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2000000016

第16章 大唐盛衰(1)

唐朝(618~907)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王朝。隋朝太原留守李渊乘隋末农民起义之机起兵,建立唐朝,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后,统一了全国。

李世民即位后,基本上沿袭了隋的国家法制,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推行经过修订的府兵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和户籍法,重视用人纳谏,使唐王朝经济迅速恢复,军事力量日渐强大,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稳定局面。在唐太宗、武则天以及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百年间,唐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举修水利工程,唐朝农业出现了极其繁荣的局面。

唐朝的疆城空前辽阔,东至大海,南抵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喀什湖,东北达黑龙江北外兴安岭。唐太宗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武则天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分别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凰米尔高原、巴尔喀什湖以西等广大地区。

唐代手工业生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手工艺品日益精巧,生产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著名的“唐三彩”、百鸟羽毛裙是陶瓷业和丝织业的出色产品。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都会和城市车水马龙、繁华似锦,都城长安人口超过百万,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的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

唐朝实行了对外友好开放的政策,使唐朝和亚、非地区的许多国家保持着广泛和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僧人玄奘曾前往印度取经,促进中印两国文化交流。

唐代文化科技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天文学家一行,地理学家贾耽,药物学家孙思邈,史学家刘知几、杜佑,哲学家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画家阎立本、吴道子,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大批著名人物。唐代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风格流派之多样是前代无法比拟的。雕版印刷的发明是唐代重大技术成就之一。

唐高祖称帝

李渊率兵攻入长安后,觉得自己当皇帝的时机还不太成熟,便按从前曾说过的拥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他封自己为唐王、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等要职。杨侑只有13岁,所以,实际权力掌握在李渊手中。

李渊有了权,进行了必要的封赏,然后开始报仇了。左翊卫将军阴世师和京兆郡丞骨仪曾经派人掘了李家祖坟,烧了李氏宗庙,此时李渊找了个理由把他俩杀了。然后又准备杀马邑郡丞李靖,因为两人过去有私仇。李靖是当年名将韩擒虎的外甥,很有些名气,李世民便向父亲李渊求情,免除一死,收罗到自己手下,这位李靖以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李渊颁布了《约法十二条》,废除隋朝一些不合理的法律,长安百姓民心稳定,附近郡县官员都来投奔。

隋炀帝杨广整天沉湎于酒色之中,根本不理朝政,于大业十二年来到江都,在江都设了一百多个宫室,每宫住着成群美女。杨广带着肖皇后和嫔妃们轮流到各宫去玩,并且大摆酒宴,每天换一个宫,每次宴会有上千名姬妃参加。

杨广为了自己整天吃喝玩乐,把朝政大事交给虞世基管理。这时国家已经很混乱,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都处于危险之中,坏消息天天传到朝中,但虞世基对杨广报喜不报忧,杨广整天被蒙在鼓里。时间久了,杨广听到一些风声,似乎预感到隋朝江山不稳,夜间观星相,预测吉凶,越看越不妙,一次竟突然对肖皇后说:“我的脑袋长得很好,不知以后谁能把它砍掉!”皇后闻听此言吓了一跳,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贵贱苦乐的滋味都应尝一尝。”杨广嘴上如此说,实际还是怕有人砍他的头的,他不去想如何平定中原混乱局势,却想再往南走,迁都至丹阳(今南京),并派人修建丹阳宫。

随着杨广来到江都一年多,禁卫军思乡情切,想尽快回家探望北方的亲人眷属。但是,杨广不仅不打算回关中,反而要南下丹阳,所以,都心怀不满。一位叫窦贤的将领率众人潜逃,结果被杨广派兵捉回,全部杀死。事件发生以后,另外几个禁军将领司马德戡、元礼、裴虔通等在一起密谋,一致认为,与其等死不如谋反,将暴君杨广杀死。

这天,司马德戡在禁军中间散布说,皇帝得知大家都想回关中,非常恼怒,备下了毒酒,准备以犒赏禁军的名义,将大家全部毒死。此言一出,迅速传开,都想造反。司马德戡带头起事,几万禁军积极响应,包围了皇宫。有人在东城放火,杨广在宫内发现火光,听到声音,问值班的元礼、裴虔通发生了什么事?两人齐答:草坊起火。不一会儿,元礼打开宫门,禁军冲进皇宫,宇文化及捉住杨广,押到前殿,司马德戡和裴虔通各拿一把大刀,站在杨广身旁。

杨广从来没见过这种阵势,战战兢兢地问:“你……你们要做什么……我有何罪?”禁军郎将马文举代表大家列举了杨广的种种罪行:违弃亲庙、到处巡游、骚扰百姓、骄奢淫逸、草菅人命、频繁对外征讨,无数兵丁百姓死亡,民穷国贫,盗贼四起,还要迁都丹阳……杨广觉得马文举说的句句是实话,叹了口气说:“我是对不起百姓……”杨广12岁的儿子杨杲,在杨广身边大哭,裴虔通挥手一刀,将他杀死,杨广吓得脸色惨白,说:“天子不能用锋刃,拿毒酒来吧!”但是,将领们不同意,杨广无奈,解下身上的丝带,交给马文举。两位将领在杨广的脖颈上缠了几圈,然后用力一拽,这个杀父害兄的皇帝,只挣扎几下,便结束了罪恶的一生。至此,杨广共在位14年。

李渊在长安听到杨广被杀的消息,似乎有些难过,并且流了泪,他们是表兄弟。实际上,把杨广赶下皇帝宝座,也正是李渊的打算,没料到禁军将领们替他除掉了这个绊脚石。为了避免夺位的嫌疑,他便暗示部下逼杨侑自己提出让位的建议,而李渊则假意再三推辞,实际上逼使小皇帝杨侑禅位。

38年前,杨侑的祖父杨坚篡周,逼着小皇帝宇文阐禅位;38年后,李渊又逼使杨坚的孙子让位,历史重大事件,有时相似得惊人。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李渊称帝登基,国号为唐,改年号为武德,李渊为唐高祖。从此,开始了盛唐历史。

唐高祖称帝后,便打出唐朝的旗号,决心和各个敌对的集团争夺天下,实现统一的大业。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了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的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屁送礼,讨她们的欣喜而李世民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位,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表面上,兄弟三人还很和睦,可背后,李建成时时想除掉李世民。有一回,李渊外出狩猎,由三个儿子陪同,李建成有一匹烈马,虽然跑得快,却有个致命的弱点:前腿软,在奔跑当中会突然跌倒,李建成让李世民骑着这匹马追猎。李世民不知这匹马的毛病,骑上马追赶一只鹿。这马速度超群,比鹿还快。眼看就要追上鹿时,蓦地马失前蹄,李世民猝不及防,从马背上翻下,说时迟,那时快,李世民一个前空翻,稳稳站在地上!

李世民是聪明人,马上明白大哥要用这匹马来暗害他。但是,李世民不在乎,因为,这几年东征北讨,他多数时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练就了一套骑马的本领。所以,他又翻身上马,继续奔跑。连续掉了三次,没碰破一点皮!李世民把马交还给李建成的侍卫,对站在一边的宇文士及说:“想用马暗害我,可惜生死有命,枉费心机!”

李世民有意让李建成听到这句话,以起到警告的作用,然而,李建成却这将这句话篡改成:“李世民有天子命,将来要当皇帝,不能随便就死了”,让尹德妃和张婕妤在李渊面前吹风。李渊一听,很生气地对李世民说:“你想做天子,我还没死呢,也太着急了吧!”李世民一听,也不辩解,摘下王冠,让父皇派人调查,如真说过此话,甘愿受死。

李渊还要训斥李世民,中书令封德彝急忙进来,说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联合起来,进攻州(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李渊吃了一惊,想一想,还得二儿子李世民率兵去打突厥。于是给李世民戴上王冠,让他以国家为重,带上李元吉去讨伐突厥。

李世民一行来到州,与突厥对阵。李世民决定只带百名骑兵出阵与突厥数万大军对话,让李元吉一同去,李元吉不敢去。李世民来到突厥阵前,与突利可汗对话。他胸有成竹,因为了解两位可汗的情况,也知道他们之间存在矛盾,所以,据理阐明利害,认为以和为贵,句句话说到突利可汗的心里,加上逢连雨天,不宜交战,突利可汗便让叔叔思摩到唐营议和,并表示愿同李世民结为兄弟,于是,突利可汗撤兵而回。

颉利可汗见突利可汗收兵,觉得自己力量太弱,打也赢不了,也只好退兵。州退敌兵,李世民不伤一兵一卒,不用一矢一刀,仅凭一番话,就达到目的,其智其勇,非一般人能比,使朝廷上下的人无不为之叹服!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的一天,李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喝酒,几杯酒下肚,李世民突然肚子剧痛,回到自己住的西宫以后,吐起了血。御医给他服了药,才渐渐好了。

李渊得到消息,猜想是大儿对二儿下了毒手。尽管如此,仍然不忍心废掉太子,又不想让二儿再受伤害,想了一个他自认为两全其美的办法:派李世民去洛阳,管理陕州以东的州郡。李世民觉得这样也不错,就答应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紧张,认为让李世民去洛阳是放虎归山,便找一些大臣向皇帝上书,说李世民去洛阳不会回来,有分裂国家的危险。李渊一听觉得有理,便再次出尔反尔。

李建成、李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拉拢李世民手下的亲信将领。首先看好尉迟敬德,李建成派心腹送给敬德一车金银珠宝,说明来意,尉迟敬德拒收金银,送走来使,便向李世民报告了。李世民说:“将军从今以后要处处留神,他们不会饶过你的!”果然,当天晚上就有刺客来到尉迟敬德住处,但见房门大开,知有防备,吓得没敢进屋就跑了。

暗的不行,就来明的,李建成在皇帝面前诬告尉迟敬德,将他关进监狱,准备杀害,李世民在父皇面前慷慨陈词,历数尉迟敬德的功劳,李渊只好把他放了。

李建成想扫除李世民及其亲信,达到他的目的,各种手段一齐使用。收买这一招失灵后,并不气馁,又向皇帝密告李世民的天策府谋士房玄龄、杜如晦行为不轨,应将他们逐出天策府;派李世民部下大将程咬金去康州(今广东省德庆)任刺史。程咬金虽是武将,却也粗中有细,看出问题,他对李世民说:“我至死不去康州,要保护大王。大王的羽翼一旦除尽,就该谋害大王了,请大王尽早决断!”

李世民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召集天策府文官武将商讨对策。这时,边境传来消息,突厥又来入侵,李建成荐举李元吉率兵出征,并将李世民部下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大将一齐杀掉。李世民将此事告诉李渊,李渊要第二天亲自审问,让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等人同时参加。

李世民一次次的忍让,达到了极限。现在不仅是个人生死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唐朝江山将来落在谁手、向何处发展的大问题,他决定狠下心来反击了。当天深夜,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将士埋伏在玄武门下。天刚蒙蒙亮,李建成和李元吉骑着马进宫,觉得四周情形与往日不同,李建成回马要走,李世民从墙后出来召呼他。李元吉做贼心虚,想先下手为强,摘弓搭箭,射李世民射去。不知是他心慌力弱,还是神灵保佑李世民,李元吉连发三箭,箭箭射空。

李世民不再迟疑,对准李元吉拉满了弓,李建成见状高喊:“四弟小心……”话未说完,李世民射出的狼牙箭直奔他而来,李建成猝不及防,咽喉中箭,从马上掉下身亡。与此同时,喊声四起,尉迟敬德率领70名骑兵如从天降。李元吉催马便跑,尉迟敬德张弓一箭,射中他后心,当场毙命。

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事变。李渊知道消息,也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形下,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了。

魏征是李建成所在东宫的官员,经常给李建成出谋划策,此时被抓到李世民面前,将领们准备让李世民审问完后杀掉。魏征在李世民面前,大义凛然,无所畏惧。李世民佩服他的胆略和才能,没有杀他,而且还让他在东宫做官;对前东宫和李元吉齐王府的官员都不追问,使这些官员感激涕零。

此时唐朝大权已掌握在新太子李世民手中。李渊于当年八月,主动传位给李世民,李世民推辞不过,只好同意,于是,在东宫显德殿举行交接仪式之后,李世民即位当了皇帝,即唐太宗。李渊被尊为太上皇。

李世民是年28岁,改元贞观,第二年为贞观元年。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魏征直言进谏

公元626年,即“玄武门之变”那一年,李渊主动传位给李世民,自己当了太上皇。李世民当上皇帝,即唐太宗,改元贞观,次年为贞观元年。从此,唐朝开始了兴旺发达的历史。

唐太宗虽然出身于大贵族家庭,但是他亲自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亲眼看到强大的隋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经过。他总结隋亡的原因是因为隋炀帝荒淫无度,违背君道。所以,他当了皇帝,总是不忘隋朝灭亡的教训。这些教训,他都铭刻于心。他经常对他的儿子说:“一个皇帝,要是按正道办事,百姓就拥护他;如果他不行正道,百姓就推翻他,这实在可怕!”他又说:“百姓好比水,皇帝好比是船。水能载船,也能翻船。”

建国之初,唐太宗就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治理国政。古时候,把统治者听取不同意见,判断是非,然后采纳正确的意见,叫做“纳谏”。唐太宗很注意纳谏。有一次,他问大臣魏征,君王怎样才能“明”,怎样才是“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非常赞成这个见解。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贞观二年,一个叫李百药的大臣对唐太宗说:“以前虽然释放过宫女,但宫中无用的宫女仍然很多。宫里阴气太盛,也会招致天灾。”唐太宗接受了李百药的建议,下令释放宫女,前后放出3000多人。

公元626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扣住不发。派人把魏征叫来,训斥道:“那些个头高大的男子,自己说不到18岁,其实可能是故意隐瞒年龄,逃避征兵。我已发布诏书,你为什么扣住?”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

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有道理,可还是不服气。魏征接着说:“陛下的诏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征召18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18岁的男子也得应征,这能算讲信用吗?”唐太宗吃惊地问:“我什么时候不讲信用?”魏征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曾经下诏:拖欠官府东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们照样催收,这是不是说话不算数?陛下一向说要以诚信待人,为什么征兵的时候怀疑百姓作假?无缘无故怀疑人,这能算讲信用吗?”魏征的一席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于是,唐太宗又重新下了道诏书,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这以后,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征了。

贞观四年,唐太宗准备到洛阳巡游,于是下令修洛阳乾元殿。大臣张玄素上书反对,他说:“因巡游东部,先修宫室,这不是当前的急务。关中是全国的要地,应千方百计设法使其保持稳定。当年平定王世充时,凡隋朝宏大奢侈的宫殿都拆毁了,取得了人民的拥护。现在还不到10年,又建豪华的宫殿,为什么以前的坏事,又去学它呢?”唐太宗接受了张玄素的建议,说:“这是我考虑的不周。既然如此,就停建吧!”

唐太宗还鼓励各级官吏有什么说什么,不要因为怕得罪皇帝而隐瞒真相。有一次,他询问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自古以来撰修国史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这是为什么呢?”房玄龄回答说:“一个正直的史官,他撰写的国史一定会如实地记下君主的功过。君主看到里面记载着自己的过错,一定会发怒,所以国史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唐太宗说:“有什么写什么,怎么会得罪君主呢?我很想看看国史上怎样写的,把以前的错误,作为今后的鉴戒,有什么不好呢?”房玄龄把有关高祖、太宗的两部分历史材料整理好,送给唐太宗看。唐太宗看到6月4日下面记载的玄武门之变有关杀死李建成、李元吉的情形叙述得十分含糊,便把编写国史的史官叫来,细致地讲了一遍当时的情况,并说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一事不必隐讳,因为这是安定国家、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还说“史官写历史,应该去掉浮词,直书其事,这样才能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

贞观中期以后,唐朝经济更加繁荣,政治也很安定,朝廷大臣都尽力歌颂太平盛世。只有魏征不忘过去的艰苦,给唐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他在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唐太宗不仅能纳谏,并且主动采取措施引导大臣评论朝政,提出改进意见。太宗登基不久,上朝的态度十分严肃,弄得大臣们战战兢兢,很长时间没有人敢发表意见。唐太宗发现这个问题以后,主动改变作风,自己有意识找大臣交谈,摆出一副和颜悦色的面孔,以减少大臣的畏惧情绪。对敢于批评朝政的大臣,给予赏赐。

唐太宗为了给大臣创造批评朝政的条件,建立了一种制度,即允许谏官吏官参加政事堂会议。实行这种制度以后,谏官能及时了解朝政内幕,宰相不敢谎报政绩。军国大政如果有错误,谏官有权当面指责。同时,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可以及时了解皇帝和宰相的言行,然后根据第一手材料编写起居注,对于封建统治者是一种监督。

唐太宗说过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唐太宗的倡导下,大臣们都敢于直言,甚至连一个小地方官也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栎(音lì)阳县丞刘仁轨是个小小的八品官,他反对唐太宗在秋收大忙季节出去打猎,要求改在冬闲的时候进行。唐太宗不但采纳了他的意见,还提升了他的官职,表示鼓励。

公元643年,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十分悲痛,亲自为他撰写了墓碑的碑文。以后他时常怀念魏征,说:“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公元645年,也就是魏征去世的第二年,唐太宗远征高丽,劳民伤财,损失惨重。回来的时候,唐太宗想起了魏征,十分感叹地说:“假如魏征在世,他一定不会让我有这番举动的!”

正因为唐太宗能纳谏,大臣们都敢于直言进谏,所以他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作“贞观之治”。

李靖奇袭阴山

唐太宗即位初期,中原战事虽然结束,但西边边境上还很不安定。特别是******,当时势力还很强大,成为唐朝主要的威胁。太原起兵以后,唐高祖一心对付隋朝,只好靠妥协办法,维持了和******的和好关系,但******贵族仍旧不断侵扰唐朝境界,致使边疆地方不得安宁。

唐太宗即位不满一月,******的颉利可汗率领人马十多万,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水边。颉利以为唐太宗刚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进长安城见唐太宗,扬言突厥兵一百万,马上开到。唐太宗胆略过人,他不理颉利的威胁,把使者扣押起来。他先布置长安的唐军摆开阵势。接着,又亲自带了房玄龄等六名将领,骑马到渭水边的便桥,指名要颉利出来,隔河对话。

颉利听说使者被扣,已经有点吃惊;再看到太宗亲自上阵,后面唐军旌旗招展,军容整齐,不禁害怕起来。他带着突厥将领在渭水对岸,下马拜见太宗。

唐太宗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早已订立盟约,几年来也没有少给你们金帛,为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颉利被责备得无话可说,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双方在便桥上订立盟约。接着,颉利就退兵了。

从这以后,唐太宗加紧训练将士,每天召集几百名将士在殿前练习弓箭。他跟将士们说:“外敌进犯,这是常有的事,并不可怕。怕只怕边境稍为安定,人就贪图安逸,忘记战争,敌人来了就抵挡不了。从现在起,平时我做老师,教你们弓箭;战时我当将帅,带领你们抵抗敌人。”

经过唐太宗的鼓励,将士专心练武,不出几年,就训练出一批精锐军队。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场大雪。******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紧对其他部族的压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被打得大败。突利逃回去后,被颉利责打一通。两人因此翻了脸,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李靖,徐世绩等四名大将率领大军十多万,由李靖统率,分路出击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军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归附唐朝,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立了不少战功。

公元630年,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将士们也慌了手脚,说:“这次一定是唐朝发动全国兵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军深入呢?”

还没有到唐军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五千,结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虏;现在你以三千轻骑深入敌人后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盛事啊!”

李靖居功不自傲,他密切关注着边疆安危。

颉利逃到阴山以北,怕唐军继续追赶,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朝见。唐太宗一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另一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的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绩会师。两个人商量对策。李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困难了。我们只要选一万精兵,带二十天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把颉利活捉住。”徐世绩也赞成这个意见。两支军队就向阴山进发。

颉利可汗求和实际上只是缓兵之计,想等草青马肥季节来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俭来到,以为唐太宗中了他的计,暗暗高兴,防备也自然松懈下来。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绩率领唐军到了阴山,命令部将苏定方率领二百名轻骑,冒着夜雾悄悄进军。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的时候,唐军离开颉利营帐只有七里地了。颉利得知唐军骑兵来到,赶快找唐俭,唐俭已经瞅机会脱身回到唐营。颉利慌忙骑上他的千里马逃走。李靖指挥唐军追杀,突厥兵没有主帅,乱成一团。唐军歼灭突厥兵一万多,还俘获大批俘虏和牲畜。颉利东奔西逃,最后带着几个亲兵躲在荒山里,被他的部下抓住后交给唐军,后来被押送到长安。一度很强大的******灭亡了。唐太宗并没有杀死俘虏。在******原地设立了都督府,让突厥贵族担任都督,由他们管理突厥各部。

这次胜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尊称他是“天可汗”。

玄奘西行取经

自从李世民征服******以后,西域各族人和亚洲许多国家的人,不断来到长安。在这一时期,我国高僧玄奘和尚也通过西域各国到天竺去。

玄奘是长安大慈恩寺的和尚,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音ɡōu))氏人。原来姓陈,叫。玄奘对佛教文化做出了空前的贡献。十三岁那年,他出家做和尚,就认真研究佛学。后来到处拜师学习,很精通佛教经典。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也就是李世民登基的第二年,玄奘27岁。他对佛经有些疑问解释不了,便想到佛教发源地去学习考察。

佛教最早起源于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教传于印度以后,迅速盛行起来,西汉时期传到中国。唐朝人信奉佛教的也不少。

唐太宗对佛教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不准僧人随便西去学经。玄奘向有关衙门申请通行证没得到批准,但他并不气馁,慢慢寻找机会。这年秋天,长安一带农田受灾,朝廷允许百姓外出谋生,27岁的玄奘认为机会来了,夹在灾民之中,出了长安城,开始了艰难漫长的西行之路。

玄奘走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再往西走,没有通行证过不去关卡。凉州是西域各国与内地联系的必经要道,都督李大亮对过关人员盘查严格,他听说唐朝僧人玄奘要出关到西域取经学法,便把他找来,命令他返回长安,不然就抓起来遣送回去。

这点困难根本吓不倒玄奘,明过关不行就暗闯关。凉州佛寺慧威法师被玄奘的才华和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派两名徒弟陪着玄奘于夜晚过关,来到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

凉州都督不知怎么得到玄奘已过关西去的消息,立即向瓜州等地发了追捕玄奘的通牒,牒文措辞严厉:有僧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

瓜州刺史独孤达信,信仰佛教,尊重僧人,他没有抓玄奘,让他快些离去。玄奘在瓜州寺庙门口,碰见一位西域来进香的老人,谈起西行之事,老人说:“西去路遥,道路险峻。还要经戈壁沙漠,几百里全是沙海,没有人烟,法师孤身一人,太危险了!”玄奘说:“贫僧立誓西行,决不东退一步。即使途中亡故,亦不后悔!”

老人对玄奘油然而生敬意,竟然将自己骑的马送给他。深情地说:“你别看这匹马有些老了,但脚力还行,它曾15次往返戈壁大沙漠,道路熟,就送给你用吧!”

玄奘大喜过望。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居然赠送如此贵重实用的交通工具,真是雪中送炭。他千恩万谢谢过老人之后,骑上老马继续西行。玄奘离开瓜州,天已黄昏,走夜路也不畏惧,到了夜半时分,来到疏勒河边,抬头远眺,高耸云间的玉门关依稀可见。河面无桥,他只好拽着缰绳,让马把他拖过了河。

天亮以后,玄奘不敢上路,怕被官府发现,只好藏在森林中,等到天黑再行。

这一天,走到玉门关外第一座烽火台下,被守兵发现,捉住交给校尉王祥。王祥信仰佛教,不仅没将玄奘遣送回长安,而且告诉他一条小路,可躲过两座烽火台,直达第四座烽火台。这座烽火台守将叫王伯陇,是王祥本家哥兄弟,王祥给伯陇写了封信,让他照顾玄奘。

这条小路很少有人行走,许多地段荆棘丛生,灌木交错,玄奘只好在荆棘林中穿行,夜里太疲乏需要睡觉时,他就把行李往草地上铺,躺在上面睡,清晨醒来,身上、行李上全是霜。偌大的密林荒野中,只有玄奘一人一马,但他不畏艰难,披荆斩棘走了两天,来到了第四座烽火台。

王伯陇见信后,对玄奘很热情,送给他一个罗盘,可在沙漠中指示方向。并告诉他绕过第五府烽火台的小路。玄奘告别王伯陇,走小路绕过第五座烽火台,来到戈壁沙漠边缘的野马泉,装满一皮囊水,进入茫茫无际的沙漠。

沙漠中晚秋的气候温差特别大,白天像烈日炎炎的盛夏,夜晚似寒风凛凛的严冬。玄奘牵着马在沙漠中走了两天,又不小心将皮囊中的水洒光了,而且还要七八天才能出去沙漠,没水根本不行,玄奘只好掉转马头往回走,想去野马泉再装水。走了一段路,想起自己的誓言:不到天竺国(即印度国)不后退一步,于是又回转马头,继续西行。

玄奘又走了两天,渴累交加,昏倒在沙地上。午夜时,被冻醒,又爬起来趔趔趄趄地赶路。走了一程,老马突然一声长啸,然后挣脱玄奘之手独自向前飞奔。玄奘大吃一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使老马失常。他急忙在后面追赶,追了一阵,老马忽然停住,玄奘跑过来一瞧,原来,老马找到一泓清泉!玄奘趴在泉边,与马共饮,喝饱之后,装满皮囊,再往前走,有了力气,又走了五天,终于走出戈壁大沙漠,来到伊吾(今新疆哈密)。

伊吾西部不远处还有个高昌国(国都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国王叫典文泰,对佛教非常虔诚,听说唐朝一位僧人来到伊吾,便派人到伊吾把玄奘接到交河,研讨佛经,曲文泰送给玄奘一些衣物、30匹马,又派25人护送,并且给西方24个国王写信,请求他们给玄奘以方便。使玄奘万分感动,更坚定了西去学经的决心。

玄奘一行走到天山支脉凌山时,遇到雪崩,陪同的人有几位不幸身亡,有的人吓跑了,只剩下八九个人。玄奘毫无退缩之意,跋涉七天,翻过7000米高的雪山,辗转许多国家,来到铁门关(今阿富汗巴达克山),把高昌国陪行的人打发回去,自己孤身前行,克服数不尽的艰险,到达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共历时十余多月时间。

玄奘在天竺国访问了数百座寺院,同僧人探讨佛经,一晃十几年过去,开始时以学习为主,后来则以讲学为主。

有一次,摩谒陀国乌苌王朝国王戒日,在曲女城召开研讨佛经辩论会,请玄奘主持,来了18国的国王和五六千名僧侣,主动来的老百姓有5万多人,听玄奘主讲《破恶见论》,连讲18天,没有一人反驳他的观点,由此名声远扬。

贞观十七年春,离开长安17年之久的玄奘开始启程回返大唐。他收集了657部经书和热带、亚热带的树木花草种子,以及戒日王送他的大象、马匹,还有护送人员,一起上路。

玄奘几乎走到每个地方,都有人请他讲经,第二年秋天,才走到于阗(今新疆和田)。他不知唐朝廷是否还治他的私自出国之罪,就把这17年的简况写了表文托人捎至长安给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看了表章不仅没怪罪他,反而很高兴,亲写敕文,让玄奘速来长安见面。此时的玄奘,今非昔北,各地见到太宗皇帝的敕文以后,对他热情迎送,当做功臣对待。

正在洛阳的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十分赞赏,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玄奘把他游历西域的经历向太宗作了详细的汇报。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终于回到阔别近19年的长安,走时27岁,回来已经45岁。玄奘和尚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轰动了长安人民。

唐太宗李世民对玄奘西行历游诸国的见闻颇感兴趣,让他详细记录下来。玄奘就把他所经历的110个国家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历史及现状、土特产品以及传说故事等一一口述后,让徒弟们记录成一部《大唐西域记》。

文成公主进藏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富强的时期,许多小国甘愿俯首称臣。有的国家和民族,则通过联姻的形式,以加强与唐朝之间的友好关系。正当唐朝繁荣发展的时候,在其西北边境上,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吐蕃。公元7~9世纪存在于青藏高原。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上,过着农耕和游牧的生活。吐蕃人的首领称为“赞普”,意思是雄壮强悍的男子。

公元629年,吐蕃人赞普松赞干布的父亲沦赞弄囊统一了西藏各个部落。松赞干布出生于西藏高原的泽当,在他13岁的时候,吐蕃毗王族的残部大搞分裂,爆发了叛乱,沦赞弄囊被毒死了。年轻的松赞干布担负起平安叛乱和反击侵略的任务,在中小贵族的帮助下,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吐蕃王朝的统一。他做了赞普,把都城迁到逻些(现在的拉萨),制定官制和法律,创立国有王国制度。

松赞干布建立强大的奴隶制政权时,正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松赞干布非常羡慕唐朝的文化,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他第一次派遣使臣前往长安访问。唐太宗很快就派使臣回访。从此,汉藏两族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不久松赞干布派使臣,带着丰盛的礼物,到唐朝向皇室求婚,唐太宗没有同意。公元640年,他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带着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经过数千里的草原,再一次到长安求婚。

传说当时到长安求婚的5个国家的使臣,他们都带着贵重的礼物,想要娶唐朝的公主。究竟把公主嫁给谁呢?太宗决定出几个难题,考一考这些使臣,看谁聪明能干,再作决定。

唐太宗把各位使臣请到宫里,拿出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束丝线,对他们说:“你们当中谁能把丝线穿到明珠中间的孔,就将公主嫁给谁的国王,”原来,这颗明珠有两个相通的珠孔,一个在旁边,一个在正中,中间的孔弯弯曲曲,所以叫九曲明珠。要想用一根软软的丝线穿过去,非常困难。几位使臣拿着丝线直发愁。禄东赞很快就想出一个办法,他找到一只蚂蚁,用一条马尾鬃拴在蚂蚁的腰上,把蚂蚁放到九曲珠的孔内,然后不断地向孔里吹气。一会儿,这只蚂蚁便拖着鬃从另一端的孔中钻了出来。禄东赞再把丝线接在马尾鬃上,轻轻一拉,丝线就穿过了九曲明珠。唐太宗见禄东赞这样聪明,很高兴。

接着,唐太宗又出了第二道难题,他让人把使臣们带到御马场。御马场左右两个大圈,一边是一百匹母马,一边是一百匹马驹。唐太宗要求使臣把它们的母子关系辨认出来。其他几个使臣束手无策,只有禄东赞想出了办法。他运用吐蕃人民在游牧方面的丰富经验,让人暂时不给马驹吃草和饮水。过了一天,他把母马和马驹同时放了出来。只见母马嘶叫,马驹哀鸣,小马驹一个个跑向自己的母亲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就这样被禄东赞辨认出来了。禄东赞说:“马的母子关系已经辨清,请陛下将公主嫁给我们的赞普。”唐太宗说:“还要再考一次,然后决定。”

当天夜里,宫里钟鼓齐鸣,皇帝传召各国使臣入宫。其他几位使臣急忙穿戴整齐赶到宫里。只有禄东赞想得周到,他因初到长安,路途不熟,怕回来的时候找不到路,就让随从带着颜色,在去皇宫途中的十字路口都做了记号。原来唐太宗是请各国使者到宫里看戏。看完戏,唐太宗说:“你们各寻归路吧,谁能最先回到住处,就把公主许给谁的国王。”禄东赞有记号指引,很快就回到了住处。其他使臣由于不熟悉路途,摸来摸去,直到天亮以后才找到住处。

经过5次考试,禄东赞都取得了胜利。唐太宗非常高兴,心里想:松赞干布的使臣这样聪明、机智,松赞干布自己更不用说了,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文成公主是一位献身于汉藏两大民族友好团结伟大事业的杰出女性。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以后,引起了吐蕃人民莫大的喜悦和兴趣。为了减少公主在旅途中的艰苦,他们在很多地方都准备了马匹、牦牛、船只、食物和饮水,以表示对公主的热烈欢迎。吐蕃王松赞干布亲自率领大队侍从和护卫人员,从逻些起程到青海去迎接。

唐太宗为文成公主一行预先在青海南部的河源修了一所负责接待的离宫,经过的地方都有官民迎送。一个多月后,公主到达河源,在河源附近的柏海,会见了前来迎接的松赞干布。当时松赞干布以唐皇帝女婿的身份拜见了前来送行的江夏王李道宗,对唐太宗表示感谢,并请李道宗代向太宗问好。松赞干布陪文成公主到了逻些。

他们从东北进逻些城,乐队奏着歌曲,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的服装,争着去看远道来的赞蒙(藏语王后的意思)。松赞干布高兴地说:“我们先辈没有和上国通婚的,今天我能娶大唐公主,实在荣幸。我要为公主建一座城,作为纪念,让子孙万代都知道。”他按照唐朝建筑的风格,在逻些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郭和宫室,就是现在的布达拉宫。

在文成公主进入吐蕃的道路上,吐蕃人民很多地名与文成公主都联系起来。青海有一座日月山,是现在青藏公路必经之处,据说1300年前,当文成公主到达这儿时,她感到过了这座山,又是一重天,远离家乡的愁思未免触景而生。唐太宗为了宽慰她,特地用黄金铸造了日月的模型各一个,远道送来,叫她带在身边,以免思念。从此这座山就命名为日月山了。青海还有一条倒淌河,这条河从东向西流入青海湖。传说文成公主从这条河开始,要弃轿骑马,进入草原。她感到从此和家乡的距离一天比一天远了,不禁痛哭失声。公主这一哭感动了天地,结果使这里发生“天下江河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现象。

文成公主到吐蕃,不仅带去各种谷物、蔬菜种子,而且带去了工艺品、药材、茶叶及各种书籍。

在文成公主以前,吐蕃已经有了农业,但经营粗略。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后,出现小块农田,学会防止水土流失和平整土地。吐蕃的手工业,如酿酒、造纸、造墨、缫丝等都是唐朝汉族工匠直接帮助建立的。文成公主和她的侍女,曾协助吐蕃的妇女改进纺织技术,特别是在染色和图案设计上,给吐蕃提供了很多改进。过去吐蕃人都住帐篷,文成公主进藏后,上层人物都改住房屋。在衣着方面,吐蕃人穿的是毡裘,又笨又重。双方和亲以后,一部分人开始用绫罗绸缎。同时,用唐氏石磨加工谷物,不仅省工,而且减少损耗,从而改善了人民生活。

吐蕃过去没有文字,无论什么事都用绳子打结,或在木头上刻符号表示。文成公主劝松赞干布设法造字。于是他指令柔扎布去研究,后来造出了30个字母和拼音造句的文法。松赞干布认真学习新文字,并把这些字刻在宫殿的石崖上,从此吐蕃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用吐蕃文释译唐朝的儒经和佛经,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唐太宗去世以后,唐朝和吐蕃继续保持着频繁的来往和密切的关系。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了,她在吐蕃总共生活了40年。由于她对藏族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藏族人民崇敬,至今在拉萨的布达拉宫里,还保留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塑像,汉藏人民常到那里拜谒。

好女徐惠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尽心尽力治理国家数十年。在她执政期间,社会稳定,老百姓的生活稳定殷实,创造了奇迹。武则天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她对国家的业绩远大于私人生活的不俭。

徐惠比武则天小3岁,继武则天之后被太宗李世民选入宫中。她为人善良淳朴,在童年、少年时期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

武则天的姨娘杨氏,原为齐王李元吉的妃子,李元吉死后,太宗李世民纳杨氏为妃,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长孙皇后去世时,李世民很悲伤,杨氏为了安慰皇上,从民间选了几位美女进宫,借此机会,她把外甥女武则天选入宫中。太宗封武则天为才人,赐名叫媚娘,是年14岁。武媚娘活泼可爱,太宗对她比较喜欢。但由于武则天父亲早逝,她同父异母的两位哥哥对她不好,致使她书读得少,文化素质不算高,几年之后,她的受宠地位,被新进宫的才人徐惠所替代。

徐惠是右散骑常侍徐考德的女儿,徐考德见女儿出生五个月就会说话,认为她是天才,便注意她的早期教育,致使徐惠4岁就能看会诵《论语》、《诗经》,8岁可作文章,而且诗词文章皆佳。人长得也俊秀迷人,真是才貌双全,人见人爱。太宗李世民闻听,在徐惠11岁时,便下诏入宫,先封为才人,不久为婕妤,后又升为充容。而武则天入宫十多年,仍是个才人。

唐太宗李世民对徐惠的喜爱,不仅仅是她的容貌和才华,还因为她有些长孙皇后的作风和特性。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结发之妻,13岁时嫁给李世民,二人相濡以沫,感情笃厚。长孙皇后不干预朝政,却关心国家大事,经常效仿魏征进谏,深怕皇帝沉湎安逸而荒废朝政。在管理后宫事务中,身体力行,并搜集整理编写了一本《女则》的书,以教育规范后宫人员。

长孙皇后对子女要求严格,对亲属也不偏袒。皇上想封她哥哥长孙无忌为右仆射、吏部尚书,她坚决反对,而且亲自找到哥哥说明其中道理,长孙无忌听从妹妹的意见,找到皇上辞去了高官。这种做法,在封建王朝中是十分罕见的。长孙皇后病重期间立下遗嘱:丧事从简,陪葬物不用金银玉器,只用瓦木……她病故时年仅36岁。

徐惠的出现,填补了长孙皇后的缺空,她也像长孙皇后一样,勇于进谏。她反对太宗晚年对外发动战争,反对朝廷剥削压迫人民,她指出人民不堪重负时,必然会起义反抗。

太宗李世民第一次东征高丽未果,还想再次东征,同时又要对西域诸国动兵,徐惠便上疏力阻:“东戍辽海,西讨昆丘,士马罢耗……捐有尽之农,趋无穷之壑;图末获之众,丧已成之军。故地广者,非常安之术也;人劳者,为易乱之符也。”

当太宗要为徐惠修建翠微宫时,她又上疏劝阻,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

李世民对徐惠的谏言,格外重视和喜欢,尽量去修正自己的失误。李世民知错必改的胸怀,深深地感染着徐惠,她对唐太宗有着深深的感情。

唐太宗病故前,遗诏将绝大多数妃嫔送入庙中出家,而徐惠等极少数人则例外,让她继续留在宫中。可是,徐惠思念皇上心伤,有病竟不吃药,多次表示要随先帝于地下。不幸于太宗死后两年病故,年仅24岁。

徐惠在历史上远没有武则天有名,但她的贤惠和取于进谏,让后人尊敬。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名(音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她的父亲武士钺,原来是个木材商人,后来跟随李渊起兵反隋,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武则天从小聪敏机智,性格倔强。正是因为她容貌姣好,又有才学,所以在她14岁的时候,就被唐太宗召选入宫,封为“才人”(嫔妃的称号),赐号“武媚”,人称媚娘。

媚娘的姿色妩媚,性格却很刚烈。相传,唐太宗得到了一匹马,取名叫狮子骢,马性暴烈,桀傲不驯。媚娘入宫不久,就请求驯马。太宗问她的驯技如何,她说:“我只需要三件东西:皮鞭、铁杖和匕首。它不驯就用鞭子抽它;鞭而不驯,就用铁杖猛击它的头;杖而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太宗为媚娘气概胜过烈马,大为赞赏。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他的儿子李治即位,就是唐高宗。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的第9个儿子,为长孙皇后所生。他即位后,根据太宗的遗嘱,由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协助执政。在唐高宗中期以前,唐高宗还是做了不少有意义的事情,故而后人称赞他的统治“有贞观之遗风”。

唐太宗死了以后,媚娘和一些宫女都被送到感业寺去做尼姑。唐高宗即位,因与媚娘早有旧情,当他到感业寺焚香的时候,正巧又遇上媚娘,彼此十分伤感。于是,高宗让她重蓄乌发,答应再次接入宫中。媚娘虽然性烈不驯,但自入宫后,事事忍让,谦恭有礼,深得高宗与皇后的宠爱,被晋升为“昭仪”(位列九嫔之首,地位仅次于皇后)。没过多久,唐高宗和武则天就恩爱得如胶似膝、形影不离,渐渐把王皇后疏远了。武则天十分得意,还想进一步夺取皇后的位子。她先是利用王皇后与萧淑妃的矛盾诋毁萧淑妃,把萧淑妃废为平民;然后,又想法离间唐高宗与王皇后。但当时,尽管唐高宗宠爱武则天,可还没有废掉王皇后的意思。为了达到目的,武则天绞尽脑汁,千方百计陷害王皇后。

不久,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孩。王皇后因为自己没有孩子,常常逗这个女孩玩。一天,王皇后刚刚离开,武则天就偷偷把女孩掐死,然后又照样盖好被子。唐高宗进来,掀开被子一看,发现女孩已经死了,武则天装出吃惊的样子,大哭起来。唐高宗问刚才有谁来过,左右的人都说:“只有皇后来过。”唐高宗气愤地说:“皇后杀死了我的女儿!”从这以后,唐高宗就起了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念头。

在皇后的废与立问题上,朝廷内部是有争论的。握有重权的国舅、太尉长孙无忌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而中书舍人李义府则上书,坚持立武则天为皇后。

公元655年9月,唐高宗召长孙无忌、李帻、褚遂良等人入殿,正式提出想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意见。长孙无忌和顾命大臣褚遂良坚决反对,褚遂良又提出:“陛下即使要废掉皇后,我也请您选择另外的人立为皇后,何必一定是姓武的呢?何况武氏曾经是先帝的妃子,陛下立她做皇后,今后,人们会怎么议论陛下呢?”武则天在帘子后面听到这番话,气愤至极。她最害怕别人提起她曾做过唐太宗妃子的往事,所以,她恨透了褚遂良。

过了几天,唐高宗又征求司空李帻的意见,李帻回答得十分圆滑。他说:“废立皇后,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一定要外人同意呢?”高宗听了李帻的话,满心欢喜,他知道李帻这位掌管着军权的司空是支持武则天做皇后的。于是,他下定决心。公元655年10月,唐高宗下诏,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临朝后,把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她的威信也越来越高,有很多事情也不再与高宗商量。高宗发现自己说的话不算数,心里很恼火,就秘密地把大臣上官仪找来,让他起草废武后的诏书。消息传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便迅速采取了对策,处死了上官仪。唐高宗无可奈何。

当时,大臣们把唐高宗和武则天合称为“二圣”。实际上。朝中大权完全掌握在武则天手中,唐高宗不过是空有其名。

对武则天来说,当皇后显然不是最后的目标。她要称帝,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天子。对此,唐高宗也有觉察。于是,大唐宗室,围绕皇位的问题,在皇帝、皇后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角逐。

武后亲生的有4个儿子,即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唐高宗为了保住李家的皇位,废武后没有成功,就想禅位给长子李弘。武则天针锋相对,立即用毒酒药死了年仅24岁的长子。高宗又立李贤为太子。李贤举止端庄,好读书,有文采,处理朝中事务也颇有才干。武后十分嫉妒,便借口李贤行为不正,威逼唐高宗把他废成平民,流放到巴州。相传流放巴州的李贤,曾写过一首《黄台词》: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

对武后专权,使李家遭此大乱的现状表示了深切的忧愤。这首词传到京城,武后大怒,立即命令使者到巴州,逼李贤自尽了。

683年12月,唐高宗病死。第二年正月,太子李显即位,就是唐中宗。唐中宗立韦氏为皇后,改年号为嗣圣。这时,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后来,因为武则天不满意于唐中宗加封皇后韦氏的父亲为侍中,又废掉了唐中宗。这时,唐中宗才当了1个月的皇帝。

唐中宗被废后,武则天又立第4个儿子李旦为皇帝,称唐睿宗,唐睿宗即位后,武则天让他住在别的宫中,不要过问朝政,一切政事全由她自己裁决。此后,在武则天的授意下,沙门法明进献《大云经》,影射武则天是弥勒佛降世,当以女身君临天下。御史傅游艺率领一些老年人上书朝廷,诈称凤凰停在上阳宫中,后又出现在朝堂之上,要求改朝换代,改皇帝姓氏为武氏。

公元690年11月,唐睿宗和满朝大臣按照武则天的旨意,向她上表,请求她亲自当皇帝并改国号。67岁的武则天下诏废了唐睿宗,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经过36年的苦心经营,武则天终于正式登上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称帝之后,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发展经济。她当政期间,人才济济,社会安定,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国老”狄仁杰

在武则天当政和自立皇帝后,对反对她掌权的人,进行了无情的镇压,但她在政治、经济等许多方面提出和采取了具有远见的政策和措施。尤其在用人方面,很值得称道。她经常派人到各地去物色人才。只要发现谁有才能,就不计较门第出身、资格深浅,破格提拔,大胆任用。所以,在她的手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当豫州刺史的时候,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武则天听说他有才能,就把他调到京城当宰相。

一天,武则天召见他,告诉他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狄仁杰说:“别人说我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应该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并不想知道。”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器量大,更加赏识他。来俊臣得势的时候,诬告狄仁杰谋反,把狄仁杰打进了牢监。来俊臣逼他招供,还诱骗他说:“只要你招认了,就可以免你死罪。”

狄仁杰坦然说:“如今太后建立周期,什么事都重新开始。像我这种唐朝旧臣,理当被杀。我招认就是了。”

另一个官员偷偷告诉狄仁杰说:“你如果供出别人来,就可以从宽。”狄仁杰这下生气了,说:“上有天,下有地,叫我狄仁杰干这缺德的事,我可干不出来!”说着,气得用头猛撞牢监里的柱子,撞得满面流血。那个官员害员起来,连忙把他劝住了。

来俊臣根据逼供的材料,胡乱定了狄仁杰的案,对他的防范也就不那么严密了。狄仁杰趁狱卒不防备,偷偷地扯碎被子,用碎帛写了封申诉状,又把它缝在棉衣里。

那时候,正是开春季节。狄仁杰对狱官说:“天气暖了,这套棉衣我也用不上,请通知我家里人把它拿回去吧。”狱官也不怀疑,就让前来探监的狄家人把棉衣带回家去。狄仁杰的儿子拆开棉衣,发现父亲写的申诉状,就托人送给武则天。

武则天看了狄仁杰的申诉状,才下令把狄仁杰从牢监里放了出来。武则天召见狄仁杰,说:“你既然申诉冤枉,为什么要招供呢?”狄仁杰说:“要是我不招,早就被他们拷打死了。”

武则天免了狄仁杰死罪,但还是把他宰相职务撤了,降职到外地做县令。直到来俊臣被杀以后,才又把他调回来做宰相。

在狄仁杰当宰相之前,有个将军娄师德,曾经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是狄仁杰并不知道这件事,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普通武将,不大瞧得起他。

有一次,武则天故意问狄仁杰说:“你看娄师德这人怎么样?”狄仁杰说:“娄师德做个将军,小心谨慎守卫边境,还不错。至于有什么才能,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说:“你看娄师德是不是能发现人才?”

狄仁杰说:“我跟他一起做过事,没听说过他能发现人才。”

武则天微笑说:“我能发现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啊。”

狄仁杰听了,十分感动,觉得娄师德的为人厚道,却不炫耀自己帮助人,自己不如他。后来,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

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我想物色一个人才,你看谁行?”

狄仁杰说:“不知陛下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武则天说:“我想要找个能当宰相的。”

狄仁杰早就知道荆州地方有个官员叫张柬之,年纪虽然老了一些,但办事干练,是个宰相的人选,就向武则天推荐了。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推荐,提拔张柬之担任洛州(治所在洛阳)司马。

过了几天,狄仁杰上朝,武则天又向他提起推荐人才的事。狄仁杰说:“上次我推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用呢!”

武则天说:“我不是已经把他任用了吗?”

狄仁杰说:“我向陛下推荐的,是一个宰相的人选,不是让他当司马的啊。”

武则天这才把张柬之提拔为侍郎,后来,又任命他为宰相。像张柬之那样,狄仁杰前前后后一共推荐了几十个人,后来都成为当时有名的大臣。这些大臣都十分钦佩狄仁杰,把狄仁杰看作他们的老前辈。

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都出在狄公的门下了。”狄仁杰谦逊地说:“这算得上什么,推荐人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个人的私利啊!”

狄仁杰一直活到九十三岁。武则天很敬重狄仁杰,把他称作“国老”。他多次要求告老,武则天总是不准。他死去后,武则天常常叹息说:“老天为什么这样早夺走我的国老啊!”由此可以看出,武则天爱惜人才,尊重人才,是个贤明的女皇。武则天执政期间也有过失,她一度重用像来俊臣这样的酷吏,残害了不少忠臣。公元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去世,终年82岁。死前她让人立一座无字碑,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

同类推荐
  • 余长恨

    余长恨

    天下谁人的棋局为何而活为何而战血旗指处死便埋我
  • 三国之时空之剑

    三国之时空之剑

    薛炎无意中得到一件穿越时空的利器,时空之剑。因此他回到了三国时代。奇怪的是,这里居然有人认识他。带着重重疑问,他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发现每当危难之际,手中的时空之剑总会给予他无限的力量。之后,他碰到了各种奇遇,各种身不由己,开始慢慢了解事情的真相。开始奋发图强,力挽狂澜。
  • 回汉之权倾天下

    回汉之权倾天下

    现代男子因为各方面的不如意再加上被女朋友甩掉,在大街上走路时因为走神被一辆汽车撞飞,等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发现居然成为了汉武帝的儿子,从那以后他就发誓绝对不会让自己在如上一世那样活着,自己今生只为自己而活,只为让所有的人臣服,只为权倾天下!
  • 三国之邪皇

    三国之邪皇

    寒风陡峭,山路崎岖,吕布最后一次深情凝望着怀中那个倾国倾城的绝世佳人,虎目里流下一滴热泪,他生平第一次弯下自己的脊梁,双膝重重地跪在地上,说道:“林轩,我平生从不求人,独这一次,我恳求你,救我的蝉儿一命!”哪知他话刚说完,便从山下传来几声大喝:“林轩,你若敢出手帮那吕布,便是于天下人为敌,我曹操第一个不放过你!”“还有我刘备!”“还有我孙坚”“还有我袁绍”……吕布闻言目眦欲裂,却又无可奈何,他虎躯微震,双拳紧握,眼中希冀的光芒愈发暗淡下来。
  • 兰陵禁书

    兰陵禁书

    一个历史系辍学的女黑客bottle与她的小伙伴、商业公司调查员汤彬彬一起,在他们的精神导师、大学历史系教授唐冬至的指引下,解开历史上系列悬疑案件。。。
热门推荐
  • 洞真太上紫文丹章

    洞真太上紫文丹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你好,复仇公主

    你好,复仇公主

    她,冷冷的冰山;他,酷酷的冰山;她,温柔优雅;他,帅气优雅;她,可爱呆萌;他,腹黑霸道。当称霸世界的她们与见霸道帅气的他们,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我想与你组建一个家

    我想与你组建一个家

    不一样的环境,成就不一样的人生。八零年代的我,心里始终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不敢告诉任何人,也不敢露出端倪,因为它不被人们认同……
  • 机械血统

    机械血统

    我李哲,怎么会是机器人!!我明明是一个人类啊!抬起已经被削掉的手,滴滴的流出银色的液体。哦,好吧,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一个机器人也不错。。。从此,开始了收集装备之路。。
  • 武道觉醒之路

    武道觉醒之路

    在这武道式微的世界,岳之轩穿梭于各个世界,走上武道之路,
  • 蚀骨谍妃,王的心腹大患

    蚀骨谍妃,王的心腹大患

    秦蔓,理科宅女博士,体能射击不及格,国安局情报处内勤技术专家。乱世风云,双雄对弈,一触即发,另有强敌,黄雀在后。望月阁,天心卫,双面间谍,爱恨两难。时局激荡,人心叵测,谁才是忍辱负重的君子,谁才是步步为营的修罗?擦肩而过,覆水难收,你是否还在原地等我?*用束紧的龙筋做动力,烽烟号飞机第一次出现在校场上,士兵们缩头缩脑,生怕被抓出来试飞。他站出来:“喂,你这怪物会掉下来吗?”“它的设计符合流体力学,我计算过…”“废话打住,我只问你,你觉得的呢?”“不会。”“好,我上去了啊,记得鼓掌,谁不鼓掌,罚他俸禄!”螺旋桨飞快的转动,飞机冲出跑道冲上云霄,在天空转了一圈,突然洒下点点朱砂红的轨迹,连成线,好一幅…她一脸黑线:“好无聊啊,干嘛在天上画一坨红屎。”首飞归来的他,在将士们“哇,这颗丹心,画得栩栩如生”的称赞中,得意地向她走来。***“鱼汤呢?”?“呃…吃光了。”“这可不是一般的鱼,是百年一遇,我也想尝尝啊。”“呃…那怎么办?”“哟,你没擦嘴,”他俯身凑过去,…“我尝到了这世间最美的味道,我说的不是那条鱼。”
  • 萌学园之危机重重

    萌学园之危机重重

    这个,这本小说其实我有在其它软件写过的啦!但是嘞,内容有一定的变化了
  • 重生系统之娱乐女皇

    重生系统之娱乐女皇

    人生总有那么些遗憾,如果有一天重生的话...陈晓菲前世是个普通的人,内心是个渴望被关注的人,她重生拥有了一个神奇的系统,于是她决定实现从前的奢望,她努力了,奋斗了,甚至面对爱情也勇于追求......男主是最大boss,女追男,男强女强,由于男主太强女主可能会被镇压的说,有槽点,有雷点,欢迎大家踩雷......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乡村童趣拾遗

    乡村童趣拾遗

    我出生在华北的一个农村,村里没有高山,没有森林,更没有城市的繁华,但是,在这个普通的平原小农村,却留下了我不能磨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