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秋的季节特性
告别了炎热的夏天和潮湿的长夏,进入初秋,人能感受天高云淡,肃凉清爽,伴随着丰收的喜悦,人的心情,人的精神会明显好转,人的脚步会交替在轻盈和稳捷之中,除痢疾与肠炎病多发外,与炎热的盛夏和严酷的隆冬相比,其他季节性疾病不多。此时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和寒暖调节。秋天的肠炎(秋泄)和痢疾有时比夏季的还顽固。痢疾与肠炎症状虽相似,可本质上是两种病,患者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2.痢疾与肠炎的区别
秋天,既是痢疾的高发时,也是肠炎的常见季节。有些患者就诊时,对自己所患的是痢疾还是肠炎叙述不清,一会儿说拉痢,一会儿说泻肚,分明将痢疾与肠炎混为一谈,其实痢疾与肠炎是两种病。
急性痢疾与急性肠炎均为夏秋季的多发病,均由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寒暖失调引起,但二者的症状和性质不同,痢疾以“腹痛,下坠,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肠炎则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为特征。痢疾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肠炎则一般不传染。痢疾合并高热、抽风等神经系统症状多而肠炎合并呕吐、脱水等胃部和循环方面症状多。这两种肠道常见病在急性期容易以症状区分,如果急性期治不彻底转为慢性时往往难以通过大便性状定病。
慢性痢疾多为休息痢,就是隔一段时间拉一次痢,平时大便正常或偏稀,似有脓血但不明显。慢性肠炎就是经常大便稀,有时也有像痢疾一样的感觉,但粪便中没有脓血。当慢性痢疾与慢性肠炎难以区分时就要进行大便化验,大便化验可分别诊断慢性肠炎和慢性痢疾。
在病的程度上也有差异,一般痢疾重而肠炎轻,痢疾深而肠炎浅,痢疾合并症多而肠炎除脱水外合并症很少。由于二者为两种病,因此治法就不同,尤其是中医治疗,其选方用药痢疾与肠炎的方案完全不同。为了明确诊断,对于一些慢性肠炎和慢性痢疾医生会嘱患者去做大便常规和大便潜血化验,可有的患者嫌麻烦而拒绝化验。
如果既叙述不清自己的病情,又不遵医嘱,就会给医生诊治带来阻碍。有时病程长的痢疾或肠炎还能反映肠道其他问题,必要时患者还得接受肠镜、钡灌肠等检查。病程迁延时间很长的痢疾和肠炎通过检查,一方面可搞清是“休息痢”还是“慢性肠炎”,一方面还可发现肠道的肿瘤或溃疡,患者不可违背医嘱,以防延误诊治。
3.深秋的气候特点
转眼到了深秋,气温下降,天色黯淡,秋风飒飒,落叶飘飘。面对落了叶的枯枝、摇摇欲倒的枯草和呜呜的秋风,人就难免生出秋悲情感来,此时人要悉心调整心态,让秋悲秋愁及时休。
4.秋悲秋愁及时休
深秋,百草枯萎,花木凋零,阴多晴少,风雨频频,天地间似乎罩了一层阴凝悲谅的色彩,大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景象。常令多愁善感者触景生情而产生凄凉、垂暮之感,出现心情沉重,精神萎靡,惆怅多叹,闷闷不乐等情感反应,医学称之为“秋悲情结”。
秋悲情结是一种负性情感反应,平时心情欠佳者反应明显,尤其是中老年人,本来就怨恨岁月的流逝、生命的苦短,在“秋时凄风残雨”中伤感更重。
秋悲情结要不得,它对人心理和生理都有影响。秋悲情节伴随着寒冷气候可使人的抵抗力下降而导致旧病复发或加重。秋悲情结还可成为高血压、心脏病、肝炎、胃炎、梅核气、抑郁症、精神病、神经衰弱、痴呆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的诱发因素和加重因素。具有这种情感的人要及时从主观上寻求解脱,如通过增添乐观的情趣,加快生活的节奏,加大学习的力度,增加工作的强度等方式去保持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而忘却秋悲秋愁。也可走出户外,进行体育锻炼,同时接受阳光的沐浴。或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的娱乐活动,或多与外界交流,以分散消极情绪。或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让心情舒畅,情怀振奋。或登高远眺,饱览深秋大自然的深沉和富有。
人的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与情感密切相关,对秋天的审视也一样。初秋,深秋,秋好,秋坏,不同的心态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境况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以为秋天成熟,秋天富足,秋天豪爽,秋天肃静,秋天喜悦,秋天深沉。有人则觉得秋天凄凉,秋天暗淡,秋天脆弱,秋天惆怅,秋天渺茫,秋天失望。
人之一生,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乃大自然季节交替之必然规律,何必以凄苦的心境去看待这种自然现象呢?人赖自然以生存,又受自然之影响,有什么好伤感的呢?人应当客观地看待自然事物的变化,理智地看待寒冷带给人的不快,天变冷了,人心情的温度可不能随之下降,秋冬过后便是百花争艳的明媚春光。望君的秋悲秋愁及时休,祝君的秋天和其他季节一样,精神不“感冒”,心理不“着凉”,生活美滋滋,事业乐陶陶。
5.秋天防肺燥
季节中肺与秋天相应,随着气温的一天天下降,秋燥会逐渐明显地反应于人体,人会感到皮肤干燥,口眼干燥,鼻腔干燥,尤其是咽喉干燥,并不时地出现刺激性干咳。
秋燥又分凉燥和温燥,初秋气温较高出现的是温燥,深秋气温较低发生的是凉燥。不论温燥、凉燥,都表现在肺所属的部位,如肺、气管、支气管、咽喉、鼻腔、皮肤和毛发方面,为了防止这些部位的干燥及由此出现的不适,初秋时,可服中药桑叶、杏仁、豆豉、贝母、栀子、沙参、生梨皮治温燥。深秋时可服中药苏叶、前胡、杏仁、陈皮、半夏、茯苓、枳壳治凉燥。肺与秋相应,秋燥主要为肺燥,肺燥的病位主要反应在喉间,喉燥会导致咳嗽经久不愈。
6.深秋护喉防咳嗽
深秋,气候渐转寒冷、干燥,空气中风沙、烟尘的污染也明显加重,极易导致咳嗽病的增多。由于各类咳嗽都要经喉而出,因此,保护好咽喉,既可减轻由肺、气管、支气管引起的咳嗽,又能防止咽喉原因引发的咳嗽。
中医有“喉为肺系“之称,认为咽喉属肺所管,咽喉与肺关系密切。当肺受风、燥、热等邪侵袭时,必将殃及咽喉而出现咽痒、咽干、咽疼和刺激性干咳之症。反之,当咽喉受到火毒、燥热的干扰时,也可伤到肺脏,出现肺部如咳嗽、痰稠、胸闷、气短、口干、口渴的症状。因此,治疗时咽喉有病常从肺脏着手治疗。祛除肺热、肺燥之咳嗽常配清热利咽的射干、牛子、桔梗、黄苓、板蓝根等药物。
深秋保护咽喉,一要防感冒,二要防上火,三要防干燥空气的刺激。深秋咳嗽,排除了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结核、哮喘、感冒和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咳嗽外,多为喉源性咳嗽。喉源性咳嗽多呈刺激性干咳,并伴喉间干、涩、疼、痒之症。深秋一些无明原因的咳嗽若缠绵难愈多因内火、外燥、外寒互凝于喉间久留不去所致。咽源性咳嗽病程长,要治疗与调护相结合。为了缩短病程,在正规治疗之时要保护好咽喉,做到不近烟酒,清淡饮食,多吃水果多饮水,多吸蒸气多雾化。衣被不过厚,不睡热坑,不食辛辣之物,不忧思恼怒,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清热养阴、滋养咽喉的药物可对咽喉起到保护的作用。当咽喉得到滋润、得到清利后,咳嗽就会明显减轻或消失,达到这个效果要靠中药。轻症患者可服养阴清肺丸1~2周。重症患者可服沙参15G、麦冬10G、玉竹10G、桑叶10G、生甘草6G、花粉10G、芦根20G、葛根10G、当归10G、生地15G、乌梅10G、黄芩10G,每天水煎服1付,连服3~6天,可对阴虚火旺的咽喉起到良好的保护和滋养作用。
7.秋季预防乙脑
秋天是乙脑最易流行的季节。乙脑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简称,是病毒性脑炎中病情最重、预后极差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后遗症多。其病原体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乙脑病毒是虫媒病毒,通过蚊虫传入人体。蚊体可携带乙脑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蚊子不仅是传播媒介,还可能是病毒的长期宿主。乙脑有明显的发病季节,7~9月份为乙脑的主要发病季节。
乙脑病毒可侵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以大脑、中脑、丘脑的病变较重,其次是小脑皮质、延髓和桥脑,脊髓的病变较轻。乙脑的潜伏期为10~14天。乙脑症状的轻重与发病的先后有关。在乙脑流行的3个月中,初期和末期的患者症状较轻,预后也较好。在流行高峰期发生的病症症状重,预后差。
乙脑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在夏秋季流行。病情轻重程度差异大,与病毒致病力强弱,神经系统受累部位,患儿的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轻型:体温不超过39℃,出现轻度嗜睡,头痛,呕吐,神志清楚,无抽搐及呼吸困难,无颅压增高表现,无脑膜刺激征,无后遗症。普通型:发热到39~40℃。有头痛呕吐之颅压增高表现,有嗜睡、半昏迷、抽搐症状,脑膜刺激征明显,一般无后遗症,有些患儿在恢复期仍有轻度神经和精神症状。重型:持续高烧40℃以上,昏迷、抽搐、肢体僵直,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明显,并有呼吸困难和缺氧表现,多数病例有后遗症。极重型:持续高热,持续或反复惊厥,深度昏迷,四肢僵直,呼吸衰弱,死亡率高,常有后遗症。
预防乙脑,要消灭蚊虫,在乙脑流行期间接种乙脑预防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