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04200000006

第6章 自转与公转的平衡

第一节 和谐平衡,操之在我

从古希腊至今,认为理智或理性是人性中光辉的观点一直占据着上峰:“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成为了研究成功的人生的理论前提。在此前提之下的结论是,人类可以按照理性的方式来战胜生活,而感觉或情绪不过是困扰生活的因素罢了。

随着心理学的进展和成功学的研究,我们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证据和理由来给情绪和感觉重新定位。情绪不再是理性的奴婢,相反,它是理性之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证实,情绪对人类的经历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可以看出情绪和感觉对人的影响。在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现代及未来社会中,谁要是能认识到,行为不仅由大脑中的知识性智力因素,而且也由心中的情绪能力(EQ)作为导向,那么,不管是在工作上、事业领域,甚至私人的人际关系中,这样的人便拥有了额外的优势。这些额外的优势,往往就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或创富的分水岭。

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了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和智力因素。保持始终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待生活和用消极之情绪控制自己,这两种心情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一、情绪影响无时不在

情绪活动是人皆有之的活动,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你精神焕发,它也可以使你萎靡不振,它可以使你冷静而理智,它也可以使你暴躁易怒,它可以使你从容而安详地生活,它也可以使你惶惶而不可终日。总之,它可以加强你,也可以削弱你;可以使你的生活充满着甜蜜与欢乐,也可以使你的生活抑郁、沉闷、暗淡无光。

还有在不同的情况下,人们在感觉上发生的各种变化,例如:观看一场扣人心弦的体育比赛会使人产生兴奋感和紧张感;失去了亲人或好友会给人带来痛苦与悲伤;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工作后,会令人感到喜悦和轻松;受到挫折或者打击时,会让人感到悲观和沮丧;遭遇危险的时候,人会出现恐惧感;面对敌人挑衅的时候,人会产生压抑不住的愤怒;在工作不称心的时候,人当然会产生不满;在美好的期待并未变成现实的时候,人也一定会出现失落感;而在面临着紧迫的任务的时候,人会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地产生焦虑。这些促使我们感受上产生变化的神奇力量,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情绪。

情绪活动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人人皆有情绪。可是,对于情绪的重要意义,许多人至今尚认识不足。他们把情绪活动仅仅看做是一种因外部条件所引起的偶然的感情变化,是一种无关紧要的、暂时的精神状态,顺其自然,很少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然而,事实上人无处不在的情绪随时随地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其实,对情绪的重视很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信息的广泛传播,现时代已是一个网络的时代,也是一个高智商和高学历的时代,在以前可以凭借高智商和高学历取得的优势,或是可以凭借新的信息或新的技术取得的优势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在大家都平等地享有高等教育和廉价而方便地获取信息的时候,决定成功和个人创富的因素便转化为长期以来人们所忽视的的情绪能力了。

在某跨国公司工作的刘先生毕业于名校,能力也很强。但他在与人交往时总是担心别人占他的便宜,认为“人人都是自私的,都想着占我的便宜”(错误的观念)。当他发现自己带到公司的雨伞不见了时,这样的观念就使他产生吃亏的感觉,他感到气愤(错误的情绪反应),就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如试探同事是否拿了他的雨伞,甚至扬言如果不把伞拿出来就会遭到他的报复等(错误的行为)。而反过来,他的不理智行为遭到同事们的抵制和对他的敌意,他们或者不理睬他,或者故意逗他,刘先生从同事们的反应中似乎证实了他的错误观念,即人人都是自私的。于是他就越发地气愤。在以后类似的事情发生时,他更会坚信自己受到他人的侵犯。由于他总是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心理总处于不平衡的紧张状态,日常生活中总觉得疲惫,而从工作中也得不到缓解,在同事那儿他总会感到敌意的存在。结果他带给自己和他人的都是不和谐的紧张,由此错失了许多大好的升迁机会。可见,自动调节情绪,实现自我平衡与人和谐共处也是一项重要的艺术。

情绪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对于周围各种物体和现象的一种内在感受。人生在世,总要和现实事物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现实事物对人总是具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意义,人对这些事物所持的态度也总是以带有各种特殊色彩的体验形式表达出来的。

虽然从心理结构的层次而言,情绪相比于认知是低层次的心理成分,但它在对一个人生活的影响方面,却十分明显。实际上,情绪是一个人内在精神世界的一种反映,是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

对情绪的重视应该归功于神经科学的发展进步,以及美国耶鲁大学的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两位教授,他们提出的情绪能力理论(即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情商理论)对于我们重视情绪对人生的影响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不良的情绪反应模式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它可能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影响人们的判断、思考和抉择。

相应的情绪能力(情商)则影响到人们的自我认识、自我激励、人际关系和挫折承受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改善情绪反应模式是改善自我的核心内容。

正如德国心理学家克劳斯·歇勒(Klaus Scheret)所认为的,人们的情绪如同所有的高等动物一样,实质上是一种本能的连锁反应,它在我们的智力因素尚未察觉时,已经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了。情绪是一种“连锁反应”:由刺激产生并对此刺激的主观性评价的认知;由这种认知导致某种特定情绪,而这样的情绪成为特定行为的预备。

虽然每个人都兼具理性与感性,但对大小琐事都想用理智作衡量是不可能的,而且大部分的行为,都是以感情为出发点的,这是人性真实的一面。

人们往往因为旁人的一句话,便耿耿于怀,动辄勃然大怒,时而血管膨胀,血液充满脑部,根本无法自我控制。等到情绪过后,才去懊悔当初,这是一般人的通病。

最早研究并提出系统的EQ理论的心理学家是耶鲁大学的心理教授彼得·塞拉维(Peter Salovey),他早在1986年就已阐述了EQ的观点,对情感与智力的结合方式(IQ+EQ)有精辟的见解。他把情绪能力区分为五种基本的特征:第一,认知自身。

第二,妥善管理。

第三,自我激励。

第四,同理心(即认知他人的情绪)。

第五,人际关系的管理。

塞拉维指出,每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同,有些人可能很善于处理自己的焦虑,对别人的哀伤却不知如何安慰。基本能力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无所谓优劣之分,但人脑的可塑性也很强,某方面的能力不足可以通过训练和强化加以弥补与改善。

总之,你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对你的行为产生微妙的影响。同样的人事,同样的境遇,因为情绪的不同,是全然不同的两种心情。因此,要重视情绪,并善于调节情绪,这样才能达到自己内心的和谐平衡。

二、做驾驭情绪的主人

每个人在一天之中,都要作出难以数计的情绪反应,这期间包含有正性情绪,也有负性情绪。

愉快情绪(正性情绪)是我们乐于体验的。这时的你,似乎忘记了所有的苦恼,觉得宇宙都在为你歌唱,世界上每一事物都变得更加美好。然而,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我们也有愤怒、悲哀、焦虑、恐惧、内疚、忧郁的时候。由于这些负性情绪往往给人带来消极的心理体验,并对人的认知操作、为人处世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人们往往对它们持否定的态度。其实负性情绪也并不是全无益处;相反,它们同正性情绪一样,对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为什么负性情绪会对某些人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对另一些人又没什么影响,甚至起到积极的作用呢?关键在于,一个人能否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的控制,为自己做主。

情绪控制也就是妥善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即如何保持情绪的平衡。情绪控制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克制冲动。人在冲动时可能会失去情绪的控制。然而,一种情绪延续多久,却取决于自己。人们需要摆脱的不良情绪首推“气恼”,怎样才能平息怒气?有种说法是:发泄会使你好受些。但事实上,这是一种并不高明的方式,它启动了脑兴奋系统,增加而不是减少了你的气恼。比较有效的策略是“重建”,即有意识地用建设性的态度对情况重新解释;另外,“冷静”也是消除怒气的好办法,尤其当你的思路理不清的时候,除平息气恼外,“重建”和“冷静”策略还能减轻沮丧和焦虑,再加上“深呼吸”和“沉思”(即集中思绪于某一令人愉快的环境)一类放松技术,你就有了对付不良情绪的方法。

情绪的变化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也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愤怒、焦虑及沮丧等情绪会造成负面的反应。长期焦虑、悲伤、悲观、紧张、敌意、严重猜疑的人患气喘、关节炎、头痛、十二指肠溃疡、心脏病等疾病的几率比其他人高出1倍。

既然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对我们的生活、工作、身体健康有那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它产生不良影响的时候),那么,我们便不能放任感情的野马左突右奔,而应有效地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还需要在头脑中装上一个控制情绪活动的“阀门”,要让情绪活动听从理智和意志的节制,而绝对不能任其自流。凡是理智和意志能有效地节制情绪的人,也就能基本保持情绪的平静和稳定,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从青年时代起就罹患严重的疾病,只能瘫坐在轮椅上,他甚至不能说或写一句完整的话。但他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激励自己取得成就,他对生活有明确的目标,也有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结果,在自我激励下,霍金教授成为20世纪仅次于爱因斯坦的理论物理学家。

性格的开朗和乐观可能是先天的,但即使生性忧郁、悲观的人,通过努力和训练,完全可以学会抱着希望想问题。自我激励的源泉,从短暂的时间来看,是动机水平、兴趣和意志的影响;从持续一生的时间来看,则根源于人生的基本信仰。没有人生信仰和追求的人,没有人格自尊的人将难以产生持久的自我激励水平。他们可能取得暂时的成功,但绝不可能使成功长久。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情绪并不是不能控制的,只要确立起高尚的人生观,有高度的责任感,对自己严格要求,那么,有效地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调控好“感情阀门”,努力发掘、利用每一种情绪的积极因素,是一个高情商者所需的基本素质。

建设性地利用自己的情绪,保持身心的和谐平衡是博取成功的最有效的武器。良好的情绪可以调动一个人的热情、兴趣和自信,从而产生有效的“整体效应”,使你离成功的彼岸越来越近。

此外,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也是EQ的一个重要内容。塞拉维在总结EQ的内容时没有单独把挫折承受能力作为一个指标。在美国,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倡导的个人奋斗使挫折承受能力不成为衡量EQ的关键指标。但中国不同,中国社会文化家长制的权威做法使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组织”的庇护之中,因此,个人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对衡量中国人的EQ能力高低就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无论在工作、生活还是学习中,失败的机会总是比成功要多。乐观、豁达的人往往把失败归因为可以驾驭的因素,从每次失败中都能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反之,消沉、萎靡的人则更容易把失败归因为不可控制的因素或素质性因素。生活和工作中可以遇到的挫折很多,这些挫折既可以使一个人彻底消沉、忧郁下去,从此一蹶不振,也可能激发一个人的潜力,“化悲痛为力量”。其间的差异则完全取决于EQ能力的高低。

能屈能伸是高情商者的超人之处,情绪的控制并非是对逆境永远的坚贞不屈。屈者,比坚者有更大的柔韧性,他对情绪控制的能力可谓炉火纯青。

在风中,小草容易弯曲,参天栎树则巍然挺立,不摆不动。一阵狂风可以把栎树连根拔起,可是,不管风有多大,也不能把在狂风面前弯倒在地的小草连根拔起。

正如人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人的情绪也具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与消极的一面。

如果你完全理解了事物的两面和自我情绪的两面,你就会深切地意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道理,从而在面临挫折打击时,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保持身心的平衡,以从容的心态去迎接失败之后的成功。

另外,一个追求成功的人,他不仅需要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是平稳而稳定的,而且,他的能力结构也应该是平稳而稳定的。高智商的人,说明他的认识能力是高明的,但如果他的情绪控制力太差,情绪能力低下的话,他的能力结构并不平衡,因而也就根本不可能取得事实上的成功。同样的,即使一个人无论是智力还是情绪能力上都表现出较高水平,但行为能力太低下,也妨碍着他取得更大的成就。以下的表格说明了这一问题。

认知(思维)情绪(情感)行为

智力(IQ)情绪能力(EQ)行为能力表现形式

+++各种能力平衡发展,是专家型的领导人物,能够胜任各种角色,是理想的类型++-智商、情商较高,但行为能力稍欠缺。是良好的顾问型人才或策划家+-+智商和行为能力较高,但情商较低。属于那类聪明而又能干,却难以得到别人认同的人+——仅有聪明是远远不够的。这类人往往大多数时候都陷于怀才不遇的抱怨之中-++虽然智商并不出众,但高超的情商和行为能力使他能成为出色的组织和管理者-+-作为仅仅情商较高的一类人,即使生活表面上显得很平庸,但仍可以生活得很幸福——+除了行为能力之外,智商和情商都不出众,这类人可以作为一个不好打交道的人——各种能力都不出色。这类人外表显得很平庸,在个人生活、婚姻和事业上事实上也是失败的需要说明的两点是:第一,任何一项能力指标太低,都势必影响其他两项能力。因此上表中的“-”并非表示极端的太低的情形,而是表示通常较差的状况。一个智商低于正常人界限的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高情商的类型;反过来,情商极低的那类人则根本不可能是高行为能力的人才。第二,作为自我心理成分的认知观念,它并非是决定智商高低的缘由,而是影响了智商是否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因为智商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遗传的因素在里面,但即使是一个生来就很聪明的人,如果没有经受良好的教育熏陶,那么他的聪明将不能正常地发挥出来。

三、让情绪成就自己

既然情绪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自己,那么我们就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开其消极的一面,让积极的情绪来成就自己。

专家经研究后认为具有情绪智能的人:能准确地察觉、评估和表达情绪;能有效地运用情绪来辅助思维;了解情绪的本质和特性;能借助调节自己的情绪,来促进自己的情绪和智能发展。

自从Daniel Goleman的《情绪智能》一书在1995年出版后,情绪智能即广受大众注意。同年10月9日,美国《时代周刊》更以《情绪智商》为封面专题,介绍西方心理学界对情绪智能的研究成果。情绪智能不久便像旋风一般席卷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

情绪智能之所以能引起大众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很多人相信:第一,情绪智能和智能的相关很低。智能高的人情绪智能未必会高,而情绪智能高的人智能也不一定高。

第二,情绪智能可能比智能更能够预测个人成就。

第三,情绪智能是可以提高的。

情绪对人类来说,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自然反应。这些反应很多时候可以帮助人们处理一些紧急和凶险的突发事件。譬如在原始部落中,一个猎人遇到一头野狼,他会马上感到心跳和呼吸都急促起来,也会感到惊慌。与他的情绪反应同时发生的身体变化,使他即时获得更多氧气,并产生更大的能量去应付眼前的凶险。这种情绪决定了他全身充满更多的能量。

可能紧张的情绪令身体产生变化,制造出更多的热能,帮助他们更有效地面对挑战。事实上,学生在考试时,感到有点紧张,他们的表现会比完全不感到紧张为佳,当然,过度紧张也会干扰一个人的决断能力,令一个人丧失判断力,不知所措。在猎人的例子中,如果猎人看到野狼便非常惶恐,不能决定是要搏斗还是要逃,那么他的行动便会僵化起来,结果可能难逃大难。在考试的情境中,过度紧张的人往往亦会不知所措,到底该回答哪道问题呢?

到底用什么方法回答问题才好呢?犹豫不决,结果表现自然是不尽如人意。可见,过度紧张的情绪反应将会降低效率。

所以,适当地激发情绪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但过于剧烈的情绪反应,则会干扰自己的判断能力。情绪智能强调的正是对情绪的驾驭,将自己的情绪调节到恰到好处的程度。

情绪反应对判断能力的影响很大。在面对陌生环境或需要深思熟虑才能作出判断时,情绪反应对判断力的影响尤为明显。

如果一个人正处于某种情绪中,他往往只会留意到与他情绪相符合的信息。在理解含糊的资料时,也较容易受到自己的情绪影响。如在街上碰到一个陌生人向自己点头,一个情绪欠佳的人会比一个心平气和的人容易留心看到那个陌生人衣衫不整,而在解释他的行为时,较倾向认为这个人对自己有所图谋。一个情绪愉悦的人身处同样的环境,却会比一个心境平静的人容易注意到那人手上拿着一个环保购物袋,也较倾向认为那个人向自己点头是为了表达善意。

一些有趣的心理测试也证明了情绪对人们判断的影响。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Joesph Forgas发现,如果人们遇到一个典型的人物(例如是一个典型的大学生、一个典型的推销员),情绪对判断的影响就比较小,因为人们可以使用他们对这些典型人物的刻板印象来了解这些人的行为。在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跛子走近你的身边向你微笑点头时,一个典型的乞丐形象便浮现在眼前,不管你的情绪是高或低,你也会估计他是向你求助。可是,当你遇到一个性观念开放的天主教神父,或一位十分活泼的老婆婆时,你便不能使用神父或老人的刻板形象,来帮助你了解他们的行为了。当要利用周围的资料来推敲这位神父或老婆婆的行为时,人们的分析便会受到自己的情绪影响。

情绪的影响作用力有时会大到改变一项你平时所认定的某些论点。你可能一直支持它们,可是当你不自觉受到另一种情绪的控制时,你竟会因此改变主意,作了其他的判断。在一项研究中,受测者在看到一些夫妇的合照后,评估相片中夫妇的关系有多融洽。在研究开始时,1/3的受测者要先看一段有关癌症致死的短片,1/3的受测者要先看一段喜剧短片,而另外1/3的受测者则看了一段有关建筑的短片。看了癌症短片的受测者情绪变得比较低落,看了喜剧片的受测者则比较快乐,而看了建筑片的受测者心境则较平和。

一般人会觉得有夫妻相的夫妇感情应该较融洽。在看到有夫妻相的夫妇的照片时,受测者本着这种成见,因而断定照片中的夫妇关系是不错的。受测者当时的情绪对他们的判断,并没有造成显著的影响。

可是,当一项事物并没有明显的可作判断的依据,这时情绪就会成为人们作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当照片中的夫妇没有夫妻相,上面的成见便不适用了,受测者便从照片中,找寻其他线索来做判断的准则了。这时候,他们的判断便大受他们当时的情绪所影响。和心境平和的受测者相比,快乐的受测者普遍认为照片中的夫妇关系较和谐,而情绪低落的受测者则普遍认为照片中的夫妇关系较不和谐。

当你心情愉快,情绪高昂时,你所遇到的困难与矛盾却变得很容易解决;可当你心情低落时你往往会夸大负面的事实,陷入自责。个人的情绪不但可以渗透个人的思维历程,影响一个人的判断,还可以影响一个人处理冲突的方法。一般来说,在遇上人际间的冲突时,心情快乐的人觉得自己所负的责任较小,而别人要负的责任则较大。反之,怏怏不乐的人会认为自己的责任较大,而别人要负的责任则较小。心境平和的人则认为自己和别人要负的责任是相同的。

不但如此,心情欠佳的人在面对人际间的冲突时,和心境平和的人相比,有较大的几率会采用被动和视若无睹的态度。由此可见,情绪不仅影响到了个人思虑的过程,在采取何种行动应变上,人们也明显受到情绪的影响。

最后,当冲突变得愈严重时,情绪对冲突处理的影响也愈大。可能当冲突扩大后,便更需要人们动用智慧来解决问题,而情绪渗透思虑和影响判断的机会也相对变大。

从以上描述的研究,可以看到情绪对成就的影响有多大。有适度的情绪反应,可以激发更大的体能来应付工作上的挑战。可是,过度的情绪反应则会渗透思虑过程,降低一个人的分析和决断能力,影响一个人处理冲突的方法。

另外,情绪智能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一个长期紧张忧虑的人,身体的免疫功能容易衰竭,对抗疾病的能力也会较低;一个长期抑郁的人不但很难集中精神工作,而且还长期处于自怨自怜的心理状态,极不好受;脾气暴躁或反复无常的人亦很难与人交朋友,他们的社会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能够好好地照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我们只有提高了这种能力,才能掌握住一种平衡和动力。

经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办法来提高管理情绪的能力,从而进行一定的自我反省,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

(一)给自己定一个标准

定下明确的目标,对自己有所要求,可以驱策自己向前。可是为自己定下过于苛刻的标准,亦可能令自己的情绪不稳定。一般说来人为自己设定的标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想和抱负,另一种是责任。

责任和抱负是两种不同的驱动力。当一个人留心到自己的抱负时,他便会努力工作,激励自己去达成目标,并通过达成自己的理想,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而当他将注意力集中在责任时,便会激励自己去尽该尽的责任,以免被别人谴责或感到自疚。因此,理想和抱负可以驱使一个人努力向前,争取功绩和奖赏,而责任也可以鞭策一个人努力工作,但在责任驱使下,一个人会只求无过,可以免于受罚,却不求有功。

但有一点非常重要:责任和抱负的标准不能超过自己实际的能力。当一个人为自己定的标准太高时,会令自己的情绪不稳。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还没有达成理想时,便会觉得自己不可能取得成就而感到失望颓丧。一个人觉得自己没有完成责任时,便会觉得自己无法避免要受到谴责而感到惶恐忧虑。可见,标准太高的结果就是使自己陷入情绪困扰的隐患之中。

有的人因此而过于敏感,过于情绪化,只要自己的实际表现和自己的标准有距离,在任何处境中,只要有人提及自己的标准,情绪便会马上发生变化。

这种随时随地可能被环境触发的负面情绪往往是由于自己的目标和标准定得太高而引起的。

这时你就必须好好反省自己的目标和标准是否合适了。留心观察周遭环境对自己的限制,客观评估自己的实力,借此调节为自己设定的标准。

倘若发现所设定的标准并不算太高,但仍不能达到这些标准,便要反省自己是否已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致自己仍未能达到设定的目标。

(二)恰当地评价自己

人们的自我评价往往能激发各种情绪反应。当看到自己有成就了,会感到自满和快乐,自己失败了,则会感到颓丧悲哀。

其实人是没有绝对的失败与绝对的成功的。有些人喜欢将所有的蛋都盛在一个篮子里,这样便可以一口气将所有的蛋运走。但要是篮子翻了,所有的蛋也会被摔破。有些人将蛋分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样在运送鸡蛋时比较麻烦。可是,要是其中任何一个篮子翻了,也不致把全部的蛋摔破。同样的道理亦可以应用于自我评价和情绪反应上。有些人只有一个单一的自我概念,他们习惯全面地评价自己,“我是一个有用的人”“我是一个没有存在价值的人”“我是一个成功的人”或“我是一个失败的人”。他们就像将所有的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有点成就时,便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人,感到非常高兴;但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便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因此变得非常失意。这些人的情绪会随着他们的生活际遇大起大落。

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人只有一个单一的自我概念,他们会把发生的一件失败的事情推及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只要在生活某一方面受挫,就会情绪大乱,全面否定自己的价值。譬如在失恋时,便觉得自己是个不值得爱和没有存在价值的人;在考试失败后,便觉得自己是个一事无成的人,而忽略了亲人对自己的关心或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不少人在生意、学业或感情失败后甚至走上自杀的路,这全是由于过于单一的自我概念造成的。

相反地自我概念比较复杂的人不会由于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全盘地否定自我的价值。他们的自我概念是由多个部分组成,而各部分间并没有紧密的联系。他们看到自己的健康、相貌、学业、家庭和事业均是自我的一部分,并且能够个别地评价自己在各方面的表现。譬如,他们也许会觉得自己虽然相貌并不出众,但健康和道德修养却不错。他们就像将鸡蛋分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不会因为自己在某方面有成就,便断言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人而感到非常高兴,也不会因为在某方面遇到挫折,便断言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而感到十分颓丧。这样,拥有复杂的自我概念的人会更客观、更全面、更宽容地看待自己和看待生活,他们的情绪十分稳定,不会像只有一个单一自我概念的人那样陷入情绪中不能自拔。

(三)保持乐观的态度

挫折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调节情绪的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反应,在遇到挫折时有些人很快便重新振作,而有些人则从此心灰意冷,甚至变得抑郁无助。

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Martin Seligman经研究发现自幼年开始,小孩子便以不同的态度面对挫折。悲观的小孩子觉得受挫是因为自己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差,而乐观的小孩子则认为受挫是因为一些外在、不稳定或殊殊因素(例如运气不佳、工作的挑战性太大)造成的。在一项自1985年开始,历时五年的调查中,五百多名儿童每半年接受一次测试。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乐观和悲观的态度与抑郁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悲观的儿童有较严重的抑郁倾向。在一共九次的重复测试中,抱乐观态度面对挫折与抑郁程度间的相关度在0-24~0-51间。更重要的是,乐观的态度可以可靠地预测抑郁程度的变化。乐观的小孩子抑郁程度会随时间下降,而悲观的小孩子抑郁程度则会随时间上升。

乐观的小孩会越来越乐观,而悲观的小孩也会随时间推移而越发情绪低落。不仅在人的成长经历中,乐观在发生作用,乐观的态度还可以预测国家领导人在民主选举中能否获胜。Seligman分析了自1900年到1984年,22次美国总统竞选时,民主党和共和党候选人接受提名参选时的演讲词。发现如果候选人的演讲词较对手多含悲观的内容,这位参选人在参选期间拉票时,便较对手松懈,而落选的机会亦高达二十二分之十八。

当然,悲观并不是件绝对的坏事,波士顿大学的Nancy Cantor发现有时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会故意抱悲观的态度,觉得自己是会失败的。可是,他们虽然悲观,却不自暴自弃。他们会努力准备应付挑战。Nancy Cantor称这种悲观态度为防御性悲观态度,因为持有这种态度的人,预料自己会失败,所以即使真的失败,也不会感到很沮丧。他们虽然抱着必败的心情应战,但仍努力地做好准备,要是真的成功了,便会喜出望外。

Cantor测量大学生在入学时,是否抱有防御性的悲观态度。她发现抱有这种态度的人在早期的学业成绩上并不比乐观的同学逊色,这是因为持防御性悲观态度的人在测验考试前会全神贯注地防止失败发生。可是要长期战战兢兢地备战,身体和精神上难免有所消耗。因此,抱防御性悲观态度的学生到大学四年级时,不但成绩退步了,身体和精神健康也开始出现问题。可见防御性的悲观态度虽能产生一时的效用,但并非长久之计。

总而言之,乐观才是稳定情绪、应对挫折的良方。

因此,要调控自己的情绪,可从确定较切合实际的标准着手,并反省有没有单一评价自己的习惯。亦可反躬自问,在遇到挫折时,会否抱着过于悲观的态度,认为受挫完全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若能做到这几点,在日常生活中,心境也许会变得较平和了。

第二节 你不是一座孤岛

看过日本卡通片《圣斗土星矢》的人一定从中吸取了一个观念: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小宇宙”。用这一说法来比喻个人的自我运转和与社会其他人的互动实在很恰当。我们的“小宇宙”在保持和谐、平衡运转时,也只是人间数以亿计的茫茫大宇宙中的一员,离不开其他宇宙的引力和制约,也对其他宇宙放射着自己的引力。

自我的平稳只是一种静态的平稳,而实际上,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动态的时空环境里面。而一个新生婴儿的“自我”概念根本没有形成,认知、情绪和行为都没有个性化的成分在里面,也就是说,此时的婴儿没有认知观念、情绪反应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内容,他的认知反应(例如他人的脸可以引起他的注意)、情绪反应(他可以体会到愉悦和不愉悦的感受,并用微笑或哭泣来表达他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他不舒服时会吵闹不止)基本上是源于一种本能的反应。他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个性化的自我的心理结构是随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我们是在约束中成长的,因为遗传、环境和经历都制约着我们的言行思维。虽然约束的因素是无法更改的(想想,谁又能完全地超越遗传、环境或经历的制约而“自由”呢?),但你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时仍然是自由的。这种自由虽然不是绝对的,不过只要你能把握住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占据主动位置,那么你确实就能感受到自由。单纯地谈到自我的平衡(认知-情绪-行为的平衡)是不全面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认知观念、情绪反应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在遵循一定的规律改变着。只是,你从来没有停下来思考一下,因此它们的改变往往按照某种惯性在进行。而表现出来就是认知观念中偏见的形成与反复强化,如相信一些不可捉摸的“命运”之类的东西,并通过经验来证实自己的偏见;或是某种情绪反应方式的模式化和固定化,极端的情况将成为某类神经症发作的根源;或是采取非惯性的行为模式,如通过攻击性行为来解决人际分歧或纠纷,而不知道还可以通过妥协和协商来解决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心理上的定势或习惯,我们往往不是根据理性和事实来判断和评价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感受和经验。人群永远都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分为类似的两类:感受到基督存在并相信他的一类人和不相信基督的另一类人、相信气功和特异功能的一类人和不相信特异功能的另一类人……我们总是在某一件事上根据自己的经验把自己有意无意地划分为某一类人,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不愿接受其他的观念。人的这种对偏见的固执仿佛一把双刃剑,它是我们信仰的一部分,但同时又妨碍了我们取得进步。你的认知观念、情绪反应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将自动地支配着你的思考、判断、抉择和行动,这些在你的心里结构里固定化的模式也就是你心理定势或习惯的根源。由于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你的经历因此要改变自我,任何时候都是以“现在”着手为最佳时机。所以,你在决定改善自己的人生时,从此时此刻入手为宜。永远提醒自己:你能把握的是今天,是此时此刻。

自我的平衡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同时也必须保持与环境的平衡。试想,一名虔诚的伊斯兰信徒,他在自己的伊斯兰国度能保持自我的平稳和与环境的平稳,当他移民其他非伊斯兰国家时,即使他自我的平稳保持得很好,但与环境却格格不入,那么他将面临到的也会是不平衡。与环境保持平衡就需要我们能够审时度势,需要我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与环境的平衡如果被打破,那么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自我平衡的丧失。有不少大学校园里的新同学就是因为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因而陷入困扰和冲突之中,长久地不能适应新生活。他们在以前的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中建立起一种与环境的平衡,并同时建立了在当时环境下的自我平衡。可是当他们进入新的学校环境之后,两个环境之间的反差超过他们的适应和承受能力,因而环境的平衡被打破,自我的平衡也相应地解体,他们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各种不适,如紧张、胆怯、自卑等消极的心理反应。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与环境的平衡是自我平衡的前提。如果一个人总是人际关系紧张,很难想像他的自我平衡竟然能保持很好;反过来,与环境的平衡如果能保持很好,那么将有助于建立和恢复自我的平衡。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自我平衡以及与环境的平衡呢?

一、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人际沟通的含义包括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的内容,在认知层面,人际沟通是一种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这在工作、恋爱、交友和家庭生活中都极为重要。人们通过细微、有时难以察觉的“信号”来彼此传递和获取信息。研究表明,我们越是善于体察别人的交际信号背后的情绪,也就越能善于控制本人发出的信号。在行为层面,人际沟通则是一种互动的交往过程以及关系的建立。如何维系友谊,消除分歧,以及如何在合作中互利互惠都属于这方面的内容。

柯维说:“个人独立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圆满人生还须追求人际关系的成功。”。

据研究,人生85%的快乐由人际关系决定,仅15%的快乐来自于个人成就。

美国19世纪哲学家、诗人拉尔夫·爱默生说:“人生最美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这些美好目标的实现源自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

人类通过沟通传播信息,把个人的经验和感受与人分享,与人建立友谊,将自己和别人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沟通虽然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但懂得利用语言符号向别人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感情,确是人类的一大成就。

在谈及沟通能力时,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今中外不少外交家雄辩滔滔,以三寸不烂之舌,斡旋于列国之间,建立不朽的功业。苏秦张仪的辩才,诸葛武侯的舌战,确是传颂千古的例子。

在欧洲,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已注意到辩才对政治的重要性,故写了《修辞学》一书,系统地阐述游说的原则和技巧。

然而沟通能力不仅表现在游说别人的能力上,有时善于聆听是一种很有力的沟通方式。很多美国人觉得克林顿总统善于沟通。他在竞选中获胜,除了因为他能说服选民他比对手更有创见外,亦因为选民觉得他比对手更愿意聆听国民的心声,更懂得用一般国民明白的语言(而非华盛顿官僚惯用的官话)与选民交谈。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克林顿这种沟通能力,比懂得游说别人可能更重要。

有些人认为沟通能力和语文能力有很大关系:语言能力高的人,沟通能力也越高。无疑,语言是沟通的重要媒介,善于使用语言表情达意,对沟通是很有用的。可是,能否适当地使用语言,除了语文能力外,亦受其他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沟通的环境和沟通者如何审裁沟通对象、对沟通内容的认知等。要明白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沟通,便要先了解沟通的基本历程。

不少心理学家常把沟通比拟为一种资讯传播的历程。当两个人在交谈时,一方将要沟通的信息,借着语言,传播到另一方。更具体而言,甲方在说话时,口部和喉部的发声机关使空气产生振动,造成声波。乙方的听觉器官感应到甲方说话时产生的声波,然后再将声波翻译为语言。如果乙方明白语言传达的意思,甲方便成功地向乙方沟通了自己的思想。

如果甲乙双方在沟通上出现困难,乃是因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干扰,令乙方无法从环境信息中把甲方尝试传递的意思还原。

可见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方式,人们的信息交流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实现。

二、因时制宜的社交达到“双赢”。

有许多人自身素质很高,做事也很努力,但就是不善于沟通,不重视人际交往,往往这样的人很难成功。人际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社交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个人特质,它对人的影响甚至比传统智能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试看看以下一个真实案例:小孙是某所大学的高材生。他聪明能干,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从不迟到早退,办事非常卖力,每晚都超时工作。以工作业绩而论,可算是一位模范员工。可是,在所属的部门中,他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物。同事不喜欢他,因为他喜欢夸耀个人功劳,不肯与同事合作;下属亦不喜欢他,因为每当他觉察到工作有丝毫不对劲,往往在众人面前,不由分说大骂下属的不是;他的上司亦不喜欢他,觉得他刻意奉承。在该公司工作还未过试用期,小孙便因与同事合作不愉快而离职了。

小孙是一个现代的实例,其实我们之中也不会有这样的例子。三国时代的杨修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有一次,当他见到主公曹操写上“一盒酥”,便立刻把酥饼分派给一人一个,因为他揣度的公的原意是“一人一口酥”。他的急才顿时令朝臣赞叹不已。但此举反而使多疑善防的曹操感到不悦,种下了祸根。后来杨修因为以“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一语道破曹操所下军令“鸡肋”的含意,暴露曹操当时矛盾的心情,曹操因此而怒指他扰乱军心,并把他杀掉。

可见,聪明的人不见得就会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优势,或者反倒因此阻碍了自己的发展。这些例子与心理学家Neisser的一番话不谋而合:“学业智能高的人常常是愚蠢的表现,现存的证据并不显示他们会比学业智能低的人更成功,他们的生活水准亦不比其他人更令人羡慕。”究竟怎样才可以提高成功的机会?怎样才可以提高个人的生活水准?“社交能力”可能是其中一个合适的答案。

人际交往是件很复杂的事,而社交能力的探寻研究也已有很长时间。远在1920年,当心理学家们在强调智商(IQ)的高低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时,Edward Thorndike却提出了社交智能的概念,并指出社交智能和传统智能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有不同的应用范围。智能可以帮人理解及解决较为抽象、概念化的难题。而社交智能可以促进人们理解及解决较为具体、实际,特别是关于人际关系的难题。

经过心理学家多年的探索,对社交智能事后的认识也有加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Martin Ford及Marie Tisak将心理学家们对社交智能的定义,归纳为三个主要类别。其中一个较早期的看法,是把社交智能看成是一些社交技巧。例如社交智能高的人善于从别人的面部表情、行为举止辨别人的内心感受,对环境有过人的洞察能力,知道在什么社交场合要采用哪些应变方法,能够与别人易地而处,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这种看法注重社交沟通的个人潜能。

另外一种看法把社交行为的后果作为社交智能的指标。社交智能高的人较能适应新工作中的社交环境,也更懂得与具有不同背景和性格特征的人和谐共处,这种看法注意社交智能在实际社交生活中的应用。最后一种较近期的看法把社交智能视为达到社交目标的能力。社交智能高的人,善于以合适的行为方式,在特定的社交场合中取得良好的后果。例如他们懂得预先计划社交行动,不断监察沟通过程,及评估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利弊。

综合以上三种观点,社交智能不单泛指一些认知能力及社交技巧与涵盖这些能力和技巧的运用。一个人是否具有社交智能,要看他是否能够灵活地利用这些能力和技巧,有效地达成自己重视的社交目标。

社交能力不仅仅是学会几种模式化的技巧,它与个人的社会经验关系十分密切,如果能够灵活地利用社交能力和技巧,人们的日常社交生活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人们不但可以减少与别人发生冲突,亦可以令自己和别人有更愉快的交往。

社交能力有一部分来自与生俱来的特质。譬如,一个社交能力高的人天生较外向、善于交际。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社交能力实比移山更为艰难。但是,多数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只要设计一些相应的课程,人们可以通过课程培训来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要有效地提高社交能力,可循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一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一)辨析社会情境

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总是带着自己的目的性,周围的环境因素往往会影响目的的造成及其效果。社交环境瞬息万变,交往的对象亦有不同的特质,要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人物,便非要有精锐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不可。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是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不同之处加以区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作出合宜的行为,以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

近代西方心理学提倡的“因时制宜”其实可以从中国的当代典籍中得到印证。例如《中庸》

说:“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这便说明了进谏及保持缄默都是合宜的处事方法,但朝臣采取那种方法才可产生较理想的后果,却取决于他们身处的国家是有道还是无道之国。再以前文提及的杨修为例,他是个机智的才子,但他所服侍的主公曹操是个性格多疑的人,杨修自恃聪明而多次道破曹操的心意,故招来杀身之祸。若他的主公是个宽宏大量、知人善任的人,杨修不但不会被杀,反而会被委以重任。虽然有人慨叹杨修生不逢时,但若以“因时制宜”的说法,杨修似乎只顾一时言语之快,却忽略对方(曹操)的思想性格,因而说出一些合乎事实但不合对方心意的话,白白地把性命断送了。可见,对环境的辨析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成功地达成社交目标。如果不能审度客观情势的变化,因时而通,就适应不了各种各类的社交情境,达不到预定的社交目标。

辨析能力愈高的人,社交能力也愈高。他们在与父母、师长、朋友和不喜欢的人交往时,较能完成交往目标,并较能改进双方的交情。

亦有证据显示,辨析能力高的人,他们会遇上较多愉快的交往经验,且较少出现抑郁的情绪。

需要强调的是,“因时制宜”并非指盲目跟随形势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亦不是指盲目顺应对方的旨意。辨析能力高的人不一定是社交变色龙,只懂得盲从附和。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而这些目标也可以是一些利他的目标。辨析能力高的人,应该做到在追求这些目标时,懂得审时度势,既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也不会使别人难堪。

(二)洞察别人心理

社交能力中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是重要的一环。能够发现别人的需要替人设身处地地着想的人在社交中也是受欢迎的人。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去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有一项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越倾向作性格道德判断的人,他们的社交能力越差。研究人员向受测者描述一个人的行为,然后请他们将这个人的资料转述给另一位受测者听。在转述过程中,有些人自发地加入了一些对故事人物的性格和道德判断(例如“他是一个贱人”),而有些人则主动地对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加以剖析(例如“因为他想取得律师资格,所以对有权势的人所做的坏事视若无睹”)。

既然主动地作性格判断和道德评价对社交能力的发展有碍,而尝试了解别人的内心感受对社交能力有利,那么如何降低前一种倾向而加强后一种倾向呢?

研究指出,一个人对性格和道德的看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有些人觉得性格和道德是不可改变的个人素质,相信每个人也有固定不变的道德水平和性格,因此,在与人交往时,他们的注意力便集中于从别人的言行举止来推断对方具备哪种性格;也有些人相信性格和道德都是变数,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和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因此,这些人在社交场合中,并不急于判断别人的性格和道德水平。反之,他们会较留心于一些可变的因素和行为的关系,譬如,他们会较留心环境因素的改变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的改变又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等等。相信性格不可改变的人较重视评估别人的性格和道德,而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则较留心别人的行为动机和做事的情绪状态。也有研究显示,和相信性格可以改变的人相比,觉得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人比较喜欢评鉴别人的行为,他们看到别人做了一件事情后,便有较大的倾向去马上评价这行为是好还是坏。由于他们专注于评估行为本身的好与坏,便较容易忽略行为发生的背景和行事者的心理状态了。这种倾向于判断行为的好坏和别人的道德性格的人,不但容易忽略别人的心理状态,也较容易因为对人多作以偏概全的评价而产生偏执和成见。

总而言之,要增进个人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对自己及别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细心观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不同之处并加以理解分析,以加强对千变万化的社交环境的掌握。虽然社交能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但要真正地提高社交能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动机、决心、努力与恒心。

善于社交的人,会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帮助别人,也提升自己,达到互利,《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已深入人心。有些人认为,擅长交际的人,除了了解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亦要清楚别人的性格和需要。他们觉得只要能运用这些资料来影响别人,以帮助自己达到目标,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便算是成功。有些人却认为,要适应不同环境、人物,不仅要清楚自己,亦要了解别人的期望与需要,尽量改变自己去迁就他人,这样便可赢得众人赞赏,不会惹人讨厌或产生冲突,并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取得成功。可是,这两种对“成功”的注释,均有尚待商榷的地方。

其实孙子兵法的解释也不是固定的、绝对的、单向的。“知彼知己”不只是了解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弱点,还要顾及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感受,从自利与利他中取得平衡,既不会因过分看重自己而作出损害别人的行为,亦不会因为过分看重他人而作出百般迁就。“百战不殆”这个目标,许多人将它理解为单方面的胜利,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但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功例子并不支持这种看法。例如在香港1997年的大学辩论赛中,参赛的两队实力旗鼓相当,最终以“双冠军”完结赛事,无论台上双方的辩论员,或是台下两所大学的学生都喜上眉梢。两队互相道贺,结束了双方对垒时的紧张气氛。由此可见,这种皆大欢喜的“双赢”局面既会在现实中发生,亦会受很多人欢迎。

心理学家Papoport设计了一个名为“被告间的矛盾”的游戏,来研究合作与竞争的现象。游戏中的两名被告一起犯了一项严重的罪行,依法可以判处重刑。可是检察官只有足够证据指证他们犯了一项刑罚较轻的罪名。检察官给他们一个机会去私下认罪,并向他们解释三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若他们其中一人认罪,认罪者会免受检控,而他的证供会用来检控另一被告。被检控的被告很可能得到最严厉的判刑。若两人同时认罪,两人均会被检控。认罪从宽,两人均会被判中等严厉的刑罚。

若两人都不认罪,两人便会被控以较轻微的罪行,并接受轻微的处分。

虽然双方认罪会带来较严重的刑罚,而双方不认罪会带来较轻的处分,大部分参加这项游戏的人都会选择认罪,结果很多组参加者均因为双方认罪,而得到较严厉的惩罚。

其实,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譬如一座电影院失火,若每个人都合作,有条理地疏散,是不会闹出乱子来的,最后人人均可安全逃生。可是如果人人争先恐后,惟恐自己不先走便会被困在火场,这时便容易出乱子,结果可能造成悲剧。

由上可见,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只顾及自己眼前的利益,采取竞争手段去剥削别人或保护自己,使自己不被别人剥削,结果两败俱伤。可是在这一类型的处境中,一方面获胜并不代表另一方面一定会有损失,若双方合作,则双方都可能成为赢家。若双方互相竞争,则双方都会变成输家。

因此如果要使双方能够成为赢家,在订立个人目标时,就既要考虑自己的期望和需要,亦要顾及别人的想法、需要和感受,并对别人有基本的信任。若只顾自己而不去尊重别人的需要,也不依赖别人,便容易引起竞争、猜忌或摩擦等不愉快的人际经验。若只为别人着想而不顾自己的需要,虽然也能成为一个受欢迎、不会被人拒绝的人,但同时却很容易受人操控、压制或剥削,甚至迷失自我。因此在订立社交目标时,应在自己和别人的利益、需要中取得平衡,尊重自己与别人的权利,不去剥削他人;同时亦要有能力去保护自己不受剥削,这样才会增加互相信任、互利互惠的可能性,以求达到双赢的局面。

同类推荐
  • 创业实战

    创业实战

    本书紧密围绕创业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编写,包括:激发创业头脑、提升创业能力、确定创业战略、掌握创业管理、运用创业模式、创业模拟训练、实施创业实战等,内容丰富,知识性强,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结构简练,条理清晰;第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第三,实战性强,便于操作。既可作为全国高等院校管理类本科生以及非管理类学生的创业管理教材,也可作为企业创业培训的教材,还可作为社会各方研究者、创业者的自学参考书。
  • 职工安全教育手册

    职工安全教育手册

    这些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职工文化建设与素质修养的良好读物。
  • 学会和客户说话

    学会和客户说话

    无论你是初入销售这一行,还是已有几年销售经验,你都能从本书中找到解决销售困惑、提高业绩的诀窍,进而轻松应对并掌握和客户说话中的主动权,以心攻心、见招拆招,快速、顺利地拿下订单!
  • 用争气代替生气

    用争气代替生气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成功,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但有时你会遭遇挫折,会遭遇别人的嘲弄与排挤,这就是生活!生活需要你面对自己的不幸与失意,需要你在人生低谷的时候奋起,需要你在痛苦时寻找快乐,在愤怒时选择冷静,在执迷时敢于放弃,在失意时学会忘记!正所谓用争气代替生气! 生活中有太多不值得我们去计较的事情了,公平、完美、屈辱、顾虑、失去……面对这一切,正是你的太过执著让你失去了生活本应有的快乐与幸福,学会淡泊、学会忘记、学会放弃、学会不去计较、学会用争气代替生气,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超脱。
  • 让青少年从小学会感恩

    让青少年从小学会感恩

    本书精心选编了99个实验,包括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米歇尔·傅科的钟摆实验等实验,从这些实验中找寻所包含的人生哲理,给人许多启示。
热门推荐
  • 风云之杀手之王

    风云之杀手之王

    大神不是天生的,技术是苦练的。高东阳为生活所迫,进入游戏打钱,选择了刺客,引起各帮的追杀最后从菜鸟成神之路,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珍稀动物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珍稀动物

    本书从珍稀动物的基本概念入手,主要阐述了珍稀动物种类、分布、特征以及在动物界的作用和地位,重点强调了珍稀动物的保护和此类动物与人类环境的关系等。
  • 强悍女尊之雄霸天下

    强悍女尊之雄霸天下

    本书承接上部铁血双娇,采用穿越的形式,描写主人公震撼的身世及不平凡的一生。作者呕心沥血的良心之作,不挣钱,不搏名气,只为您真心的喜欢。剧情简介:女主穿越了,成为世上最有钱有势的人。但几年都不肯接受现实,不接受与生俱来的身份,不接受皇位,也不接受男人。。。。。。举国上下为之头痛,且看女主如何驰骋江山与美男之间。。。。。。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世界100项重大发明

    世界100项重大发明

    没有发明创造,世界就不会发展和前进。本书以通俗的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有史以来在推动人类发展和进步中所涌现出的100项最有代表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至今仍然在推动人类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天芒大陆

    天芒大陆

    一位拥有超能力的少年转世到了异界……拥有超能力的他如何在异界生存如何成为让神魔颤抖的强者……一切尽在本书当中。
  • 决定一生的8种心态

    决定一生的8种心态

    本书讲述了青少年应掌握的8种心态,包括:自信心、进取心、仁爱心、平常心、诚信心、持久心。
  •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咒经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仙械

    仙械

    仙侠与机械,玄气与蒸汽,传统修真与工业革命的碰撞,修行者与工业人的斗争。“真J8扯淡……”——某读者内心独白。
  • 路过红尘

    路过红尘

    文子默是凌氏培养的杀手,杀手的天性必定无情,而文子默成为最出色的杀手,却只因他有情。最大的缺点也成为他成功的优点,却也成了他最大的悲哀,只为那点施舍的温暖,他如同献祭般奉上了自己的所有。人的感情一旦用尽,还有什么可以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