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防城县教育局提出“中小学下伸发展计划报告”,京族地区实行小学下放大队办、中学下放公社办的办学方针,提出了“大学不出县、中学不出公社、小学不出大队”和“公社办高中、大队办初中”等口号,盲目发展中小学。各生产大队都把教学点延伸到生产队,在江平下伸发展l0所共31班(其中初小27班、高小4班)的学校规模。到l969年,仅江平中心小学就发展到14个班,小学生600余人、教师35人的规模。1968年,江平中心小学首次附设初中班,招收初中生90人,从1968年起又改为只办高中,一直至1983年。1969年秋,巫头、万尾、山心、潭吉、江平等京族地区所有的小学都设立初中班,随后又在万尾小学、山心小学等学校设立高中班,初中毕业学生大部分都由当地生产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推荐在本公社读高中,高中毕业生则由公社按一定名额推荐读大学(国家停止高考期间)。并先后推荐了4人(其中大专2人)上工农兵大学。由于小学设立初中、高中,学校及学生人数剧增,教师严重不足,因而采取层层抽调教师的“升级法”和大量增加民办或代课教师名额来充实教学。有的学校还派出教师进行“流动教学”。l966——1976这十年间,京族地区通过中小学下伸发展,培养了4000多名初中毕业生和2000多名高中毕业生,虽然在表面上实现了小学教育的普及和中学教育的发展(当时小学毕业生80%以上能升人中学),但是因为当时的经济基础薄弱,学校设备差、师资奇缺、教师水平低,师资配备、教学设施、仪器装备等与学生剧增失调,这种脱离了社会的实际、盲目发展教育的做法,致使京族教育难于持续、健康发展,实际上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1976年“文革”结束后,京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整顿,迅速得到了恢复。各中、小学建立起党支部,加强党对学校的直接领导。恢复各校校长职务,恢复、健全行政机构,学生会、团支部和少先队组织先后建立。随后,又恢复教工基层工会组织。
1977年恢复考试升学制度,同时根据京族学生文化程度的实际水平,对京族学生实行优先录取、适当降分录取的照顾政策,使更多的京族学生得到了中、高等教育的机会。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国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和《中学暂行工作条例》。根据社会实际状况,将万尾、巫头、潭吉等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合并到江平中心小学。同时,根据工作条例合理设置中、小学课程。恢复教学秩序,改进教学工作。从1978年开始,组织京族教师开展专题教学示范课,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大比武和去外地参观学习及推广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整顿工作,京族地区的教育秩序迅速得以恢复,教育质量迅速提高,教育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京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促进了政治、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的大发展。
1980年以来,京族地区教育体制与结构中深层次的问题逐步得到重视。初步建立起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资体制,建立了教育经费监督制度,促进了教育经费的较快增长。基础教育在抓好“普九”的同时,也逐步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防城港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决议》等文件出台实施以来,京族教育事业步人了改革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1.依法治校,从政策上保证。
为了使少数民族教育纳入法制轨道,l996年东兴建市伊始,市委、市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成立了“科教兴市”领导小组。2003年5月,东兴市人民政府制定和印发了《东兴市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实施办法》,把京族地区的教育工作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列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政绩的主要内容。2003年12月东兴市人民政府制定了《东兴市2003——2007年教育发展规划》,规划把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提上东兴市教育发展的重要日程。
京族聚居地区有万尾小学、巫头小学、山心小学三所小学和京族中学。原来这三所学校都是村级学校。1997年,东兴市政府把万尾中学由村级学校升格为市直学校,并改名为“东兴市京族中学”,2003年8月,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又把万尾小学与京族中学合并,更名为“东兴市京族学校”。学校升格与合并后,教学质量和学生人数都明显提高。
2.多方筹资,在经费上保障。
东兴市把民族教育发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各种教育税、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款项专门用于发展民族教育。上级下达的有关教育专项资金、扶贫资金、扶持民族教育项目资金、教育工程项目资金及社会捐赠资金在分配上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此外,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改革开放以来,京族地区根据国务院[1997]3号文件《关于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决定》,通过有关单位及政府的支持、本民族自筹、集资等各种渠道先后筹措了1000多万元教育经费。使京族地区的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如:东兴的京族学校在1995年间,京族当地群众及学生家长捐款24万元人民币;l998——2003年间,国家民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先后拨款85万元人民币作为建校经费;2001年,教育部划拨50万元人民币作为建校经费;广西团区委、联通防城港市分公司,每年拿出6000元对京族学校l0名特困生进行资助等等,从而使东兴京族学校建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有了比较宽裕的教育经费,扶持少数民族特困生,防止贫困生失学也形成制度。京族当地政府对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减、免、缓交学杂费及“一帮一”等扶助办法,帮助贫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其一,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品学兼优的高中生,送到“宏志班”学习,免交学费;对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普通高校本科生每学年资助5000元。其二,根据京族建设需要和一些学校达成定向委培,免费选送品学兼优的京族学生到高校就读。2000年选送1人到中央民族大学就读;2003年选送2人分别到广西民族学院和光华女子学校就读。其三,江平镇政府还成立了奖学基金会,对特困生给予扶持。并在市“支教办”的领导下,利用“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每年对京族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每人每学期资助书费60元。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京族地区已有数百位京族特困生得到了有关部门及社会爱心援助,有的已顺利读完高中,升了大学。
3.改善学校基础设施。
经过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项目工程、边境建设和抢修中小学危房等一系列的扶持,京族地区学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小学已彻底消除危房,教学设备配套初步完善。京族三岛共有校园面积l.87多平方米,每个学生平均用地l7.5平方米;建筑面积7061平方米,每个学生平均用房6.6平方米。各所学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都建有了校门、水泥和硬化校道、围墙、运动场、标准升旗台、旗杆等等。基本达到了规范化标准。京族三岛小学都具备了图书资料室、少先队活动室、体育器械室、仪器室、卫生室;中学都设有图书资料室、阅览室、理论实验仪器室、团队活动室、体育器械室、劳技室、卫生室、会议室、办公室,配置了理科教学仪器、体育器械、音乐器材、美术器材,电教、劳技器材等设备。东兴市京族学校先后建起了教学楼、教学宿舍楼各两幢,综合楼、电教楼、教师食堂各一幢。并设立了多媒体教室、微机室。条件大为改善。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京族地区一贯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教师队伍从质量和数量上得到了不断的提高。首先,东兴市组织了京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深入学习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教育政策法规学习手册》和《中小学常规管理》等政策法规,增加了教职员工依法治教观念,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其次,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一是抓教师学历的提高,鼓励教师通过函授、自学考试等途径提高学历层次。二是选送京族地区教师参加知识更新培训班学习,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要全部通过计算机培训;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要通过全区组织的《教育学》、《心理学》培训考试。三是组织教师外出湛江、南宁、玉林等教育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和参加专题讲座。再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师生比例配备教师。目前,除京族中学的美术、音乐教师尚未配齐外,京族三岛的其他学校的教师都能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配齐。最后,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根据国家的工资政策,及时增加教师工资并兑现。教师的工资全部由东兴市财政局统一发放,保证了京族地区教师工资能按时按量足额发放。
目前,京族三岛的小学共有在职教职员工57人,其中中专(高中)毕业46人,大专毕业有4人,初级职称30人,中级职称l6人,教学班与教职工人数比1:1.78。京族学校中学部共有在职教职工22人,其中中专3人,大专l7人,本科2人,初级职称l9人,中级职称3人,教学班与教职工人数编比为l:3.66。(《当代中国的京族》第231页)
同时,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设立具有京族特色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京族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京族地区学校根据京族聚居地的地理环境、周边生活环境及民族和建设需要,开设了许多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特色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如独弦琴培训班,京族竹竿舞培训班,帆板训练班,越语培训班等,各种培训班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5.基础教育、幼儿教育、成人(农民)教育蓬勃发展。
京族地区的各类教育布局相对合理,在江平镇中心及京族聚居的万尾办起了2所中学,各村都有l所完小及成人(农民)技术学校和多所幼儿园。
京族三岛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l50多人,共有幼儿园专任教师20人(教师都是经过幼师专业系统学习毕业的中专生)、保育员8人、后勤人员8人。幼儿园主要是社会办学(个人集资),采用寄宿制(全托)和全日制相结合的办学形式。主要通过在平时的游戏、娱乐中进行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教育来促进幼儿德、智、体全面发展,养成幼儿良好的品质和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当代中国的京族》232页)
为了使京族学生能顺利适应小学的教学,确保小学教育质量,1982年,万尾小学率先举办了学前班。此后,山心小学、巫头小学都相继办起学前班,每年招收5周岁左右的儿童100多人。主要目标为通过双语教学来促使京族儿童在为期一年的学前教育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并渡过语言关,顺利进入小学。
目前,京族三岛共有3所完小共设有学前班4个,在班幼儿155人,占幼儿人数的90%以上。其中,东兴市京族学校学前班2个,在班幼儿l02人;山心小学学前班1个,在班学生46人;巫头小学学前班1个,在班学生32人。京族地区有小学l6所,教学点7个,设有l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791人,教职工222人,专任教师207人。其中,京族三岛有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小学两所(东兴市京族学校、山心小学、巫头小学)。(《当代中国的京族》233页)
经过一系列的措施,京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在1999年以前,各所学校已全部通过了“两基”验收。东兴京族学校万尾小学已跻身防城港市和东兴市完小的先进行列,2001年获防城港市、东兴市小学毕业考试一等奖,2002年、2003年均获防城港市、东兴市小学毕业考试二等奖。还先后多次获“防城港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单位”等称号。江平镇中心校2002——2003学年度小学毕业考试取得“防城港市二等奖”。原京族中学(现京族学校中学部)1999年、2000年获东兴市中考二等奖,2000年还获防城港市中考成绩优秀奖,2002年获东兴市中考集体一等奖。2001年京族中学获防城港市体育局、教育局参加全区第九届运动会“特别贡献奖”,获国家体育总局“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奖。2002年获自治区民委、自治区体育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奖,学校学生帆板队参加自治区级比赛获团体第三名,获金牌4枚、铜牌3枚,为自治区输送2名优秀运动员。(《当代中国的京族》233)
京族的成人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包括文化扫盲和成人(农民)技术培训教育。经过解放初期、l956年和l976年几次文化扫盲,l978年,经有关部门验收,95%以上的京族群众摘除了文盲的帽子。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帮助京族人民脱贫致富,京族地方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农民教育领导小组,对农民开展文化技术教育的培训。l981年,京族聚居的江平镇建立起江平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领导组织机构,成立了成人(农民)教育中心。随后,山心、巫头、万尾等小学也先后办起了成人(农民)教育业余学校。从此,京族地区成人(农民)文化技术教育逐步步入正规化、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为此,江平镇成人(农民)教育技术学校被评为全区示范学校。(《当代中国的京族》234)
京族聚居的江平镇成人(农民)教育中心和业余学校,从1981年建立以来,先后开办了养殖技术、农业技术、电脑技术、军事技能、卫生、税法及计划生育、哈歌、独弦琴、越南语等多种培训班,不仅培养了一批基层干部和初级技术人才,而且促使了成人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发展成全面综合的文化技术培训新格局,至今,京族地区实现了乡镇有农民技术教育中心,村村有农民技术培训班,展示出京族地区成人(农民)文化技术教育的勃勃生机。特别是对海水养殖的技术培训,有力地促进了京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