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机构
1989年7月前,宜川县国防教育职责由中共宜川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履行。1989年7月,宜川县成立国防教育委员会,主任由县委书记马福雄兼任,副主任由县长王录厚、县人民武装部政委郭玉财兼任。成员有:县委办、政府办、宣传部、公安局、交通局、城建局、教育局、文化局、司法局、卫生局、粮食局、广播电视局、县总工会、县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参加。办公室设在县人民武装部政工科。人员随着县党政军领导的变化而多次调整。
1992年以后,国防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改设在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由县委宣传部部长白随启兼任,副主任由宣传部副部长、县人民武装部政工科科长兼任。
1989~2005年,先后担任县国防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是:马福雄、王录厚、王登记、田忠延、李世清、姚靖江。
二、教育内容
国防教育的内容主要由国防教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常识、国防精神、国防法制、国防体育等六个部分组成。这些内容没有统一的教材,散见于《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等军事读物。宜川县人民武装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印了数万余字的国防教育教材,作为全县国防教育的教材。
三、教育对象和主要活动
国防教育是全民教育。2001年,国家把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为“全民国防教育日”,集中组织宣传。宜川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和县国防教育委员会在组织好国防教育活动的同时,十分重视开展经常性的国防教育,并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分层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一)军事人员国防教育
军事人员国防教育主要是对县、乡人民武装干部、预备役人员和民兵的国防教育。县人民武装部坚持经常性对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国防形势教育,不断提高军事人员的国防意识。并利用军事日组织民兵和预备役人员以及县国防动员委员会成员开展军事训练,接受国防教育。1992年12月《陕西省国防教育条例》颁布后,宜川县国防教育委员积极加强对广大民兵的国防教育,主要是针对当时“民兵过时”、“民兵无用”、当民兵是“额外负担”等错误认识,对民兵进行国防教育。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除利用广播、电视、报刊、黑板报宣传外,主要是采取给民兵上政治课的形式进行面对面的教育,增强了广大民兵的自豪感。进入2003年以后,县人民武装部配备了大屏幕投影机,每周给机关工作人员放一次军事学院专家教授关于国防形势的碟片录像讲座,加深机关工作人员对现代化战争的理解。2004年9月15日,县人民武装部组织全县民兵预备役人员进行“爱我中华”演讲比赛。
(二)学生国防教育
从1989年开始,县国防教育委员会开展对中小学校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对初级中学以上学生,在政治、历史、地理课程中穿插安排国防教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常识、国防精神和国防法制教育;对小学生主要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防体育教育。同时,每年对县高中和部分初中入学新生进行半个月的军事训练。1989~2005年,累计军训学生达5300余人,接受国防教育87600余人次。
(三)机关工作人员国防教育
从1988年起,县党校在对县、乡、村领导干部的培训中安排国防教育内容,由县人民武装部领导或政工科负责人担任党校国防教育教员。在对机关工作人员教育中,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国防教育与延安精神教育相结合;国防教育与全民教育相结合;国防教育与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相结合。在做好机关工作人员国防教育的同时,县人民武装部每年组织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及乡镇和县级部门领导过“军事日”,进行步枪、手枪实弹射击,了解常规武器使用的基本常识。2005年第二、第四季度,县委在招待所会议室采取讲座形式,由县人民武装部指定军事科参谋保大明用多媒体课件,对全县科级以上干部进行了《中国国防历史和国防建设》《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及面临的领土争议》两个课目的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四)群众国防教育
群众国防教育对象包括工人、农民和城镇居民。1988~1995年,县上统一组织,利用县广播电台每年举办四次以国防教育为内容的广播讲座,完成国防教育六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在每年征兵前后,县、乡广播台(站)广泛宣传《宪法》《兵役法》以及征兵宣传提纲,对广大群众普遍进行国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群众的国防观念。1991年后,随着宣传手段的发展和双拥模范县创建活动的开展,县上编印了大量的“双拥”和国防教育材料,散发给群众,并在县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办国防教育讲座和“双拥”工作专题,宣传《兵役法》《退伍军人安置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法律法规。
四、国防教育基地
宜川县革命教育基地是宜川战役烈士陵园。其位于县城东北部党湾村附近,始建于1952年,1985年进行了重建,1997进行了整修,砌制了纪念碑并整理了墓群,还种植了大量的松柏树,从而使陵园的面积由原先的700平方米扩展到2700平方米。陵园共掩埋烈士56名,均系宜川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其中有姓名记载的18人,无名的38人,营连级的40名,团级的2名。陵园大门上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提写的“宜川战役烈士陵园”字样。烈士纪念碑位于陵园中央,高11米,意指宜川11万人民,碑底为四面八台,底座高2.24米,碑身32层,意指宜川战役发生在1948年2月24日,结束于3月2日,碑顶宽56公分,意指在此陵园安葬着56名烈士,碑身正面刻有张宗逊将军的题字“宜川战役烈士纪念碑”。
烈士墓采用的是“长方体花园式”构造,四面青石砌筑,正面有墓碑,青石铺底,排列有序,庄严肃穆,整洁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