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数字谜题巧妙算
在这一章你将看到《孙子算经》谈及的四类计算问题:约分、乘方、开方以及方程运算。可能你早已从学校教育中积累了这样的感受——这些内容简单而枯燥,但是读了这一章,你会发现神奇的数字魔方可以组合出新的、有趣的、令你难以置信的色彩和图案。古代的约分法有什么特别之处?乘方运算如何改变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古人是如何在没有任何电子计算工具的帮助下给任意数口算开方的?古代方程与今天的方程存在怎样的差异?当你找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获得了更加充沛的思维能量。
“原题”
今有一十八分之一十二。问约之得几何?(选自《孙子算经》1卷中)
“译文”
约分得多少?
“解答”
约分得()。
你一定觉得这道题已经简单的没有练习的必要了。的确,对于数学运算能力被大大开发的现代人来说,解答这个问题易如反掌。不过,《孙子算经》提供给这道题的解答方法却与我们现在惯用的方法不同,非常值得一提的。
《孙子算经》是这样描述这道题目的解法的:“置十八分在下,一十二分在上。副置二位,以少减多,等数得六,为法。约之,即得。”这几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在分数()中,分母18在下,分子12在上。约分时重新安排分子、分母的位置(多将两数并排放置),从较大的数18中减去较小的数12,求出最大公约数6,以6作为除数,分别去除18和12,所得结果即为所求。
你一定有些疑惑:答案尽管正确,可是这么做是否科学呢?怎么能用减法求最大公约数呢?其实,《孙子算经》提供的这种相减约分法是非常科学的,甚至现代的一些数学家都更倾向于它——而不是我们今天惯常使用的方法,解答一般的约分问题。《孙子算经》的这道例题因为数字太简单,因此并没有把古代的相减约分法阐述清楚。这种相减约分法的“学名”是“更相减损法”,“更相减损”是指在求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时,不断用两数以及两数差中的大数去减相对较小的数,直到最后得出一个相等差,这个差叫“等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将这道题的“更相减损”过程演算出来是这样的:
18 12
18-12=6 12-6=6
的分子分母只更相减损了一次便得到了“等数”6,所以没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古代算数约分算法的精髓,下面我们来看几道计算过程稍复杂些的约分题。
1.用古代算法为()约分
“原题”
九十一分之四十九。问约之得几何。(选自《九章算术》)
“译文”
约分得多少?
“解答”
先依照更相减损法,求91和49的最大公约数,运算过程如下:
91 49
91-49=42 49-42=7
42-7=35
35-7=28
28-7=21
21-7=14
14-7=7
要想求91和49的最大公约数,先将两数分列。从大数91中减去小数49,差为42;再从49中减去小数42,等于7;进而从42中连减5个7,直到差等于7为止。7便是91和49的等数——也即最大公约数。
用7分别去约简分母91和分子49,约分的结果是()。
因此,()约分得()。
2.用古代算法为()约分
首先,用“更相减损法”求“等数”
120 18
120-18×6=12 18-12=6
12-6=6
6即是120和18的“等数”,用它来约简原分数,得()。
3.用古代算法为()约分
首先,用“更相减损法”求“等数”
27759 10227
27759-10227×2=7305 10227-7305=2922
7305-2922×2=1461 2922-1461=1461
1461即是27759和10227的“等数”,用它来约简原分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