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机构
为防日机空袭,1938年,宜川县防空监视队成立,县长冯焕章兼任队长,下设情报员、通信号、哨兵。同年,宜川县成立防护团,团长由县长兼任,副团长由军事科科长(第四科)兼任,下设警备班、预防班、救护班。各乡分设监视哨。1940年,宜川设立了对敌空降伞兵地上攻击部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防空工作由公安部门负责。1960年,为防敌突然空袭,宜川县成立“反空降,反空袭”指挥部,由县长任总指挥,各乡镇同时成立反空降、反空袭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瘫痪。1969年4月,毛泽东主席发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准备打仗”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宜川县人民防空指挥部,县人民武装部下设人民防空办公室,负责全县防空知识宣传,防空队伍组织训练和人防工程设施修建等工作。1971年1月,宜川县革命委员会撤销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宜川县战备训练办公室,领导人民防空工作,1972年7月,改为宜川战备办公室,成立宜川县民兵、人民防空、城市防空领导小组,下设民兵指挥部及人民防空办公室。1979年3月,宜川县将民兵、人民防空、城市防空领导小组改为宜川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81年,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撤销,改称为宜川县人民防空委员会。1982年3月,根据省政府、省军区通知,人民防空业务交由县人民武装部办理。1985年,人民防空工作由县人民武装部移交县政府办公室办理。
二、防空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宜川紧靠山西战区,日军飞机经常侵入领空,猛轰滥炸。1939~1942年,宜川县城、党家湾、秋林、甘草、五里坪、集义等地先后被炸八次,共投弹209枚,伤亡126人,炸毁房屋670间,牲畜83头。为了防备日机空袭,宜川县加强与临近县的电话联系,一旦日机入境,即发警报,以便民众及时疏散。1940年,在县城及重要乡镇设立监视哨,风翅山上设有大钟,遇有空袭,敲钟发出警报,利用土窑洞作为防空场所,设有防空窑洞500余孔,另设对敌空降伞兵地上攻击部队,实施对空防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1960年,为防蒋介石派机窜扰或空投,宜川县设立防空监视哨,加强对空监视。
1965年7月31日,县城进行全民性的防空演习,参加机关单位32个、1341人,居民3239人,社员2048人,共6628人,主要检验准时拉响警报信号,组织群众疏散、隐蔽速度、秩序和防空知识的运用情况。1969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准备打仗”“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宜川县掀起防空高潮,积极组建了“三抢”(抢救、抢运、抢修)、“三防”(防空袭、防化学、防原子)队伍四个,共194人,对空射击连一个,警报通讯网十个,构建了较为严密的防空系统,动员干部、工人、农民、学生自己动手,构筑防空地道、防空洞、防空壕等工事183个,长2357米,可容纳5910人。防空洞多分布在县城及周围的山脚下,防空地道距地面高6米,洞内沿两侧排列,洞高1.8米,宽1~1.5米,并设有高梯、陷阱装置,表面用水泥加固,并组织多次演习。1971年,全县共组织抢险队22个,担架777副,宣传站84个,医疗供应等组织661个,抢修抢运队12个连、2126人,通信情报组868个,观察哨62个,反空降队伍一个连。
1972年,为深入普及战备知识宣传教育,举办20期学习班,组建宣传站、反空降队伍一个连136人,建设防空战斗村3处,在县城周围制高点建射击阵地92个,对空观察哨4个,确定秋林公社为后方基地,城镇公社曲里村为预备机场。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宜川县人防工作侧重有所转变,人防工程建设采取平战结合的方针,主要利用民用建筑,积极修建防空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