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功与人缘有一定的关系。有时人际间的交往、邂逅、合作、帮助往往会成为一些人难得的机遇。更何况,不论你从事那种职业,都不可能是单个人的行为,常常是团队协作行动。所以,不论领导者,还是普通人,都需要好人缘。如果你人缘好,朋友多,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信息灵敏,遇事有人帮助,机遇就可能频繁出现。
相反,也许你很能干,聪明过人,但是人缘不好,关系紧张,到处树敌,人们不喜欢你,很多人为的机遇将与你无缘,到头来你将一事无成。因此,我们说,成功就在交往的网络之中,广泛的社交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努力开拓好交际网,就无疑是追求理想的重要准备。
例如,有两个大学生同时分配到一个科研单位。小赵埋头做学问,很少与人交往。小王不但做学问,而且喜欢交际,主动去拜访名人学者,请他们指教,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这样他结识了很多天南地北的同行朋友,交际圈很广。几年后,他们两个人的学术水平拉开了距离。
由于小王认识人多,全国各地常有人邀请他一起写书、来信约稿。他得到了很多机会,水平提高很快,每年发表不少文章,使他的研究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并有一些论文获奖。在评定职称的时候,由于他的成果多,破格晋升了高职。小赵就不同了,他也很刻苦,但是发表的论文很少,也没有获奖论文,只能评为中职。
此例说明,在水平大体相当的情况下,交际能力强弱,人缘如何,对于自身的发展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呢?
1-以爱好为突破广交朋友
共同爱好常常是友谊的黏合剂。以爱好为媒介,发展友谊,最容易成功。从专业的角度看,要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术会议和专业会议。这样,不但可以开拓思路,而且可以结识很多同行、朋友,甚至觅到知音,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创造发展事业的大好机会。
2-主动与人交往扩大交际
主动与人交往,是广交朋友的一个重要方面。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凡是成功人士,都是主动与人交往的,并注意建立友谊。这种友谊就是人生发展的一种资本,朋友越多,资本越厚,成功的机遇就越多。下面介绍五种方法,供参考。
(1)有机会把自己主动介绍给别人。在晚会上、飞机上、工作中,任何地方都可以这样做。
(2)主动交换名片,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名字。
(3)主动询问对方的尊姓大名、职位、电话以及工作单位。
(4)准确记住对方姓名及职位,在谈话中,别忘记称呼对方的职位。
(5)如果想进一步与新朋友加深交往,你可以给他们写信,打个电话或登门拜访。
只要对这些方法灵活运用,你就能主动与人交往,像那些成功者一样,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获得事业发展的机遇。
3-扩大社交圈结识不同类型的朋友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朋友,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一个人不能独自生活,自己虽然可以过得不错,而且人也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但是人是群居的动物,需要朋友。
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朋友帮助,人之所以会成长,是因为他吸收了别人的成功经验。
如果你所接触的是同一类人,你的成长是有限的;如果你能够扩大你的生活圈,你的层次会大幅度提升;如果你能够尝试新的事情,你就能够突破内心种种的困难和障碍。
如果你跨出自己的社交圈,就能接触不同类型的人,不同类型的人会给你不同的刺激,不同的刺激会带给你不同的创意,不同的创意可以让你想出新的点子,能够在你的市场上占更大的优势,这样你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幅度地提升。
不妨从今天开始,想想看,你决定要参与什么样的组织,你决定要加入什么样的团体,要跟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请立刻行动,去找到这些人,被动是不会有收获的。
那么,怎样交际或者说运用什么样的交际方式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请记住以下的处世之方:
接人要和(平和)中有介(原则),处事要精(周密)中有果(果断),认理要正(正直)中有通(灵活)。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诗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实处着脚,稳处下手。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清·金缨《格言联璧》
第一节 胸怀热忱
热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可以补充你的精力并发展出一种坚强的个性;它能给你以信心和动力,带领你迈向成功。
充满热忱和活力,别人就会被你吸引,因为人们总是喜欢跟积极乐观者在一起。运用别人的这种积极响应来发展积极的关系,同时帮助别人获得这种积极的态度。
没有热忱,不论你有什么能力,都发挥不出来。要想获得世界上的最大奖赏,你必须拥有过去最伟大的开拓者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献身热情,来发展销售自己的才能。
有人用服食兴奋剂维持精力,必定无济于事;又有人一天睡到晚仍然打不起精神。只有热忱才能使人精神饱满、精力过人。热忱来自于远大的目标和对工作的乐趣。培养热忱最好的方法就是,心存“热忱”之念,用行动表现热忱——凡事不做则已,做必全力以赴,以最大的热忱来完成!
一、微笑面对生活
微笑是人类独自的天赋。动物均会恐惧、愤怒,甚至会悲伤,但却不会你的任何一种“笑”。
。微笑的面部表情比其他如身份、头衔、服饰之类的外在之物更能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你在对人微笑,这意味着你在告诉别人定标一个信息:“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
笑表示喜欢、接纳、新和。微笑胜过美丽的面容和华贵的服饰。微笑,如一缕温和的阳光,溶化冰冷漠然,穿透抵触封闭;微笑是一把开启心扉的“万能钥匙”。
“它不花费什么,但创造了很多成果。”。
“它丰盛了那些接受的人,而又不会使那些给予的人贫瘠。”。
“它产生在一刹那之间,但有时给人一种永远的记忆。”。
“没有人富得不需要它,也没有人穷得会缺少它。”。
“它是疲倦者的休息,沮丧者的白天,悲伤者的阳光,又是大自然的最佳良药。”。
“但它却无处可买,无处可求,无处可借,无处可偷,因为在你把它给予别人之前,它并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
微笑是不苦的良药。有位神经系统疾病专家告诉人们,他发明了一种治疗忧郁症的新方法。
他劝告他的病人,在任何情况下(当然葬礼除外)都要笑!要迫使自己,无论心中喜欢不喜欢,都要微笑。他就用这种方法治愈了他的病人。
微笑是成功的契机。一位海外商界的成功者说,据他的体会,一个人在世界上之所以能做成一点事,有一点成就,就这么一点点奥秘:我给别人一个什么表情,别人就回报我一个什么表情,我给一个怨恨,就得到一个怨恨,我给一个善良的微笑,就得到一个善良的微笑,当你给了千百人一个微笑的时候,千百人回报你的也是千百个微笑,这样,你的人生就成功了。
这世界就像一面镜子,当你向它微笑之时,它必以笑颜回报。
如果你希望让别人高兴见到你、与你相处,那你就要高兴见到别人。不能想像你一脸的旧社会、作出一副好像别人欠了你二百吊钱的表情,别人还会乐意和你来往。而微笑,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是向对方表示:“我很高兴见到你。”“我愿意和你交往。”微笑表达着欢愉、赞同、尊敬、同情、欣赏等,而这些都是加固人际关系的积极因素。如同一位叫波拿巴·奥巴斯朵丽的作者在一本书中说的:“你向对方微笑,对方也报以微笑。他用微笑告诉你:你让他体验到幸福感。由于你向他微笑,使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所以他也会向你报以微笑。换言之,你的微笑使他感到了自己的价值地位。”一位政治家说过:“一个人的微笑,值百万美元。”这位政治家的成功,不仅因为他有高尚的人格和出众的才华,经常微笑也是原因之一。微笑有一种亲和力,能够拉近你同对方的距离。即使是对方在向你发泄不满,你的微笑也能使他的情绪缓和下来。纽约一家百货公司的经理在录用女店员时,宁可录用小学未毕业却经常微笑的女子,也不录用大学毕业但满脸冰霜的女子。
卡耐基在他的成功培训班上,曾要求学员一天中有一小时,对一个人微笑,一星期后来班上讲讲效果。一位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经纪人写信谈了他的感受。他说,他结婚18年了,从清晨起床到上班这段时间,难得对妻子微笑。走在百老汇街上,他也是脾气最坏的一个。但他试着在一星期内微笑后,却有了惊人的收获。吃早饭时,他微笑着对太太说:“早安。”太太大吃一惊。等她恢复平静后,他说,从今以后他要永远这样。现在他每天出门上班都微笑着和电梯管理员、大厦管理员打招呼。坐地铁时也与售票员微笑。在办公室也是一样。他向从未见过他的人咧嘴微笑,开始对方觉得奇怪,不久,大家也用微笑回报他。他说:“我现在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了,一个更快乐的人,一个更充实的人。”他说他体会到这是人际关系的新哲学,而周围的人也说他微笑时真有人性。
二、学会赞美别人
赞美是对别人善意的欣赏和鼓励,对别人的赞美可以在你身边营造善意、向上的氛围,别人也会由于你的赞美而更欣赏你。林肯曾说:“人人爱听恭维的话。”。
这种渴求得到赞美的欲望,就像人饥而求食、寒而穿衣一样,是一种本能的需要,而且地位越高,对赞美的渴求越强烈,这种欲望是不可满足的、无止境的。
欣赏赞美别人,就是肯定别人,鼓励别人,就是提高对方的自我价值,使他增强信心和勇气。这是人际关系的一件利器,是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催化剂。
要使赞美产生良好的效果,必须做好以下三个要点:赞美要立即表达;赞美要明确;赞美要公开。
赞美是达到与他人信任、沟通、互惠互利的不二法门。
赞美是同批评、反对、厌恶等相对立的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和行为。一个人不管是通过语言还是通过行为,只要表达出对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真诚的肯定和喜爱,都可以说是赞美。赞美是一种堂堂正正、正大光明的处世艺术。
人们对赞美并不陌生,然而,真正善于赞美别人的行家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需要学学怎样赞美别人,以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发展。
或许你每天都能听到很多对你的称赞和表扬,但又有多少在你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许你每天也少不了给别人很多赞美,但又有几次得到别人的回应?原因就在于大家虽然都对赞美不陌生,但还没有对赞美及其规律性的东西很好地把握,应用起来也就难以收到高水平的效果,甚至有的赞美适得其反。某单位有一个职员的书法写得不错,另一个职员称赞道:“你的书法恐怕在天下也数第一了。”试想想,这样过分夸大的赞扬谁能接受呢?
中国人历来相信,天下好人多、坏人少。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和“礼”,要求人们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但又过分强调群体生活中的“克己复礼”,使许多人的本性受到压抑。我们周围不乏老实巴交、忠厚正直、能力过人的人,他们作出了非凡的成绩,然而却是由于在观念上对赞美存在误解,在行动上惯于说别人的好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君子慎言,因而得不到别人的喜爱和欢迎,丧失了提升和发展的机遇。真是领导不满意,同事不满意,老婆不满意,自己更不满意。缺乏赞美艺术,正如鸟之失却两翼,不能展翅飞翔。
如果这些正直忠厚、吃苦耐劳、聪明能干的人们掌握了赞扬艺术,岂不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他们的价值吗?
我们看到,世界上一些小人、坏人没有多大能耐,碌碌无为,平庸异常,却歪曲地利用了赞美艺术,靠拍马、溜须、阿谀奉承而青云直上、飞黄腾达,像李莲英之于慈禧太后的奴才嘴脸,却为他赢得了权力和金钱。这些小人、坏人颠倒了是非,混淆了黑白,模糊了堂堂正正的赞美与奴颜婢膝的奉承之间的界限。因此,更需要在观念上和方法上给赞美恢复公平、正义的本来面貌,让更多的人们正确地掌握和利用赞美,让世界充满真诚、友爱,让小人和拍马溜须者无处藏身。
在这里,我们对赞美做一番剖析,以把握“赞美”两字的含义尺度:
(一)人人需要赞美
许多伟人都是听着众人的赞美声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赞美的需要程度有更深的心得体会。林肯是一位相貌相当丑陋的美国总统,他曾以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封信的开头:“人人都喜欢赞美的话。”安徒生也是因相貌丑陋而得不到别人的亲近和喜爱,后来他写了《丑小鸭》童话来寄托自己的渴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中国也有一句老古语说:“鸟为食死,人为名亡。”这些经验之谈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赞美是每个人最需要的。
人是自私的,每个人最关心的是自己,关注自己的容貌、能力、名声、成绩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追求来自方方面面的赞美和褒扬。赞美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名声。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在中国这个传统性很强的国家里,赞美更是人们最期望得到的东西了。然而,赞美又往往不容易得到。
一个人成长或发展的初期,如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刚学开车、初为人师等等,可能要表现出幼稚、笨拙、缺乏经验、信心不足等弱点,他本人对自己的每一个小进步小成绩都非常在乎,非常渴望别人能给予肯定甚至赞扬,以激发他的自信和勇气。《红楼梦》讲到香菱(薛蟠之妾)随薛姨妈进入大观园后,由于羡慕宝钗、黛玉、探春等姊妹的吟诗才能,便拜黛玉为师学诗。一个女人底子薄,脸皮薄,学作诗绝非易事,所以香菱最初有点胆怯,很需要老师给点勇气。黛玉便开导香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后大受鼓舞,回去后废寝忘食地学诗,后来,作了一首不太好的诗给黛玉看,要让别人可能说不怎么样也就算过去了,但黛玉还是给了不少肯定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诗丢开,再做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做。”香菱很幸运遇到了黛玉这样的善者。宝钗则不同,常常打趣香菱说:“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苦笑着说:“好姑娘,别混我。”宝钗这些话真是刻薄,让人无法接受。幸好香菱没往心里去,反而越发用功,后来终于作了首好诗。黛玉等赞道:“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
得到赞美并不容易,香菱算是幸运儿。一个初出茅庐或初试锋芒的人,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嫩”的弱点,他(她)的成绩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一个刚刚起步的打字员虽然录入速度由20字/分钟提高到40字/分钟,但在一个每分钟能录入200字的老手看来不是“小菜一碟”吗?一位勤奋好学,富有理想的大学生刚刚报名参加托福辅导班,就有同学说:“别花那笔冤枉钱了,扔水里都不响,不如把钱要回来请弟兄们撮一顿!”这样的话真是“恶言伤人三春寒”。
在一个人起步进取时,又会碰到那么多冷言、恶语、嫉妒。可见,赞美,当最需要她时,却往往离你远去不肯来。
当你取得很多或者是很小的成绩时,最需要来自老板、朋友或妻子的赞美,然而,赞美却并不像你想像的那样想之就来。这可能是因为大家只顾及自己而忽视了别人的存在。一名普普通通的女侍者,在熙熙攘攘的餐厅里忙碌了一整天,兢兢业业为顾客服务,最后累得精疲力尽,衣帽不整,两腿发软,两臂发酸,大有撂挑子的感觉,虽然为顾客忙了一天,但竟没有人过来说句感谢话,她的存在好像没有人发现,真是个繁华的沙漠世界。正在她倍感失望时,一位顾客微笑着过来与她告别:“谢谢你,小姐!你对我们照顾很周到,我们以后肯定再来!”。
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这句富有人情味的话把女侍者的疲劳和一些悲观的念头冲到九霄云外,她立即振作起来,微笑着继续为顾客服务。女侍者从事的是简单劳动,端茶上菜,被招来唤去,在有些人看来有些低贱,他们根本不考虑自己的美味佳肴是建立在侍者们辛苦劳动基础之上的。侍者们需要理解和尊重,赞美是她们最丰厚的报酬,但有多少人留心侍者们的成绩和辛苦呢?更多的人在大吃大喝满足了自己的食欲和享受后溜之大吉,服务员的劳动和需要在他们的脑子里不过是几笔简单的符号。
可见,需要赞美是人的本性,赞美具有不可替代的力量,但它可以替代很多。莎士比亚的作品的核心就是揭示人性,讴歌自由和光明,赞美正义、美丽和善良,他曾经毫不遮掩地表示:“赞美,即是我的薪俸。”马克·吐温也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作我十天的口粮。”正因为赞美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所以,一句中肯的赞美又来得那么不容易。放歌赞美吧!
因为赞美本身就是美的。
(二)赞美需要艺术的眼光
常常听朋友讲,夸人真难!的确,赞美是一门需要你潜心修炼的艺术。不过,只要你领悟了其中真谛,掌握这门艺术并不难。
赞美可以你微小的付出赋予别人无与伦比的满足感,成为别人幸福的源泉,增添生活的动力。给人以快乐,你可以用很多办法。买一块巧克力可以拢住一个孩子;送一支鱼竿给老人能给他的晚年平添几分金色;发点奖金可以激发下属的干劲;请朋友“撮一顿”能够增进感情密切沟通。物质手段可以暂时满足一个人的欲望,但缺乏持久性,而且你需要付出太多,财力有限时甚至会成为你沉重的负担,与之相反,一份看似微薄的感情投资却会使付出者和接受者双双受益匪浅。这份投资就是赞美。它不需你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只需你坦诚地热爱、关心别人,留心生活,做一个细心人、热心人,就会给你周围的人送去春之温暖,夏之清爽,你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便会如阳光雨露,使他人精神焕发,快乐无穷。一位母亲已是50多岁的中年人了,岁月在她的身上刻上了无法掩饰的痕迹,青春的美丽形象已成为永远的记忆,但她那如花似玉的女儿却经常搂着她的脖子说:“妈妈,您看上去比楼下的王阿姨还年轻,她要比您小十多岁吧?您的同学都说您年轻时比我漂亮许多,您不知道,我都嫉妒您了。”女儿半撒娇半认真的话语,做妈妈的听了特别舒心,似乎自己真的是一位刚三十出头的少妇,不仅更注意得体的修饰、打扮,而且心理上也保持着一股青年人的活力和朝气。女儿的赞美,使已渐近花甲的母亲重新捕捉到了青春的气息,获得了老年人难得的自信和欢乐,增进了母亲的身心健康;相反,即使女儿买来再高级的滋补品、化妆品,其效用也不会如此明显,这位女儿的确并没有为母亲付出什么高昂的代价,也没必要日思夜想,真可谓奇方得来全不费功夫。她所做的,只是了解妈妈的心理,准确找到了妈妈的兴奋点,因此一句随口而出的赞美才会如此贴切,收效才会如此之大。
世人之所以慨叹赞美人难,主要是人们大多只关注自己,患得患失,交往起来自然累煞人,更不用说赞美了。其实,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别人,坦然地敞开心扉,理解他人,爱护他人,你就会很轻易地找到赞美的突破口。准确把握他人的心理栖息点,你的启齿之劳或许会成为被赞美者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成为他事业、生活的力量源泉。宋世雄是众所周知的中央电视台体育评论家,他精辟的解说深得全国观众的喜爱。1994年2月27日,宋世雄打“面的”。
到中央电视台转播都灵队对国际米兰队的一场比赛。当时,“面的”司机王永臣将他送到电视台后说:“宋老师,转播完球赛都深夜一点了,您怎么回去呢?我夜里一点再回来接您。”这位素不相识的王永臣师傅家住在通县,但他没有想到自己那近二百里地的归途,而是首先想到了宋世雄如何在深夜回家。在这里,他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一般人对名人所表现出的空泛的赞誉,而只是一句普普通通的生活用语,但由于在这种特定的场合、气氛下,却使宋世雄感觉到了自己的工作在大众心中的位置,而深深地感动了这位体坛“名将”。多年后他还说:人生当中,还有什么比这种真挚的友情更珍贵呢?可想而知,这位终日在京都大街小巷中奔忙的司机师傅并不懂什么公关技巧、公关心理,但他有一颗关爱别人的善良的心,懂得在生活中关心他人。于是,他一句质朴的话语,将自己对宋世雄的赞美之情巧妙地寓于生活细节之中,使人感觉不到半点虚伪的印迹,普通一语,感人肺腑!可见,赞美有时候没有必要刻意修饰,只要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真实流露,就会收到赞美之效。
赞美人很容易,还因为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充满了值得赞美的人、事、物,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捕捉到可赞美的素材。赞美别人其实就是衡量别人的水平,也需要自己有一定的水平。好比称东西,秤盘里放上物品后,只有通过秤砣才能显示出物品的重量,如果没有秤砣的作用,物品再重也不会被人们认识。一般地讲,所称物品的重量也要求秤砣具备一定比例的重量。秤砣重量越大称起的物品重量级别越高;秤砣重量越小,称起的物品重量级别也就越小。水平越高的人鉴赏力越高,赞美别人的水平也越高;水平越低,鉴赏力越低,赞美别人就越感到力不从心,赞美别人也越发不容易。
(三)赞美别人就是赞美自己
从实用的角度讲,赞美别人不仅是只为他人着想,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进步和成功着想。
1-真诚地赞美别人可以使你获得真挚的友谊,搞好你的人际关系,使你获得更多的帮助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多了,与别人相处好了,自然得到的援助就多,中国古代就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警世之言。赞美别人,只要是正确的、善意的、真诚的,都能博得对方的好感。每个人都喜欢赞赏我们的人,因为赞赏本身就表明了施者与受者在观念、标准甚至水平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很容易成为友谊。信任的纽带,把两个人的感情联系起来。惺惺惜惺惺就是这个道理。
赞美也是一种感情投资,并且是一种有效的感情投资。但若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赞美,就会歪曲赞美的实质,就会把赞美庸俗化,就会把赞美同奉承、拍马溜须混为一谈。赞美要想获得真挚的友谊,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实际生活中,喜欢被别人拍的人有,但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人还是诚实的、自然的。比如:孩子赞美父母,学生赞美老师,长辈赞美晚辈都是为沟通友情的心情渲染,没有任何实用主义的动机,更不是为了追求赤裸裸的功利性的帮助。因此,获得真挚的友谊须学会地道的赞美。
2-赞美别人还可以使自己获得一种压力感和紧迫感,从而成为进步的动力赞美别人表达的是一种敬仰和羡慕的心情,在对方看来,既然有勇气赞美自己,必然也不是凡夫俗子。假如有一个人经常赞美你,但他自己却从来不思进取,疲疲沓沓,时间长了,自然会对他的人格和尊严产生疑问,也会对他的赞美不屑一顾。
由此看来,赞美别人的压力也是动力。有一位经济学硕士有幸分到一位全国经济学界著名的导师门下,这位学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对老师坦白了自己的仰慕已久的心情:“老师,分到您的门下是我的幸运!我以后只有努力跟着您把学问做好,才能真正对得起您的这块牌子!”后来,这位学生果然变压力为动力,学问做得很有水平。
3-学会真诚的赞美也是性情修养的需要真诚的赞美是心灵的自然流露,卡耐基说:“恭维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学会真诚的赞美可以摆脱社会交往中不良的习气,使自己的情操和修养真正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三、待人以诚,金石为开
待人以诚,才能人待以诚,才能得到理解、信任、尊重和帮助。真正的诚信不需要表白,谁都能凭“直觉”马上感知到。因此,《礼记》上说“不诚无物”,即没有诚意,便没有一切。
西谚又说“诚为上策”,诚信不只是上策,更是惟一的策略。
人若不能对自己诚实,就无法了解内心真正的需要,也无从得知如何才能利己。同理,对人没有诚信,就谈不上利人。因此,缺乏诚信作为基石,“利人利己”便成了骗人的口号。
为人处世应保持诚实的美德,与他人交往尤其要以诚相待。虚伪、表里不一的行为只会被人疏远。诚实是你赢得好人缘的第一原则。
诚能动人,至诚可以格天。
诸葛亮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抱膝长吟,略无意于当世。他与刘备原是素昧平生,谈不上有什么私人友谊,刘备也知道诸葛亮是杰出人才,一心想收为己用。他仗着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汉室的子孙,同时利用人心尚未忘汉的机会,亲自去访问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才得相见。这种行径,十足表示他的诚挚。诸葛亮无意当世,原是找不到合意的主子,便放弃高卧隆中的想法,以身相许,虽几经挫折,绝不灰心,到后来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矢。可见,其诚挚动人之深。
人际关系平时最忌的是采用欺骗手段。日久之后,你的欺骗,已被对方看破,对方对你的一切,不能无疑今日你虽诚挚待他,对方还是会以为这是你另一姿态的虚伪,即使你出赤心以相示,他还只当你做作。所以无诚不信、无信不诚,你要诚,必先要修信,修身乃能立信,立信乃能行诚。因此,我劝你,一生不要有一次欺骗,免得对方发生不必要的怀疑。“汝也不爽,干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对配偶的粗心,还会遭到怨恨,况为素无交情的贤人,哪能不鄙夷你的为人呢!若发生例外那也只是你的力量太弱,还不足以打动对方的心罢了,这叫诚之未至。你应该增加你的诚,直到足以打动对方的心为止,任何事都要“反求诸己”,不必“求诸于人”,这是用诚挚去感动他人的惟一方法。
诚挚守信誉,是一种可敬可佩的美德。人们以讲究信用来表达对别人的尊敬。
信誉实际上就是你交际的本钱,就是一种良好的处世形象。同时,在人际交往中,做了好事不声张,行了善举不留名,“自家好处掩藏几分”,这似乎就与我们惯常的处世原则相抵牾了。在这里,我们先来看看两则故事:
古代南朝宋有一个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园,种有萝卜。这天,沈道虔从外面回家,发现有一个人正在偷他家的萝卜,他赶紧回避开,等那人偷够了走后他才出来。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后的竹笋,沈道虔便让人去对拔竹笋的人说:“这笋留着,可以长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会送你更好的。”他让人买了大笋去送给那人,那人羞惭地没有接受。沈道虔就让人把大笋直接送到了那人家里。沈道虔家贫,常带着家中小孩去田里拾麦穗。偶尔遇上其他拾麦穗的人相互争抢麦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给争抢的人,争抢的人非常惭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节素以仁厚著称乡里。一次,邻居家的猪跑丢了,而此猪与曹节家里的猪长得一样。邻居就找到曹家,说那是他家的猪。曹节也不与他争,就把猪给了邻居。后来邻居家的猪找到了,知道搞错了,就把曹节家的猪送回来了,连连道歉,曹节也只笑笑,并不责怪邻居。
这两则故事里的古人,都为“别人不好之处”掩藏了几分。沈道虔“纵容”小偷偷他家萝卜,曹节也不点破邻居的错误,表面看来,无是无非,甚至显得窝囊懦弱。但实际上,却显出了他们宽大厚道的为人。偷萝卜拔笋争麦穗,是不好的行为,但也是人穷家贫的无奈,何必深责?替他掩藏几分,反倒能使他自惭改过。邻居错认猪,尽管有自私一面,但失猪对一般人家也毕竟是大损失,情急之下错认,也可以理解。古人一心为他人着想,宁可自己吃亏,正是胸襟宽阔、与人为善的体现。
如果说以上两个故事尚可以理解,那么,下面发生在日本明治时代日本禅师白隐身上的故事则非常人所能接受。
生活在日本明治时代下半叶的日本禅师白隐一向受到人们的称颂,说他是位生活纯洁的圣者。有一对夫妇是他的邻居,开着一家食品店。这天,夫妇俩突然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大了起来。夫妇俩大为震怒,追问女儿那人是谁?女儿在一再苦逼之下,说出了“白隐”二字。
夫妇俩怒冲冲地去找白隐算账,但白隐只有一句答话:“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就被送给了白隐。白隐虽已名誉扫地,但他并不介意,只是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非常细心地照料孩子。
一年之后,那位没结婚的年轻妈妈终于吐露真情,孩子的亲生父亲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她的父母将她带到白隐那里,赔礼道歉,并要把孩子带回去。
白隐在交回孩子时只轻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我们看到,有高度修养的禅师,他心地坦荡,不在乎别人的误解,为了孩子他可以忍受诽谤。他不点破年轻的孩子妈妈的秘密,对其“掩藏几分”,是为了保护这姑娘免受不必要的伤害。在事情清楚以后,他也没有对自己的善举表示丝毫自得,“是这样吗?”自家好处轻轻地就掩过去了。这才是“含蓄以养深”“浑厚以养大”。我们在与同事相处、与街邻相处、与同学相处、与亲朋相处时,应该有白隐的这种宽厚之心。
下面是一个生活小品,幽默而亲切,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品味做人的美好:在一家餐馆里,一位老太太买了一碗汤,在餐桌前坐下,突然想起忘了取面包。她取了面包,重又返回餐桌,却发现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一个黑人,正在喝自己那碗汤。“他无权喝我的汤。”老太太寻思,“可是,他或许太穷了。算了。不过,不能让他一个人把汤全喝了。”于是,老太太拿了汤匙,与黑人面对面坐下,不声不响开始喝汤。
就这样,一碗汤被两个人共喝着,两个人都默默无语。
黑人突然站起身,端来一盘面条,放在老太太面前,面条两个人继续吃着。吃完了,各自起身,准备离去。
“再见!”老太太说。
“再见!”黑人说。他显得很愉快,因为他做了件好事。
黑人走后,老太太才发现旁边一张餐桌上,摆着一碗汤,一碗显然被人忘了喝的汤……
第二节 人格成熟,豁达人生
人格成熟亦即勇气与关怀兼备而不偏废。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情与信念,又能顾及他人的感受与想法;有勇气追求利润,也顾及他人的利益。这才是成熟的表现。
只可惜常人多以为魄力与慈悲无法并存,关心别人就一定是弱者。事实上,人格成熟者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需要表现实力时,绝不落于损人利己者之后,却又不失悲天悯人、与人为善的胸襟。
有勇气却不为他人着想的人,纵有足够的力量坚持己见,却无视于他人的存在,难免为私利而害人。但过分为他人着想而缺乏勇气维护立场,以至牺牲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也不足为训。另外,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会担心有所匮乏,认为世界如同一块大饼,并非人人得而食之,假如别人多抢走一块,自己就会吃亏,人生仿佛一场游戏。难怪俗语说:“共患难易,共富贵难。”见不得别人好,甚至对至亲好友的成就也会眼红,这就是“匮乏心态”。
在作祟。因此,要有豁达的胸襟,共建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堂。
一、考虑他人,达到双赢
在人际关系中,无论对方在意与否,计较与否,首先都要主动、周到地考虑对方的利益和需要。不能光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以损害别人利益来达到目的、长此以往你在人际交往中必然会失去许多朋友和机会。“双赢”才能长胜。然而,怎样才能达到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双赢”呢?
首先,最重要的是跳出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观念,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你最重要,他人也与你一样重要。你不能总想着让别人尊重和关心你,你也要尊重和关心别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人心换人心”。
美国纽约电话公司曾就电话对话做过一项调查,看哪一个字是人们常用的。结果发现是“我”字。在500个电话对话中,“我”字用了3900次。
“我”“我”“我”……许多人正是由于太看重了“我”——“我的感受”“我的意见”。
“我的利益”“我的面子”……而忘了尊重别人的感受、别人的意见、别人的利益、别人的面子,结果引起别人的反感和疏远,损坏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有一个老人带着儿子去和一帮猎手打鸟。儿子很走运,率先打下了两只。儿子高兴地喊道:
“我打下了两只!我打下了两只!”这时老人对儿子说:“你应该说‘有两只打下来了’,而不要说‘我怎么怎么’。”这位老人就是要提醒儿子,在与人共事时,要谦逊,不要只想着突出自己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
卡耐基的夫人桃乐丝说,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文明社会的精髓。人际关系是承认个人的重要,而不是要你行某些诡计,让人对你产生一个实际上你并没有的善意的印象,并借此而胜过他人。她说,你和某人相处并不一定因为你喜爱他,但是你必须尊重别人,就像你要别人尊重你一样。你必须承认别人具有你作为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同样的权利。你必须以公正待人,并且赞扬他们的努力,原谅他们的错误,正如你期望别人原谅你的错误一样。至于你是否喜欢别人,或要别人喜欢你,那是不能勉强、不能控制的。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而每一个人都有资格获得善待。你甚至于可以和一个人大打出手而仍然和他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时候人们需要挑战和大打一番。
那么,让我们看看,在人际关系中,有哪些方式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或者换句话说,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人际关系?
1-关心他人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正像我们自己需要别人的关心一样,别人——你的朋友、同事、上司、下级、顾客,以至陌生的路人,也需要人们的关心。对别人的冷暖无动于衷的人是无法得到别人的好感的。如果在别人遭遇不幸时自己却洋洋得意于自己的高兴事里,那就更是只能遭人反感。关心他人要真诚,要细心,心中要真正有着对方。卡耐基有一个习惯,他总是借着问朋友是否相信生辰与个性有关,乘机问出对方的生日,并趁着对方不注意的时候,记在小本子上。当新的一年开始时,他就把朋友的生日都记在年历上。这样,每当到了朋友的生日,他就会给对方发去贺卡。
你真诚地关心别人,别人也会关心你,在你困难时还会助你一臂之力。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春
秋时,赵宣子见一个人卧在桑树下,因为饥饿,都站不起来了。赵宣子就给了他一些食物。
那人拜谢收下了,却不吃。赵宣子很奇怪,问他为何不吃?那人答道,要留给家里的老母吃。赵宣子赞赏这人的孝心,就给了他大块牛肉和一些钱。两年后,晋灵公派了一批刺客追杀赵宣子。一刺客追上赵宣子,一照面,惊道:“竟然是您,请让我为你代死吧!”赵宣子问:
“义士何姓?”刺客说:“我就是您救过的桑下饿人。”说完,转身与追来的刺客搏斗而死,赵宣子于是得以逃脱。
请真诚地关心他人,这将为你赢得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帮助,更多的人生快乐。
2-使对方觉得被重视
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法则是:“尊重他人,满足对方的自我成就感。”人都希望自己能受到重视,谁也不希望自己被人瞧不起。而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长处。我们没有权利轻蔑他人。承认对方的重要性,并由衷地表达赞美,就能使人际关系和谐愉快。以前在欧洲,曾时兴过沙龙。有一位夫人的沙龙办得非常出名,许多人愿意到她的沙龙聚会。为什么?因为这位夫人非常懂得尊重每一位客人。
每当有一位客人来要走,她都会微笑着说:“你不再坐会儿了?真的要走吗?”显得十分难舍。这使每一位客人。
都感觉到自己在女主人眼里的重要性,因此也更愿意和她交往。
美国成功学家马尔登也讲过几个重视对方的故事。有一次,有个要饭的小女孩来到一家商店,买了一件不值钱的小玩艺。临走的时候,商店老板仍不忘记对她说一声:“谢谢,亲爱的,欢迎下次再来。”这样的举动无疑是一种活广告,为商店赢来了更多的顾客。另一个故事是关于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的。一天,总统和他的外孙骑马外出,路上遇到了一个奴隶,奴隶向他们脱帽鞠躬,杰弗逊总统也举起帽子作为还礼。可是他的小外孙却对黑奴瞧都没瞧一眼。杰弗逊很严厉地教训外孙:“难道你希望一个奴隶比你表现得更像个绅士吗?”。
周恩来总理一贯尊重他人,无论是对演员、运动员、理发师傅、厨师、知识分子……他都非常重视他们。60年代曾有一部话剧《柜台》,是青岛工人高思国创作的。这个戏获得了优秀剧作奖。但因家庭出身问题,高思国到北京出席授奖大会的事一时定不下来。周恩来知道后说:“要看本人表现,要尊重人家的劳动嘛。”高思国这才来到北京。会后,周恩来和陈毅在北京饭店接见三十几位获奖作者和演员。会客厅有一圈沙发,但大家都没好意思去坐,而是坐在外围的椅子上。周恩来就点着名让大家到沙发上坐。第二个就是点的高思国的名。
他走过去,总理紧紧握着他的手说:“听说你是个工人作者,好啊,戏写得不错。……”周恩来就是这样关心和尊重着每一个与他见过面的人。
西方有一句箴言:“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记住这句话,并身体力行,你就能拥有一个和谐的人际空间。
最后,我们再介绍一下美国前总统林登·约翰逊的“交际十准则”,以供你参考:(1)记住人的名字。如果你没做到这点,就意味着你对人不友好。
(2)平易近人,让别人跟你在一起觉得很愉快。
(3)要有大将风度,不要为小事而烦恼。
(4)不要自高自大,做一个谦虚的人。
(5)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充实自己,使别人在与你的交往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6)检查自己,去除所有的不良习惯和令人讨厌的东西。
(7)不结怨仇,消除过去的或现在的与他人的怨情和隔阂。
(8)爱所有的人,真诚地去爱他们。
(9)当别人取得成绩时,去赞赏他们;当别人遇到挫折或不幸时,去同情他们,安慰他们,给他们以帮助。
(10)精神上给人以鼓励,你也会得到他们的支持。
二、珍惜生活,学会感恩
不要为失去而烦恼,要为得到而感激。懂得感激的人才懂得珍惜,才懂得拥有。我们要感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环境、家庭、同事、朋友……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充实和有意义。
感恩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多说:“谢谢。”。
假如生活辜负了你,你也应常怀感激之心,对生活说一声“谢谢”下面我们来看一则实例:1832年,美国有一个人和大家一道失业了。他很伤心,但他下决心改行从政,当个政治家,当个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一年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痛苦是接踵而至了。
他着手开办自己的企业,可是,不到一年,这家企业倒闭了。此后17年的时间里,他不得不为偿还债务而到处奔波,历尽磨难。
他再次参加竞选州议员,这一次他当选了,他内心升起一丝希望,认定生活有了转机:“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第二年,即1851年,他与一位美丽的姑娘订婚。没料到,离结婚日期还有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却不幸去世。这对他的精神打击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数月卧床不起,因此患上了精神衰弱症。
1852年,他觉得身体康复过来,于是决定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仍然名落孙山。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你在求人办事儿时碰到这种情况会不会万念俱灰放弃新的尝试?但他没有放弃尝试,他没有自问:“失败了怎么办?”1856年,他再度竞选国会议员,他认为争取自己作为国会议员的表现是出色的,相信选民会继续选举他。可是,出乎意料,他落选了。
为了挣回竞选中花销的一大笔钱,他向州政府申请担任本州的土地官员。州政府退回了他的申请报告,上面的批文是:“本州的土地官员要求具备卓越的才能,超常的智慧,你的申请未能满足这些要求。”。
接连两次失败并未使他服输。1854年,他竞选议员,又失败了。过了两年,他竞选美国参议员,还是未能如愿。
在他一生经历的11次较大事件当中,只成功了两次,然后又是一连串的碰壁。可是他始终没有停止自己的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当选为美国总统。
他,就是后来在美国历史上创建丰功伟绩的亚拍拉罕·林肯。
以上事例可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于那些自信而不介意暂时失败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于怀着百折不挠的意志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于别人放弃,他却坚忍,别人后退,他却前进的人,没有所谓失败;对于每次跌倒却立刻站起来,每次坠地反而像皮球那样跳得更高的人,没有所谓失败。所以,在失败面前,不要为失去而烦恼,要为得到生活的挫折经验而感激。记住,不要在乎困难,也许那也是一种幸运的开始。
我们也应该感激上帝所赐予我们的一切:同学、同事、邻居、爱人……并善加相处。常言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千年寒窗半生缘”,有人说,同窗之情,情如手足,在某种程度上犹胜于手足之情。
同窗之情,犹如朋友之情,但一定意义又有别于朋友之情。
有人说:“虽为同窗,实如冤家,彼此利益冲突实属难免。”。
有人说:“虽为同窗,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缘尽则情尽,彼此再无往来之必要。”。
真如此吗?
能为同窗,实属有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此缘当可足惜,当应足惜。
相识、相处,而后相知、相助,同窗关系益处良多,何乐而不为?
我们应该承认同学关系是非常纯洁的,还有可能发展为长久、牢固的友谊。因为在学生时代,人们年轻单纯,热情奔放,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浪漫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往往是同学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曾几何时,彼此在一起热烈地争论和探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袒露在别人面前。加之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间对对方的性格、脾气、爱好、兴趣等等能够深入了解。
即便你在学生时期不太引人注目,交往的范围也很有限度,你也大可不必受限于昔日的经验,而使想法变得消极。因为,每个人踏入社会后,所接受的磨练均是百般不同的,绝大多数的人会受到洗礼,而变得相当注意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即使与完全陌生的人来往,通常也能相处得很好。由于这种缘故,再加上曾经拥有的同学关系,你可以完全重新展开人际关系的塑造。换言之,不要拘泥于学生时期的自己,而要以目前的身份来展开交往。
谁没有几位昔日的同窗?谁没有朝夕相处,唇齿相依的同事、邻居、领导?千万不要把这种宝贵的人际关系资源白白浪费掉,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努力地去开发、建设和使用这种关系。
怎样去维系、拓展这种关系呢?你务必记住以下几点,它们会对你的交际网络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助益。
1-与同学的关系
(1)经常聚会,以求关键时候帮把手有人说:“同学之情只有几年,一旦缘尽则情尽,没什么可值得留恋的。”。
这其实是很错误的想法,要知道,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既为同学,实是缘分不浅。虽相处时间不长,但这中间的关系值得珍惜,值得持续下去,这不是多此一举,而实属必要!
三国时蜀的创建者刘备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那是刘备还在读私塾时,由于刘备讲义气、聪明,因此成了同学中的头,在这几年中,他经常帮助其他同学,与他们的关系处得非常好。后来长大了,大家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刘备与这些要好的同学也就各奔东西了。
但是,虽然大家分开了,刘备却很注重经常与同学保持联系。其中有一位叫石全的人,是刘备读书时最合得来的朋友。他读书后,仍回家继续供奉自己的老母亲,以尽孝道,靠打柴卖字画为生。刘备不嫌其清贫,经常邀请石全到他家做客,共同探讨当时的天下形势,这样的聚会每次都很成功,刘备与石全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加强,情若手足。
后来,刘备为了实现自己心中宏伟的目标,就带起了一支队伍参加了东汉末年的大混战。初时,刘备军事实力很小,不得不依附其他人,在一次交战中,刘备所带的军队被全部歼灭,只他一个逃脱,被石全给隐藏了起来,逃过了一劫。
可见,同学关系有时在很危急的关头能帮上大忙,能起到排忧解难的作用。但是,一定要记住的一点是,这中间的好处是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如果在你与同学分开之后并没有经常性的相聚,那关系之好从何谈起,从中受益则更是一纸空文了,所以,只要你有这份心、这份情,真诚地维持分开之后的同学关系,那你的人际面会更加得广泛,路子也会比别人多出几条。
(2)参加同学会,办事儿时求得照应现代社会中,由于物质的极大刺激,造成许多人的目光短浅,特别是在同学关系上,相聚时漠然处之,分开后互不来往“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直到遇到困难时才想到同学,那就为时已晚矣!不过,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认识的提高,大家也加深了对各种人际关系的认识。许多人在与同学分开之后,还经常保持着联系,或成立一个组织机构——同学会,这实在是一种十分有见地的方法。一年一小会十年一大会,大家虽已不为同学,但关系愈聚愈坚、愈聚愈惜,彼此相互照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真是中国所特有的人际关系,它说明了同学关系已跃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不受时间所限,不受空间所限,只要有“聚”,那份关系、那份情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与邻居的关系
不要忘了,还有你身边的邻居,远亲不如近邻——邻居是我们必须接触的最小单位。邻里近在咫尺,他们的适时照顾、帮助,能解决燃眉之急,婚丧嫁娶,大事小事,离不开邻居。
有一个好邻居,建立一种好的邻里关系,会使我们在家里家外,办起事儿来又顺手又方便。
邻里关系是最简单也是最经常用得上的关系。
如果我们和邻居处不好关系,或者有事儿时不知道去找邻居帮忙,则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可能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纰漏,无论你的邻居能力有多小,有些日常琐事可能还离不开他们,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3-与领导的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和交际范围内,最容易被忽略的便是珍视同领导的关系。
有此人认为向领导要求利益,就肯定要与领导发生冲突,给领导找麻烦,影响两者的关系;也有人一心想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不讲价钱,只要被领导重用,什么都不敢提,结果往往也是一事无成。干好本职工作是分内的事,要求自己应该得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付出越多,成绩越大,应该得到的就越多。
只要你能为领导干出成绩,向领导要求你应该得到的利益他也会满心欢喜。如果你无所作为,无论在利益面前表现得多么“老实”,领导也不会欣赏你。事实上,从领导艺术上讲,善于驾驭下属的领导也善于把手中的利益作为笼络人心、激发下属的一种手段。可见,下属找领导办事儿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加深与领导关系的一个手段。
4-珍视与同事的关系
人们在运用关系网办事时,总认为同事之间只存在猜疑和嫉妒,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现代社会中,同事之间更需要同舟共济,特别是因为在一起共事,友谊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个人在家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和在单位与同事相处的时间几乎差不多,如果在办事时,不会利用同事关系,不但有些事办起来费劲,还容易让人觉得你没有人缘。
同事关系是办事最直接最方便利用的关系。
每一个人在单位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求同事办事就等于为他提供了一次表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即便遇到困难也得办;即便有时担心领导不满也得办,以此在同事中维护自己急公好义的形象,同事的事和单位的事一样,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己有一份责任和义务。因此,找同事办事不用存在有任何顾虑,该张嘴时就张嘴。
那么,我们该怎样利用好同事关系办事呢?
(1)找同事办事要有诚意
同事之间了解的比较多也比较深,如果找同事办事藏藏掖掖,想托人办事又神神秘秘,不把事情说明白,容易使同事产生你不信任他的感觉。因此,找同事办事就要先说明究竟办什么事,坦言自己为什么办不了,为什么要找他。这样,精诚所至,同事只要能办到的事,一般是不会回绝你的。
(2)找同事办事要客气
同事不是朋友,一般都没有太深的交情。因此,找人之前说话一定要客气,而且要以征询的口气与同事探讨,激他帮忙想办法,受到如此的尊重,同事如果觉得事情好办,自然会自告奋勇地去办,几句客气话,省却许多麻烦。办完事之后,一般不要用钱来表示谢意,客气几句,说声谢谢你就可以了,如果执意要拿钱来表示,容易引起反感,因为同事之间办点事就接受物质感谢会给大家留下坏印象。
(3)找同事办事要有的放矢
一些比较笼统不明的事一般不找同事去办。办一件事之前,要先知道你这位同事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是否办起来没有太大的难度,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你才能做到张口三分利,也不至于叫同事左右为难。
(4)什么样的事不能找同事办
自己能办的事尽量自己去办,这样的事求同事会使人感到你老大自居不把同事的腿脚当回事,这样既可能耽误事,又影响了同事间的感情。
需要请客送礼的事不要托同事办,在单位里,请客送礼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流行”只是指在社会大环境里。
如果同事不能直接办也得“人托人”,费周折的事不如转求他人。
和同事利益相抵解的事不能找同事去办,即便这利益涉及的是另一个同事。
第三节 方方圆圆,以方求圆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不可能离群独居,必定要和别人打交道。从另一方面讲,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我们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俗话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多个朋友多条路。”如果人际关系恶劣,你就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碰壁,从而让失败和沮丧包围你。
但与人打交道,又似乎非常难。明人吴从先说:如果太深于世故,就会在人际关系中泛泛之交,或无原则地随波逐流。而如果不谙于世情,不懂人际交往的方法,就不容易与人相处。
他感叹:处生(即处世)真难呀!
那么,有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答案是:有。
一、坚持原则,以方求圆
交往中免不了会遇到这样的人物,他当面奉承你,转过身去却嗤之以鼻;他为了取得你的好感,事先就送上一两下掌声;为了取得你的“庇护”,他整天低声下气地围着你打转;他对你心情不满,但当面总是笑脸,背后到处拨弄是非。这类人物,有着两张脸皮,有着双重人格,与这样的人打交道,你必然会感到艰难。
的确,有些人就是这样的圆滑、世故,八面玲珑,喜爱耍弄手腕,甚至是吹牛拍马,两面三刀,有事没事就放两支冷箭。对此类行为若处理失当,很可能会使交往“触礁”。
我们都期待着比较纯洁的交往关系,而你一旦发现遇上了诸如圆滑、世故、两面三刀之类的“暗礁”,又怎么可能立即撕破脸皮,跟人断交呢?所以,仅仅对此类行为厌恶、回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类交往对象有一个比较深的了解。
一般说来,比较圆滑、世故的人,甚至包括那些吹牛拍马、两面三刀的人,都是一些善于保护自己的人。他们对自己看得比别人要重得多,所以在交往过程中穿上了重重的铠甲。其实,善于保护自己并不是什么错,问题是把交往对象全都变成了防范对象、算计对象,所采用的保护手段又违背了真诚友善、坦诚相见的道德规范,就会使自我保护变成了损害正常交往关系的行为。
我们可以厌恶这种行为,但不必厌恶行为者本人。具体说来,我们在反对不正派行为的时候,不要去伤害人家的自尊心,不要损害他们如此费心地保护着的那个“自己”。比方说,他为了赢得廉价的喝彩声才对你奉上掌声时,你不妨先冷静下来,真诚地向他申明,在需要得到人家的支持这一点上,你们是一致的。但是,要想真正获得别人的支持和赞美,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在他为寻求“庇护”才围着你打转时,你也不妨帮助他认清自己的力量,鼓励他培养独立的人格,走自己的路,切不可简单地拒绝所谓肉麻的奉承。简单拒绝只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加速你“触礁”的进程。鼓励他的自尊心,帮助他建立起独立的人格,帮助他完成真正的自我保护,满足他的要求,你会得到他的真诚和“掌声”。
。
一个正直的人,面对这种现象,还会产生一种被利用感。这种感受的出现,主要是那些非常善于保护自己的人确实想利用交往关系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甚至可以说,有的人之所以选择你作为交往对象,就是因为你的某种优点符合他的某种需要。一旦发现自己处于被利用的地位,该怎么办呢?
在交往关系中,我们不能容忍只顾私利的行为,更不能以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交往群体中个别成员的私欲。但是,平心而论,在相互关系中,都有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都有着各自向对方所抱有的希望和要求。剔除了那些非原则的、损害他人利益的成分,抹去了那些具有强烈私欲的色彩,交往当中总应当相互有所满足。这就需要谨慎地划出一条原则界限,帮助交往对象回到原则的范围之内来,并且尽可能地作出自己的奉献。一个人有物质上的需求,这本来也是正当的,如果我们帮助他摆脱借用他人权势的动机,并为他提出符合原则的实事求是的建议,那当然也是合情合理的。总之,划出一条原则界限,摆脱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使它们留在原则界限之处,你也就不会产生被利用的感觉了。简单地回绝,只会把关系搞得更加复杂化。
一个人对不正派行为的厌恶感,是一种可贵的感情,需要小心地加以保护。如果没有这种情感,便可能在熟人面前,在朋友面前,在“关系户”面前,失去自己的原则立场和坚持操守的稳定感,而成为被利用的可悲角色。面对不正派行为,不觉得厌恶,久闻不知其臭,更有可能滑向甘之若饴的地步,几声奉承就感到飘飘然,无原则地为人办事,便会产生一种权势的自我满足,结果,还会从被利用的地位上慢慢滋生出利用别人的欲望,使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恶性发展为相互利用的关系。但也不可把这种情感简单化、绝对化,要把不正派的行为与行为的当事人区别开来,对事不对人。即对其行为要“厌”、要“恶”,但对其人要“尊”、要“爱”。大千世界,纷繁复杂,要在复杂交错的人际网络中游刃有余,就要奉行人际交往的技巧即“内方外圆”这一原则,这是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希望你能在实践中去履行落实。
二、做事要有主心骨
有一个民间故事:父子俩赶着一头驴到集市上去。路上有人批评他们太傻,放着驴不骑,却赶着走。父亲觉得有理,就让儿子骑驴,自己步行。没走多远,又有人批评那儿子不孝:“怎么自己骑驴,却让老父亲走路呢?”父亲听了,赶快让儿子下来,自己骑到驴上。走不多远,又有人批评说:“瞧这当父亲的,也不知心疼自己的儿子,只顾自己舒服。”父亲想,这可如何是好?干脆,两个人都骑到了驴背上。刚走几步,又有人为驴打抱不平了:“天下还有这样狠心的人,看驴都快被压死了!”父子俩脸上挂不住了,得,索性把驴绑上,抬着驴走……
故事中父子俩的行为很可笑,但笑过后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经常这样:做事或处理问题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自己虽有考虑,但常屈从于他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味讨好和迎合别人,而置原则于不顾?
明人吕坤特别反对这种做事没主见,只是“依违观望,看人言为行止”的做人毛病。他说,如果做事先怕人议论,做到中间一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就不敢再做下去了,这不仅说明这个人没有“定力”(可理解为毅力),也没有“定见”(坚定的立场和观点)。吕坤说,做人做事,首先要“认得真”,就是要能辨明是非,选择正确的立场观点。我们不能要求人人的看法都与自己相同,因此我们做事要看我们想达到的目标效果,而不要过于顾虑事前一些人的议论;等你把事情做好了,那些议论自然也止息了。即使事情没做成,但只要是正确的,也就是我应当做的,论不得成败。
就拿那个民间故事来讲,是该赶着驴走,还是该让父亲或儿子骑着走,总有某种情况是可以“认得真”的——驴太瘦弱,自然不能骑。纵有人说三道四,要有自己主见;驴十分强壮,就是坐上两个人也无妨,又何必在意别人指指点点呢?
做事没有自己的主见,只是盲从于他人,这在生活中不乏其例。就拿最普通的穿衣打扮来说,有的人不懂得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打扮,而是一味追逐所谓“潮流”。看别人把头发染成了黄色,自己也跟着去染;看别人穿瘦腿裤,自己也把一双腿裹得紧绷绷。他们认不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只是紧跟“潮流”走,就像古代寓言“邯郸学步”里的那位老弟,一味模仿别人,最后失了自己本色,连路都不会走了。
吕坤说:“依违观望,看人言为行止”,其病根就在天下事“认不真”,就是说不能辨明是非,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我们说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最根本的,就是要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就是正直、诚实、善良。有了这个根本,天下事再风云变幻,人际关系再错综复杂,我们也能“认得真”,也不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会人云亦云或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也不会被商业社会的种种时髦潮流所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本色。马寅初在1957年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在中国不但要控制人口数量,还要提高人口素质。在多数人都还没有注意到中国人口问题时,他大声疾呼:“人口非控制不可。”这是多么伟大的远见卓识!有人曾粗略地算过一笔账:如果马老的主张和建议在当时得以实施,并一直执行下去,中国目前的人口至少将减少2-5亿。但马寅初的这一正确观点却遭到了许多无理的批判和荒谬的攻击。面对铺天盖地的大字报,马寅初没有“悄然中止”,他带病写了《重申我的要求》一文,说:
“我虽年近80,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武力说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他还说:“人口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已经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有责任说出来,并坚持到底。为此,我不怕孤立,为了国家和真理,我不怕冷水浇,不怕油锅炸,不怕撤职、坐牢,更不怕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要坚持我的人口理论。”今天,马寅初的冤案终于平反了,而他高尚的人格为我们所深深景仰。
我们说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还在于我们要成就一项事业或工作,常常会听到许多反对意见。这些意见或来自朋友与亲近的人,他们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或纯粹是为我们担心,可能不赞成我们的做法。也可能来自那些对我们心怀恶意的人,他们诬蔑、攻击、诽谤,把我们所要做的事说得漆黑一团。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过多地顾虑别人的看法和议论,不敢坚持自己已“认得真”的想法,我们就可能半途而废,甚至事情还没做就夭折了。因此,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如一句西方格言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不去认真听取别人的有益的意见。如果别人的意见有可取之处,哪怕是来自“敌人”的意见,我们也应该吸取。但这和丧失自己的主见、屈从于他人不正确的议论是两回事。
吕坤谈到做人要有“定力”,更要有“定见”。让我们努力培养自己的定力和定见!
三、退一步海阔天空
“让”,是中国古人倡导的一种处世原则。汉代孔融四岁时,与兄共吃梨,总拣最小的,而把大的让给别人吃。这个故事从此成为了一段佳话。
古人推崇“让”,有两个出发点。一是君子道德高尚,舍己利人;二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所谓“利人实利己的根基”,特别是在矛盾冲突中,“让”可以全身免害,“讨得安闲”。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古人劝人:走在窄路上,要让别人一步;有了好吃的,要让人多吃一口。遇到冲突,要退让;发生争论,要忍让。虽然当时可能被人看做怯懦理屈,但事情过后你会庆幸避免了矛盾激化产生的严重后果。所以洪应明把“让”称作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今天,我们处在竞争激烈、人与人的交往范围更加扩大,人际关系也愈加复杂的现代社会,时时事事多体会一下古人“让”的涉世法,大有益处。
曾有报道说,现在随着城市中的汽车增多,开车人之间的冲突矛盾也大大增多。为抢行,为争停车位,还有小磕小碰,开车人之间的口角、谩骂,甚至大打出手,经常发生。这类事一发生,常引起交通堵塞,令其他开车人大伤脑筋,交警也得紧忙活。
这些开车人真应该好好体味一下古人“让”的哲学。拿争道抢行来说,固然前面的车辆压了你的车速,让你大为光火,但你何妨忍让一下。不然,开“斗气车”,轻则违反交通规则,重则发生交通事故,又是何苦呢?
想想我们自己在平日里,是不是也常作这样的“不肯让人”的蠢举?
在地铁和公交车上“让座”,是国人似乎永远也解决不了的一个大难题。面对老弱病残,我们坐在座位上,或假寐,或佯装埋头看书学习,甚至就是视而不见,我们可曾想到一个“让”字?我们心里也许会有稍许不安,但看看周围也没有人让,我们就坦然了。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想你搀着老母亲上了车,一看座位全满了,你这时多想会有一个君子站起来让座?如果有了,你一定会心生感激;如果没有,你也一定会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古人云:“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张本,意为为以后的行动或事态的发展预先作的安排。从更广的范围讲,我们让了一个座,自己可能受点儿累,但让座成了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我们自己也会从中受益。“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如果我们不是狭隘地理解这句哲言,不计较眼前个人的得失,我们就会胸怀宽阔地去“让”人。这既有益于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也有益于社会的进步。
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为别人让了一次座,或将自己的一张音乐会票,让给了还差一张票的一对年轻恋人,我们会感到一整天都非常愉快。这也是一种“利人即利己”——愉快的心态会使我们健康,而被让的感谢,也会使我们感到自己的价值,从而生活得更愉快。“让”是一种对他人的帮助,而帮助人总是快乐的。
清人石成金曾写过一本《传家宝》的书,里面讲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知世事”一篇中他写道:至于路上见有柴米重担、泥水粪担,肩负长大竹木以及车轿骡马之类,我当先立路旁,让彼过去。要知彼人身负重担,费气劳力,我是轻身,进退极易,理当让彼。若不早让,倘污溅衣服,触破衫袖,此时虽痛加辱骂已无及矣。况骡马奔走,是畜生无知之物,而负重者又用力之人,不可与之计较。至于骑马坐轿者,都是富贵势豪,难于理论之人,专以势欺人,岂可因小事而结难乎?又如路上见人有手捧油汤之类,虽非物,恐其挤泼衣服,也需少让。……一人手执金扇遮日,遇扉竹人撞破扇伤了脸;一人走路不让粪车,粪点溅了浑身。诸如此类,很多。大抵行路非有特别紧急事,总不如稍待一刻,稍让一步,何等安稳省事!
有一句话,叫“得理不让人”。对此话,不可全然否定,也不可全然肯定。关键是要看具体情况卡耐基有次参加一个宴会。坐在卡耐基旁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个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成语,大意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位先生说这句话出自圣经。“什么?圣经?”。
卡耐基明明记得这话是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卡耐基便纠正了他。不料对方说:“你说是出自莎士比亚的笔下?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卡耐基正想再次反驳,他的一位叫葛孟的朋友在桌下踢了踢卡耐基,说:“卡耐基你弄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是出自圣经。”回家的路上,卡耐基问葛孟:“你研究莎翁著作多年,明明知道这话的出处,为何要说那位先生对呢?”葛孟说:“是的,那句话是出自《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非要证明他是错的呢?为什么不给他留些面子?”。
葛孟的做法是对的。卡耐基是“得理”,但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问题。在当时那种场合如果不做让步,非要让那先生丢面子,宴会的融洽气氛就会被破坏。这时“得理不让人”显然是不明智的。也许那位先生回去后会自己查查出处,纠正自己的错误——我们为什么不这样以善意想人呢?
我国宋代的包拯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的官员。一次他的侄儿犯了法,包公也要按律判刑。这时包公的嫂子来给儿子求情。包公自小是嫂子拉扯大的,嫂子恩同母亲。包公经过思想斗争,还是“得理不让人”,拉开虎头铡,铡了侄儿。
这是面对大是大非,决不能以原则做交易,这种情况下包公如果让了嫂子,那就是徇私枉法。忽职守问题上、原则问题上是不能让的。
生活中也有一些事是不能随便“让”的。有一个司机,一次开车时,正要通过一个十字路口。他开得比较慢,后面一辆车的司机就开始按喇叭了。同车的人说:“后面那个家伙催我们呢。”这位司机一面让车慢慢前行,一面环顾两边的路,说:“那是他的问题。我的问题是要在通过这个十字路口时,确保安全。”。
你看,这时能让吗?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讲求公平、公正。在平等竞争的条件下,不能无原则地“让”。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让球,那是踢假球,是违反职业道德的不光彩的行为。事关公共利益,大局利益,原则问题,是决不可让的。还有,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据理力争,也是无可厚非的。有些人可能考虑“诉讼成本”等原因而让过对方,有些人可能为一元钱也要“讨个说法”,都是可以理解的。
不要笼统地说“让”就是好,也不要笼统地说“让”已经过时。该让的时候就让,不该让的时候就不让。这似乎是在同义反复,但它的基本原则其实是非常清楚的。它的应用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据说歌德一次在小路上遇到了一个傲慢的家伙,那人说:“我从来不给蠢人让路。”歌德说:“我恰恰相反。”说完,便站到了一边。
你说,歌德是让了还是没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