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看鲁迅以前的文字,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桑果和夏日的流萤,在户外的大桌子上卧看无比的月色和凉意。鲁迅是浙江人,写过一些江南的山水和风俗。《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可谓经典。还有《秋夜》中那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似烦琐却大有深意,果然是大师手笔。
鲁迅的这些散文给以前枯燥的语文课增加了不少遐想。可惜我们更多时候认为鲁迅是个投匕首的斗士,如佛家的怒目金刚,这么说也许他会累,也许不会。《社戏》中提到过偷蚕豆的事情,可见青蚕豆确实是令人念想的美味,如一种乡村的印记和回归。鲁迅乡俗散文的风格是经百千事历万千回而娓娓道来,自有一种去尽辛辣回味无穷的好处。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这首词用于李清照的一生也是确切。少年时,她与赵明诚相爱热烈,她好诗词而赵明诚通金石,为天作之合。可惜后来国破家亡,留下她一人流落他乡。这份哀愁,又岂是一句“少年不识愁滋味”可以了得!
禅宗有如此说法,“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其实说的就是大乘与小乘的修行。看山水之初,只是表象,看的是美丽;有悟时开始考虑山水的本质与时间的流逝无情;悟道时,一切皆空,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份“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沧桑。
以前抄录“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展云舒”,是强说愁,又一度觉得矫情,现在觉得真有点意思。不过我倒没想过自己有笑看风云的大气象,只想回到小时候,躺在被青蚕豆秧子覆盖的田垄里,有野鸡扑楞楞从竹林里飞过来,什么也想,什么也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