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管理人应该学习天地无私、不争,要处下、纯真、去欲等,本章明确指出最高管理人应能身己度外,能贵爱天下像爱自己的身体一样。这是老子对管理人特别是上层管理人的期望和要求。说理深刻,例证生动,充满着他的“道”——辩证管理思想。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①。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②,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③。
“注释”
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王弼注:“宠必有辱,荣必有患,惊、辱等,荣、患同也。”意思是宠、辱同样会使人受惊。贵,重视或看重。
②宠为上,辱为下。王弼本为“宠为下”。景福本、陈景元本皆作“宠为上,辱为下”,似较合理,从之。
③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吕氏春秋》有“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爱,用。
“译文”
得宠和遭辱都会担惊受怕,重视大祸患犹如重视自己的生命。为什么说得宠和遭辱都会担惊受怕?因为宠为上位的,辱为下位的,受宠时其位本处卑下,故得到宠爱即地位突然上升就会像受到惊吓,失去宠爱也会因其地位突然下降而像受到惊吓。这就叫做得宠遭辱都像受到惊吓。什么叫重视大祸患犹如重视自己的生命?因为我有大祸患皆因我有自己的身体。到我没有这个身体了,还有什么忧患可言呢?所以凭着重视生命的态度去管理国家的人,才能把国家寄托给他,只有凭着爱惜自己身体的心态去管理国家的人,才能把天下委托给他。
“解说”
什么东西最重要?生命自然最重要。天赐予人的最公平的东西就是生命,人人都有一次,人人也都只有一次。无论贵贱贫富,生命对于任何人都只有一次。这个浅显的事实和道理不言而喻。因此,人们应该比较看重生命。然而,人们又比较重视宠爱和祸患。有的甚至把得宠和遭辱看成与生命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以致得宠和遭辱都感到惊恐。这是为什么呢?老子认为,都是因为自己有身。身己处下突然升上所以惊恐,身心承受不了;身己处上突然降下,所以惊恐,身心也承受不了。身心是个关键。及其无我无身,何惊恐之有?由于有身己,贵重身己,当然会“进亦忧,退亦忧”。这就是常人常态。所以,范仲淹认为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子则认为圣人往往把自己置之度外,置于虚无境界。“无”是不会受伤的。深通老子思想的庄子说,心处于“无”,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有什么会伤害“无”呢?因此,老子这一章是要劝说最高管理人摆脱常人常态而学习圣人,像圣人那样身己度外,更何况这也是重视生命的一种方式。他认为身己度外的人才能担当管理天下的大任。他指出把天下看得像常人看待生命那样可贵,把天下爱护得像常人看待自己的生命那样可贵,才有资格管理天下。否则,只贵自己,只爱己身,必害人害己,必失天下,不配当管理天下的高级管理人。难道可托天下之管理人不要生活吗?也不是,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最好的答案之一。
身己度外的人不是不看重生命,恰恰相反,这是更看重生命,是想方设法地保重生命的方式。只有如此保重生命同时如此重视国家社会的人才能担当管理国家社会的大任。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要将心比心地去重视人民的国家和将心比心地去关爱国家的人民。这正反映了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确实处处想着人(民)。正因为如此,《吕氏春秋》的作者们专门写了《贵生》、《情欲》等篇劝诫君王要重视生命,物欲、情欲的满足要有度,“害于生则止”。同样,权位、名誉如果有害于生命,也要知止。这样的人才不会“宠辱若惊”,才会遇事不慌、心平气和。有这种重视生命态度的人,老子认为才能担当管理天下的大任。故《吕氏春秋》的作者们说:“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即不以强为管理天下而害及己身、害及人民。
“诗赞”
国家社会的管理人
当爱国爱民如爱己身
宠亦不惊辱亦不惊
荣华富贵于我如浮云
爱民治国才是重任
治国为民才快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