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与肾病
肾小球硬化。高脂血症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灶状脱落,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浆脂蛋白得以进入并沉积于血管壁内膜,其后引起巨噬细胞的清除反应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形成斑块,而导致肾动脉硬化,可使肾脏发生缺血、萎缩、间质纤维增生。若肾血管阻塞则相应区域梗死,梗死灶机化后形成瘢痕,如此导致肾小球硬化。在肾外则可加速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导致冠心病和增加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
肾小球损伤。高脂血症可引起脂质在肾小球内沉积,低密度脂蛋白可激活肾小球中单核细胞并导致肾小球内单核细胞浸润,而引起或加重炎症反应;同时肾小球时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均能产生活化氧分子,促进脂质过氧化,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具有极强的细胞毒作用,导致肾组织损伤。
肾病综合征。大量的观察证明,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脂发生了异常变化,例如血浆中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有升高;测定尿中脂质,发现有利于人体的载脂蛋白从尿中丢失。血脂或称血浆中的脂质,主要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这些血脂成分需要与一种特殊的球蛋白结合,才能在血浆中运转,这种特殊的蛋白质,被称为载脂蛋白。脂质与载脂蛋白组成了血浆脂蛋白,血浆脂蛋白又有多种分类。其中,高密度脂蛋白可以把脂质转运至肝脏,让肝脏把它分解,避免血中脂质过高以致培加它在血管壁沉积的机会,对人体有保护作用;而低密度脂蛋白则促进脂质在血管的沉积,对人体有不利影响。
·肾病综合征的主要检查项目
肾病综合征的主要检查项目有前面提到的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这里就不再重复。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1.糖皮质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用于肾脏疾病主要是其抗炎作用。它能减轻急性炎症时的渗出,稳定溶酶体膜,减少纤维蛋白的沉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减少尿蛋白漏出。此外,尚可抑制慢性炎症中的增生反应降低成纤维细胞活性,减轻组织修复所致的纤维化。
2.激素制剂
按时间长短来说分为:短效:氢化泼尼松;中效: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松龙、氟羟泼尼松龙;长效: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激素可经胃肠道迅速吸收,片剂为最常用的剂型。
3.细胞毒性药物
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型或反复发作型,因不能耐受激素的副作用而难以继续用药的肾病综合征可以试用细胞毒药物治疗。由于此类药物多有性腺毒性,降低人体抵抗力及诱发肿瘤的危险,因此,在用药指征及疗程上应慎重掌握。
4.环孢霉素A(CyA)
CyA是一种有效的细胞免疫抑制剂,近年已试用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以微小病变、膜性肾病和膜增生性肾炎疗效较肯定。与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相比,应用cyA的最大优点是减少蛋白尿及改善低蛋白血症疗效可靠,不影响生长发育和抑制造血细胞功能。但此药亦有多种副作用,最严重的副作用为肾、肝毒性。其肾毒性发生率在20%~40%,长期应用可导致间质纤维化。
5.静脉滴注白蛋白
静脉输入白蛋白主要应用在以下情况:严重的全身水肿而静脉注射速尿不能达到利尿效果的患者,在静脉滴注白蛋白以后,紧接着静脉滴注速尿,常可使原先对速尿无效者仍能获得良好的利尿效果;使用速尿利尿后,出现血浆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者;因肾间质水肿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者。
6.利尿剂
按不同的作用部位,利尿剂可分为:袢利尿剂,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髓袢升支对氯和钠的重吸收,如呋塞米(速尿)和布美他尼(丁脲胺)为最强有力的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厚壁段(皮质部)及远曲小管前段,通过抑制钠和氯的重吸收增加钾的排泄而达到利尿效果;排钠潴钾利尿剂,主要作用于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为醛固酮拮抗剂;渗透性利尿剂,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而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从而增加肾小管的渗透浓度,阻止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以达到利尿效果。
7.高凝状态治疗用药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凝血因子改变而处于血液高凝状态,有静脉血栓形成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肝素。主要通过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使ATⅢ活力单位在90%以上。有文献报道肝素可减少肾病综合征的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但其作用机理不清楚。
尿激酶(UK)。直接激活纤溶酶原导致纤溶。使用时从小剂量开始,并可与肝素同时静滴。
华法林。抑制肝细胞内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合成。
潘生丁。为血小板拮抗剂,一般高凝状态的静脉抗凝时间为2~8周,以后改为华法林或潘生丁口服。
§§第六章 均衡饮食,高脂血症的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