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膏脂学说”中的“污血病”
《灵枢·卫气失常》记载:“人有肥有膏有肉……腘(音国,膝盖后弯腿处)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膏者其肉淖……脂者其肉坚……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可以看出,当时将形体异于常人的分为“肥、膏、肉”三类。“肥”类人比较丰满但不臃肿,为多“脂”也;“膏”类人则肥胖且臃肿;“肉”类人是比较健壮,故身体容大而膏、脂、肉发育平衡。
综上论述可以认为:“脂”来源于水谷,乃人体营养物质之一,可存在于血中,与血互为化生;“脂”并不是越多越好,膏、脂、肉需保持在一定平衡状态,才能使人体形丰满健美;若“脂”过多,则会导致如“膏”一样臃肿肥胖的不健康体形。这可看作是渊源于《内经》的中医“膏脂学说”,是认识本病的理论依据。
中医虽无血脂的概念,但对人体“脂”、“膏”则早已有所认识,常把膏脂并称,且由于过多的膏脂浊化而成为湿浊、痰浊,使气血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调,成为“污血”,即不洁之血,而成为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痰浊阻滞剂
中医认为胖人多痰多湿。素体肥胖之人,多食肥甘,湿困脾阳,运化失职,痰浊内生。痰浊阻遏阳气,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浊气在上则见头晕头重;痰浊阻遏胸阳,胸阳不振,可见胸闷,甚或出现胸痛;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则见脘痞、恶心欲呕;痰浊阻络则身重乏力;痰浊盛于内,故咳嗽有痰、苔厚腻、脉弦滑,皆为痰浊内盛之象。
这类人的症状大多为形体肥胖,身重乏力,嗜食肥甘厚味,头晕头重,胸闷脘痞,纳呆腹胀,恶心欲呕,咳嗽有痰;舌淡苔厚腻,脉弦滑。因此,大多采用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法治疗。
常采用姜半夏、枳实、泽泻、茯苓、陈皮、山楂、大腹皮、竹茹、神曲、甘草等中草药配伍治疗。合而用之,共奏燥湿化痰、健脾和胃之功。
脾虚湿盛型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由于久食肥甘、湿困脾阳、运化失调、痰湿内生而肥胖;湿困脾阳则身体困重,四肢软而无力;脾虚不运则食欲不振、脘闷腹胀、便溏;湿邪蒙蔽清窍,故头昏头重如裹;胃失和降则恶心;舌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腻,脉弦细或濡缓均为脾虚湿盛之象。
这类患者大都形体肥胖,身体困重,肢软无力,头昏,头重如裹,食欲不振,脘闷腹胀,便溏,恶心;舌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腻,脉弦细或濡缓。宜采取益气健脾、化湿和胃治法。
常采用人参、白术、茯苓、薏苡仁、葛根、藿香、山楂、木香、甘草等中草药配伍治疗。诸药合用,补中有行,补而不滞,共达益气健脾、化湿和胃之功。
气滞血瘀型
中医认为高脂血痘乃为血中之痰浊,痰浊日久,瘀血乃成。心脉瘀阻,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胸痛胸闷憋气,痛处固定不移,两胁撑胀或痛,有时放射至头、项、肩背而引起刺痛;瘀阻头部,则见头痛头晕’瘀血阻滞筋脉,肢体失去濡养,则手颤肢麻;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烦不安,气短;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一般这样的患者都有胸闷憋气,胸痛,痛处固定不移,两胁撑胀或痛,有时放射到头、颈、肩背部的刺痛,头晕头痛,气短,心烦不安,手颤肢麻;舌质暗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苔薄,脉弦或涩等症状。大都采用行气化瘀、活血通络治法。
采用的中草药有当归、生地、山楂、丹参、川芎、白芍、桃仁、枳实、牛膝、桔梗、蒲黄、柴胡、红花、甘草、大黄等。
肝肾阴虚型
中医认为,人到老年,肾精亏损,真阴不足,水不涵木,肝肾之阴俱虚;阴精不足,肌肤失充,髓海失养,故见形体消瘦、腰酸腿软、健忘、体倦乏力;阴虚生内热,故见口干目涩或咽干口燥、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阴精虚损,相火妄动,则遗精、少寐多梦;阴不敛阳,阳亢于上,则头晕头痛;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乃为阴虚内热之象。
这类型的高脂血症患者大都形体偏瘦,体倦乏力,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少寐多梦,健忘,遗精盗汗,目涩口干,或见咽干口燥,颧红潮热,五心烦热,舌质红少津或苔少,脉细数或沉细而数。一般采用滋补肝肾、养血益阴的治法。
常用的中草药有枸杞子、熟地、山药、菊花、山萸肉、黄精、茯苓、丹皮、泽泻、鳖甲、青蒿、麦冬等。诸药合用,有补有泻,以补为主,补而不腻,共奏滋补肝肾、养血益阴之效,鳖甲、青蒿、麦冬等有养阴退热之效。
脾肾阳虚型
中医认为脾阳不足,运化失健,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以养肾;肾阳不足,水湿内停,不能蒸腾阳气以暖脾,从而导致脾肾阳虚。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温煦机体,则见精神萎靡、体倦乏力、形寒肢冷、头晕眼花、耳鸣;脾阳虚衰,运化失职,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肾阳虚衰,腰府失养,气化不利,则腰膝酸软、尿少浮肿;舌淡白、脉沉细乃为阳虚之象。
这类高脂血症患者有体倦乏力,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耳鸣,形寒肢冷,腹胀纳呆,食欲不振,尿少浮肿,大便溏薄,月经失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迟等症状。一般采用温阳健脾、化浊降脂治法。
常用的中草药有炒白术、炒苍术、藿香、佩兰、仙灵脾、干姜、人参、附片、泽泻、甘草、茯苓、木香、焦三仙等。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健脾、化浊降脂之功。茯苓利水消肿;木香以行气消胀;焦三仙消食。
单纯型
高脂血症为血中之痰浊,其形成与脾失健运极为相关,此时虽无明显自觉症状,但已隐藏着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之病机。本型患者可无任何自觉不适症状,仅在检查时发现血脂增高,多见于体型肥胖者。常采用理气化湿,佐以消脂治法。
常用的中草药有神曲、山楂、茯苓、法夏、陈皮、连翘、麦芽、槟榔、莱菔子、丹参、泽泻等。诸药合用,使食积得化,胃气得和,脾气得健,从而痰湿自去。
·高脂血症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认为,当人肾气渐衰,肾阳肾阴皆虚,肝火易妄动,导致肝阳上亢,甚则化火,木旺则克土,引起胃脾功能失调,实热郁结,痰湿内生、浊阻而引起高脂血症。进一步发展到痰湿浊阻愈甚,最终导致经脉阻塞而出现胸痹心痛等冠心病症状。因而中医多采用滋阴补肾、清热化痰、健脾利湿的原则治疗高脂血症。
滋阴补肾。高脂血症患者伴有年迈体衰、腰膝酸软、耳鸣眼花、舌苔薄、舌质红、脉沉细时,则属虚证。可用制首乌(大便干燥者用生首乌)、葛根、麦冬、生地(大便稀溏者去除)、黑芝麻、沙参、菟丝子、桑寄生、黄精、杜仲等中草药配伍使用。
祛湿除痰。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伴有四肢倦怠、腹胀、食欲不振、咳嗽多痰、大便溏泻、脉滑、舌苔腻者,可以用陈皮、半夏、竹茹、茯苓、胆南星、自金丸(包煎)、杏仁、沙参、全瓜蒌等中草药配伍使用。
清肝泻火。若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同时伴有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大便干、脉弦、舌苔黄腻,则提示这类患者多并发高血压,应用泻法。常用钩藤、葛根、草决明、黄芩、菊花、大黄、生地等中草药配伍使用。
活血化瘀。如果患者血脂增高且有心痛胸闷、痛处固定、脉弦、舌苔薄、舌质紫暗,说明患者气滞血瘀并可能患有冠心病。可选用丹参、生蒲黄、红花、茺蔚子、赤芍、川芎等中草药配伍使用。
·中草药降脂的科学依据
调节血脂代谢
人参对人体许多功能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能调节多种组织细胞中的环磷腺苷(cAMP)含量。环磷腺苷可以促进脂类分解代谢,减少脂质在血管壁内沉积的作用。灵芝则可通过抑制脂质的结合转化作用,使血脂降低。首乌不仅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还能阻止脂质在血清中滞留或渗透到动脉壁中去。蜂王浆、泽泻均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促进胆固醇的转运和清除。
抑制胆固醇吸收
泽泻含有三萜类化合物,能影响脂肪分解,使合成胆固醇的原料减少,从而具有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脂肪肝的功效。豆类、蒲黄、海藻等多含有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等植物甾醇。植物甾醇与动物性固醇的化学本质是一样的,因而可以在肠道进行竞争,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吸收。何首乌、草决明、大黄含有能促进肠蠕动、导致轻泻的酮类化合物。植物药中所含的纤维素、琼脂、果胶等能减少胆固醇的吸收。番茄果胶能加速食物通过消化道,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促进胆固醇排泄
胆固醇被脂蛋白转运到肝脏后,90%转化成胆汁酸,排入肠道,其中大部分被重吸收(这一过程叫肝肠循环),小部分随粪便排泄出体外。柴胡、姜黄、茵陈等均有增加胆汁排泄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