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郭敬明因《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圈里圈外》的既成事实,被法院判决向庄羽赔款道歉。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被誉为青春派掌门人的郭敬明竟然拒绝法院要求,坚决不道歉,郭敬明说:我会执行法院判决的赔偿和停止销售,那是出于我对法律的尊重。但我不会道歉!金钱、名声,这些东西,真不是那么重要,我都可以给与,唯独道歉,哪怕只是简简单单一句话,也决不会迫于压力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放弃了曾经创作时的辛苦,放弃了所有依然喜欢着我的文字的人的希望。
郭敬明为自己辩解的这句话颇为荒谬,一面说自己尊重法律,一面却拒绝执行作为法律判决的一部分的道歉;明明是抄袭,却说什么创作时的辛苦;明明是读者期待着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被抄袭者道歉,他却强调什么不能放弃喜欢他的文字的人的希望。这是牵强附会的辩解,毫无道理可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坛抄袭事件似乎从来就没有间断,文坛官司也因此不见消停。作为官司输赢的一个重要标志,输掉官司的一方要向另一方赔礼道歉。在郭敬明之前,几乎没有出现过不服从法院判决从而拒绝按法院要求道歉的事件。现在,郭敬明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拿愚昧无知当武器,如此不负责任的姿态,对崇拜他的那些粉丝来说简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难怪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一个经常自命清高说不在乎金钱、地位、名声的人,为什么连道歉的勇气都没有?一个不愿意负责任,不喜欢承担责任的任性的长不大的孩子有什么资格称自己是英雄呢?难道就因为有一群不成熟的小孩子支持吗?难怪同为80后的10位作家联合发表被看作是“清理门户”的“倒郭”公开信,声称郭敬明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被高院判决抄袭之后,使整个80年代后写作群体的声誉遭受了巨大损害,信中呼吁郭敬明尽快道歉,否则将联手发动读者抵制其所有作品。尽管有人怀疑这个公开信是一种炒作行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笔者认为这多少反映出了80后群体的一种姿态,这个姿态多少让我们减少了对80后作家不成器的偏见。也许有人会质问:一群80后的“小混混”怎么有资格将作为80后领袖人物的郭敬明清理出去?
在这里,我们的确有必要考察一下郭敬明与80后的关系。
众所周知,目前能被称为80后领军式的人物只有两个:韩寒与郭敬明。这至少在现在还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虽然马原曾经试图将其他三名80后作家归入这一行列,费尽心机地将其命名为“五虎将”,但“五虎将”中的其他三位80后影响毕竟有限,就拥有的粉丝数量看,韩寒和郭敬明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作为较早出道的韩寒,其写作才华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很快将主要精力转入他的另一兴趣——赛车——中,这样,80后领袖作家中只剩下郭敬明一枝独秀了,成为所谓青春派掌门人。80后10作家要将自己的领军人物清理出门,其姿态可谓坚决、大胆。也许有人会担心,80后文学除掉了郭敬明,还能剩下什么?这也许就是80后群体的一大悲哀,也充分说明了80后写作群体的不成熟和盲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才会发出郭敬明毁了80后,用它的谎言,用他的“无悔”与“坚强”的惊呼。我们禁不住产生疑问:在韩寒专注于赛车之后,在郭敬明用谎言写作之后,“80后”文学写作路在何方?
其实,80后的写作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这些缺陷表现在:写作血性的不足,内容骨质疏松,缺乏健壮的骨架,表现出过分的阴柔,自动放弃个性和表达自我的愿望。这多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以时间命名文学写作群体的荒唐和不负责任,我曾经在《2005年,你还读小说吗?》一文中谈到评论界命名的盲目性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不能否认,70年代人的提前命名,在遮蔽了很多有才华的写作者的同时,也给这个群体中的一些泡沫天才提供了顺利搭车的有利时机。由此我们断言,80后的提前命名也一定同样会淹没一些富有才情的写作者。我敢说,用不了多久,某些不甘寂寞的所谓评论家们,还会迫不及待地去争对90后创作的命名权”。这段话也许不无偏激,但却反映出了部分事实。
80后的崛起,让我们看到媒体的强势力量,看到了出版商的策划和包装的“用心良苦”。可以说80后作者群的崛起背后,是出版商和市场的强大合谋。同样是这样的合谋,促使了如今80后的被淹没和领袖人物的倒掉。
郭敬明的迅速成名离不开两个因素,一个是媒体的不断吹捧直至将其神化,这背后不排除出版商的介入;另一个是民众,盲目崇拜,这突出地反映在郭敬明作品的畅销上,也就是市场对其作品的欢迎程度上。与韩寒类似,郭敬明也是由新概念作文大赛起家,是连续两届一等奖获得者。2003年初,其长篇小说《幻城》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包装出版,反响强烈。此后,郭敬明作品不断受到民众和媒体吹捧,直追韩寒,被奉为青春派掌门人。2003年12月,郭敬明获中华文学奖提名,与王蒙、海岩、苏童等人一起并列为“人气最旺的作家”……随着郭敬明的名气无限膨胀,青少年读者将其奉为神明,不少人发出“郭敬明三个字是我心中笼着光晕的神圣字眼”的崇拜。民众的盲从和媒体的吹捧让郭敬明飘飘然,自以为背后有无数粉丝的支持,才敢作出胆大妄为的举动。
笔者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材料说当初写文章极力褒奖郭敬明的某大学著名教授,在接到当事人庄羽的鉴别请求后,竟然拒不发表任何意见;在萌芽杂志的网站等地方,许多低龄的文学爱好者形成了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认知,他们纷纷发表意见说“我们只相信郭敬明”,“抄了就抄了,有本事你也去抄一本”,“郭敬明抄得这么好,又这样畅销,说明他很有才华”……这样不分是非不知好歹的话反映出无知青少年(也包括极少数的所谓权威)崇拜的廉价和盲目。
正是仰仗着这些,郭敬明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口吐狂言,拒不道歉。
而且他还很清楚地认识到炒作的意义,深得炒作之三味。当有记者问到郭敬明会不会担心因抄袭事件导致作品人气的下跌时,他居然如此洒脱地回答:“我的书一样在卖啊。你不回应的话,媒体可能会写很多,但如果你回应,可能会闹得越来越厉害。知道我、相信我的人始终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所以我并不担心人气下跌啊什么的,我的新书照样卖,照样签很高的版税。你接触过那么多出版人,接触过那么多老总,你问他们会因为这事情导致郭敬明下本书卖不出去吗?郭敬明越沉默,媒体越炒,郭敬明就越红。”
看来在郭敬明抄袭事件和拒不道歉上,真正该反思的应该是盲目的民众和媒体,媒体的沉默和民众的清醒是对付郭敬明狂妄行为的最好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郭敬明因拒不道歉而“倒掉”,并不是一件坏事,这至少可以让盲众和媒体认清自身在事件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认清郭敬明正是利用一个又一个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引来大把大把的钞票。郭敬明会写会抄会炒,他知道只要他一天不道歉争论就会持续一天就可以赢得一天的关注,而关注就是力量,就是财富。其实,中国从来就不缺乏会炒作的人,比如×
×姐姐等一个又一个不要face的人物,前赴后继,一浪高过一浪。不同的是,别人炒作的是审美观,郭敬明这次玩的是道德罢了。
醒来吧,人们。不要再去进行什么造神运动了。政治上的造神运动曾经引爆了致命一击的人类浩劫——文化大革命,当年热血冲头盲目崇拜的红卫兵们,被一位伟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借此力量整垮了中国的智囊库,只剩下盲动的民众和苟延残喘的个别精英。红卫兵也许永远不会有了,但盲目不会消失,如果郭敬明的此次“倒塌”,能让媒体和大众清醒一点,也算是郭敬明为我们作出了一点“贡献”吧。
醒来吧,盲目的人们!当民众的强大抵制力量显示出作用的一天,也许郭敬明们会这样反省自己:离开了民众的力量,我郭敬明算什么?什么都不是!当然,这样的句式也可以用来规劝我们中间其他一些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人们:离开了民众,你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