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宇宙之大,就像充斥河沙的恒河,而我们每一个个体,就是恒河之沙。贾岛作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句。人在山中,不知岁月甲子,是隐士的梦想,就如梭罗在凡尔登湖,是独居冥想的妙处。苏东坡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句,到得庐山,去没去过五老峰,是一个方面,至于识不识得庐山真面目,倒也是个“云深是否知何处”的问题。
仰山慧寂禅师,唐末五代时人,是沩山灵?禅师的弟子。他与沩山灵?禅师开创了“沩仰宗”。一日,仰山禅师问和尚:“最近去哪了?”和尚说:“庐山。”仰山禅师说:“去玩五老峰了吗?”和尚说:“没有。”仰山禅师说:“那你就不能算到庐山了。”云门禅师说:“仰山禅师说这些话是因为慈悲的原因,为这等不开窍的人说法。”
沩仰宗在接引学人时倡导不说破原则,注重不假语言的自心顿悟。仰山禅师对这个和尚的回答也是如此。五老峰是庐山的标志,就如同佛家之《金刚经》,中国传统文化之《易经》,西方哲学之《圣经》,埃及文化之《亡灵书》,中东文化之《古兰经》,乃各民族文化之画龙点睛,不读过是不行的。所以仰山看这和尚去庐山而未去五老峰,干脆说你和没去过一样。其实递推下去,就算去过庐山,就能识得庐山的真面目了吗?这是个更有意思的问题。
三千大世界,还只是我们宇宙的一个缩影。现代科学发现,我们的宇宙有边缘,那就说明可能还另外有其他宇宙的存在,那叫什么,我们不能定义。我们个体在历史和文化中所处的坐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哲学和永恒的五老峰,我们也只是围着打转而已,又谁敢说到了呢?至于跳出“庐山”外,更非我们现在的科技和文明所能做到的。佛经在哲学里最接近内心,接近真如,或者接近“道”之内涵。可就是这样,传入中国后,还因见识不同,而分为十宗。其中综合各家之长,或另辟蹊径的,不可胜数。
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除了传统的儒道释三家,加上墨家、阴阳家等,在刘歆《艺文志》里综合论述的不过十家。但实质是诸子百家的思想,很多就划入杂家一类,那同样也是精华之所在。哲学的思考前行,是迂回曲折、回肠荡气的过程。仰山说五老峰,喻为佛家真如,他自己离此也是极远。
又如德国哲学大系,林林总总,翻译多有失偏颇,自己不学习德语,看不得原版,又如何能识得德国哲学的严谨系统,而不是仅仅知道尼采只是个认为“上帝已死”的疯子那么简单。我们的时代,信息的爆炸,不乏疯狂娱乐的泡沫。至于内心,所学文化语言,确较以前为多,确可比先人离五老峰又进了一小跬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