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子关系不是猫和老鼠的关系
作为一个具有时代感的父亲、母亲,应该能够蹲下身来,以童心看孩子,因为孩子们喜欢采用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父母要善于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能放松地讲出心里所有的喜悦和困惑、恐惧、失望,鼓励他说出自己所有的想法,甚至包括对你的不满。这会帮助他把你当成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如果在家里父子或母子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猫和老鼠的关系,对话便常常以“训示”和“告诫”的形态出现,这会使孩子对尊重与平等的理解产生困惑。
随着孩子的长大,如果他们感到说出实话总不能得到理解,就会很容易地走到危险的道路上去。打骂只能使孩子变成一个懦夫,变成一个无能的人。当然,放纵孩子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但起码能让孩子自由自在。打骂却不一样,它能毁掉孩子。
2.不要把孩子斥之为“胆小鬼”
当孩子感觉到了客观上实际存在的威胁、压力,当孩子无力应对时,会产生害怕心理。一般是幼儿园大班孩子往往有这种心理,如迟到了不敢进幼儿园,受大孩子威胁后不敢出门,怕危险而不敢过马路等。
这种害怕心理光靠讲道理是难以消除的,应该教给孩子克服那些威胁、压力的方法,如动作要快,以免迟到,或处理好与其他孩子的关系,友好相处,消除大孩子对他的威胁等。对于确实危险的事情或孩子难以适应的突然惊吓等,应给予保护,如带孩子过马路要注意红绿灯,雷雨交加时和孩子待在一起,向他们讲些科学道理等。
当孩子害怕时,许多家长喜欢空洞的说教。例如,“不要害怕”,“和妈妈在一起什么也不怕”。这些做法只会加深孩子的害怕心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大人也不要把孩子斥之为“胆小鬼”,这种斥责不但不能使孩子变得勇敢,反而会使其产生自卑感。
3.孩子胆小、自私的表现来自何方
那天,我从外面回来,路过李老师的家门口。我看见他正在训斥他的儿子:“你是怎么搞的,刚刚买来的足球才几天就弄坏了。”“我在与其他的孩子玩的时候,足球被一颗钉子划了一下……”强强小心翼翼地回答道。“被钉子划了一下!”李老师生气地说,“跟你说过不要去和那些孩子瞎闹,你就是不听。把足球弄坏了小事,你要踢碎了人家的窗户玻璃,弄伤了人怎么办?人家会把你送到派出所去的”。这时,我看见强强难过得都要哭出来了,便走上前去。我笑着向他打招呼,“李老师,这是怎么回事?你瞧,我们的小强强多不高兴呀!”“他还不高兴?”李老师指了指手中撒了气的足球,“这个调皮的家伙把刚买的新足球弄成了这个样子。”“是吗?”我做出不在意的样子,“我看这没什么问题。一个小洞,补上了照样可以玩,孩子嘛,给他讲清道理就行了,何必那么过于严厉。”我笑着说道。“不严厉不行,否则他会变得无法无天了。”李老师说。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对小强强及他所得到的教育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小强强之所以有胆小、自私的表现,都可以归之于他父亲的态度。
4.防止幼儿产生害怕心理
害怕心理大约在出生后的第六个月发生,这是由于突然遇到强烈的刺激,心理失去平衡所发生的情绪反应。孩子年幼无知,受到恐吓就会产生害怕心理,这种情况大多是大人,尤其是家长造成的。当孩子不听话或不顺从大人意志时,许多家长为图省事或无能为力,喜欢用绘声绘色的恐吓方法使孩子就范。例如,“大老虎来了”,“警察叔叔来了”,类似这种情况的家庭是屡见不鲜的。
孩子看到父母可怕的面孔和听到阴森恐惧的语调,只知道害怕,而不知道为什么可怕,这种害怕心理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不利,而且使他们对外界产生错误认识。事实上,任何东西一经歪曲形象后都可以用来恐吓无知的孩子。
5.孩子需要得到成年人的及时帮助
现在的孩子在得到铺天盖地的爱的同时,也越来越失去了随心所欲地玩的自由。在得到大量玩具的同时,却失去了与父母拥抱、游戏和谈话的机会。在幼儿园,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有时会有一些问题发生,如受到批评,不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等,这些都是使孩子产生压力感的原因。
孩子感到压力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清楚地讲出来,因此他们有时无法得到成年人的及时帮助。所以,当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孩子会产生诸如抑郁、厌食、睡眠障碍等生理或心理问题,这些将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6.如何了解孩子的压力
当孩子面临压力时,行为方面常表现为爱打人,故意损坏东西,甚至爱说谎话。情绪上常表现为爱哭闹、不讲理,常感到害怕而纠缠着大人,睡眠不稳,从睡梦中突然惊醒。身体反应是经常持续眨眼睛、咬指甲、挖鼻孔,面部或四肢肌肉抽动等。精神反应则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爱忘事,说话含糊不着边际等。
发现孩子出现上述某些反应时,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紧张或焦虑,应静下心来,帮助孩子自然地解除压力。当与孩子交流时,认真观察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变化,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这样可能会找到一些使孩子感到压力的原因,从而帮助孩子减轻或解除压力。如果通过各种方法仍然找不到原因,干脆就把重心放到消除压力的技巧上。例如,可给孩子纸笔,让他随心所欲地画;给孩子一个故事开头,让他续编故事;让孩子提出游戏的内容和玩法,和孩子一起玩,等等。
7.孩子脾气大如何面对
婷婷是个女孩,刚满1岁,一直以来脾气都比别的宝宝大,稍有不顺心就发脾气、哭闹、尖叫,爸妈觉得她还小,好像跟她讲道理她也听不懂,只能由着她性子来,有句老话说“3岁看大”,妈妈担心照这样下去宝宝长大后脾气会很坏,像这么小的宝宝该如何引导比较好呢?
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有情绪无可厚非,发脾气、哭闹、尖叫是他发泄情绪的最有效,也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种方式。刚满1岁的孩子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父母无需跟他较劲,直接通过别的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往往就可以见效。不管多大的孩子,建议家长都应该尽量少跟他较劲,不要急躁,甚至动怒。家长情绪一起来,孩子就很难平静,就相当于在他原本就有的负面情绪上面叠加了一个恐慌的情绪。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要分清楚他因何发脾气,他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突破你的底线。如果突破底线,就要坚持原则,不能因为他哭闹就放弃原则。
8.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最常见的原因可能是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如果有这种情况,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比如,做了小饼干,有了水果或其他小食品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其次,打是排除的意思。有时孩子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例如,他拿个小碗,再用土来玩做饭游戏。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家长发现这种情况应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教他用语言来向别人表达思想。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
如果家长有打人的行为,即便是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孩子也可能会把所得到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如有这种情况,家长要反思自己的这种行为,并应即时改正。
无论怎样,爸爸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在纠正孩子错误时一定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一时行为不对,不能就说他是个坏孩子。
9.跌倒自己爬起来
跌倒了,孩子一定有能力自己爬起来,父母和周围的人应该学习耐心等待,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关爱。当孩子跌倒了,父母惊慌失措,急忙把他抱起来,孩子学会的只是依赖。从3岁开始,父母应当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独立自主,坚强刚毅。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终归有面对失败的时候。当孩子年纪还小,多数家长往往一笑置之,抢着帮孩子处理问题,认为他的能力还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等再大些,才能够胜任。聪明的家长确有着大胆而负责的主张,他们常常会让孩子做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面对失败,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只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
10.从吸吮手指看宝宝成长
通常新生儿只会双手握拳,胡乱挥舞,其大脑尚不能指挥把自己的手放入嘴中。到2~3个月时,随着大脑的发育,婴儿逐步学会用眼睛盯着自己的手看,另外便是吮吸自己的手指。
婴儿时期吮吸手指是婴儿智力发展的一个信号,是婴儿进入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协调准备阶段的标志之一。起初他们只是将整个手放到嘴里,接着是吮吸2~3个手指,最后发展到只吮吸1个手指,从笨拙地吮吸整只手发展到灵巧地吮吸某一个手指,这说明婴儿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大有提高,它为今后宝宝学会准确抓握玩具打下基础。
吸吮手指是宝宝自我安慰的需要,从出生到1岁,为儿童心理发育的口欲期。这一阶段,口腔是满足孩子各种欲望的主要途径。也可以解释为,吸吮自己的手指是一种“自慰行为”。如果口腔活动得不到满足,宝宝就会吃手进行自我安慰。很多妈妈看到宝宝吸吮手指的第一反应是阻止。其实,吸吮手指不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大的危害,吸吮手指可以视为是宝宝对爱的呼唤,他需要爸妈在他身边,他需要得到妈妈的爱抚。
如果你家有个爱吃手的宝宝,在最初几个月不要强加干涉,干脆让宝宝吃个够。满4个月以后,添加辅食时尽早给孩子一些比较硬的食物,如烤面包片等,这样既可以满足宝宝口腔活动的需求,又可以刺激牙龈。对大些的宝宝,在孩子吃手的时候不要去斥责,多和孩子在一起或是用玩具转移其注意力,逐渐减少吸吮手指的频率。
11.拿走和替代
如果你的宝宝把一件件玩具从儿童餐椅上扔下去,他真实意图只是想看看会发生什么,而不是想让你不高兴或想弄乱家里干净的地面。如果你的小家伙要抓某件危险的东西时,你肯定也不会无动于衷。在这种情况下,先把危险物品拿走或把宝宝带离,然后给他一个安全、不太脏、破坏性小的替代品,就让他尽情地去尝试吧。
一个8个月大的宝宝一直在抓你心爱的项链,还咬上面的珠子。你不要听之任之,也别从他手里把项链拽出来。相反,解开项链,放在一边,简单地告诉宝宝珠宝不是用来咬的。然后给宝宝一个牙胶环或其他可咀嚼的玩具,对他说:“这个可以咬。”要把你正在做的事情解释给宝宝听,哪怕他还太小,不能真正明白。这堂规则基础课是十分必要的,应当告诉他某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