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在太空中会呈现完美的球形,我们浩瀚的星空中诸星球也是如此,地球就是一颗蓝色的圆宝石。圆是太极也罢,是画饼充饥的饼也罢,是佛家的般若也罢,是道家的不可言也罢,是轮回也罢,总是神秘而令人着迷。禅宗画圆,是说这世界不完满之苦,还是轮回驿站之点,无有无不有。佛头顶有光环,发射爱情之箭的天使丘比特也有。世传吴道子到兴善寺画佛,画到佛顶圆光,一挥而就,四下惊叹,莫非他的圆周率知识比祖冲之还厉害不成?
轮回的思想也可谓是个“圆相”了。佛家对轮回之业力有系统性的认识,是谓循环之十二因缘:痴―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痴”和“行”为过去二因,转世轮回,跳不出三界五行,俱在一个“痴”字。
民间传说中黄泉路上,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前世今生。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水煮的孟婆汤,就忘记了所有烦恼、所有爱恨情仇。但红尘间那份“痴”的执著和无奈,岂是一碗孟婆汤可以忘却的?“行”是过去诸业和推动诸业的力量。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段誉看王语嫣“美人如玉,秀发滴水”而发痴,慕容复因复国无望而发疯,权利和美人乃是最大的“痴”“行”。
识、名色、六入、触、受为现在五果。“识”是灵魂,“名色”是精神在肉体的复苏和统一,如埃及《亡灵书》里对灵魂之“卡”的描述。“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触”是肉体精神与外界的接触。“受”是心灵感受。自怀胎十月,孩子在母亲腹中感受世界的震动和声响。而后浑浑噩噩来到这个世界,一朝灵魂因感动而苏醒,从而真正感受到世界的花开花落,酸甜苦辣,恩怨情仇。
爱、取、有为现在三因。“爱”是食欲、色欲、贪欲。王冠与权杖,美色和欲望,是战争和文明的根源。对物欲的追求是为“取”。决定未来果报的思想行为总和为“有”。项羽对虞姬是爱,李白对唐诗是爱,嵇康对山水是爱,拿破仑对征服是爱,莫扎特对音乐是爱,大家都可舍弃性命不要,这份痴,难分世俗与高雅,残酷与文明。
“生与老死”是未来二果。如是化为“痴”“行”,如是再循环。在《易经》里,自春夏秋冬,到清明谷雨二十四节气,乾坤六十四复卦,莫不是轮回循环。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俗世红尘间,也不必太拘泥执著,只求问心无愧而已。
郁达夫如此写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如此好句,果然可以把酒临风,浮一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