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存在着不成熟性、不稳定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等特征,而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决定了创业期企业的风险要远大于一般企业。创业企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创业型企业在融资需求上也有别于其他企业。
一、融资的概念及分类
融资,是指资金的融通。狭义的融资,主要是指资金的融入,也就是通常意义的资金来源,具体是指通过一定的渠道、采用一定的方法、以一定的经济利益付出为代价,从资金持有者手中筹集资金,组织对资金使用者的资金供应,满足资金使用者在经济活动中对资金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
企业融资,是社会融资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企业未来经营策略与发展需要,经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通过一定的渠道,采用一定的方式,利用内部积累或向企业的投资者及债权人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
从融资主体角度,可对企业融资方式作4类划分:根据融资主体的积累与投资转化的关系分为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根据资金供求双方的交易选择方式(是否通过金融中介)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根据金融工具的法律性质,可分为权益性资本融资和债务融资;根据所筹资金的使用期限划分为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
(一)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
所谓企业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不断将通过生产经营活动积累的资金(企业的自我积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是企业长期融资的一个重要来源。具体包括3种形式:资本金(除股本)、折旧基金转化为重置投资和留存收益转化为新增投资。内源融资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及与此有关的激励问题,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融资成本,也可以增强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因此,内源融资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内源融资能力及其增长,会受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规模和未来收益预期等方面的制约。
现实中的资金供求矛盾总是存在的,并推动着外源融资的发展。外源融资的发展,可以提高全社会对资金的运作和利用能力,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因此,任何企业都有一个确定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合理比例问题。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从外部融入资金用于投资,包括来自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企业间的商业信用、通过公开市场或私人市场发行股票、债券和票据等。外源融资要靠企业外部的机构或个人获得资金。它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等特点。
(二)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企业作为资金需求者向资金供给者直接融资的方式,一般是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间接融资,则是企业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向资金供给者融通资金的方式,一般是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等。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有无中介机构,关键是要看中介机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直接融资中,通常也有中介机构的介入,但中介机构的作用仅仅是沟通并收取佣金,它本身不是一个资金供给或需求主体,不发行金融凭证。而在间接融资中,中介机构本身就是一个资金供给或需求主体,需要发行金融凭证,并将资金从最终供给者手中引到最终需求者手中。直接融资通常是指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实际上“政府拨款”、“占用其他企业的资金”、“民间借贷”和“内部集资”等都属于直接融资范畴;间接融资除了向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外,“融资租赁”、“票据融资”等也是重要的间接融资方式。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村官创业不可能采取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的融资方式,但是可以采用政府扶持资金、民间借贷、创业人集资等直接融资方式。
(三)债务融资与权益融资
债务融资是以利用发行债券、银行借贷方式向企业的债权人取得资金的方式。从企业融资的渠道看,债务融资可以分为直接债务融资(企业直接发行债券、票据等)与间接债务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中介获得的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一般可以采用间接债务融资方式。
权益融资又称股权融资,所有权融资,是指企业采用自己出资、政府有关部门投资、吸收直接投资、与其他企业合资、吸引投资基金以及公开向社会募集发行股票等方式,通过出让企业的股权来为企业融得资金的经济活动。在股权融资中,投资者以资金换取公司的股权后,使企业股东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变化,股东的权利和义务也将进行重新调整,企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随之相应地改变。在农村创业可以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即由创业者(包括村官和农民)投资入股来解决资金问题。
(四)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
长期资金是指企业可长期使用的资金,通常把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的资金称为长期资金。企业的长期资金包括:各种权益资金、长期借款、发行公司债券及融资租赁取得的资金。主要投资于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营规模扩大和固定资产更新等投资项目所需的长期资产上,如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及长期占用的流动资产等。
短期资金一般是指使用期限在1年以内的资金,或者在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内使用的资金。短期资金主要通过商业信用和短期银行借款的形式取得。主要投资于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
(五)融资风险与融资成本
融资风险是指企业负债后因资本收益率变化和借款不确定性而产生利益损失的可能性。严格地说,它是因企业使用债务而产生的由股东(或企业资本投入者)承担的附加风险。实际上,这种附加风险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二是由于借债而可能导致企业股东的利益遭受损失的风险。融资风险因企业融资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融资成本指企业为筹措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包括筹措成本和使用成本。从资金使用者方面看,它是融资者为获得资本所必须支付的最低价格;而从资金所有者方面看,它是资金所有者提供资本时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
企业的目标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一定的风险约束下,寻求融资成本最小化的融资结构、资本结构,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创业融资的定义及本质
(一)创业融资的定义
创业融资是指在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创业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筹措和运用资金的活动。创业融资研究的是创业企业的融资行为,具体包括在一定的融资风险下,如何获得资金,同时使得融资成本最小,而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创业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体现为创业融资能力,即在现有条件下,创业企业能够取得的资金规模的最大额度。换言之,外界愿意提供的额度越高,表明该创业企业的融资能力越强。
一般情况下,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信用记录、盈利记录、可供抵押的资产规模以及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等。资金提供者根据企业融资能力的大小确定其可以提供的信用额度。但是,对创业企业而言,尤其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其信用记录、盈利记录尚不可得;特别是一些创业企业由于所处行业的特点,固定资产规模很小,因此对创业企业的融资能力的评价标准不能等同于传统大型企业的常规指标,必须做出一些修正。
(二)创业融资过程的本质
创业融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过程,其形式体现为资金供求的匹配。企业融资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各成长阶段,企业的性质及其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存在着较大差异,对资本的需求表现出不同的规模、结构、风险和成本特征,也就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
创业企业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其在融资过程中与传统企业的不尽相同之处。由于创业企业多数是处于发育成长早期的新生企业,与规模较大的和发育较成熟的企业相比,存在客观上的信息不对称和主观上的知识积累不足,处于相对劣势,主要体现在创立时间短,规模小,信息拥有量少,信用记录缺失。低信息透明度必然会带来投资决策和管理上较大的盲目性;信用记录的缺失与地位规模的弱小导致了创业企业在融资市场资本与信贷的“双缺口”。
创业企业成长的高度不确定性影响到投资者提供资金的意愿、给予信用的愿望以及管理者的决策;还会影响投资的时机选择,投资者会在创业企业创立阶段就注入全部资本还是应分阶段注入资本之间做出选择。同时,作为资金需求方的创业企业与资金供给方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产生“道德风险”,使得资金供给方往往需要更严格的监控机制以掌控其贷出资金的运用情况。但由于监控成本较高,在加工处理信息方面也会遇到困难,因而限制了信息的有用性,也限制了其向创业企业,哪怕是一些拥有较大可行性和较高报酬率的投资项目的创业企业借出资金。
总体来讲,创业企业与大企业在融资问题上由于它们与资金供给方之间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其融资方式的差异。因此,解决创业融资问题的实质就是要找到适用于创业企业融资需求特征并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融资方式或手段,以提高创业企业融资能力。创业企业在融资需求上也有别于其他企业。
1.融资市场化 企业创业初期,自我积累的资金有限,不可能满足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需求,必须从外部市场进行广泛的融资。
2.融资多元化 为了满足技术创新的融资需求,创业企业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
3.融资组合化 创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产生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这种风险的初始值最大,随着技术创新各阶段的依次顺利发展而逐渐减少。在一个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创新过程的初期和中前期,中后期的风险逐步减少。根据技术创新风险收益的阶段性特征,创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当实施有效的组合,合理、有效的融资组合不但能够分散、转移风险,而且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债务负担。
4.融资社会化 融资社会化是指创业企业的融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由此可见,无论是创业企业处于开创、成长、成熟的哪个阶段,创业融资都是创业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要想使创业企业存活并且发展起来,就必然要解决好创业企业的融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