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国人不知“下岗”为何物,认为那是另一个世界的事儿。而今,“某某下岗了”、“某某丢掉饭碗了”之类的话几乎天天在大街小巷流传,“下岗”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下岗了怎么办干还能再起么?
“是什么让我们下岗了?”这个问题总是萦绕着无数的下岗者。他们天天都在抱怨,有的说:“我在机关里也是科级,怎么就把我裁了”;有的说:“我是国企的老职工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还有的说:“老板怎么连问都不问一声就把我给开了”。
于是,眼看着身边的人在下岗的战场上一一倒下去,原先的那份坚定再也把持不住了,总是恐惧地自问:“下岗离我还远吗?”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哪些人离下岗最近呢?姑且称其为下岗高危人群,我们不妨看一看。
国企职工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在这新旧体制转换的关键时刻,下岗以国企职工首当其冲。
那么,我国目前究竟有多少城镇企业下岗职工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截止到2000年5月份,国有企业一下岗人数达到682万人。最近几年,我国登记火业率一直稳定在3.1%,而下岗职工人数保持在1000万人以下;在全部下岗职工中,从国有企业下岗的人数占60%—70%。又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总工会等联合纠织的中国城市职工生活调查报告,我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仅为26%。而目前的下岗工人中,还没有算上那些应当算上的我国城镇国有企业隐蔽性失业率。隐蔽性失业者主要包括两部分人:一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冗员,二是未到法定退休年龄而被迫提前退休者。这些职工既未公开失业,也未明确下岗,而是以隐蔽失业状态存在。我国国企的隐蔽失业率究竟有多大,目前尚无法准确确定,但据各种统计资料显示,大约在20%左右。
以上的种种分析与数据例证,无非是想说明国有企业的失业率很高,国企职工已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与企业相守到老,而是时时刻刻面临着“下岗”的威胁。在国企职工中,有两类人更容易成为“下岗”的宠儿,那就是快到退休年龄的老职工和中年女职工。
三无人员
我们这里所称的“三无人员”是指无户口、无文凭、无技术的人,他们在就业市场中到处面临着尴尬。户口,仅仅是一纸文书,几个红章,却将人分为城里人和乡下人,它可以拴住一个人,也可以抛弃一个人。没有户口的人便成了城里的“黑户”,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注定要将无数美丽的风景拱手相让。
年轻的学子没有户口但还有知识有干劲,可对于这些三无人员,这区区的户口本却成了他们上天入地的阴阳界,不得不忍受着生活的流离之苦。作为三无人员,他们有什么?他们有的只是廉价的体力、浅薄的知识和僵化的思维。这一切决定了他们总是成为“下岗”的主力军。
小何是个地地道道的山区农民,只有小学文化。1998年他看到同村的青年人都出去打工,自己也坐不住了,就跟着一个老乡从湖南来到了繁华的都市上海。老乡给他在一家四川人开的饭店里找了个活,工作是洗碗、打扫屋子。吃住饭店包,每月给工钱500元。小何是幸运的,能在偌大的上海滩这么快就找到安身之所。相较之下,与他同来的民工或许正饥寒交迫地露宿街头呢。小何是个勤快的年轻人,尽管每天要干10个小时以上的活,他还是把碗洗得干干净净。每天常常要到夜里11点钟才能收工,回到他那简陋的工房,一倒下就睡着了。每次发工资,他都将其中的400元存起来,只留100块钱作为一个月的开销。就这样,他做了4个月的洗碗工。终于有一天,他因不小心撞破了几个碗而激怒了老板,老板解雇了他。失去工作和住宿的他,每天只好在地下通道里睡觉,然后到处找体力活干。幸运的是,他又找了一份临时工,这回是一家粮店的搬运工。
民工,是中国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个体的农民意识,他们成了“容易受伤的人”。说起失业问题,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国企职工的失业下岗。然而,有谁想到过民工这个弱势群体,他们多么需要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啊!
下面的资料反映了外地来京民工的失业情况。
上表显示,33.5%的民工在城市里有过失业的经历,这样的比例显然比经历过失业之苦的城市居民比例高得多。从失业时间上看,多数民工还是属于短期失业,失业1—2个月的人数最多,为47.7%,一部分民工的失业还是相当严重的,将近30%的外来民工曾经遇到过长达半年和半年以上的失业。在北京丰台区,32万外来人口中,务工的估计只有16万人。
一组组严峻的数字在告诫着世人:民工兄弟,下岗离你们真的很近。
机关工作人员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机关的人数陡然增加大到国家机关,小到地方机关,都是机构臃肿,人满为患。“机关”,一个象征权力和仕途的称谓,吸引着多少人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在这些人看来,去机关就业就等于是给自己上了双重保险,只要天下太平,机关就不倒,不管旱灾涝灾,总能领到“皇粮国税”。
然而,如意算盘打得再精也会有失箅的时候。瞬息之间,风云变幻。1998年,在国家“精简机构、下岗分流”的号角巾,无数仕途中人纷纷“中箭落马”,叫苦不迭。到了1999年,各级地方政府机构精简30%,这又如一阵晴天霹雳让人始料不及。
老王是浙江金华某机关的一名普通职工。1999年,他在机构精减中被裁了下来,工作仅仅两年就下岗了,这令他自己都很惊讶:“以前我进政府机关就是图个安逸和稳定,下岗只能是国企职工的份儿,机关是旱涝保收,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你就能平安地干上一辈子。这下可倒好了,板凳还没坐热呢,就给拉下来了。”下岗后的他,不得不面对再就业的问题。可是,这几年地方的国企就没有再招过工,反而到处在裁员,找份工作谈何容易啊!无奈之下,他向亲戚朋友借了10万块钱,在小商品城买了个摊位,做起了服装生意。
机构精简、人员分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市场经济需要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机关,需要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否则的话,臃肿的机构、低素质的人员、拖拉的办事效率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所以,下岗的机关工作人员,也不必有太多的怨气,社会是个大舞台,要有能上能下的信心和决心,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迎接下一场挑战吧!
一个并不恐怖的测试
上述3类人,国企职工、三无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构成了当前我国下岗者的主体。他们是失业的高危人群,他们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政府的引导,更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其实,随着我国巾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所有人都面临着失业下岗的威胁,并不仅仅只有他们。你的个人素质、所处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上岗还是下岗。你不妨做一做下面的小测验,看一看您离下岗有多远。
调查问卷
1.您是男性吗?
是() 不是()
2.您的年龄是35周岁以下吗?
是() 不是()
3.您的最高学历是本科以上(含本科)吗?
是() 不是()
4.您有工作城市的正式户口吗?
是() 不是()
5.您在国有企业或政府机关工作吗?
是() 不是()
6.您所从事的行业是新兴产业吗?
是() 不是()
7.您在单位的职务是部门经理以上吗?
是() 不是()
8.您总是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班吗?
是() 不是()
9.您跳槽的次数超过两次吗?
是() 不是()
10.您在单位和老总经常会面吗?
是() 不是()
以上所有问题均由被调查者在“是”和“不是”之间做出选择。记住,所有的肯定选择“是”都得0分,所有的否定选择“不是”都得1分。如果您的累计得分超过7分(含7分),那么很不幸地告诉您,您属于失业高危人群之列,下岗离您真的很近,您可要有心理准备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