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绪下、不同的年纪,对时间可能会保持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之间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例如你有时认为“日月如梭”,有时则认为“时间像蜗牛一样地爬行”,甚至有时更认为“时间处于静止状态”。再如当你需要料理的事情太多时,你总是感到“时间实在太少了”。但是当你无所事事时,你又感到“不知如何打发时间”。
视时间为你的主宰,将一切责任交托在时间手中。对你来说,它被当做一种信念。你深信“这只是时间问题”、“岁月不饶人”,“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这一类的说法。在你心目中,时间犹如驾驶员,而他们则好像乘客!视时间为主宰的你,有一个主要行为特征,便是重形式而不重实质。尽管你有时需要更多的休息,但你每天总是在同一时间起床;尽管你有时在那个时间并不感到饥饿,但是你一天总是在同一时间进餐。你总是恪守固定的时间办事而不愿稍作变动。例如你在下班时,虽然次一班6:30分的班车不愁没有座位,但是,你总是赶6:10分那趟拥挤不堪的班车。有些你总是以时间为行为准则而忽视其他一切。例如:长途电话通话时间一超过三分钟,则令你感到极度不安,然增加的通话时间可以节省几天的旅途奔波。视时间为主宰的你,虽然重形式而不重实质,但这并不意味你一定喜爱形式。你有时也会违背形式的要求,但你不敢公然违背,而只是以“自欺欺人”的方式逃避。视时间为主宰的你并不面临“选择”的困扰,你生活得颇为潇洒,因为你只需听从时间的指挥而无需费脑筋。你最大的缺点在于无条件地向时间屈服,以致不能善用时间,发掘生命过程中无穷的机会更无从谈起。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是非常珍惜时间的。他一生勤奋,争分夺秒地创作和思考,写了大量诗作与小说。他儿子也十分喜欢诗歌。有一次,在客厅里,他看到儿子捧着一本纪念册陶醉地念着,就走过去问:“儿子,有什么好诗?能和爸爸分享吗?”儿子想了一下,没有拒绝。歌德一看,原来是儿子不知从哪儿摘抄了别人写的一段诗:人生在这里有两分半钟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恋爱,因为在爱的这半分钟后他死去了。
整首诗弥漫的是一种颓唐、迷惘的情绪。
歌德眉头不觉一紧。年轻人啊,为什么会这样玩世不恭地对待人生呢?正想着,儿子得意地问到:“爸爸,怎么样?说得很有道理吧?而且,您看这用词,多简练,多精确啊!好诗!好诗!”歌德听罢,说道:“给我拿回房间好好琢磨琢磨好吗?”儿子以为父亲深深喜欢上这首诗了呢,小手一挥,爽快地说:“当然可以!”
回到房间后,歌德不禁忧心忡忡,儿子受这种人生观的影响,长久下去,岂不堕落?不行!我也来写一首诗奉劝儿子!他思索了一会,摊开儿子的纪念册,提笔写道:一分钟有六十秒钟,一天就超过了一千。小儿子,要知道这个道理,人生够有多少贡献。
他把自己的诗拿给儿子看,他跟儿子低声讲解:这两首诗,是两种计算时间的标准,反映了两个人对时间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把一生只当作两分半钟的人,实际上是游戏人生,只能一辈子碌碌无为,浪费宝贵的时光,等到老去的时候,除了徒然后悔,还能拥有什么呢?而用每一分钟的时间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踏踏实实地去学习、去思考、去工作,将会拥有丰富的时间,比那些用年月日来计算时间的人,能做出更多有实际意义的事,更何况那些把长长的一生看作只有两分半钟的人呢?
歌德自己就是这样一个珍惜时间、勤奋上进的人。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我的产业是多么美,多么广,多么宽!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地是时间!
歌德,这位伟大的诗人用自己的诗歌教导儿子,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对儿子的教导。直到将近84岁那年,在临死前,他还伏在桌子上写作。
视时间为你的敌人的行为特征为:重效率而不重效能,经常将时间当做超越与打击的对象。设定难以完成的时限,以便“打破记录”“刷新纪录”。例如你开车上班,喜欢寻找捷径,以便创造记录;对你来说,节省下来的一点时间好像能积蓄下来似的。在任何约定时间的场合,因早到而感到“胜利”、因迟到而感到“沮丧”。这种“胜利”或“沮丧”的感觉,是针对时间的早晚而产生,并非针对时间的早晚所导致的后果而产生的。例如你开会总是早到,然后等候其他与会者的来临。当你因约会迟到一、两分钟而感到沮丧,你却是因自已与时间打输了一场仗而感到沮丧。时间为敌人的你一个最大的长处,便是洋溢着突破障碍的霓争精神。但与时间竞赛的人,是终究注定要失败的。当你的心理经常处于竞争状态,你将难以充分体会经验、成就。你也将难以生活在现在,因为你的心始终摆在了下一场,把自己搞得紧紧张张的,这对你的生活是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