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命
对于儿童发育的过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儿童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这是与成人不一样的。只有知道了其发育特点,才能及时地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掌控这个问题对生长发育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有多大。
母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母亲给孩子的成长提供着最原始的满足:生理满足、安全满足、爱的满足。正是这3个需要的满足成就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成长。假如这3个基本的满足出现了缺陷,孩子的成长过程就会变得艰辛和障碍。
走过人生第一年时,父母的关爱和引导非常重要,这时宝宝最信任的是父母。2~3岁时,他就会表现出自我意识和权力意识,个性差异就初步显示出来了。4岁左右的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已经相当鲜明,他们在气质、性格上表现各异,有的好动、灵敏、反应快;有的沉静、稳重、反应慢。所以,儿童生长发育的有关知识是每一位家长必须了解和掌握的。
2.生长的连续性
生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波浪式的往前运行的。这个过程有时候快些,有时候慢些,前一个阶段总会为后一个阶段奠定基础。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哪些组织发育是快的,哪些是慢的。这样我们才能在孩子不同的生长阶段有重点地去关注他,从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来关注这个孩子,而不是随着自己的兴奋点来转移目标。
儿童生长的连续性还表现在某个阶段孩子的某种技能会表现一个短暂的停歇甚至后退,比如10个月时已经独立站立,扶着大人手走上几步,到1岁时又怎么都不走了。当你明白儿童生长连续性的特点后,你就不必再担心,在停歇一段时间后,孩子必然会加倍追赶上前一段的“损失”。
3.性格的独特性
个性是指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个体意识的倾向性,以及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所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性格发展当中,开始的时候宝宝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大概到2、3岁以后才能从自我为中心到超越自我,才能适应环境,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如果想要什么东西是不能延迟的,不能等待的,立马要得到满足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可能就要发小脾气,这是在情理之中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要让宝宝学会等待,也就是说,在1岁以后合理的要求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拒绝他,即使合理的要求也可以让宝宝学会现在不可能,可能你要等一会儿。
在家庭与幼儿园这样特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自身的个性也逐渐系统化,具备了比较稳定的情绪反应体系。比如,生活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儿童经常体验到愉快、轻松的情绪,他对别人的关心也会报以信任的态度。而生活在缺乏爱心的环境里,而且经常受到斥责的儿童,常常会消极对待他人的关怀。经常受老师赞扬的儿童,自信心会很强,而不受老师重视的儿童常会表现出自卑的倾向。这种情绪反应固定下来以后,就会成为儿童的个性特征。
4.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处于萌芽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例如,你要求孩子看一会儿小画书,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们玩一下,你不能发脾气:“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看一会儿书呀。”这样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5.婴幼儿的积极情绪
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喜悦、愉快的情绪能明显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反之,恐惧、悲伤等情绪会危害其身体健康。在现实生活中,因情绪变化而影响幼儿求知欲及智力发展的情况屡见不鲜。
幼儿时期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开始时期。情绪经常处在良好状态的幼儿,对成人的各种指示一般都乐于接受,这样就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形成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独立活动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有生理和社会心理的种种需求,有些需求如果是合理的,也是成人力所能及的,就应当给予满足,这样可使幼儿的情绪稳定和愉快。家长和教师要有意识地以愉快、喜悦的情绪去感染他们。
6.建立规律性的生活节奏
孩子渐渐脱离哺乳期,大人还是需要随孩子成长而调整、稳固孩子的作息。在一个新的生活节奏形成过程中,需要不断重复,尽量不要随意打乱。在此节奏中,饮食和睡眠是最为重要的。一定要在该吃饭的时间吃饭,该睡觉的时间睡觉。
有的孩子对于某些事情特别固执,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或者表现为非常不听话,或者对于某种食物、某个玩具产生强烈的控制欲时,其原因往往是每天摸不到头绪的无规律可言的生活造成的。
如果大人希望孩子可以情绪稳定地长大,那么一定要在家庭生活中非常注重孩子生活的规律性或称作节奏,如早餐后去楼下小公园散步,散步之后回家有个小点心,然后讲故事,小睡等,所有的事物都在它正确的位子上,这样的生活会让他多么的安心。孩子是通过每日的规律生活来建立他对这个世界的初步了解的。因此,家长建立一个有节奏的生活规律对于年幼期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7.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
儿童在各年龄阶段,多表现与年龄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规律,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儿童应具有与多数同龄人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
新生儿在出生后1个月只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获得满足与舒适感后的愉快情绪,另一种是饥饿、寒冷、尿布潮湿等所引起的不愉快情绪。3个月的新生儿即可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恐、烦闷等情绪反应。6个月以后的宝宝已经有了初步的幽默感,他开始主动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和表情,以此来获得父母的注意。
婴幼儿时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良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和大小便习惯,言语障碍,负性情感如畏怯、恐惧、分离焦虑,以及某些不良的行为问题,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等。
较大儿童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性格问题,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其中部分孩子属于学习能力障碍。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
8.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种能力的获得都有一个最佳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可以轻松地获得各种能力,所以称这个阶段为敏感期或叫关键期。在关键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错过了这个时期,则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导致儿童的发展比较缓慢。所以在关键期里要给孩子创造适宜发展各种能力的环境。
9.关键期的教养重点
从宝宝一降生,就要为他提供符合大脑发育特点的各种刺激,比如创造色彩丰富的养育环境,提供不同功能的玩具,经常带宝宝去户外活动,让宝宝多听音乐、儿歌、故事等。到宝宝稍大些,就可以带他去听音乐会,看画展、歌舞、体育比赛等,让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注入宝宝的大脑。
为宝宝提供更多玩耍的机会,通过玩耍,宝宝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宝宝玩耍时,父母可以适时给予一些诱导或提示,启发他的创造性思维。适时为宝宝提供相应的训练机会,掌握宝宝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及时提供训练机会,就会促进宝宝各项能力的发展。
10.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当儿童在生理和活动能力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的时候,由于心理发展跟不上这种变化,导致其内心发生冲突,进而引发混乱。处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在行为方式、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个时期就称之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6岁之前,宝宝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1.转折期的教养重点
对于1岁内宝宝,父母要主动地训练宝宝的注意力、语言、动作协调等能力。给宝宝创造条件练习翻身、爬行、行走等技能。耐心地对待处在转折期的宝宝,时刻准备提供有效的帮助。
3岁儿童已经学会说话,急于要把头脑中存储的许多认识表达出来,但是口语表达能力还很有限,无法流利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出现愿望和能力之间的矛盾,造成情绪上的强烈不安。此时,父母千万不要急于改变宝宝,给他提出过高的要求,而要鼓励宝宝慢慢讲话,并借助肢体动作来辅助语言。
6岁左右的宝宝关键要在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避免在这个阶段养成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或不爱写作业,粗心大意,以及胆小、爱哭、发脾气等不良性格,把教养重点放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