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贾平凹是现当代文学绕不过去的重镇和高峰,任何一本当代文学史的写作恐怕都不能忽略贾平凹的存在。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贾平凹可以说都走到了他人难以逾越的峰顶。
自1973年发表处女作开始,贾平凹每隔几年就会跃上一个大台阶:1979年《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年《腊月·正月》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9年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美孚天马文学奖;1996年长篇小说《废都》获法国费米那文学奖……他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作家,早期的作品被认为充满了唯美色彩,因此被称作唯美主义作家,中后期的小说作品兴奋点又回归现实,其创作经历了从清纯到复杂再到对现实充满关注的过程。贾平凹试图抓住现实的矛盾,为时代命名,《浮躁》、《废都》和《秦腔》等都是他对于时代的独特观照。贾平凹在30多年的创作经历中,始终追求自己的风格,从不跟风,追求中国传统美表现方法,力求真实表达中国人的生活和情趣,最大限度地回到生活本身,最逼真地呈现生活的原色原味。贾平凹走着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不期然地导引了中国小说创作的新潮流。
但考察贾平凹从事文学创作的履历,我们会发现,他的文学之路并不如他的名字那样“平”坦,特别是那部争议很大的《废都》,几近消耗掉了贾平凹的所有“官方”声望(至于民间,虽然有一些不予接受的声音在,但绝大多数读者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他),从而也堵住了他通往官方的灿烂“坦途”。
贾平凹因此被很多文人朋友称作文坛独行侠,同时也几乎成为近二十年来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自《废都》以后,贾平凹一直在苦苦跋涉,艰难寻觅,不断地左突右奔,以近乎一年一部的速度,写下了《土门》、《白夜》、《高老庄》、《怀念狼》、《病象报告》等长篇小说,却都不怎么尽如人意。可以说,《废都》以后,贾平凹进入了创作中的自我困惑期。这种困惑一方面来自创作上的徘徊,更主要的来自官方体制的“迫压”。其实,对此大家都心知肚明,与贾平凹的文学成就比较,其在陕西乃至全国的文坛地位很不相称。这在文坛官场化的当今时代,其突出表现就是文坛“官场”对他的排斥。
作家阿城在《八十年代访谈录》中谈到:“中国作协是部一级的单位,往下可以类推,省的,市的,都是利益集团的,所以中国哪有文坛?只有官场。”这个论断是十分深刻的,这也是贾平凹之所以在《废都》之后备受文坛冷落的根本原因:官场是不欢迎贾平凹这样有争议的作家的。表面上看来,一切问题的根子都在《废都》上,其实不然。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先假设这个判断是真命题。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废都》究竟是如何“废掉”贾平凹的。
不可否认,贾平凹在《废都》以前,其创作水平是众口交赞的,无论是专业的文学评论家,还是普通百姓对其创作都持肯定态度。大约在1987年到1988年前后,由于贾平凹《浮躁》的获奖,贾平凹声名更是大躁。著名评论家阎纲说贾平凹是“关中才子”,老作家汪曾祺说“贾平凹是当代作家里的奇才。他已经超出了‘作家’这两个字的局限”。就连当时的中国作协主席书记处书记唐达成都说“贾平凹是在当代中国当代文坛享有声誉、具有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审美个性的作家”。在肯定贾平凹的声音中,评论家刘再复的评论最值得关注,他说:“贾平凹是一个非常勤奋、而且具有真才能的作家……我相信,贾平凹能进一步把对民族的关怀和对整个人类的关怀结合起来,在拥抱民族时也紧紧地拥抱人类,在对乡土人民命运的思考中深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吊诡的是,贾平凹此后写出来的影响其一生命运的《废都》,恰恰体现了刘再复的这种期望。也许这只是巧合,但这个巧合却给贾平凹带来了许许多多坑坑洼洼。
贾平凹写完《废都》的时候,几个看过手稿的朋友都认为这部书拿出来出版为时过早,如果出版,应该在七八年之后。贾平凹没听,出版了。结果轰动了,也找来了大麻烦。《废都》出版距今已经10余年了,现在看来,这部长篇即便是放到七八年之后出版,还是要被禁的,还是要走霉运的。《废都》带给贾平凹的非议太多了,种种非议必然影响到贾平凹的创作,特别是他的“仕途”官运。
贾平凹不是一个愿意远离文坛官场的人,他在《七盒录音带——贾平凹和谢有顺的一次长谈》中说:“《废都》带给我的阴影,影响了我整个20世纪90年代,现在也没有完全消除,你在一些人心目中的形象难以改变,比如提拔一下吧,重用一次吧,要给你一个什么东西,就不行了。”很明显,贾平凹这些话的背后不无抱怨。
那么,贾平凹所念念不忘的“提拔”、“重用”、“给你一个什么东西”具体是指什么呢?在《贾平凹透视》一书中,笔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本书著者丹萌披露,在中国目前的文学界,有一个头衔,有一个奖项,是贾平凹特别在意也非常看重的,那就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头衔和茅盾文学奖的奖项。贾平凹为何要如此在乎这一个头衔和奖项呢?他连国际上的文学奖项“美孚天马”、“费米娜”都拿到了,何必还要在乎国内这一个奖和一个职位呢?说到底,他还是太看重官方对自己的承认了,贾平凹太在乎中国作协副主席的头衔和茅盾文学奖所包含的国家和政府对一个作家和作品认可的程度了。
另外一个不得不注意的细节是,在陕西文学界曾经有一段时期,贾平凹和路遥、陈忠实一起被看作实力相当的三位著名作家,用时下流行的语言说,他们都是陕西文学界的“大腕”级人物。然而,路遥以《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又当选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主持工作,贾平凹当时是众多副主席中的一个。路遥病逝以后,陈忠实又当选为陕西省作协主席,并凭借《白鹿原》(修订本)获得茅盾文学奖,而且还当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还是陕西作协副主席之一。对此,贾平凹心里是不平衡的:“过去是拿路遥压我哩,现在是拿忠实压我哩……”茅盾文学奖设立于1981年,贾平凹在其中两届都获得提名,但最终都是名落孙山。直到2008年,贾平凹才以一部《秦腔》获得此奖。也许正如丹萌所说的那样,中国的很多评论家都认为贾平凹在文学创作上是有天分的,让全国的读者去评定当代作家,贾平凹怎么都能排在前五名,而中国作协有几十位副主席,偏偏贾平凹就不能当选。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了什么呢?关键还是作品有争议,尤其是反响强烈的长篇小说《废都》。
物极必反,贾平凹对得不到的东西免不了会发发牢骚,在其新著《中国人的文化和生活》一书中,贾平凹说过这样的话:“我长久地生活在北方,最愤慨的是有相当多的人为一个小小的官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到位上了,又腐败无能,敷衍下级,巴结上司,没有起码的谋政道德。”在批评他人的背后,我们从中还是能够品出一些醋酸味道的。
但如果说完全是《废都》“影响”了贾平凹,似乎还不能让我们心服口服。笔者以为,在贾平凹文坛官场不得志的背后,《废都》还只是一个表面因素,更主要的是他缺少中国特色的“政治情怀”。这里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废都》出来以后,中国作协曾经建议中宣部、中组部安排贾平凹去南方看看,希望他能写写中国的改革形势。当时贾平凹去的是华西村,挂职副书记。但贾平凹却没有满足中国作协领导的希望,没有写出什么反映改革的作品。这个例子多少可以折射出贾平凹的“不识时务”、缺少政治情怀,以至于在文坛官场上并不怎么得意。
悟透了这一点,我们就完全可以撇开政治上的主观因素,客观看待《废都》的文学价值了。《废都》出版的当年,在《十月》杂志和《中国青年报》
刊登和连载。正式印刷48万册,加上各种盗版,其发行量最少在100万册以上。出版前,它就被一些小报宣传为“当代的《金瓶梅》”。出版半年后,《废都》被官方宣布为“禁书”,出版社被罚款,相关编辑受处分,贾平凹被折磨得心力交瘁。
尽管《废都》踩了“地雷”,但这部作品仍然有不朽的意义。这部书写出了文人在经济大潮中的自我迷失,从这部小说对庄之蝶悲剧性命运与结局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要表现的是知识分子陷入鲁迅所一再言说过的“无物之阵”的幻灭心态。客观讲,《废都》性爱描写是非常大胆和直露的,不仅是在新时期,就是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对性的夸张,其意义在于借此充分揭示“废都”之中知识分子的精神之“废”:他们在政治和商业两方面都无所作为的情况下,只好转向了对性的变态追求,在放浪形骸、自暴自弃中实现自我放逐、自我消解。也正因为此,先锋作家马原和余华对《废都》的评价都很高。已故国学大师、学术界权威季羡林先生说《废都》开禁以后,会在20年后再放光芒!2003年底,国内某媒体称《废都》获准即将再版,并独家刊发了贾平凹为《废都》再版所作的序言。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废都》解禁”、“2004年《废都》再版”、“出版社争夺《废都》版权”,种种喧嚣充斥耳塞,1990年代的那场纷争似乎就要卷土重来。但事实终归于幻灭。
从《废都》以及其他作品的写作来看,贾平凹是可以出大作品的作家。他为自己的写作定位是“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贾平凹自己说他要写的“应该是整个人类的一种通感,全世界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阶级都能承认,咱得朝这一方面努力”。在贾平凹的卧室里,挂着他的一幅字画,上面有一行字:我的目标是奥林匹克!这句话的意思不言自明,贾平凹是瞄准诺贝尔文学奖的!贾平凹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说:作为一个作家,最可怕的,就是人死了之后作品也就跟着消逝了。你看柳青,现在谁还再谈《创业史》?你想路遥,可怜人一死,这几年慢慢也就没人说了……贾平凹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也会遭受同样的命运,但至少在现在,他的作品还是很有读者市场的。已故著名作家三毛生前就十分推崇贾平凹,她认定贾平凹是一位大师级作家,“是一颗巨星的诞生”,并说“三毛的作品是写给一般人看的,贾平凹的著作,是写给三毛这种真正以一生的时光来阅读的人看的”!撇开三毛的这个评价是否过誉不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贾平凹的创作前景还远未达到他自己的“尖峰时刻”。
在当今只有官场没有文坛的中国,差不多所有有成就的作家都被“包养”了起来,他们被“招安”到体制内的各级文联、作协、文化馆之内。这样的体制是催生不来大作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在“文坛官场”不怎么得志的贾平凹还会写出更加“伟大”的作品。毕竟,他还在耿耿于怀念念不忘让他懊恼的茅盾文学奖以及其他更高级别的奖项。这大小也是一个动力所在吧。
虽然《废都》“废掉”了贾平凹的官方声誉,但我们用不着担心《废都》会废掉贾平凹的创作前景。能废掉贾平凹的创作的只有他自己,即便是文坛官场的体制让贾平凹倍感沮丧,只要他不放弃文学的求索,他就能实现自己的“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