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没有直接提“治国”二字,但是实为治国而用,是不提“治国”的治国之“道”。这主要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在这一章,老子并没有直接提“无为而无不为”,而是巧妙地以“有”与“无”的关系来说明,希望管理人懂得“无”为“有”用的道理。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①,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②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③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三十辐共一毂。其三十辐为条木,三十,取一月的天数。共,集中的意思。毂,车轮中心穿过的圆木。
②埏。读作“山”。
③户牖。门窗。
“译文”
车轮共有三十根辐聚集安装在一个毂上,于是当中有空间,这样才有使车轮滚动的作用。抟击制陶胶泥作器皿,于是当中挖有空间,这样才有器皿装物的作用。凿门开窗建造房屋,于是当中设有空间,这样才有屋室住人的作用。所以任何实有的部分给人们带来的便利,要靠它的虚无部分起作用。
“解说”
老子在这一章得出的结论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此,他列举了车轮、陶器、房屋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以证明他的结论。他认为当车轮中间有空间,才会有车轮的作用从而有车子之用;当陶器中间空出来才有陶器的作用;当房屋中间是空的,墙上有窗(空的),才会有房屋。
老子深谙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不过,他为了得出上述结论,特别强调了某一方面的作用。在这里,即强调“有”、“无”对立统一体中的“无”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有”是直接有利于我们的,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和容易引起人们重视的一面,而“无”(以及前面讲的反面、不争、柔弱等方面都是人们不太注意的方面)则不是直接有利于我们的,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和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的一面。因此,他要使管理人重视“有”依赖于“无”,特别强调“无”的重要性。要让管理人懂得“无”为“有”用的道理。
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论证呢?老子的目的显然是希望管理者懂得并运用“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有为”在老子看来,就是做实事,就是具体的作为;老子认为大家不要有具体的作为,上层管理人不要有具体作为。没有具体作为并非什么也不干,制定政策和进行宏观控制是必需的,就是说务虚是必要的。务虚好,务实才会好、才会多。务虚是为务实所用的。上层管理人越有具体作为,百姓的具体作为(包括业务技术)就越少,反之则越多越好,无为而无不为。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则认为要知无用才能谈有用。说:“《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又云:‘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所谓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此义本起于《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一章。《学记》:‘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备;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其理一也。”总之,管理人要懂得“无”为“有”用、“无用”可以转化为“有用”的道理,要重视这“无”和“无用”的方面,重视务虚的方面,包括重视老子这些抽象的管理哲学方面。
“诗赞”
“无”为“有”所用
“有”以“无”成功
“有”字以为利
“无”字抱怀中
国君若能善用“无”
贤臣百姓“有”奇功
老子思想富哲理
虚怀大度百窍通
当其无有室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