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临床表现分类
根据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检测结果,通常将高脂血症分为下列四种类型:
高胆固醇血症
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增高,即TC>5.70毫摩尔/升(220毫克/分升);甘油三酯(TG)含量正常,即TG<1.81毫摩尔/升(160毫克/分升)。
目前已知属遗传因素引起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家族性血脂异常的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栽脂蛋白B100缺陷症,多基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以及家族性脂蛋白(a)过多症。改善饮食结构,控制体重,增加体育锻炼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最基本的措施。
高甘油三脂血症
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增高,即TG>1.81毫摩尔/升(160毫克/分升);总胆固醇(TC)含量正常,即TC<5.70毫摩尔/升(220毫克/分升)。
高甘油三酯血症大多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酒精过量,慢性糖尿病,肾炎,糖原贮积病和药物(如雌激素,口服避孕药,类维生素A,噻嗪类,可的松)等。
而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FHTG)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在一般人群中,估计该症的患病率为1/300~1/400.血浆中甘油三酯水平通常为3.4~9.0毫摩尔/升(300~800毫克/分升)。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的载脂蛋白含量正常,其中胆固醇与甘油三酯的比例低于0.25.FHTG患者的另一个特征是,血浆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一般人群的平均值。
混合型高脂血症
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均增高,即TC>5.70毫摩尔/升’(220毫克/分升)、TG>4.5毫摩尔/升(160毫克/分升)。
混合型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发病因素。常因侵犯重要器官而引起严重后果,如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顽固性高血压及肾病综合征、胰腺炎、结石症、脂肪肝等。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血脂过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即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降低,即HDLC<0.91毫摩尔/升(35毫克/分升)。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HDL)与冠心病(CAD)发病率的上升有关联,此病常由基因因素所致。此外,肥胖、吸烟、糖尿病、尿毒症和肾病综合征及一些药物(噻嗪利尿药,β-阻滞剂,雄激素类固醇,大多数促孕药物如丙丁醇)等因素都会引起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下降。
·按病因分类
原发性高脂血症,是指原因不明,或已发现是由于基因变异所引起的高脂蛋白血症,多与家族基因有关。已经发现的单基因变异性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有以下几种。
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其为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疾患,由脂蛋白脂酶缺陷或活性显著降低,导致乳糜微粒代谢阻断所致,该成分在血中堆积达很高水平。一般于婴儿或儿童期即发病,可有反复性腹痛(由于血中乳糜微粒大量堆积而致胰腺炎)。还常伴有疹状黄色瘤,多见于臀部等受压区。甘油三酯沉着于网织内皮系统,引起肝、脾肿大。血清甘油三酯极高,甚至达23毫摩尔/升。
家族性Ⅲ型高脂蛋白血症。也称家族性脂蛋白失调症。ApoF等位基因欠缺介导乳糜微粒残核和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与肝脏受体结合的能力,结果导致这些颗粒堆聚在血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明显增加,约80%有症状的患者存在手掌结节状黄色瘤,可表现为Ⅲ、Ⅱa、Ⅱb或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脂蛋白电泳发现宽β带。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为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疾患,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具有原发性缺陷。纯合子型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具有两个变异等位基因,不能或几乎不能摄取低密度脂蛋白;杂合子型为一个正常和一个变异的等位基因,因而它的细胞只能摄取约1/2正常率的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的降低,致使低密度脂蛋白分解代谢受阻,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增高,结果也使清道夫细胞摄取低密度脂蛋白增加,使其堆聚于机体各处,产生黄色瘤和早发进展迅速的动脉粥样硬化。
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为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疾患,变异基因的性质和产生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机理尚未确定。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高,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增高一般为中等度,2~6毫摩尔/升,表现为Ⅳ型或Ⅴ型。患者常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常有早发的动脉粥样硬化,第1代亲属中半数有高甘油三酯血症。
多脂蛋白型高脂血症。较常见,儿童期不出现,青春期后出现血脂异常。可表现高胆固醇血症(Ⅱa型)、高甘油三酯血症(Ⅴ型)或二者均增高(Ⅱb型)。当合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或酗酒时,可加重高脂血症。
原因未明的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有以下几种。
多基因高胆固醇血症。平均每20例高胆固醇血症中,1例为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2例为多脂蛋白型高脂血症,其余17例为多基因高胆固醇血症,后者并非由单基因变异而是由多种遗传和环境因子相互作用所致。
散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者可伴有或不伴有高乳糜微粒血症,其亲属无高脂血症。
家族性高α脂蛋白血症。其特点为血清高密度胆固醇增高,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正常,总胆固醇可轻度增高。有些家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般无异常l临床表现,较长寿且不易发生心肌梗死。
继发性高脂血症
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某些全身性疾病或药物所引起的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伴有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降低的一类高脂血症。
已知有许多病症均可引起血浆脂蛋白紊乱,而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是糖尿病、痛风、甲状腺疾病和肾脏疾病。所以,对于每一例高脂血症患者,都应当测定空腹血糖、甲状腺功能和肾功能,以排除这3类疾病。此外,还有许多药物也可影响血清脂蛋白代谢。
糖尿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尤其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研究表明,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中,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处于正常或偏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处于较高水平。而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则由于胰岛素的缺乏,不仅促使肝脏生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增加,而且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清除减少,因而常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当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不足时,肝脏中胆固醇合成增加。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肝细胞膜上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降低,可造成体内低密度脂蛋白依赖受体的降解途径受损,因而引起血清低密度胆固醇水平升高。也有研究表明,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体内低密度脂蛋白生成速率增加,这也可造成血清低密度胆固醇水平升高。
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在甲状腺能减退时可增加、正常或减少。这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的不同有关。病情较重的患者常有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这可能与患者体内的甘油三酯合成增加有关,但也可能是由于甘油三酯的降解障碍所致。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脂蛋白脂酶活性下降,内源性和外源性脂肪清除受到抑制,甘油三酯部分分解代谢率下降为正常人的一半。
肾病综合征。脂质代谢紊乱是肾病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肾病综合征时,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在70%以上。多数研究者发现,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水平均可升高,而高密度胆固醇可以升高、正常或下降。肾病综合征时的高脂血症由脂蛋白降解障碍和合成过多这双重机理引起。当尿蛋白量少时,以降解障碍为主;当尿蛋白量超过每天10克时,则脂蛋白合成增多成为重要机理。
慢性肾衰竭。高甘油三酯血症在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很常见,主要是由于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中间密度脂蛋白颗粒增加。尽管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多属正常,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总是降低。这种血清脂蛋白代谢紊乱不仅发生在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而且在肾小球滤过率降至正常的50%时期已经出现。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由于非肾病综合征所致慢性肾衰竭患者常无低蛋白血症这一刺激因素,且这类患者血清脂蛋白脂酶和肝甘油三酯脂酶水平均下降,外源性甘油三酯清除减慢,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化为其他类脂蛋白的速度下降,血清中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颗粒中甘油三酯含量绝对或相对增加。这些现象均提示:慢性肾衰竭时最主要的致高脂血症因素是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降解减少和(或)组织细胞对其摄取功能障碍,其次是内源性脂蛋白合成增加。
急性肾衰竭。有关急性肾衰竭时血清脂质代谢紊乱的研究报道虽不多见,但有临床研究表明,急性肾衰竭患者多在4天内出现血清脂蛋白谱异常,且不受残余肾功能、尿量及病程长短影响。其基本的血清脂质代谢紊乱特点与慢性肾衰竭时相似,即表现为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这类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总胆固醇水平并不升高甚至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降低。
药物性高脂血症。许多研究都提示,部分抗高血压药可影响血策脂蛋白的代谢。有人对已报道的有关抗高血压药物对血脂影响的研究进行分析,结果主要是利尿剂可引起血清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南。利尿剂对血清胆固醇的升高作用与其剂量相关,随着利尿剂的剂量增加,血清胆固醇升高的程度增大,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亦随之增加,但升高的程度与基础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关。利尿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在男性较女性明显。利尿剂对血清甘油三酯水平的影响也是在男性较为明显,但仅见于短期服用者。利尿剂对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影响一般较轻微,主要是对患有糖尿病者,可使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在各种利尿剂中,以噻嗪类升高胆固醇的作用最为明显。
另外,其他一些药物长期使用也会对血脂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如避孕药、乙胺碘呋酮可使血清总胆固醇升高;糖皮质激素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苯妥英钠、氯丙嗪可使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按表型分类
1967年,弗里德里希等人根据各种血浆脂蛋白升高的程度不同而进行分型,即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五型(Ⅰ、Ⅱ、Ⅲ、Ⅳ、Ⅴ型)。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等这种高脂蛋白血症分型法进行了修改,将其中的Ⅱ型又分为两型,即Ⅱa型和Ⅱb型。这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高脂血症分类标准。以下是各型高脂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依据。
Ⅰ型高脂蛋白血症
Ⅰ型,即高乳糜微粒血症。空腹时血清中存在乳糜微粒,其他脂蛋白基本正常,偶伴前β-脂蛋白含量轻度增高。
各种高脂蛋白血症中,Ⅰ型是极其罕见的。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发现这种病例尚不足1 000例,且绝大部分属于遗传性,偶可继发于重度未能得到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本病主要是脂蛋白脂酶先天性缺陷,食物来源的甘油三酯不能充分水解,造成大量乳糜微粒堆积于血液之中。
这种病常发生在青少年时期,且多在10岁以内即被发现,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在后背和臀部可见皮疹样的黄色瘤;肝脾肿大,其大小随甘油三酯含量高低而改变;反复腹痛,常伴急性胰腺炎发作;眼底检查可发现脂血症性视网膜。
Ⅰ型高脂蛋白血症的诊断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电泳:乳糜微粒明显增多。
超速离心:乳糜微粒明显增多,极低密度脂蛋白可增加,与前者分离不完全。
血脂定量:甘油三酯显著增多,胆固醇常正常或轻度增高,胆固醇/甘油三酯<0.1~0.2,甘油三酯/胆固醇则>8.
血清外观:将血清置于4℃冰箱中过夜,上层即出现“奶油”样盖,而下层仍然澄清。
辅助检查:脂蛋白脂肪酶活性降低,脂肪耐量试验显著异常。
Ⅱ型高脂蛋白血症
Ⅱ型,即高β-脂蛋白血症。血清β-脂蛋白含量增高。其中又分为两类,Ⅱa型仅见血清β-脂蛋白含量增高,而前β-脂蛋白含量正常;Ⅱb型则伴有前β-脂蛋白含量增高。Ⅱ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少数是由于家族性遗传所致,但更多的还是由于其他原因,包括饮食不当所引起。因此,相当多的患者临床表现并不典型。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①黄色瘤:可发生于眼睑部,表现为眼周围的一种黄色斑,称为眼睑黄色瘤;也可发生于肌腱,例如在肘、足跟肌腱处呈丘状隆起,称为肌腱黄色瘤;此外,还可见皮下结节状黄色瘤,好发于皮肤易受压迫处,如膝、肘关节的伸侧和臂部,有时也见于手指和手掌的皱褶处。②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约60%以上的病例在40岁以前即有心绞痛等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常于40岁以前,眼角膜上即可出现典型的老年环,形如鸽子的眼睛。
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的诊断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电泳:β-脂蛋白明显增多,前β-脂蛋白正常。
超速离心: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增多,极低密度脂蛋白正常。
血脂定量:胆固醇增多,甘油三酯正常,胆固醇/甘油三酯>1.5,甘油三酯/胆固醇<1.
血清外观:不分层,完全澄清。
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的诊断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电泳:β-脂蛋白明显增多,前β-脂蛋白也增加。
超速离心: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增多,极低密度脂蛋白也增多。
血脂定量:胆固醇增加,甘油三酯也增加,胆固醇/甘油三酯不定,一般甘油三酯/胆固醇<2.
血清外观:不分层,样品澄清,也可出现轻度混浊。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即“阔β”带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清中出现一种异常的脂蛋白,电泳时表现为“阔β”带。又称为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比较少见。临床表现主要有:扁平状黄色瘤(为橙黄色的脂质沉着),常于30~40岁时出现,发生于手掌部;结节性疹状黄色瘤和肌腱黄色瘤;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周围血管病变;常伴肥胖和血尿酸增高。
Ⅲ型高脂蛋白血症诊断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电泳:出现“阔β”带。
超速离心:低密度脂蛋白中Svedber克漂浮率(sf)0~12成分显著减少,而其中的sfl2~20成分不相称地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中sf100~400成分也增加。
血脂定量: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均增加,且程度相近,胆固醇/甘油三酯近1,甘油三酯/胆固醇为1~2.
血清外观:样品均匀混浊。
辅助检查:糖耐量试验约有90%异常,血中尿酸可增加。
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Ⅳ型高脂蛋白血症,即高前β-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清中前β-脂蛋白含量增高。此型临床上非常多见,常于20岁似后发病,可为家族性,但更多的还是属于后天因素所引起。典型家族性患者可有以下主要临床表现:肌腱黄色瘤、皮下结节状黄色瘤、皮疹状黄色瘤及眼睑黄斑瘤;视网膜脂血症;进展迅速的动脉粥样硬化:可伴胰腺炎、血尿酸增高和糖耐量异常;但非家族性者则临床表现并不典型。
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诊断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电泳:前β-脂蛋白明显增多,β-脂蛋白正常。
超速离心: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加,低密度脂蛋白不增加。
血脂定量:甘油三酯明显增多,胆固醇正常。
血清外观:多数呈均匀混浊,有时也可澄清。
辅助检查:糖耐量试验常异常,血中尿酸常增多。
Ⅴ型高脂蛋白血症
Ⅴ型高脂蛋白血症,即高前β-脂蛋白血症和乳糜微粒血症。空腹时血清出现乳糜微粒,且前β-脂蛋白含量增高。本型是Ⅰ型和Ⅳ型的混合型,可同时兼有两型的特征,最常继发于急性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酸中毒、胰腺炎和肾病综合征等,但也可有家族遗传。本病的临床表现常变化多端、患者常于20岁以前发病,可见肝脾肿大、腹痛伴胰腺炎发作,饮食脂肪和糖类耐受不良,常具有异常糖耐量和高尿酸血症。
Ⅴ型高脂蛋白血症诊断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电泳:乳糜微粒明显增多,前β-脂蛋白也增多。
超速离心: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蛋白都增加。
血脂定量:甘油三酯明显增多,胆固醇常增加,但也可正常;胆固醇/甘油三酯通常在0.15~0.6之间,甘油三酯/胆固醇>5.
血清外观:上层“奶油”样盖,下层混浊。
辅助检查:糖耐量常异常,血尿酸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