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7日)
2003年8月24日以来,陕西省发生了自1961年来最为严重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渭河流域连续出现5次大洪水,干支流堤防有98处发生险情。滑坡、泥石流大范围发生,给流域内广大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对陕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在陕西省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在陕西省境内河长502公里,流域面积6.75万平方公里。它孕育着关中大地几千年的富饶,如今依然滋润着宝鸡、咸阳、西安、渭南、铜川等大中城市,流经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国家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星火产业带。流域内集中了陕西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82%的工业总产值。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是陕西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是陕西经济的主要支柱,同时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惨重的灾情
1.受灾人口多。这次特大洪灾中,陕西省共有81个县区、831个乡镇、3个国营农场的697.88万人受灾。成灾441.18万人,因灾死亡64人,失踪59人,渭河沿岸区、县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67.3万人。洪灾造成房屋倒塌19万间,损坏各类房屋46.06万间。
2.农田淹没面积大。农作物受灾1080万亩,成灾525.88万亩,绝收215.6万亩,减收粮食150万吨,近40万亩基本农田被洪水冲毁。43万头(只)畜禽溺死。富饶的关中平原有200多平方公里被洪水淹没。果树、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损失较大,大棚等农业设施毁坏严重。黄河、渭河、洛河滩地大片被淹,仅华县、华阴市就有30万亩秋田被淹,绝收已成定局。安康、商洛两市一些村、组的基本农田荡然无存。
3.地质灾害大面积发生。全省有15个县发生了严重的山洪灾害,陕南秦巴山区和渭北黄土高原地区共发生了611起滑坡、坍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从地域上看,全省10个市均有发生,其中安康市1784起,商洛市1275起,汉中市404起,铜川市55起。出现重大灾情116起,直接经济损失达11.6亿元。从灾害程度上看,宁陕县和铜川市最为严重。
4.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水毁严重。陕西省公路中有7条国道、16条省道和60多个县的县乡公路遭到不同程度水毁,中断交通100余处,发生塌方9385处,毁坏路基293公里,毁坏路面1648公里,毁坏桥梁122座,冲毁涵洞1828道。西康铁路因滑坡、泥石流中断3天。全省电力设施有3条330千伏、16条110千伏、9条35千伏、266条10千伏线路和2152公里400伏线路不同程度受损。在通讯设施中,西渝一级干线光缆8处阻断,一级干线、二级干线、本地网中继光缆损毁总长度3614公里,中断移动基站124个。毁坏输电通讯线路2152公里。损坏机井7526眼、抽水站12座、堤防98.7公里、输电线路295.4公里。
5.水利设施特别是防洪设施严重损毁。全省江河干支流堤防443处363.3公里损坏,毁坏水文站17座。特别是渭河下游干支流堤防,由于长时间在高水位下浸泡,基础和堤身充水饱和,加上洪水冲刷,有111处发生险情,52处河道工程、511座坝垛发生根石走失、坡石坍塌。渭河干流尤孟段堤防及南山支流罗纹河、方山河、石堤河堤防发生8处决口。毁坏各种水利设施950多处。水库蓄水位普遍升高,60%以上的大中型水库接近或超过汛限水位,15座大中型水库泄洪,众多的小型水库超过汛限水位。
6.教育、卫生等公益设施损毁严重。全省共有2780所学校受灾,倒塌校舍8597间19.8万平方米,形成危房23878间56.2万平方米,8.95万名学生不能按时上学;157所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设施遭到严重毁坏。
这次暴雨洪水灾害历时之长、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是陕西省建国以来所没有的。暴雨洪水引发的多种灾害同时发生,险情涉及全省多数市县,灾情历史罕见,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这是今年继“非典”影响之后,陕西省经济增长遇到的又一次新的困难。据初步统计,这次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9.3亿元。
二、洪水的特点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和青藏高原低值系统的共同影响,这次特大洪灾主要有5个特点:
一是降雨历时长,范围广,强度大。入汛以来,陕西省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8月24日至9月7日,陕西省出现持续明显强降水过程,涉及97个县(市、区)。15天中共有8个暴雨日,有95个县次降暴雨,9个县次出现大暴雨。与常年同期相比,延安南部和关中地区降水偏多2-5倍,陕南西部偏多1-3倍,陕南东部偏多4-8倍。全省有65个县(市、区)8天的降水量超过了常年8月份的降水总量,降雨量100-200毫米的有42个县,200-300毫米的43个县,300-400毫米的4个县,400毫米以上的3个县,宁陕县降雨量高达509毫米,其中8月28日20时至30日11时降雨量达到347.8毫米。
二是渭河下游洪水持续时间长,洪水水位和来水总量均为历史最大值。到9月5日上午8时,华县水文站来洪总量达15.4亿立方米,超过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0%多,超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1954年洪水总量。
三是多条河流相继发生洪水,连续出现多次超警戒流量。持续降雨导致陕西省有53条河流发生洪水,占到陕西省设站河流的75%以上。渭河、汉江干流及25条江河65个站次出现超警戒流量,4条江河4站次出现超保证流量,一些河流反复出现洪水。渭河在5天内连续出现3次洪水过程。汉江安康段于9月1日、9月6日两次出现15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
四是防洪设施损坏严重,渭河下游干支流堤防险象环生。损坏重要干支流堤防443处长363.3公里,堤防决口5处,损坏其他设施950处。渭河下游干支流堤防发生险情111处,渭河尤孟段堤防及华县3条南山支流堤防发生了5处决口。预估水毁工程损失达1.6亿元。
五是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大面积发生。陕西省有15个县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山洪灾害,发生滑坡、坍塌、泥石流3102起,造成20多万人受灾。宁陕县流经县城的河流出现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县城基础设施基本全毁。现已决定宁陕县县城选址新建。
这场洪水创4个历史之最。一是历时最长。华县水文站洪水持续17天以上,比1954年华县水文站7660立方米/秒洪水历时超出12天。二是沿程水位达到历史最高。咸阳水文站、华县水文站洪峰量级均为2-3年一遇的常遇洪水,水位却分别比历史最高水位高出0.48米和0.51米。华县水文站水位比1954年洪水还高3.95米。三是总体洪量为历史最大,达到23.21亿立方米,比1954年洪水多出9.31亿立方米。四是演进速度为历史最慢。华县到潼关河道长74.7公里,第一次洪峰演进41小时,第二次洪峰演进48小时,比正常洪水演进时间6-9小时超出39-42小时,为历史之最。
三、成灾原因分析
渭河特大洪水给沿河县(市、区)造成了极大的灾害,损失惨重。造成此次洪灾的原因如下:
1.渭河流域自8月24日以来的连续强降雨,渭河各支流均同时出现大流量洪水。特别是泾河出现了26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入渭河后与渭河洪水重叠,加剧渭河洪水流量,使渭河出现了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渭河上中游防洪蓄洪分洪工程设施少、规模小、调节能力弱。对于渭河这种季节性特点明显的洪水不能进行有效的拦蓄调节,加大了下游防洪抢险的难度,加剧了下游洪水发生的频率、规模。导致下游出现大灾、重灾。
3.渭河泥沙含量大,下游河宽水缓,加之受黄河水位顶托,河道、河槽、河滩泥沙淤积严重,河床和滩面高程抬升。特别是三门峡水库建成后,高水位运用,导致潼关高程比建库前高5米。形成“拦门沙坝”,而且长期居高不下,洪水下泄受阻,顶托作用加剧。致使黄河、渭河、洛河所挟带泥沙大量沉积,且淤积范围不断向上游发展,淤积末端已上延至西安市灞河口以上。而且在华县华阴段已形成“地上河”(悬河),这是造成这次洪灾的根本原因。据统计,潼关以上共淤积泥沙38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小北干流21.7亿立方米,渭河13.32亿立方米,洛河3亿立方米,从而改变了渭河下游的河道特性和水流条件,现在的渭河下游已成为三门峡水库的蓄滞洪区和影响区。具体表现,一是潼关高程抬高了5.1米,洪水下滞不畅。二是河道变缓,由建库前的1/2000变成现在的不到1/10000,河道更加弯曲,水流不畅,洪水位持续抬升。三是主槽泄洪能力下降。建库前5000立方米/秒洪水不出槽,现在800-1200立方米/秒即可漫滩行洪。四是干支流河道均已变成地上河,支流河床高出两岸河床和滩地1.5-4.0米,渭河河床高出两岸滩地2-4米(临背差),出险成灾的几率加大。近几年来,渭河流域普遍出现干旱现象,支流来水量较历史明显减少,雨季丰水期渭河流量小、流速慢,对于河滩淤积泥沙冲刷拉泄作用减小。
4.渭河河床与河滩高程抬升。使流域境内的尤河、赤水河、遇仙河、石堤河、罗纹河、罗敷河、柳叶河、长涧河等南山支流河水入渭不畅,而渭河洪水倒灌现象加剧。此次洪灾就是由于渭河倒灌引发的。
5.渭河下游河道宽,河道弯曲,淤积滩地面积大。洪水进入下游区域后,出现大量漫滩,流速骤减,加之临河群众在滩地开垦种田,种植了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阻碍了洪水排泄,延长了洪水过境时间,加剧了渭河对南山支流的倒灌。
6.渭河和南山支流堤防工程建设标准低,防洪能力差。特别是南山支流堤防工程建设标准仅为5年一遇,不具备对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抗御能力。此次洪灾中,渭河一、二、三号洪峰首尾相连,洪水全线出槽漫滩,持续高水位缓慢演进,防护大堤和移民围堤全线临水,渭河大堤高水位段累计偎水356小时。导致渭河干堤、南山支流堤防多处出险,其中重大险情10处。
7.抢险物料运送困难,抢险难度剧增。渭河洪峰经过期间,境内连续10多日出现中到大雨的降雨过程。南山支流堤顶受雨水淋泡,泥泞不堪,行走困难,车辆不能通行。决口发生后,防汛撤退道路均被冲断,抢险物料无法运送。只能靠人背肩扛,根本无法满足抢险需要,只能眼看洪水源源不断地涌入堤外,淹没农田和村庄房屋。罗纹河西堤决口后,进入渭河大堤华县石堤河至罗纹河的唯一通道被冲断,渭河大堤成为一座“孤岛”。
四、几点建议
陕西省遭受历史空前的暴雨洪水灾害,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关注。9月4日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询问陕西灾情,并作出重要指示,还通过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慰问受灾群众和奋战在抗洪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公安干警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回良玉副总理和华建敏秘书长也分别对我省的抗洪救灾工作作出批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邱瑞田副主任带领工作组深入灾区,指导抗洪抢险,国家有关部委紧急下拨抢险救灾资金1.98亿元,50吨铅丝、50万件编织袋和5000个铅丝笼网片及全地形车支持陕西省抗洪抢险。10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等先后来到今年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陕西省渭河沿岸地区,深入乡村、学校、受灾群众安置点和水毁工程修复工地,实地察看了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亲切看望和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要求,当前灾区应把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作为首要任务,精心安排受灾群众生活,集中力量搞好秋冬农业生产,夺取抗洪救灾和发展经济的全面胜利。
在与5次渭河洪峰的搏斗中,陕西省投入抗洪军民共达26万多人次,其中:解放军和武警官兵1.l万人、5.05万人次;出动公安干警4980人,2.14万人次,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群众1782人,同时已妥善安置了12.8万无家可归的灾民。
截至9月17日,陕西省共接受社会各界捐款2640.67万元,棉被25.99万床,衣物123.65万件,接受面粉、食用油、方便面、药品等各类物资折价1500多万元。
1.建议尽快优先启动渭河综合治理规划。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从提出到现在已有三年,全国政协给予了充分的关注,2001年10月,钱正英副主席亲率考察团对渭河流域进行了全面考察,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渭河流域综合治理问题的调研报告》。温家宝总理先后两次就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作出重要批示。根据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陕西省开展了治理规划的编制工作。2003年1月,多次修改后的规划报送水利部,同时抄送国家有关部委。在水利部的支持下,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已列入黄河治理的总体纲要中一并考虑实施。应该说,渭河的综合治理已提上议事日程,启动综合治理工程指日可待。但今年发生在渭河下游的大灾再次警示我们,渭河泥沙淤积带来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造成巨大的危害,成为制约陕西关中乃至全国发展的心腹之患。充分考虑渭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应当明确“先启动,后完善”的治理方针。
2.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渭河河床被抬高。“二华”作为三门峡水库库区的淹没区,随时都要面对被洪水淹没的可能,今年的洪水可以说是灭顶之灾。应组织专家专题论证,制定三门峡库区防汛保安新规划。对三门峡水库工程进行技术改造,使其低水位运行,并通过挖泥清淤,疏浚河道,使渭河下游高程尽快降下来,增大泄洪能力,这是治本的唯一途径,只有三门峡水库加大泄洪量、延长敞泄时间,甚至全年敞泄,潼关高程才能有效降低。三门峡水库的兴建、运用,使陕西关中东部成为水库的主要淹没区和影响区。其范围是:黄河小北干流禹门口至潼关132.5公里,北洛河状头至河口138公里,渭河下游自咸阳铁路桥至潼关208公里以及渭南以东的12条南山支流老西潼公路以北的下游河段及影响区。库区涉及沿河的渭南、西安、咸阳3市14县(市、区)221.5万亩耕地,150万人。因建水库,原朝邑县被迫撤销,潼关县城迁移,华县县城一度迁到柳枝镇,淹没耕地百余万亩,外迁移民28.7万人,淹没面积和移民人数占整个库区的83%和82%。因此,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三门峡水库运用形成库区泥沙灾害的影响,正视黄河潼关高程居高不下及其严重影响的事实,国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因修建三门峡水库而对陕西库区防汛安全造成的压力。对于三门峡水库的问题,我的建议是改变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改变目前蓄水位过高,致使潼关以上泥沙淤积严重、高程不断抬高的严峻现状。目前小浪底水库已经建成,三门峡水库的地位和作用应重新审视,通过改变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来减轻上游陕西库区人民的防汛压力,完全具备条件。
3.加快退耕还林,进行水土保持。治理渭河,关键在于治沙。今年几乎是“一吨洪水半吨泥”(一吨渭河洪水的混沙含量达到了486公斤),洪水变成了黏稠的泥浆,每小时行进3公里,洪水简直是在“散步”。渭河下游水患日渐突出的根本原因,是渭河上中游地区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此次洪灾再次警示我们,渭河治水必须先治沙。必须坚持不懈地在黄河全流域开展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恢复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这才是治理天灾水患的根本之策。根据《陕西省山川秀美规划》,到2015年,陕西黄土高原大于25度的坡耕地将全部退耕还林(草),林草覆盖率将上升20%左右,通过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综合治理,相信入渭泥沙量届时将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4.加大对南山支流的治理。南山支流是指发源于秦岭北麓,流入渭河和黄河的各支流的总称。流域包括临渭区、华县、华阴市和潼关县4县(市区)。
南山支流自西向东依次为尤河、赤水河、遇仙河、石堤河、罗纹河、构峪河、方山河、葱峪河、罗敷河、柳叶河、长涧河、白龙涧河、潼河和东桐峪河,共14条。其中入渭支流12条,入黄2条,除潼河、东桐峪河为入黄支流外,其余为渭河一级支流。
南山支流防洪保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是“上拦、中护、下疏”。即上游以蓄滞洪水的控制工程为主。对已成的小(Ⅰ)型以上和个别能有效控制所在支流洪水的小(Ⅱ)型水库进行必要的除险加固。对尚未建库的支流,特别是流域面积大,洪峰量大,对下游可能造成损失的支流,有条件建库的尽可能建库,如兴建东庄水库,基本使每条支流上游都有拦蓄洪水的控制性工程。中护为山前河川丘陵地区、山前洪积扇地区支流两岸的护村护地护厂工程以及老西潼路以南平原河段堤防整修、加固、培厚和防冲段砌护等,加速支流河道渠化进程,达到未雨绸缪、防灾减灾的目的。下疏主要包括中下游河段,以清淤清障、疏通河道行洪断面为主,尽可能保证洪水畅通。南山堤防工程,是保证渭河安澜的重大措施,应将其列入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之中,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