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之道”源于《易经》,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人们对科学的处事方法的概括和总结。而科学的处事方法,是人们走向成功的起点。当今社会,个人追求成功,家庭追求和睦,企业寻求发展,社会倡导和谐。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坚持科学的处事方法才能达到目的。
一、行方智圆的处事之道
人生在世,做人与做事都离不开方圆之道。“方”是指做人的原则和人应具备的品质;“圆”则是指人的处事方法和处事智慧。“行欲方而智欲圆”,意思是说,人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圆融的处事风格。这种内外结合之道,就是“方圆”的真谛。
1以方为本,以圆为器
在我国古代,由于科技水平的局限,人们普遍认为“天圆地方”。“方”代表大地,“圆”代表天际。古人以为世界呈方圆之态,《易经》中六十四卦,既可排列成方形,也可排列成圆形。如今我们都知道了世界是相对静止的,却是绝对运动的。所以,这动动静静、方方圆圆就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无论下棋、交战,还是与人相处,中国人都讲究“外圆内方”的原则,强调“攻守结合,张驰有度”,这就是国人从古自今一直奉行的方圆之道。
天圆地方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周易》认为,圆乃化生万物之源,同时它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系辞上》说: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
蓍是占筮用的蓍草,“德”就是性质的意思。韩康伯解释说:“圆运,运而不穷;方止,止而有分。言蓍以圆象神,卦以方象知也。唯变所适,无所不周,故曰圆,卦列爻分,各有其体,故曰方也。”《周易》以“圆”来描绘道的神秘特性,在此基础上又把“圆”作为一种终极境界。
《系辞上》又说:“神无方而易无体”。神无形迹,无定在,“无方”也就是“圆”;“易无体”,是说变化不可方物,《周易》以表现变易为最高原则,因此,可以说,《周易》就是以“圆”之卦爻去表现“圆”的宇宙之理。
《周易》以“圆”作为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运转不息的,万物彼此相联,组成一交互网的世界;二是变化莫测,它蕴“几”蓄“微”,包含着生命世界的全部秘密;三是涵盖万物,正如张横渠所说:“旁行而不流,圆神不倚也。”使得万物一体,天人合契,从而圆成一生命世界。《周易》以圆为最高境界,即重视万物的生命特性,“圆”中含“生”。
身处尘世,难免要为人处世,如若处理不当,就会麻烦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以方为本,以圆为器,方圆互用,随变而变,以圆趋时,以圆应物,以使自己的生存条件不受侵害。可见,中华智慧之玄奥深博。
2方圆行事,圆方做人
中国哲学把圆看作天地之初的浑沌无形之气,方代表浑沌的落实,所以有《易髀算经》里的“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的说法,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既然人们认为天圆地方,那么,“方圆”便成了世界,而这“方圆”便影响了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把“方圆”做为一种观念来行事,孟子就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于是,人们就觉得做人也要如此,并把人们的言行规定为:行方智圆。
“行方”是说,做人要有棱角,要遵循规矩,要坚持做人的原则,要有骨气和品格,要表里如一。“智圆”的意思则是说为人处事要周到细密审慎干练,要把事情办得圆满。因此,古人遵循外圆内方的做人准则是很有道理的。
方圆之道作为一门处世学问,它有一个“度”的限制,过分的方正是固执,会四处碰壁;过分的圆滑是世故,也会众叛亲离,所以,做人的制高点就是外圆内方,就是行欲方而智欲圆。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自己心中应遵循一个原则,应该善于思索,妥善处理各种纷繁的复杂事物。
一个真正领会“方圆”三昧的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这种人勇敢无畏,坚强干练,能承受大喜悦与大悲哀的强烈冲击;冷静聪慧,胸藏万机,善于应对裹雷电与夹风雨的莫测变幻。我们的古人很早就懂得“外圆内方”处事的重要性。因此,才有了用铜钱作为启示的先例。这反映了古代知识阶层追求成功的处事之道。
二、方圆有术的实战行动
行方圆之道,应该掌握一个度。过分的“方”,即原则性太强和棱角外露;过分的“圆”,即过分圆滑,八面灵光,都不是正常的处世之道。真正的处世之道,就是要把握方圆的实质,行方智圆,外圆内方,方圆结合,最终达到既无愧于我心,又独行天下的目的。
1方圆处世,不苟拘泥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身处尘世间,智者内方外圆,以无穷智慧应对事物,事事顺风,路路通畅;庸者处事无度,无视潜规则,到处碰壁,一路荆棘。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圆意在灵活,不苟拘泥,圆通之后就能无始无终,计谋不止,应变无穷。现在介绍几种方圆处世的技巧,以供大家借鉴。
第一,以屈求伸。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说,能够战胜别人,只能说明你有力气;但能够战胜自己,则说明你有智慧。
现代社会,到处都充满着竞争,也存在着欺骗。人们往往感到迷惑不解,胆小者躲避,愚鲁者轻生。其实,每个人都想在社会上站住脚,然而有些人往往又对现实甚为不满。这种生存方式如果不好好处理就会被现实社会所淘汰。也就是说,不能战胜自己,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有一种人,抱负远大,敢于九死不悔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些人中固然有一些成功者,但败阵者也为数不少。那么,这些勇敢的追求者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呢?
并不是他们不聪明,也不是他们缺少勇气,甚至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他们都做到了,但最终却一无所获。他们失败的原因就是缺少一个关键性的技能,这些技能人人都能学得会,人人都能做到。但要把这点技能学得精,做得妙,却要下一番功夫去仔细研磨。
这技能就是方圆之道。
有人把方圆之道理解成圆滑,这是不正确的。它的真正涵义是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就像韩信受胯下之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如果他们只逞匹夫之勇,韩信一怒之下杀了屠夫,越王义正辞严怒斥吴王,其结果怨气倒是出了,也泄了一时之愤,但自己的理想抱负却会就此断送。反观韩信与勾践的人生轨迹,一个以屈求伸,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一个以屈求伸,忍为奴之耻,终成一代霸主。这就是“方圆之道”的魔力。
第二,先予后取。
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就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正所谓,“若将取之,必先予之”。先予以收其心,其心归之,取则易得。
第三,先公后私。
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有自己的目的。每一个人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圈圈地套开去,随着人际关系的越来越广,套开的圈也就越来越大,这样,人们的社交范围也就渐渐形成。
父母生我养我,乃至亲;兄弟与我一母同胞,乃至密。父母兄弟,是人降生后最早的人际关系圈,他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因此,人们常常把父母兄弟看作是与自己关系最近的人。
但是,由于人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私心,这种私心发展到极端,就会不可避免地做出损害他人的事来,越自私往往损害的人就越多,有时甚至连自己的亲朋好友父母兄弟也在所难免。
正确处理私与公的关系,也就是正确看待远与近,大与小的问题。人人都有私心,但人与人的私心有着智慧与愚蠢的区别。愚蠢之人只顾自己之私,不看众人之私,最终引起众人的反感,只能落得个千夫所指。智慧之人不仅见得到自己的私心,也见得到别人的私心,他会千方百计地为众人谋求利益,他的自私眼光更为阔大。众人得到满足后,自然会称道于他,他自然会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一份,这种先公后私是我们应该推崇的方圆之道。
第四,灵活处世。
方圆之道既不提倡锋芒毕露,也不主张过分软弱。太“方”则棱角外露;太“圆”则圆滑无力,都不是方圆之道的处世作风。所谓方圆之道,就是要把“方”和“圆”进行有机的结合,灵活应用。厚此薄彼,或者厚彼薄此,都会导致人生的失误。处世灵活,顺势而为是建功立业的关键法则,也就是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太过于循规蹈距,墨守成规,就无法在这个变化无常的社会中立足。
第五,推己及人。
无论干什么事情,人们如果能少一些私心,多一些坦诚;少一些贪婪,多一点仁爱;那么,展现在你面前的人生之路一定会多一些坦途,少一些波折。
很多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这样的人,内心不免有成见,古人常常讲究换眼镜的艺术。如果你也能换一副眼镜观察世界,你一定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感觉。其实这种做法那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能够正确理解自己,就一定能够正确看待别人。春秋时,郑庄公因母助弟夺其王位,就将其母放逐颍城,而且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郑国大夫颖考叔以己之孝感动了郑庄公,最终促使郑庄公母子二人相见于“黄泉”。
郑庄公被颖考叔的孝心所感动,推己及人对他母亲的态度也渐渐起了变化,于是便摘了原来的眼镜,并大发感慨之词“尔有母遗,繄我独无”。与原来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庄公的方圆处世之道,可谓炉火纯青。早期他的权位受到威胁时,他果断起兵,打败了威胁他王位的人,哪怕是母亲,弟弟也绝不手软。天下平定后,虽然受益于颖考叔的点化,方得以与母亲享受天伦之乐,但毕竟天良未泯,母子情深。为不违背誓言,郑庄公挖洞从地下去见母亲,成就了人伦之情。
第六,忍辱负重。
方圆之道不仅是一门处世哲学,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武器。比如说,当敌人对你开枪射击时,你还挥舞着大刀长矛去拼命,那显然是在冒险。在这种时候,只有保存自己,忍辱负重,增强实力,等待良机,才能消灭敌人。这就是方圆之道。
人们在现实当中,办事往往不考虑后果,头脑一热,冲上去就干,他们不懂得为人处世还需要一个“屈”字,有人经历一辈子才后悔当初没有及早去念那一字之经,虽然那一字看来极简单极明了,但是要做到却需要非凡的毅力和超人的勇气,因为“忍”字头上一把刀,过了这一关,你才能功成名就,心想事成,否则,你只能终生蒙羞,一事无成。
2方圆形态,随势交际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一般会呈现四种形态:内方外方,内方外圆,内圆外圆,内圆外方。也就是说,有些人内心方正,有些人内心圆滑,有些人对外方正,有些人对外圆滑。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应付这些各类形态的人呢?
第一,内方外方。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人直来直去,棱角毕露,他们性格率直,情感真挚,气血高傲;他们处世认真,做事投入,不留余地;他们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忽视平衡;他们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有错必纠,有错必改。这种形态的人,便是内方外方的人。表里如一、秉公立世,是对这些人的如实评价。“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这类人创下的可歌典故。忠心耿耿的屈原、刚直无私的包拯,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如果社会上缺乏这种人,那是不堪设想的,因为他们是代表社会正义的力量,他们的存在,使邪恶的势力难以抬头,使美好的事物发扬光大。与他们交往,首先要诚实。
内方外方的人不会口蜜腹剑,不会阳奉阴违,是值得信赖、值得尊重的人物,所以,与他们交往,首先要诚实。如果对他们虚伪猜忌,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而且他们还会把这种不满表现在脸上,使你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扩大。另外,内方外方的人做事不灵活,言辞不变通,往往会使一些人陷入难堪境地,所以,和他们交往,要注意婉转。当看到内方外方的人口无遮拦、尖锐抨击时,要采用一个合适的方式转移主题,或者幽上一默,赞扬一句,巧妙地加以引导。内方外方的人一般都心地纯正、刚直无私,因此,对他们的过火行为要持宽容态度。
第二,内方外圆。
内方外圆的人与内方外方的人有显著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前者懂得变通,后者则爽直不屈,宁折不弯。当直来直去会伤害别人自尊心的情况下,当有棱有角会使自己陷入难堪境地的情况下,当方方正正不能达到满意效果的情况下,内方外圆的人会采用圆融变通的策略。这些人宁可雌伏苟且,亦不雄扬招妒;凡事权衡利害,决不感情用事。他们洁身自好,处世练达,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在有些问题上,他们明知是正确的,应该义无反顾地坚持,但因为坚持的阻力太大,就违心地装聋作哑;有些问题明知是错误的,应该理直气壮地驳斥,但为了一己私利,就压抑着默不作声。这些人聪明强干,而又锋芒不露,八面玲珑,喜怒不形于色,所以,在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中,往往游刃有余。内方外圆的人和内方外方的人在危急关头往往能够共同构成挽大厦于既倒的支柱角色。这类性格的代表人物有洞明世事的诸葛亮和谦虚自律的曾国藩。
内方外圆的人虽然表面随和,但内心却是厌恶粗鲁,仇视邪恶,所以,同这种形态的人物交往,一定要有礼有理。无礼无理的人是不能和这类人结为至交的。与他们相交,必须表现出你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交往心态。耻于见人、低三下四的言行举止,他们是不屑一顾的。内方外圆的人,即使对他人相当反感,也不会把不满情绪表现在脸上,他表面上对你很友好,但他的内心究竟如何却使你捉摸不透。因此,同他们交往,要讲究分寸,把握适度,不可肆意妄为令其生厌。
第三,内圆外圆。
内圆外圆的人,偏重于个人私利,善于拉关系、拍马屁,为人处世圆滑老到,而且内心对自己并无什么约束,不在乎什么戒律,很少去追问人生的真正意义。他们遇到好事、露脸的事、有利的事,就去抢;遇到坏事、无名的事、无利的事,就去推。与内方外圆的人不同点是,他们一般不会同情弱者,救济穷人,相反,他们为了私利,还会算计人,诽谤人。这种人由于他们缺少顶天立地的气概,所以一般不会成为大器。我们经常看到的市井无赖,街头小人就属于这类人。
内圆外圆的人心理阴暗,没有责任感,没有社会公德,没有什么做人的原则,所以,他们经常干出一些表面华丽亮堂、实则损人利己的伎俩。同这种形态的人交往,要有板有眼,对他们的不当做法,应该明确指正,不要因为太爱面子,便不好意思将实情说出口,使自己受委屈。另外,与内圆外圆的人合作,要有所保留,有所提防,不要过于相信他们。内圆外圆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缺点,所以也害怕别人不讲义气,不守诺言,因此,对待内圆外圆的人,要清楚地示意他们:如果你讲信用,那么我就守诺言。否则,就让他自食其果。
第四,内圆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