工作和事业上做出重要的贡献,而在其他方面则有可能一塌糊涂。相反,有些人的性格看起来合乎人意,但在工作和事业中却一事无成。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性格以固执、内向而出名,这种性格使他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的细节方面,常常表现出惊人的幼稚,但是这种性格特征和他在事业上的成功不无关系。又如,古代的张飞、李逵,以直爽、大胆、勇敢、刚烈和火爆而著称,在战场上都是不可多得的猛将,但如果今天让他们去站柜台、做服务性的工作就很有可能出洋相。同样,温顺、和气、慢条斯理、易受暗示的性格,在处理家庭和同志关系上较为有利,如果做服务行业工作也有可能成为一名受人称道的服务员,但是如果让他去搞科研,就不一定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我们应该有一种共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性格都有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关键要有相适应的工作。如果父母明白了这一点,在教育孩子时就应当注意不要制定一个框框强迫孩子去套,而应顺其性格的特殊发展规律,及时地加以正确引导,防止反常性格的产生,如果出现了就及时帮助加以纠正。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生存过程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从性格的不完善、不成熟到性格的完善、成熟的发展过程。为使更多的人具备完善、优良的个性品质,我们应当对孩子从小着手培育。当然,这种培育不可不顾婴幼儿的实际情况而操之过急,而应当依靠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达到目的。

(二)婴幼儿优良性格的培养

优良的性格,除了前面我们讲到的坚强的意志外,还包括开朗、热情、专注、忍让、勇敢和独立思考、自信等方面,对婴幼儿的性格培养,应向这些方面努力。

1.开朗

开朗即性格活泼、爽朗、心胸开阔。这种性格使人情绪乐观,兴趣广泛,有利于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一个人能否形成开朗的性格,与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影响婴幼儿性格的不良因素有三种:

(1)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闹,甚至时而拿孩子出气,使孩子感到缺乏家庭温暖,心理压力很大。

(2)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控制过严,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容易使孩子背上思想包袱。

(3)父母万事包办,不适当地制约孩子的主动性,孩子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忧郁、沉闷等不良性格。

要培养孩子的开朗性格,无疑首先要消除上述不良因素,同时,还要让孩子多接受大自然熏陶。人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久居斗室,一旦远足,饱览山川,就会感到豁然开朗,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也为之一阔。亲自感受磅礴的山川、无垠的原野,胸中的烦闷、忧郁能够顿然冰释。大自然确实是陶冶性格的最好课堂,在那里可能接触到许多新鲜的东西,激发起更多的兴趣和更高的热情。如果把孩子整天保护在家里,不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必然会封闭孩子的心灵。兴趣少、心胸狭窄等性格特征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2.热情、专注

具有热情专注性格的孩子,不仅能关心帮助别人,而且自己做事情也能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生活充满活力。相反,感情淡漠的儿童,大多对什么都兴趣索然,提不起精神,或三心二意、虎头蛇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是两个孩子一起看电视,或者听大人讲故事,一个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听大人把故事讲完,或看完一个节目才离开;而另一个却心神不定,边看(听)边开小差。这说明前一个孩子具有坚持看电视或听故事的热情,所以能专注,而后一个孩子缺乏这种热情,也就无法专注。

从历史看,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大多具有热情、专注的性格特点,甚至因对某一事物的高度的专注,而出现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资料介绍数学家陈景润常常因思想高度集中,而闹出许多笑话。不是穿错了袜子,就是走路时撞到树上,还问谁撞了他。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一次一边散步一边深思,天下雨了,他一只脚陷进了烂泥也没有发觉,结果一只脚穿着鞋,另一只脚穿着袜子仍旧朝前走。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从童年时期就专注于植物世界,他说,只要为了培养某种植物能成长起来,我会不顾一切地去完成这一志愿。往往因为过于热情,以至于对生活的一些琐事漠不关心。正是因为这种热情、专注的性格特征,才能使他长时间地专注于生物学的研究,为人类做出贡献。

由此可见,热情专注的性格对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是多么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婴幼儿这一优良品质呢?

(1)教育孩子专心致志。

值得推荐的一个好办法是培养孩子对简单、重复性事情常做不厌,因为这是热情专注的表现。对简单重复的事物能表现出热情专注的品质,对复杂、新鲜的事物就更不待说。

(2)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坚韧性。

这是促使注意力集中,持久的力量和保证。

(3)不要责备孩子的幼稚行为。

父母要热情、和气地对孩子,不要过多指责孩子的幼稚行为。有些原本性格热情的孩子,因在某些事上显得幼稚些,如果遭到指责,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事物的热情。正如明朝哲学家王守仁说过的,大抵孩子的性情,喜欢自由活动而害怕受限制,好比小草刚发芽时,理顺了就茁壮成长,反之,就会死亡枯萎。也就是说,孩子终究年纪小,童子稚气,不可苛责,要多加引导,这样才能逐步成熟,又不失热情之个性。

(4)让孩子多接触新鲜事物。

多让孩子接触新鲜、稀奇的事物就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热情和专注就会由此而生。

另外,还要特别重视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如果父母对生活、对周围的一切态度冷漠,要想在孩子的性格中输入热情的基因,那就很困难了。

3.克制、忍让

克制、忍让是同任性、自私相对立的。一般认为,孩子经常表现出任性、自私,是由于父母的溺爱造成的。在独生子女中尤为多见。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比较特殊,其亲人尤其是父母,对他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孩子犯了错误,亲人包庇纵容,孩子打了别人,亲人为他撑腰打气等等,这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讲道理的不良品质。

要纠正孩子任性、自私的坏习惯,父母要找到孩子任性的原因,对症下药。如果是自身的原因,就应当从自身去纠正,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果是孩子的原因,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针对自尊心较强而偏于安静的孩子,可用正面教育法,即当孩子因某种原因发犟脾气时,要给孩子讲道理,并用激将法使孩子学会克制自己。比如,可对孩子说:“好孩子是讲道理的,宝宝争取做一个好孩子;爸爸妈妈喜欢讲道理的孩子,宝宝要不要爸爸妈妈喜欢呢?”而对活泼的、主动性较强的孩子,就不宜采取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使孩子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易引起反抗情绪,因而可旁敲侧击,通过讲故事、说笑话等形式启发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对,然后主动地纠正。如果这两种方法起不到作用,就应当使用强制性措施或干脆置之不理,任其一人去闹,等他闹到一定程度,看到周围没有一个人注意他,他便会意识到,这种创造性不灵验了。于是,孩子会慢慢平静下来,甚至会主动与大人讲和。这时候,父母再去引导,效果就会比较好。当然,在实行强制性措施时不要过分,如殴打孩子、严厉地责骂孩子等,应避免造成儿童心灵上的创伤。同时,在置之不理时,一定要注意贵重物品的安全,免得任其一人胡闹时造成损失。

在儿童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相处时,父母要教育儿童学会宽宏大量对待别人,凡事要顾全大局,不要只考虑个人利益,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要有长远目光,为了长久的友谊而做暂时让步,不要只顾眼前利益,把伙伴之间的关系搞僵。

有些父母认为,教育孩子学会克制忍让,会让孩子吃亏。在他们心里,忍就是懦弱,就是不顾原则地迁就别人,其实这是一种误会。忍让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与其他人或集体的关系所采取的有原则的让步,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它和懦弱是完全不同的。“老好人吃亏”的现象曾在十年内乱中普遍存在,随着社会风气的好转,这种反常现象正在日趋减少。如果为了所谓的“将来孩子不吃亏”而放纵他们的任性、自私,结果不但会养成孩子的恶劣性格,而且孩子走上社会之后,也是免不了要吃苦头的。

4.勇敢

初生的婴儿,除了对大的声响、无依无靠等有本能的惧怕外,尚不知道什么是可怕的,因此随便什么都敢摸、都敢往小嘴里塞。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经验增多,开始怕那些给他造成痛苦的东西,如怕吃药、怕打针、怕烫过他的开水壶等等。但这些属于个别性的条件反射,而造成胆小的真正原因在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因为对于孩子来讲,形成其性格的生活环境首先是家庭,特别是父母本身的言行和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据研究,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专断,事事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让他们提出独立的见解和开展独立的活动,并常常使用恐吓和威胁的手段。那么,孩子处于一种怕挨打、挨骂的心理状态之下,怎么能够勇敢起来呢?另一方面,有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对于孩子过分宠爱,“捧在手里怕凉”,“含在嘴里怕热”,生怕孩子出什么事,把孩子的手脚捆得死死的,这也不准,那也不行,使孩子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结果强化了孩子对父母及他人的依赖心理并可能导致懦弱、畏缩、任性、骄横等不良性格。

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敢性格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让孩子勇于面对困难。

父母应当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比如,孩子走路摔跤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父母既不要急于去扶,也不要训斥孩子不看好路,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这种做法无形中培养了孩子勇敢的意志品质。平时,也可以有意识地找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锻炼场所,如上海有些公园设有专供孩子游玩的“勇敢者之路”,在这条路上设有独木桥、障碍墙、深沟堑壑等等,胆小的人是走不到底的,让孩子经常在类似这样的场所进行锻炼,对培养勇敢性格肯定会有好处的。

(2)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多种集体活动,例如做有趣的游戏及体育锻炼,从而培养其机智、大胆、勇于取胜的精神和坚韧、果断的意志。

当然,优良性格的特征远不止这几点,其他如正直、同情心、善于交际等方面也需要父母去精心培养。

5.乐观

(1)让孩子自己做主选择。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有些父母生怕孩子出一点差错,便凡事统统包揽起来,如孩子吃什么、读什么、玩什么等均由父母包办,孩子毫无自己选择的余地。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赖心理渐渐根深蒂固,成年后遇事也就毫无主见。作为家长,应多留意让孩子自主选择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愉快的心境,如吃饭时让两岁半的孩子自己选择吃胡萝卜好还是吃黄瓜好,或让六岁的孩子决定爱看哪个动画片。

(2)教会孩子与人友好相处。

这就要求家长应首先设法与孩子搞好关系,树立榜样,同时随时留意教育孩子学会与其他孩子友好往来,和睦相处,还应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家庭成员间要多注意情感交流。

(3)教会孩子知足常乐,防止娇惯。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易造成得到就是快乐的错觉。孩子玩具太多,就会不爱惜,更不会动脑筋想出其他玩耍娱乐花样来。因此,应教育孩子知足,充分利用手头现有的资源,创造多种玩法,从中获得乐趣,受到启迪。

(4)努力培养孩子具有广泛的兴趣。

兴趣广泛,善于自娱,兴趣单一,有如沙中楼阁易坍毁。比如,孩子一心迷于游戏机,一不让玩,便会终日哭闹,或闷闷不乐。若兴趣广泛,心胸开阔,不玩这样可以玩那样,情绪饱满,智力发展就会比兴趣单一的孩子要快得多。

(5)教会孩子从不快中解脱出来。

性格开朗的人也像其他人一样,也有心绪不佳的时候,但不同的是能很快从中解脱出来。

父母应教育孩子在危难挫折时切不可自暴自弃,应从能恢复良好心境的事物中寻找安慰,自我解脱。如听听音乐,读读书,骑骑自行车,与朋友交谈等等。

(6)让孩子生活在和谐温暖的家庭中。

父母生活充实乐观,子女的性格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也会开朗乐观,子女与父母及子女之间就会亲密无间,身心健康。

6.善良、宽容、爱心

如今社会上,聪明可爱的孩子很多,然而他们似乎存在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理解人,尤其是独生子女。下面以一家幼儿园进行的心理测试为例,希望这些幼儿的做法能引起家长朋友的注意。

专家问孩子:“你玩得好好的,有个小朋友突然打了你一下,你怎么办?”一个小男孩脱口而出:“我拿鞭子抽他!”其他57.1%的孩子也都是同样的心态:我不能吃亏,我要报复!测试中还有一个题目:“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冷得直哆,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结果孩子们半天都不回答。当老师点名时,第一个孩子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的。”第三个孩子说:“给我弄脏了怎么办?”第四个孩子说:“害怕弄丢了。”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

一位幼儿园老师实在不甘心这样的结果,于是叫来自己4岁的独生子问道:“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在哭,你正在吃早点,你该怎么做呢?”见儿子不回答,她又引导:“你给他吃吗?”“不给!”儿子十分干脆地说。妈妈又劝:“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儿子竟答:“他活该!”

初听这个故事似乎有点难以置信,但毕竟都是千真万确的。虽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缺乏同情心、爱心、不能宽容别人,甚至对别人有些残酷,但这至少也该让我们警醒了。试想如果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仍然这样、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呀。

大家只要留心就会发现,许多孩子都说过,爸爸妈妈都教过他们:如果谁碰了你一指头,一定要毫不犹豫地踢他一脚!正是由于家长们的这种报复式“教育”,才使得幼儿听命行事。有些家长甚至为了一点点私利,当着孩子的面大演横眉冷眼、荒唐无情的活剧,这又怎不玷污幼儿的心灵呢?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家长、老师、社会请把爱心还给他们吧。多教会他们理解人、关心人、关爱人,学会宽容,不仅仅只对自己的亲人,对同学、对朋友、对陌生人同样也很重要。一个不能理解人、关心人的小孩子,一旦养成习惯,那对他的将来是很不利的。

三、如何教孩子从小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你精神焕发,干劲倍增,大大提高你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也可以使你没精打采,萎靡不振,大大降低你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它可以使你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也可以使你对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心,以致悲观厌世。可以使你头脑清醒,冷静理智地去处理各种问题,也可以使你做出后悔莫及的蠢事。还可以使你心安理得地生活,也可以使你的生活抑郁沉闷,暗淡无光。这种神奇的力量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绪活动。

现在有这样一个现象:每年开学后,医院儿童心理部便会接诊一些情绪抑郁的孩子。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怎么会与抑郁沾边呢?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呢?一旦幼儿出现抑郁症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一)幼儿抑郁症常见的表现

平时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连续多天都郁郁寡欢,即使听到愉快的消息也高兴不起来,如果这样,说明你的孩子可能患了情绪抑郁症。抑郁症还表现在思维和言语迟钝、行为减少、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方面。如果家长发现幼儿有反常现象时,一定要及早带他去医院诊断或治疗,以免使小孩将这种抑郁模式化,这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活都是很不利的。

(二)幼儿抑郁的原因

有这样几个故事:有个小学生上课注意力老是不集中,成绩下降,情绪低落,家长怀疑其智力出了问题,带来找医生。孩子说:“一上课就想起父母吵架、离婚。”看来,这不是幼儿的智力问题,而是心理出了问题;有个6岁的小女孩,父母离婚后随爸爸生活,爸爸经常酒后打她,她无心学习,老师也常常批评她。于是,她觉得自己是多余人,不想活了。丧失亲人之爱,如父母离婚、亡故,是小孩子难以承受的精神刺激,容易产生急性抑郁反应。

人的行动不仅取决于理智,而且还取决于情绪和感情。一个儿童纵然智力发展良好,如果情绪时好时坏,缺乏求知欲、兴趣感、成就感、挫折感和理智感,他的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一个人即使熟知道德规则,道德认识十分正确,假如没有爱心、良心、责任感、怜悯感这些情感的驱动,也同样会有不道德的行为。在城市中,有些做父母的在培养孩子智力方面真可谓不惜本钱,钢琴、小提琴、智力玩具、连环画、科普书等等应有尽有,却忽视了孩子的希望和兴趣。这样,孩子也可能会有暂时的快乐和欢悦,但时间不长就会产生愤怒和不满足等情绪来,同样也有碍于智能的发展。有的父母认为只要严格要求,孩子就能成才,而不注重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激发孩子的良好情绪,如兴奋、艰苦、期望等,孩子的进步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应当在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道德意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注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初做父母的人们,往往以为新生儿只知吃、睡,其实不然。有人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出生三周的婴儿看一幅生人的面孔,同时让他听到陌生人的说话声。结果,大部分受试婴儿对这两种情况都表示“不满”,有的显示出不乐意的样子,有的干脆以哇哇大哭“抗议”。这一实验表明,新生儿不但能分析所感知的现象,如亲人的声音和面目,而且能把一种现象同另一种现象,如亲人的声音加以联系起来,并用自己情绪的变化对它们做出反应。如果妈妈始终用“自己的声音”跟他说话,他就快活,他就安安静静地玩。如果妈妈突然改变声调,用不像自己的声音说话,婴儿就不满或不安。这说明新生儿已能体会到最简单的情绪状态——满足与不满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婴儿的良好情绪比不良情绪产生得晚,良好情绪能导致良好个性,不良情绪的发展则可能导致不良个性。因此,父母应该多给孩子积极的情绪刺激。

孩子的情绪是家庭成员间关系直接影响的结果。七个月左右的孩子已能认人了,他喜欢跟父母说话,和父母一起玩乐,尤其喜欢天天喂饭的妈妈或姐姐,如果生人来逗他,他就会害羞或哭起来。过了八九个月后,情绪的分化日益明显起来,刚哭过就笑,笑过后又哭,特别是夺走他手中的玩具时他会哭得更厉害。有时还会看大人的脸色哭,以引起大人对他的注意。一周岁左右的孩子情绪分化更明显,不高兴时还会哼哼唧唧,不让他做事,他会边哭边继续自己的动作。在同家庭成员相处时,他会模仿家人的某些简单的动作,且已能理解对方的情绪,并积极作出反应。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同孩子相处时应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这对儿童形成良好的情绪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家长常让孩子一人呆着,或者很少跟孩子相处,这对发展孩子的良好情绪,加强孩子与成人之间的联系是不利的。有些母亲为了干自己的事,就把一周岁左右的孩子搁在一边,减少拥抱的次数,这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情绪的发展,影响母子之间的亲昵关系,并造成孩子语言发展迟缓的后果。

孩子过了周岁以后,手脚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生活范围逐渐变广,自我表现增多,探索欲望也随之增强。这种探索性可成为他们日后生活的原动力,也可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的习惯。因此,我们在鼓励孩子的“自发性”的同时,不可忽视培养他的适当控制自我的能力——即自制能力。

两岁以上的孩子,会显现出欢喜和得意的情绪,也爱撒娇,同时不满、愤怒和恐惧等情绪分化也更为清楚。到了5岁时,情绪进一步由粗向细分化、发展,这时孩子已具备大人的情绪,比如能控制哭泣,开始学会发脾气。对此,父母要慎重对待,比如当孩子发脾气时,应当仔细地观察孩子的状况并寻找原因,应该满足他就满足他。如果属于孩子胡闹,就应耐心教育,但不可恶声训斥,甚至打骂,打骂对稳定孩子的情绪没有好处。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做父母的都希望后代健康成长,然而往往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的也正是疼爱他的父母。孩子脆弱的情感不堪一击,为人父母者,不要人为地给幼小生命罩上阴影。应多给幼儿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新生的摇篮里自由自在地成长。

四、如何锻炼与培养坚强意志

爱因斯坦关于人才的成功,有一个著名的公式:W=X+Y+Z。W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式,Z代表少说空话。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即使智力水平中等的人也能做出杰出贡献。否则,一个智力水平很高的人,也只能是个平庸之辈。

荀子在《劝学》篇中也说过,没有专心致志的毅力,就不能获得显著的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意志,就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只有“锲而不舍”,才能“金石可镂”。意志坚强,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和发挥。意志薄弱,就会使人碌碌无为,阻碍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今天教养孩子,不仅要重视开发其智力,更要重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

现在的孩子依赖性特别强,什么事情都要父母操心。日常生活中有不少是独立性不强,好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那么,造成孩子独立性不强的原因有哪些呢?专家研究的结论有三点:

第一,源于家长的错误认识。不少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认为孩子是天生的独立性差,是先天不足,因此凡事包办。

第二,源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家长将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顾得非常周到,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完全没有自己动手的机会。

第三,没有合作与竞争的伙伴。孩子几乎每天都与父母在一起,没有合作和竞争的小伙伴,不能激起孩子的独立性。其实,独立性不只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人格特征,它要靠后天的教育、个人努力和社会实践来完善。

家长们应排除以上三种错误认识,引导孩子多了解自己的能力、多参加家务劳动、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让这些养尊处优的孩子逐渐独立起来。

意志和毅力并不是抽象的。坚强的意志主要体现在自觉性和独立性、自制性、坚韧性、果断性等四个方面。这是构成一个人优良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应从这四个方面着手。

(一)自觉性和独立性

意志坚强的人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自身有一股内在的动力,不需要别人的督促和强迫,能够自觉地、主动地依靠自己的智慧力量,独立地去实现这一目的。而意志薄弱的人,在处理问题或采取某种行为时,不能靠自己而总是依赖别人,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这种依赖性更强。如果离开了别人的帮助,他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失去克服困难的信心。有时需要在别人的督促和外部的压力下,才能做出决定,完成任务。

有主动性、自觉性,才会有积极性。有了积极性,才能激发一个人的才能和智慧充分地发挥作用。没有积极性或积极性不高,一个人的智慧和才能就会僵化,或者说是处于一种沉睡或半沉睡状态,而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有独立性,才会有独立思考。有了独立思考,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也才有可能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遇事无主见,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什么创造,只能成为别人利用、驱使的工具,成为平庸之辈。

很显然,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一代新人,而不是由别人驱使的人云亦云的“顺毛驴”。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应该重视从“两小”抓起。

从小时候抓起,从孩子一诞生就抓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有可能产生一个良好的结果。反之,将会给今后的教育带来困难和麻烦。

从小事抓起,即从日常生活的具体细节做起。这些生活细节是孩子耳闻目睹、经常接触的,从这里着手进行教育,也就更有效。

事实上,孩子从呱呱落地开始就成了一个独立的人,他们积极主动地接触外界环境,以使自己的能力在受着外界的一切影响。随着大脑的发育成长,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逐渐产生。一岁的孩子从母亲手里抢剥糖吃;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喜欢独立行走,不要大人搀扶;不到两岁的孩子要自己拿勺子吃饭;三四岁的孩子把妈妈梳好的小辫子拉掉想要自己梳;不喜欢爸爸用积木搭的美丽壮观的高楼,对自己搭出的歪歪斜斜的小房子却感到满意。“我来”、“我自己来”、“我会的”,等等,这种要求自己来,不愿意接受别人帮助的行为表现,就是可贵的独立精神。但这种独立精神还处于不成熟、不稳定阶段,非常需要父母积极、正确的引导。如果父母能够珍惜孩子的独立需要,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就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

应当指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主动的、有针对性和有意识的,而不应是被动的、盲目的和无意识的。比如,当我们拿一块糖果准备给孩子吃时,最好不要先剥好给他,而是让他自己去剥。当然,需要成人的示范,惯于模仿的幼儿是能够学会的。有的父母看到未剥好的糖被孩子抓去整吞,就不假思索地夺回,说:“乖孩子,你不会剥,让妈妈剥给你吃。”这看起来是对孩子的爱护,其实这种爱是不妥当的,它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孩子能够独立行走时,就尽量让他自己去走。带孩子出去散步是锻炼孩子意志的好机会。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有的父母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牵着孩子的手慢慢地走,在平坦的路上就让他单独行走,累了就休息一会儿,然后鼓励他继续走。有的父母则无意于此,一开始让孩子单独行走,但当孩子不愿意走时,就自然地抱了起来。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摔了跤,累坏了,总是喜欢抱着孩子,这种“爱”的结果,容易使孩子变得胆小懦弱,并会产生任性和依赖性,以后出门总要抱,大人若不抱就索性耍赖,坐在地上不走,哇哇大叫,或在地上打滚等等,父母呢,就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妥协,不良习惯往往就是这样养成的。

另外,针对婴儿对母亲的过分依赖,可考虑在适当时候给婴儿断奶。断奶处理的适当与否,对婴儿的健康至关重要。这不仅在于母乳含有很强的抗感染物质和高价值的营养成分,还在于当母亲抱婴儿喂奶时,她给婴儿以温暖、慈爱和安全感。因为婴儿原本是与母亲结成一体的,婴儿出生后,虽离开母体,但还不能完全独立,通过母乳喂养,母亲与婴儿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亲密结合。这样,喂养实际成了孩子走向独立、适应外界生活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如果过长,婴儿不能适时地接受新鲜事物,这不仅易养成“恋奶”的毛病,增强孩子对母体的依赖感,而且会因摄食过迟,导致多种营养缺乏症。而如果这个过渡期过短,则又会使婴儿难以适应外界生活而产生疾病,影响婴儿的健康。只有适时断奶,才能既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又能适当淡化母子感情,减少孩子对母亲的依赖,逐渐培养起孩子的独立精神。

儿童到六七岁时,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就更为重要。在这一时期,孩子已具备了从事较复杂活动的能力,但新的困难又摆在孩子面前,即由于环境的改变带来了新的不适应。孩子从家庭环境或幼儿园进入学校,原有的生活方式就不适应了。学龄前孩子的独立性较差,在家庭里,他们的全部生活都需要成年人的照料,而学校生活就不同了,生活全靠自理。学校与幼儿园这两种环境也不一样。就学校来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道德品质教育和身体锻炼,而幼儿园阿姨的任务则主要是照顾幼儿,促进群育,兼顾其他。学校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集中在教室里听老师授课,老师与学生面对面但不直接与每一个学生接触,而是对学生提出共同要求,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所拉长。另外还有较短的课间休息,由学生自己支配。而在幼儿园,阿姨的绝大多数时间与孩子直接接触,一起开展活动,并尽量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显然,学校生活对孩子的独立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孩子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第一步能不能迈好,对第二步、第三步至关重要。对此,父母必须重视,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并让他经常参加家务劳动,在劳动中去锻炼。孩子有了自立能力,环境改变了,就不至于手足无措,并能较快地适应新的生活。

(二)自制性

自制性是指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使之服从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并能控制与行动目标不相容的情感和行为。缺乏坚强意志的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成为感情的奴隶,或者常常凭意气用事,使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不能专心致志地集中在某一目标上,因而分散了注意力,影响了目标的实现。

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可以用“心猿意马”来形容。这就是说,他们的心理过程,带有很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外界因素的调节和支配,他们容易受周围影响而转移注意力,不能系统地进行思维,也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它服从于一定的目标。幼儿的这种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发生变化。至于朝什么方向发展,关键在于父母的教育和引导。父母和幼儿园阿姨的作用之一就是对这一变化过程积极加以引导,使幼儿在进入学校之前,初步具备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只有这样,孩子上学后才能做到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到儿童的教育时,强调指出:“首先要培养行为的有序性、自制性。”有些人认为,应当让儿童随便跑、跳、喊叫,这是他们的本性,不应当加以抑制。马卡连柯针锋相对地指出:“我反对这种理论,儿童是完全不需要这样的。相反,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深信在儿童时期,可以顺利地进行井然有序的活动,可以使儿童有所抑制,能尊重他人,能爱护财产、门窗等等。”他甚至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自行克制,那么就是一架“坏机器”。孩子们之所以时常争吵,“耍小孩子脾气”,正是由于他们缺乏这种自制力。他还主张使善于克制变成一种行为习惯。他深信儿童的自制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但是,他也承认,克制自己是一种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心理变化无常,还未形成自己意识的童年时代。

那种“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错误的。自制力的培养不能单靠生理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依靠教育的力量。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呢?

1.掌握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父母要掌握孩子的身心特点,使教育更切合孩子的实际。我们知道,孩子的行为是从兴趣出发的,如果行为的目的为孩子所理解并富有兴趣,孩子就愿意做,坚持的时间就长,这是由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额叶是控制人的意志行为的器官,孩子的额叶发育器官成熟较晚,因此,在行为过程中情绪不稳定,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幼儿来说,更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往往遇到不顺心或不乐意的事,情绪就低落,就不愿意做或半途而废。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做父母的要把握孩子的这些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注意把孩子的兴趣爱好与一定的行为目的结合起来,把对孩子的教育寓于孩子的玩乐、兴趣中去,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但是,如果一个人干什么事都随心所欲,都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愉快和有乐趣的就干,没有乐趣的就不干;或者轻松、愉快的事情就尽心尽力,多做一些,遇到不顺利、有困难的事情就畏首畏尾,应付了事,或少做一些,甚至半途而废,那也是培养不出自制力的。并且,这也正是孩子缺乏自制力的明显表现。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应当在积极引导的基础上有所约束和管教。譬如,妈妈让孩子画画,孩子画到一半,由于碰到一些困难,或者被周围的其他事务所吸引,就要把未完成的画扔到一边,这时候,父母就应该教育孩子坚持把画画完。又如,孩子正在家里扫地,突然有同伴邀他出去玩,孩子很有可能会立即放下扫帚跑出去,这时,家长就应加以制止,要让孩子把地扫完后再出去玩。这样做,也许孩子会不高兴,还可能吵闹,即使如此,父母也不能让步,坚持按原则办事。当然,也不能简单粗暴地训斥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强迫孩子去做不恰当的事,而应当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耐心地引导和教育,尽力要求他们把事情办好,并使他们认识到之所以这样做的道理。我们深信,一旦孩子确实理解了这一道理,他们会乐意去干完手中的事情的。做父母的也应该懂得,正是儿童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才需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和管教。

2.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父母要教育孩子随时随地注意克制、战胜自己,并把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不论吃饭、做游戏,还是睡觉、学习等,任何时候父母都要教育子女注意控制自己的消极行为,不可放纵自己,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就会因不断地坚持而固定下来,形成一种好习惯。

父母要培养孩子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在生活中,最紧要的,不是保护一个人使他免受有害的影响,而是要教他学会抵制。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消极被动地去保护,往往限制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免不了要受有害事物的影响。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掌握抵制有害影响的有效方法。

自制力是人们抵制外来刺激的干扰和引诱,掌握自己的愿望、情感,从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心理过程。有的父母不懂得孩子的这些心理素质对他以后生活的重大意义,常常在子女专心画画时递给他一块糖果,或者阅读小人书时向他们问寒问暖。有时孩子边吃饭边看书画,或边听收音机边学习等。这样做,无意中养成了幼儿容易分心的习惯,对于增强自制力是有害的。要培养自制力,就必须在做任何事情的情况下,都能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做到心无二用。

3.培养孩子自觉性

不能单纯依靠“禁止”来培养自制力,而应当把培养自制力与培养自觉性结合起来。

培养自觉性,重要的是让孩子在从事某一活动,产生某种行为之前,能够理解和意识到该怎样做才是合适的。尤其重要的是当一个人独处时,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听见,也没有人来检查他的时候,他照样能按照自己所理解和意识到的去行动。做到了这一点,培养自制力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果断性

一旦选定了目标,就要坚持去实施,决不可以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以免坐失良机、贻误目标的实现。即使中途遇到了困难遭到了挫折,也要及时地对前途做出明确的决断,而不可在进退维谷之间撒手不管。

我们前面谈了关于孩子的自觉性和自制力的培养,但仅有自觉性和自制力还不行,如果缺乏果断性,做事情就会犹豫不决致使贻误良机,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或给目标的实现造成很大困难。

教育孩子养成果断的品质,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比如,在节假日,父母是带着孩子走亲串友呢,还是指导学习呢?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显得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既想到这里,又想到那里,于是,当孩子遇到同样的事情时也就会产生同样的现象。穿衣服、买玩具等等也是如此。当你带着孩子走进商店,面对着多种多样的玩具,每一件都有可能使你爱不释手,你能否果断地做出决定使孩子感到满意并对孩子很有利呢?当你准备带孩子外出时,面前摆着好几套衣服,你对每一套衣服都感到满意或不满意,此时你能马上决定让孩子穿哪一套更合适吗?这些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果父母处事果断,孩子就会在父母的熏陶下养成果断的性格。

除了言传身教外,父母还要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关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当孩子面临多种选择而显得无所适从时,父母应使孩子首先明确时机的重要性,让他认识到只有及时地做出决定,才能抓住良机,取得成功。相反,如果长时间拿不定主意,就会因错失良机,而无法开展活动,或者即使开展了活动却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明确了这一点,父母要帮助分析到哪个地方或做哪一件事最有意义、最合适,促使孩子最后做出决定。总之,要教育孩子学会在面临多种选择时选择最佳方案,这一点对于孩子是很重要的,其意义不仅仅限于果断性的培养上。

(四)坚韧性

坚韧性,或说是毅力,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在行动过程中无论碰到什么困难,遭受多大挫折,也能百折不回,坚持不懈,并积极地想方设法战胜困难。坚韧性综合体现了人的自觉性、自制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坚强的主要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父母让孩子做某件事,比如搭积木玩,积木搭了一半,因为遇到一些困难,孩子就不高兴搭了,随手把积木扔在一旁,又想玩其他东西。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自己动手帮助孩子搭,或听之任之,随孩子去干什么,都是不当的。殊不知,孩子缺乏坚韧性的意志品质正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父母启发孩子找到造成困难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坚持把事情做完做好才离开。必要时,还可以采取一些硬性规定,一定要让孩子坚持做到底。因为习惯成自然,孩子经常受到这方面的锻炼,就能培养出坚韧的性格,才能获得成功。

正因为如此,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战胜自己、克制自己的个性品质。高尔基说过:“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当然,这需要父母不懈的努力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如何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包括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为)、意(道德意志)等四个方面。下面分类给大家讲解如何培养孩子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

(一)道德认识的培养

道德认识是指对事物的是非、行为善恶的评价。掌握是非标准,划清善恶界限,才能使孩子知道应该怎样行动,为什么要这样行动。3~6岁的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是非观念,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懂得了什么是乖,什么是不乖,通过看电影和画册,慢慢分清了谁是“好人”,谁是“坏蛋”。但这种认识带有具体性和形象性,并且往往就事论事。他们对一个行为的分析,主要是根据行为的结果,很少考虑行为的动机。比如一个孩子由于不小心摔碎10只杯子,而另一个孩子为了偷吃橱里的东西摔破了1只杯子,不少幼儿在比较这两个孩子的行为时,都认为前者的错误要比后者严重,理由是一个打碎的杯子多,一个打碎的杯子少。对此,父母必须正确看待,正确评价。那么,家长应怎样正确评价孩子的道德行为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要坚持原则性和鲜明性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常涉及道德评价问题。孩子们的道德评价能力主要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开始时常常只是模仿、重复父母对周围现象的评价,以后才慢慢地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分析。所以,家长对周围现象的评价一定要坚持原则,是非判断鲜明,给孩子打下爱憎分明的烙印。如果家长是非含糊、善恶不明,或者是非混淆、善恶颠倒,就很难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并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如果在儿童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使儿童养成不良意识和行为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可见,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者,责任是相当重大的。

2.要坚持道德标准的一致性

在要求一致的情况下,孩子的道德认识就比较容易形成并趋于稳定。反之,如果对同一行为,父亲说对,母亲说错,或者父母与老师持相反的道德准则,或父母说的和做的自相矛盾等等,都会导致孩子的道德认识易变、模糊。道德要求的连贯性也很重要,只有前后要求一致,孩子才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否则,今天要求这样做,明天又反其道而行之,就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一种高级情感,它是按照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当一个人受到表扬时,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当一个人受到批评时,就可能产生不愉快的感受。当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时,就不再轻信别人的评价,而是独立地对别人、对自己进行内心的评价。当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所遵循的道德规范时,就会产生由衷的喜悦,反之,会感到十分难受、羞悔,甚至受到良心的责备,以致觉得没脸见人。这说明,7岁前的幼儿已具备初步的道德情感,要使这种情感逐步提高、稳固化,就需要父母以身作则,积极影响和感染孩子。孩子最容易受到家长情绪的影响,亲子之间往往是相通的,父母还要善于利用具体的道德形象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孩子听故事的时候,容易被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所感动,与故事中人物的情绪连在一起,有时会难受,以致流出眼泪;有时会高兴,以致忘乎所以,手舞足蹈。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针对孩子的道德行为,向孩子讲清楚,由于自己的过失,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总之,要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方式逐步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逐步深化其道德情感。

(三)道德行为的训练

孩子的道德面貌是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的。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如何,不仅要“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

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首先需要父母适当地引导。当孩子还不懂得怎样做时,父母可以先帮助他完成某种道德行为,然后再让他独立行动。对于做错事的孩子,不是一味地责备,而是要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应该怎样做。其次,需要父母培养孩子做到学用一致。如果只是心里知道应该怎样做,而不知在现实中去运用,道德认识再好也是无用的。这就要求父母经常去督促检查、严格管教,以确保良好行为的落实。

(四)道德意志的培养

道德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支配着自己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能使道德行为持之以恒,贯彻到底。孩子道德意志坚强,就能够督促自己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实现着自己的信念和诺言。而意志薄弱的孩子,在某些条件下,也能有一些道德行为,但是,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摇摆不定,半途而废。所以,培养孩子的道德意志,是家庭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六、怎样从小进行法律规范教育

对儿童进行法律规范教育,对促进我国社会的法治化,对社会的安定及儿童自身的社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作为幼儿接触最多的环境,在这方面起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规范是社会规范中约束力最强的一种规范。它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必须怎样做。它以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作后盾,具有最大的强制性。违犯它,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我国宪法和婚姻法都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法律规范教育就是其中的教育内容之一。

法律规范教育要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幼儿经验少,在思想认识和理解能力上还很幼稚,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不能采用讲大道理的方式,而宜采用生动直观的方式。比如,可以带孩子进法庭旁听,边听边给孩子解说,这样获得的印象,会使孩子终身难忘。

善于模仿,是幼儿的主要特征,这就要求父母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龙生龙,凤生凤”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父亲偷盗成性,就很难使儿童手脚干净,这时即使父亲对孩子进行法律的直观教育,孩子也不会相信。

由于儿童的幼稚,不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他们都会不加选择地模仿。因此,父母必须做好引导和筛选工作,经常给孩子树立一些守法的模范榜样,尽量不让他们接触消极、违法的事和人,并做到防微杜渐,把幼儿的不良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

据一项调查表明,80%的少年犯与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溺爱

父母把孩子放在不恰当的位置,年龄小,却地位高。父母只注意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而不注意进行法律教育和品德教育,他们违法与越轨的内在动力就是在这种溺爱中萌生的。

2.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常常以打骂为主要教育手段,造成感情隔膜和离异心理。这种教育下的孩子打架斗殴的现象很多。

3.家庭失和或忽视家教

对子女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放弃教育责任,这是导致青少年行为越轨的重要原因之一。

4.家风不正

即父母行为不端。如父母好吃懒做、蛮不讲理等。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不仅不批评,反而常常包庇袒护,有的甚至教唆纵容。

5.家庭结构不完善

这里主要指缺少父母、父母离婚、部分后父或后母的家庭。在这种家庭里,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爱护,很难健康地成长。孩子性格日内向、孤僻、多疑,甚至心理严重畸形,对家庭和社会产生冷漠情绪。

由上可知,家庭教育不良是青少年从小养成恶习、形成不良品德以致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起始原因。青少年犯罪绝大部分是因法律意识非常淡薄,或根本没有法律意识。因此,父母应以身作则,加强对孩子的法律规范教育,使孩子从小形成法律意识,对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七、怎样进行社会交往规范教育

社会交往,简称“社交,又称“交际”。它通过语言、书信等形式进行思想、感情和精神价值观念交流,是任何一种共同活动必须的条件,它促进人们在劳动、社会工作、日常生活、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相互理解和行动上的协调一致。在许多情况下,社交具有特别的社会意义,是个人发展的一种手段。因此,为了父母(教育者)与儿童(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行动,为了儿童成年之后的社会需要,我们必须对幼儿进行社交能力的培养。

(一)社会交往的动机与目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把人的种种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实现自我的需要。他把社交需要作为一个人的高级需要之一,认为一个人在基本满足前两种需要后,社交需要开始形成强烈的动机,它包括社交的个体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和支持,离群索居会感到痛苦;希望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保持友谊与支持和相互信任等等。每个人都希望有个可归属的群体,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得到关心和照顾,而不感到孤独,因此,有社会交往的需要,这也是一种归属感。

对于幼儿,他们一开始进行的社会交往,往往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或出于对某人某物的吸引等。因此,他们的动机和目的是相当简单的:精神上的愉快。这也是很多父母关心孩子交往的动机和目的考虑。但仅停留在这一层次是不够的。作为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由简单的交往向复杂的交往发展,由交往的低层次向交往的高层次过渡。

(二)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

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受着一定的社会准则和规范的制约和调节,并趋于不断完善之中。对幼儿进行的社交准则和规范教育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1.团结友爱

年幼天真的孩子,如同他们手里玩的橡皮泥一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孩子们之间能否友好相处,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和教育。

父母应该有意识带着孩子走出家庭的小天地,让他们多接触一些小伙伴,多结交一些好朋友;在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买一些糖果之类的东西给孩子,启发他分一些给身边的小朋友。孩子们在一起,为了玩得新鲜有意思,就要互相商量,这就培养了尊重别人的意见的习惯。他们玩得融洽欢快,便培养了友爱互助的精神。在游戏中大家约好了一定的规则,谁也不能违犯,也就培养了遵守纪律的品德。正是在这些共同活动中,孩子知道了应该想到别人,懂得了友爱谦让,这样与其他小朋友就能友好相处了。

2.礼貌待人

即教育孩子学会问候别人,懂礼貌。如有一个小女孩,坦率而温顺,但不知为什么,碰到相识的人总不知问候。别人向她问候:“你早”她却低下头不应答,原因不在于性格孤僻,而在于她的家长所说的“不善于交往”。一般的,人们都喜欢性格开朗、微笑着向人问候的孩子和有礼貌的孩子,大家都乐意与他(她)更多地交谈。对于一些遇到熟人就躲,或遇人问候不知答理的孩子,大家就会产生一种不好的印象,也就不大喜欢与他(她)接触,这样他她的朋友就会很少,性格会愈发孤僻。因此,父母要尽量重视让孩子养成问候的习惯。家长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办法:

(1)造成相互问候的家庭气氛。

父母的示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要经常的相互问候:我回来了”,我走了,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吗?等之类的问候话。尤其是做父亲的出门时应经常向妻子和孩子说这类话。在父母的感染和带动下,孩子就会逐渐养成问候的习惯。

(2)从小事入手诱导孩子学会问候。

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些到邻居家借东西或送东西的机会,让孩子经常接触一些人,使他感到与人交往是愉快的,消除他她)内心的“怕生心理。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先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渐地,孩子就会主动去做,久而久之就会用明朗的声音向人问候了。另外,还应注意交往中忠诚守信、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关心集体等品德的培养。

(三)影响儿童交往的因素

1.交往语言素养

交往的效果可能好,也可能差,这取决于儿童们之间的依赖和相互理解的程度,取决于是否采用最通俗易懂,对方易于接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及相互关系的能力。当交往用口头语言时,交际素养表现为善于表述自己的思想和倾听别人的讲话,表现为富有同情心、能产生共鸣。列宁曾指出:“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在交际过程中,使用恰当、准确,富有表现力而又明白易懂的语言,便意味着能取得相互理解。否则,就很难顺利沟通双方的思想和感情。这就需要父母帮助儿童在学习语言方面下工夫,达到语言交流畅通。这是社会交往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道德修养

受过良好的道德教育的儿童与没有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儿童在交往中的表现明显不同。前者说话文明礼貌,待人接物处理得当,且诚实、正直、善良,对集体和他人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很容易与他人友好相处,而后者待人接物表现较差,交往中处处为自己考虑,不关心集体和他人,不易“合群”。因此,加强儿童的道德规范教育,对积极开展健康的交往活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3.个人生活态度

如果儿童开朗、活泼、乐观,就有利于与别人交往;反之,与别人的交往就会遇到困难,并且常常也不愿与别人交往。因此,父母要重视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4.父母个性及父母与周围人们之间关系的影响

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是靠学习、模仿得来的,学习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父母及父母与处于同一生活区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如果父母热情开朗,善于交际,并经常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与周围人相处也很好,耳濡目染,儿童就会逐渐养成与人们交往的习惯,也比较容易与人相处。

相反,如果父母性格孤僻,不会交际,与周围人们很少来往,就必然使儿童失去其他家庭常有的大量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交往能力得不到及时锻炼,一旦与生人接触,就会显得不自在。久而久之,心里形成一种自卑感,从而失去交往的兴趣和勇气,这对儿童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八、怎样从小进行纪律规范教育

纪律规范是社会的各种组织规定其所属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对违者可以实行制裁(如经济制裁、行政处分等)。纪律规范的内容包括履行自己的职责、执行命令和决议、遵守制度、保守秘密等,以巩固组织,维护生产、工作和社会秩序,实现目标。

纪律性是特定的道德规范之一,从小对孩子进行纪律规范教育,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对幼儿进行纪律规范教育时,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及活动特点。

1.注重婴幼儿生理特点

就其生理特点来讲,婴幼儿身体发育还不成熟,需要加强锻炼。靠纪律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促使孩子的身体发育健康而迅速。模仿也是婴幼儿的突出生理特点或天性,父母是否遵纪守时、是否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等,对孩子起着榜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2.注重婴幼儿心理特点

就其心理特点来讲,婴幼儿思维幼稚,理解能力差,给他讲怎样遵守纪律的大道理是不合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寓纪律规范教育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如邱少云为了部队目标不暴露给敌人,宁愿自己在烈火中献身的动人故事;刘胡兰为遵守党的纪律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等等,这些英雄人物可为孩子树立一个遵守纪律的好榜样。还可以利用在马路上散步的机会,给孩子讲应当怎样走马路,讲违反了交通规则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等。这种亲临现场的直观教育,也比较易于为孩子接受。

3.注意婴幼儿活动特点

就婴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讲,城市的孩子多在家庭和幼儿园度过,这就是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幼儿园的儿童,父母平时要坚持按时接送,并要求孩子在幼儿园听教师的话,遵守幼儿园的圆规。儿童在家里生活,则要要求他(她)按时起床、按时吃饭等,把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与纪律规范教育密切配合起来。等孩子上学以后,就更应该重视孩子的纪律教育了。小学一年级是学校生活的开端,有了良好的开端,就可能有良好的结果。父母必须把好纪律这一关,尽可能使孩子做到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课堂上不高声喧哗、不做小动作等等。

同类推荐
  • 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

    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

    帮助家长解读孩子心理的权威读本,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实用指导计划。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孩子走出心理误区,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本书为家长提出了有针对性并切实可行的心理咨询指导计划,有助于家长帮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 产后恢复300问

    产后恢复300问

    本书分别从孕妇产后变化与恢复、运动与锻炼、减肥与保健、化妆与美容、服饰与打扮、饮食与营养、疾病与防护、生活与料理等八个方面围绕产后美丽这个中心,进行不同侧重点的说明。
  • 好父母要有好心态

    好父母要有好心态

    从来到世界上的那一刻起,孩子是一张白纸,而父母则是设计师,是画师。孩子能否成为一幅赏心悦目的美丽图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怎样看待自己的孩子和采用怎样的行为模式与教育方式。但很遗憾的是,有权威调查证明:70%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存在教育不当的问题,100%的父母曾经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也就是说,很多父母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充当着孩子成长中的阻碍者。
  • 怎样让子女更优秀

    怎样让子女更优秀

    本书作者结合教子和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的体会,用简单、朴实的语言,介绍了家庭教育要注意的问题。内容包括:父母职责篇、情智发展篇,文体技能篇,生活细节篇。
  • 孕期红绿灯

    孕期红绿灯

    280天的怀孕历程,既是幸福的,也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孕妇在从准备怀孕到受孕至临产这一段时间,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烦恼,为此,编者急准妈妈、准爸爸们之所急,对孕前准备时期、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四个时间段中的妊娠安全问题做了详细分析,明确指出了哪些事情该亮红灯,应当刹车禁行;哪些事情可以亮绿灯,能够安全前行,以解释她们的困惑与烦恼。本书通俗易懂,观点明确,指导性、实用性,适合孕妇及家人阅读。
热门推荐
  • 婚活男女

    婚活男女

    《婚活男女》中,将视线投向当代社会沉积已久的“剩男剩女”现状,将沉甸甸的题材写得轻松好看,潜心用细腻的文笔、独特的思索叩问探讨婚姻真谛,引起不同年龄群落人们的情感共鸣,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 冷情书生热娘子

    冷情书生热娘子

    叶暖暖一次次表白,却总是被不识趣的万年冰山男打回票。没关系,你不爱我,还有很多人在后面望眼欲穿——狂傲放浪的明月国太子桃花眼微勾,能把天下女子的魂儿都给勾了去,他却偏偏喜欢上这个一脸倔强,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小丫头。叶暖暖回首,发现冷心冷血的大冰块儿还是一副无动于衷的神色,她到底是要走还是留?
  • 横贯地球

    横贯地球

    都市打工仔全无忧回到山村,一枚玉佩让他开启了与地心世界与地上世界的奇妙之旅。一心想过闲适生活的无忧,从此开始了默默屯坚果的悠然生活……
  • 缘分刚来

    缘分刚来

    董璇重生了,两世为人,她都爱上同一个人,眼看着他落入别的女人怀抱中,看着他把别的女人宠如娇玉,而自己却站在街边扫地,干着最底层活,领着最低的工资,这是她一生吗?她一路容忍退让却引来酗酒丈夫的拳打脚踢,看着家姐被那人抱着步入像天堂一样的生活之中。一切都不是她所愿意的,所以,她可以把那些不属于她的抢过来吗?
  • 成为萨满的日子

    成为萨满的日子

    四元素给予了他生命,兽人的智者指引了他,人类社会的生活影响了他,面对人族兽族的世代争斗,他应该如何选择?
  • exo之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

    exo之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

    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只为完成最后一个任务,期间,她们遇到了自己最敬爱的十二个少年,在最后一刻,一边是组织一边是敬爱的人,她们的手将会伸向哪一边....
  • 休闲与生活质量

    休闲与生活质量

    休闲、休闲活动和休闲生活,从来就与人类本身的生存发展相生相依。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我们是为了闲暇而忙碌。”马克思指出休闲和劳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双重社会生活基础,将休闲看作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之一。休闲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在国外已有百年,在我国大约也就十年光景。时间虽短,从原来一般视“休闲”为游手好闲、享乐主义,到当下重视休闲、研究休闲,发展休闲业,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象征,是人向自身本来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回归。
  • 独宠痞校花:王子乖乖被驯服

    独宠痞校花:王子乖乖被驯服

    从小就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小公主,长大了就变得更加盛气凌人,她是全亚洲最最最最有钱首富的独生女,由于在学校太不安分,结果导致被她亲爱的爸妈送到了平民区的学校就读。第一天转学,就发生了比天塌地陷更加灾难性的灾难,她守了16年的贞操被一个为了素不相识的男生夺取了?所以她采取了一个方案,她强迫他跟她结婚,但是他却死活不肯?!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如果一个月能让他喜欢上她,那他就答应了交往。围绕一个月限期的爱情故事展开!
  • 贵婿

    贵婿

    倚红偎翠,醉生梦死,十里秦淮河。江南繁华,名士风.流。一朝梦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她,乱世中一朵青莲,遭夫家退婚,又数度说亲被拒,心如死灰。还就不信了,就非得找个人嫁了?亲,别再跟了好吗?带你这么大一个包袱,姐不好逃亡。
  • 我和前世你选谁

    我和前世你选谁

    [灵异耽美,慎入;每周三9:09更新]网文写手路畅不小心狗带,然后成功地成了一个鬼差,然后和搭档开始了一段奇怪的旅程?路畅:我认真的,我和前世你更喜欢谁?安:前世的醋你都要吃?路畅:QAQ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