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也绝不是权宜之计。江泽民指出:“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样,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但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它是整个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从来都是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的。物质文明为人们从事精神生产提供物质条件,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也为精神文明提出任务和要求,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还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实践基础。而精神文明则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精神文明决定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为物质文明提供理论指导,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思想动力。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教育,通过一定的途径,直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由于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行为规范,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为这种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促使物质文明的发展。总之,精神文明的发展,可以调节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就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邓小平一再强调,在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从文化建设、教育、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一步也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
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身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奋斗目标和重要方面。要坚持两个文明全面发展,“两个文明建设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过:“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不但在于它能够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在于它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一些消极腐朽、腐败的东西,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包含着两方面极为重要的内容,即既要有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要有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况且,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和前提条件;没有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不可能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
再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国内条件来说,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社会动荡不安,现代化建设就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讲: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摆脱落后状态,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是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改革和建设都搞不成。因此,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同时抓好法制建设,打击违法犯罪,惩治消极丑恶和腐败现象,有助于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含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可以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不动摇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纵观几千年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先进阶级,在构建其文化发展战略时,毫无例外地总是首先要求按本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标准,培养符合本阶级奋斗目标和利益需要的人。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就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邓小平在他的文化发展战略,或者说文化发展观中,反复强调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要以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为指导,重视在全国人民和广大青少年中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这实质上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1982年7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说:“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后来他又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这就是“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也是这些年来引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
1.邓小平把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这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两个方面内容的要求,而且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的可靠保障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丰富,项目众多,涉及到许多部门,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与众多的内容和项目相比,培养“四有”新人则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者,又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精神文明的物质承担者,既可以给两个文明建设以积极影响,又可能给其以消极影响。这里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的高低。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它随着社会进步、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的素质高低给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就一个国家来说,广大人民素质如何,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决定性影响。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说:“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只有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促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培养“四有”新人,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有功能。如果说,物质文明建设主要是以物为对象,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从而获得必要的物质资料和物质财富;那么,精神文明建设则主要是以人为对象,引导人们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从而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的十分艰巨的事业,它需要一种新人,就是邓小平提出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所以,江泽民提出,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其立足点和目标都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有理想——就是要求全国人民必须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积极工作;要求共产党员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理想又是人们的精神支柱,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革命的理想,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和科学信仰,是推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有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就会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有旺盛的斗志和献身精神。理想和信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理想,就没有为实现这种理想而抱定的坚定信念,是不能干好革命工作、完成革命和建设任务的。所以,邓小平反复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特别重要。为什么有理想特别重要呢?因为,没有共同的理想就不可能有坚定的信念,就不可能有旺盛的革命斗志和强大的凝聚力,就难以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为我们的战略目标而奋斗,革命和建设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在我国实现共产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人类现已迈入新的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要完成我们面临的既艰巨又伟大的任务,靠什么?邓小平说:就是要靠“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我们要用共同理想来教育、动员和团结人民,为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有道德——就是要求全国人民以及先进分子和共产党员,必须自觉地用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准则来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对人民来说,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行为规范。道德不是像法律那样依靠强制的力量,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道德是人们社会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现实的经济关系的反映,一定的道德总是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服务。邓小平特别重视发挥共产主义道德的巨大作用,不仅主张把“有道德”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条件,而且主张把“有道德”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内容。他说:“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我们要向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努力宣传这种高尚的道德。”在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在人民中提倡社会主义道德。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精神。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党中央、江泽民非常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认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规定: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文化——就是要求全国人民必须不断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成为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和健康体魄的劳动者。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是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成为代表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恩格斯曾高度评价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形象地把科学技术的一些划时代成就说成是比着名革命家“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因此,我们“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一日千里,我们要实现现代化,更不能离开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说:“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取决于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的培养。所以,党的十五大特别提出要培养同我国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任务,这是对邓小平文化发展观的创造性运用,是很有战略远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