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为什么会跳动?血液为什么会流动?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暗藏着一个重要的中医观念——就是“气”。此中的“气”,就是中医所说的“元气,先天之气”,是一种不可见的特殊的物质形式,如同已被人类认识和肯定的经络。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无血不存,血无气不行,二者相互依存,形成了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流动。史记·扁鹊传》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说神医扁鹊周游列国,有一次路过一个叫虢国的小国。路人纷纷传说虢国太子在早上鸡鸣时分,突然莫名死了,因为距当时还不到半天时间,尸体还没有收殓。然而扁鹊知道太子并没有死,他请求为太子诊治。扁鹊在太子的头、胸、手、脚等处扎了几针,然后太子就“活转”过来了。一时之间,举国轰动,人们纷纷传说扁鹊能将死人医活。可是扁鹊却说道:“并非我能起死回生,其实是他自己救了自己,因为他自身尚有元气,有着自我恢复的能力,我所做的只是扶了他一把而已。”
我们常常听说,这个人是元气不足,要补元气。可究竟什么是元气?
元气是中医的一个概念,流传了两千多年,用现代的西医语言来描述元气就是:每个人的生命力是不同的,这个生命力是人体的各脏器功能的综合指标。元气产生于生命形成的同时,来源于父母的遗传,存在于人体的肾脏。元气为人体健康的先天之本,是生命的原动力,元气充裕则身体健康,元气不足或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生命终结。在人类的生命过程中,元气从出生开始,一直到最后离开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被消耗的过程。可以说,正是我们身体里的元气维持了生命的全过程。
中医学中讲元气,就是“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说你受于“天”。简单理解就是,当每个人生下来以后,我们的身体里就有爸爸妈妈的先天之气,被称为“元气”。除了这种与生俱来的,同时还有后天的呼吸之气和水谷之气,通过这些来维持每个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人是天地的产物,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阴和阳的有机结合,它是一个阴和阳的统一体。在阴气和阳气的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二”,形成了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的阴阳两极。如果只有阴和阳,没有“三”,是不会有万物的。那么,老子所谓的“三”又是什么呢?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地气的上升与天气的下降,构成了一种“运气”的状态,这种运动着的气的状态,是地球上一切生物产生的根本原因。
古人讲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用中国文化的观点来说:构建整个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构成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最小物质就叫做气。因此,中医学始终是建立在人和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如果离开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就没法谈中医学的养生。关于元气,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产生的。想一想,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只有身体的那根脐带是跟妈妈通着的,“哇哇”一哭落地以后,我们自身的气,就和天地之间构成了一种特有的相关性。
中医中素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古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元气是任何疾病得以根除的根本,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就说“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意思是说,诊病过程中,决定患者生死的不是患病的轻重,而是患者自身元气的存亡。元气足,病重也能康复;元气弱,小病也能要了人的性命。
对付疾病的真正勇士,不是医生,不是药物,不是现代化的医疗设备,而是你自身既有的元气!医生的职责就是点燃患者的元气,使之返回正常的状态,元气恢复了,它就能排兵布阵,挥戈舞戟,将疾病一网打尽,于是,人体就能康复如初。追本溯源,生病是因为元气损伤所致,所以康复的根本就在于使元气恢复正常。
在中医中,恢复元气有多种方法,有食疗、按摩、针灸、药疗等,方法万千该如何抉择呢?我们应该优先使用食疗的方法,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样盲目吃补药,为什么呢?“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这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药皆三分毒”,吃进一味药就给身体带进一分毒,所以我们应该“多食慎药”,尽量从饮食中摄入一些能量。可吃也不能盲目,而是要有选择地吃。例如,羊肉要是和西瓜同时吃,那就伤元气。同样地,吃鸡肉就不要吃芹菜,吃了鹅肉呢,就别吃鸡肉……要想养我们的元气,像这样的细节一定不可以忽视。
抗衰补气小贴士
含儿茶素的绿茶,能抗氧化;
番茄有茄红素,有助减少心血管病变;
苹果富含维生素C和果胶,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和血糖;
含大量维生素E的杏仁,有益心脏;
蓝莓含花青素,能扫除自由基;
芥菜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C,有助男女荷尔蒙正常代谢;
深海鱼能减少血管阻塞;
番薯是天然女性荷尔蒙来源;
小麦胚芽含维生素E;
大豆能预防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