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及清前驻军
唐代,宜川设宜城、通天、同化、丹阳、长松五个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有兵士1200人、中等有兵士1000人、下等有兵士800人。由折卫都尉1人指挥,下设左右果毅都尉1人,长史兵曹别将1人,校尉1人,300人编为团,50人编为队,10人编为一火。
宋代,宜川有永清、保节、梅山洞、剩员、武捷、壮城等军号,其将校有马步军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熙宁年间(1068~1077),有壮城、作院、保节、武捷等军号。
清代,延安营分防宜川城,设外委把总一名,步兵二名,守兵五名。光绪年间(1875~1908),榆林镇台分制兵一哨,驻防宜川,云岩镇驻一棚。光绪二十年(1894)后,由西安抚标步兵一哨驻守。清末则由延安守备营派队驻防,冬去春来。
二、中华民国时期驻军
(一)北洋军阀及国民党军队
1912年,管带任廷秀率部驻防宜川。
1914年,某连连长杨某(名字不详)驻守宜川。
1915年,陕西警备某连连长陈韬率部驻守宜川。
1916年2月,靖国军营长郭坚踞县城,三日后北去。3月,陕西陆军混成团3营营长杨虎城入宜川县城,不久离去。
1919年,陕北镇守署某营营长王启才驻防宜川。
1920年,国民军骑兵2旅2团4营营长郭均礼、陕西陆军第1混成旅营长段国璋驻防宜川。
1922年,镇嵩军某营营长姜青海驻防宜川。
1924年,镇嵩军麻振武部、陕西国民军前敌指挥部和第1游击支队副司令黑宪章部驻防宜川。
1925年,陕北国民军前敌指挥部第1游击支队某营营长白清明、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9路军第1师石谦营驻防宜川。
1927年,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9路军第1师旅长康子祥率部驻防宜川。
1929年,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9路军第1师某营,营长姜祥麟。
1930年,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9路军第1师贺介尔营。
1931年,驻陆军第86师某营,营长张建南。
1933年,驻陆军第86师某营,营长权德海。
1935年3月,驻第17路军第42师第1旅,旅长武勉之;第38军,军长孙蔚如,西安事变后两部撤离。
1937年7月,驻陕西警备第1旅,旅长王震华,以围困陕甘宁边区。
1938年3月19日,晋南失陷,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率部驻防宜川,驻地桑柏村(现壶口乡境内)。
1939年1月23日,阎锡山再次率部涉冰西渡黄河,经壶口桑柏村于29日到达秋林。随后,阎锡山将秋林更名为兴集镇,秋林成为国民党第二战区指挥中心。1939年9月,其在秋林镇举办所谓的“晋绥军军官集训团”“晋绥军实施政策训练团”,授意当时集训团副团长王靖国在受训军官中秘密策划建立铁军组织,名“三三铁血团”(意为山山铁血团,用“山山”二字寓有阎锡山的山西含义),对外叫“整军会”。1940年5月8日,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部移驻壶口桑柏,同月24日东渡黄河迁往晋南。
1939年,驻国民党军炮兵第27团,团长张英奇;暂编49师,师长不详。
1940年3月,国民党军第78师进驻宜川,师长刘安祺。7月,驻防国民党军第61师,师长邓钟梅。
1941年,驻第34集团军突击兵团,指挥官古肇英。
1942年1月,国民党陆军第53师进驻宜川集义镇。12月,国民党军第49师进驻宜川上岭村。是年新编陆军第25师驻宜川,师长刘英。
1943年8月,国民党第61师移驻宜川郭家硷。
1944年,驻新编陆军第27师,师长严映皋。
(二)人民军队
1934年,陕北红军300多人在刘志丹率领下,占领了北赤、安河镇等地,开辟雷池以北至安河渠一带为苏区。
1935年,杨森率领红26军骑兵团来宜川活动,同国民党军队及反动民团作战,并在数千群众协助下围攻宜川县城。此后骑兵团多次来宜川活动。同年12月,中央东征红军一部包围宜川县城,占领县川河以北秋林、甘草等地,以掩护红军主力东渡黄河。
1947年10月,宜川第一次解放时,西北野战军第2、第4纵队包围宜川城,攻取宜川。西北野战军撤离后,国民党整编第76师24旅进驻宜川。
1948年2~3月,西北野战军第3、第6纵队包围并攻克宜川城,并于3月3日再次解放宜川。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
1969年,驻中国人民解放军4785和8675部队修筑黄河大桥。1970年10月,大桥建成后两部撤离。除此之外,宜川无其他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