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2000000017

第17章 大唐盛衰(2)

韦后乱政

唐朝是李家的天下,按照封建社会的规矩,只有和皇帝同姓的人才能封王。可是唐中宗复位以后,便立妃子韦氏为皇后,追封皇后的父亲韦玄为贞王。大臣责虚反对说:“异姓不王,古来如此,陛下刚刚复位,就大封后族(皇后的家族),天下会失望的。”唐中宗不理睬。

原来,在武则天的4个儿子中,除去李弘聪明练达、通晓事理以外,其余三个都不像母亲,而像他们的父亲高宗了。尤其这位中宗李显,特别庸懦。他被武则天放逐到房州的时候,只有韦氏陪着他,两人尝尽了人世间的苦难。每当听说武则天派使臣来了,唐中宗就吓得想自杀,韦氏总是安慰他说:“祸福无常,不一定是赐死,何必这样惧怕呢?”有韦氏在患难中的帮助,唐中宗才活了下来,所以他和韦后的感情特别好。他曾经对韦氏发誓:“有朝一日,重登帝位,一定满足你的一切愿望。”如今他当上了皇帝,就想实践自己的誓言,一切都按韦后的愿望办。这样一来,韦后也学起武则天来了,但是唐中宗比唐高宗更昏庸,韦后远没有武则天那样的政治才能,所以唐朝的政局又开始动荡不安了。

那时候,武则天虽然死了,武三思仍然很有势力。韦后最宠爱的小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两家成为儿女亲家,关系十分密切。时间一长,武三思和韦后就勾结在一起了。唐中宗对韦后言听计从。他见韦后信任武三思,自己遇到什么重大的事,也找武三思商量,还听从韦后的意见,任命武三思当了宰相。武三思依靠韦后,比武则天当权的时候还要威风。张柬之见形势不妙,就劝唐中宗除掉武三思,削弱武氏的权力。可是,木已成舟,武三思已经深得唐中宗的信任。

武三思知道了张柬之想要加害于他,忙去找韦后商量对付的办法。韦后和武三思一起,到中宗那里攻击张柬之等5位大臣,说他们“恃功专权,图谋不轨”。昏庸的唐中宗信以为真,忙问:“这如何是好?”武三思把他和韦后策划好的主意说了一遍,要唐中宗晋升张柬之等5位大臣为王。唐中宗解地问:“封他们做王,不是更难控制了吗?”武三思说:“这叫明升暗降,实际上夺了他们的权。”唐中宗依照他的意见办了。果然,5位大臣做了王,反而不能再参预朝政。武三思把持大权,被张柬之罢官的一律复职。后来,武三思又捏造了附马都尉王同皎谋反一案,把张柬之等5位大臣先发配后处死。

安乐公主是韦后最小的女儿,野心勃勃,一心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因她长得又漂亮,又聪明,因此中宗和韦后格外宠爱她,一些趋炎附势的官员对她也百般巴结。安乐公主在宫中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她想办什么事,需要皇帝下诏,她就自己把诏书写好,却将内容部分用手掩住,不给皇帝看,只让皇帝签署。昏庸的中宗竟然笑着从命。因此对安乐公主无人敢惹。

那时朝廷已经迁回西都长安。中宗和韦后生的儿子李重润,19岁时因议论“二张”被迫自杀了,皇家没有嫡子,只好立中宗的庶长子李重俊为皇太子。可是安乐公主对唐中宗立李重俊做太子很不满意。安乐公主竟缠着父亲要他废了太子,而立自己为皇太女,将来继皇帝位。学她祖母的样子,也来做做女皇。

安乐公主朝思暮想当女皇,因此把李重俊看成眼中钉,千方百计想把他除掉。太子李重俊忍无可忍,便跟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将军李思冲等起来反抗。他们领了300多名羽林军,先杀向武三思的王府,把武三思和武崇训捉住,历数他们的罪恶,将他们一刀斩了。驸马武崇训死了,安乐公主改嫁武延秀,仍然像以前那样横行霸道。后来连宰相也出自她的门下,中书令宗楚客便是其中的一个。宗楚客是武则天堂姐的儿子,进士出身。他原来投靠武三思,作了兵部尚书。武三思死后,他又投入安乐公主门下,终于官居宰相。

公元710年,有个叫郎岌的老百姓,给皇帝上书,说皇后和宗楚客将为逆乱。韦后让皇帝把朗岌杖毙。又有许州司马参军燕钦融上表说:“皇上****,干预国政。而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人,也图危害宗庙社稷。”中宗把燕钦融召来,当面询问。燕钦融慷慨直言,把韦后、安乐公主的丑事和不法勾当和盘讲出。中宗听了默然不语。宗楚客在一旁见了,怕燕钦融再说出他的事来,竟矫诏让侍卫把燕钦融投在殿廷石阶上,折颈而死。中宗虽然不曾责备宗楚客,但面色很难看。宗楚客知道皇帝已经生了疑心,赶忙去报告了安乐公主。公主又和韦后商量。安乐公主建议,夺权害死父亲,让韦后临朝,立她为皇太女,将来传位于她。韦后同意了,母女二人合谋要毒死唐中宗,一天,唐中宗正审阅奏章,来不及吃饭,韦后让宫女送去蒸饼。唐中宗边看奏章边吃,没等吃完,便倒在地上死了。

韦后毒死唐中宗,把消息封锁起来,不发丧,然后召集韦家子弟和她的亲信,带兵5万人守卫京城,准备登基称帝。她没料到,被她陷害罢了官的李隆基(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早已料到韦后会篡夺皇位,为了保住唐室江山,在长安的羽林军中结交了一批猛将,等待着时机。唐中宗被害,李隆基立即发动羽林军攻入宫中,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接着用武力清洗韦氏和武氏集团,把韦氏家族和武氏家族的人差不多都杀光了。

最后,由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出面,恢复唐睿宗的帝位。公元712年,唐睿宗又把皇位让给了李隆基,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玄宗。

玄宗“开元之治”

李隆基28岁即皇帝位,年号“开元”。由于他死后的庙号是“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所以史书上便称他为“玄宗”。又因庙号中有个“明”字,又称为“明皇”。唐玄宗李隆基是位了不起的皇帝,在他执政前期,社会空前繁荣。

李隆基是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大哥李成器,武后曾立他为皇太孙。后来中宗即位,改封为宋王。李隆基讨平了韦后和安乐公主,使父亲睿宗即位。睿宗在确立东宫皇储时有些为难,如果按常规来讲,李成器不但年长,而且是嫡子,并作过太孙;但李隆基却在建立王朝中立了大功,所以睿宗迟迟决定不下来。李成器看出父亲的心事,就亲自去见父亲,流着泪诚恳地让位。睿宗很感动。大臣们也认为李成器过于忠厚老实,不如李隆基能干。于是睿宗终于决定立李隆基为太子,不久又传位给他。

睿宗共有六个儿子,幺子李隆悌儿时夭折,其余五个儿子李成器、李成业、李隆基、李范、李业是在危难中长大的,因此彼此维护,十分友爱。现在李隆基作了皇帝,他不忘兄弟的情谊,更感激大哥的让位大德,便在皇宫外面建了五座王府,经常去探望。

玄宗的内部宗亲,和睦安定,而在外廷之中,也注意选用贤臣。这是因为唐玄宗经过两次政变才得到政权,所以他很注意从各方面来巩固他的统治。他即位的第二年就规定:在京官中选拔有才识的人派到外地作都督刺史;选外地都督、刺史中有本事的调到朝廷来任职,使他们出入的人数相差不大。后来把这种调动作为一种制度固定来。公元716年,唐玄宗在殿堂亲自复试吏部新选派的县令,把其中不合格的40多人斥退回家。他重用姚崇和宋为宰相,这两个人十分干练,把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人们把他俩跟太宗时的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相比,说“前有房、杜,后有姚、宋。”把玄宗开元这20多年,比同于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称之为“开元之治”。

姚崇在睿宗的时候担任兵部尚书,因为得罪了太平公主,被贬到同州作刺史。唐玄宗想到他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就召他入朝。唐玄宗诚恳地对姚崇说:“我早知道你是人才,请您做我的宰相吧!”姚崇推辞不肯,唐玄宗很奇怪,问他什么缘故。姚崇跪下说道:“臣有十件大事,恐怕陛下未必同意,所以不敢接受任命。”唐玄宗说:“你说说看,是哪十件大事?”姚崇从容地说:“第一,以仁义为先,不要只用刑罚;第二,30年之内,不要在边境作战;第三,宦官不要干预朝政;第四,皇亲国戚不要担任台、省职务;第五,无论什么人,犯了法都得受罚;第六,取消租税以外的一切额外征收;第七,禁止营造佛寺;第八,对待臣部下要有礼;第九,允许群臣朝政提出批评建议;第十,严禁外戚干预政事。这十件大事,陛下能同意吗?”唐玄宗十分诚恳地说:“这十件大事至关紧要,我都同意,你不必担心。”姚崇马上叩头谢恩,表示愿意接受任命。

姚崇当了宰相以后,没有辜负唐玄宗对他的信任,治理国家很有成绩。有一次,姚崇为几个低级官员晋级的事去请示玄宗。他连奏三次,玄宗却仰视殿顶,不答理他。姚崇只好退出。玄宗的近侍太监高力士说:“陛下日理万机,宰相来奏事,应该当面表示可否,不理人家好吗?”玄宗说:“朕任命元之任宰相,如果有国家大事,自当来奏闻与朕共议;象郎吏这样的官吏的升迁,他决定就行了,为什么还要麻烦朕呢!”高力士把这话告诉了姚崇。姚崇很高兴,也很感动。

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因为抢夺百姓的财物,吞占民田,被御史告到朝廷。王仙童有恃无恐,通过李业,请玄宗赦免。玄宗派姚崇处理。姚崇对玄宗说:“王仙童犯法,证据确凿,御史所说的全是事实,不应该赦免。”唐玄宗同意姚崇的意见,依法惩办了王仙童。打击了那些无法无天的豪强贵族,使他们不得不有所收敛。

唐玄宗还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兴建了不少水利工程,多者灌田30万亩,少则灌田也不下10万亩。开元时期,全国共兴建了50多项较大的水利工程。唐玄宗还注重提高军队的素质,开元时,逐步以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军队在边境上大兴屯田,这样既加强了边防,又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同时提高了战斗力。玄宗在东北设忽汗州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和重建营州都督府。在西北重建安西、北庭都护府,并收复了武则天时失去的西城重镇碎叶,加强了西北和东北的边防。对此蕃、突厥、南诏等族,采取和亲与笼络政策,从而巩固和发展了统一民族的国家。

唐玄宗非常重视学术文化发展。他下令在长安、洛阳创建集书院,组织全国著名学者著书立说,还聘请学者来京,如张遂任天文学顾问,李白亦应召入宫,对当时文化界有很大影响。

唐玄宗的时候,和姚崇齐名的贤相,还有宋、张九龄等,他们为唐朝的政治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唐朝从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100多年的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达到了全盛时期。一个小的县城也有万把户人家。稻米十分油润,小米非常洁白,公家或私人的仓库里都装满了粮食。全国各地都很太平,出远门再也不必挑选好日子。齐鲁生产的丝织品一车又一车在各地畅销,男子耕种,妇女采桑养蚕,大家安居乐业。

这一时期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富足安定,唐朝进入了其最鼎盛的时期,其时正是唐玄宗在位的开元时期(公元713~741年),因此历史上把这种全盛的景象称为“开元之治”。

僧一行编制《大衍历》

唐代的天文学也很发达,最著名的天文学家是一行和尚。一行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昌乐)人,生于公元683年。他从小刻苦学习,特别喜欢钻研天文、历法、算术中的疑难问题,对佛教经典也有深入的研究,年轻时就地已成为长安城里有名的学者。他出家后,法名叫一行,之后到各寻师访友。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在一位数学造诣较深的僧侣的指导下,一行对天文、历法的研究更加深入,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学者。

717年,一行来到长安,唐玄宗亲自召见了他,让他主持编制新历法。首先,他和天文仪器制造家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黄道游仪。黄道,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太阳,感觉到太阳在宇宙空间一年中的运行轨道。测定日、月在轨道上的位置和它们的运动情况,对提高历法的精确度有决定性作用。过去的测量都是间接进行的,测量结果还需要再进行换算,误差很大。黄道游仪解决了这个问题,测量更准确了。一行利用这个仪器发现恒星的位置和古代所测的位置有很大不同,第一次发现了恒星移动的现象,大大推动了人类对恒星的观测和研究。在一行的倡议下,从724到725年,在全国13个地点测量北极高度和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当天中午的日影长度。一行从各地的测量数据中计算出子午线的长度,它虽然与现代测量出的子午线长度有一定误差,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纪录,对于研究天文学史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行和梁令瓒在汉代科学家张衡设计的基础上,制造了水力运转浑天仪。这个浑天仪上画着星宿、赤道,灌进水去冲动轮子,仪器就转动起来,每昼夜自转一周,和天象相符合。仪器中还有两个木人,一个木人每刻钟击鼓一次,一个木人每个时辰(两小时)敲钟一次,都由仪器中的轮轴操纵。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记时器。

724年,一行开始就编制了新历法,3年后,新历法《大衍历》草稿完成。这是当时一部很先进的历法,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运动的规律,把太阳和月亮每天的位置和运动,每天见到的星象和昼夜时刻,以及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都作了说明。在明朝末年西方的历法传入我国以前,我国一直沿用着这部历法。

727年,《大衍历》刚刚完成,一行就因为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了,死的时候才45岁。一行的发明创造,和他编制新历法的功绩,在我国天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天文学家之一。

李林甫欺上瞒下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国泰民安,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不像原来那样励精图治了。于是,他就追求起享乐的生活来,朝廷弊端日益显露出来。

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挺着急,常常给唐玄宗提意见。张九龄任相期间,知人善鉴,颇具政治家的远见。唐玄宗本来很尊重张九龄,但是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他只愿听一些奉承话了。

大臣李林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什么事都不会,专学了一套奉承拍马的本领。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对答如流,简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样。唐玄宗听了挺舒服,觉得李林甫既能干,又听话。

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为宰相,跟张九龄商量。张九龄看不惯李林甫这路人,就直截了当地说:“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灾难。”这些话传到李林甫那里,李林甫把张九龄恨得咬牙切齿。

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将领牛仙客,目不识丁,但是在理财方面,很有点方法,又善于结交朝中权贵,获得虚名。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张九龄没有同意。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说:“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选;张九龄是个书呆子,不识大体。”

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张九龄还是不同意。唐玄宗发火了,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作主吗!”唐玄宗越来越觉得张九龄讨厌,加上听信了李林甫的诽谤,终于撤了张九龄的职,让李林甫当宰相。自张九龄罢相以后,唐朝局势开始走下坡路。

李林甫一当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见。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办事,用不着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立仗马(一种在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见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他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不动声色,笑脸相待,却在背地里暗箭伤人。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眺望,兵部侍郎卢绚骑马经过楼下。唐玄宗看到卢绚风度很好,随口赞赏几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这件事,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又被诬说他身体不好,不称职,再一次降了职。

有一个官员严挺之,被李林甫排挤在外地当刺史。后来,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说:“严挺之还在吗?这个人很有才能,还可以用呢。”

李林甫说:“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听一下。”

退了朝,林林甫连忙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说:“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我倒有一个办法。”

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样关心他哥哥,当然很感激,连忙请教该怎么办。李林甫说:“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说他得了病,请求回京城来看病。”

严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唐玄宗,说:“真太可惜,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不能干大事了。”

唐玄宗惋惜地叹了口气,也就算了。像严挺之这样上当受骗的还真不少。但是,尽管李林甫装扮得怎么巧妙,他的阴谋诡计到底被人们识破。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成语“口蜜腹剑”就是这样来的)。

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就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从兴盛转向衰败。这时期的唐朝廷以资历用人,士大夫持禄养恩,不思进取,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

鉴真东渡日本

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更密切了。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日本派出遣唐使共14次,每次都在100人以上,最多的一次有650人。很多日本留学生进入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有的在中国居住20年以上,有的留在唐朝做官。唐朝也有许多学者到日本去,其中最著名的是鉴真。

鉴真俗姓淳于,是扬州江阳人,鉴真是他出家后的法号。他生在公元688年,父亲是个商人,也是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鉴真从小受父亲影响,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那年就出家当了和尚。

经过佛寺里名师的指导,鉴真的佛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后来在长安的一座佛寺里受了具足戒(戒是佛教徒应当遵守的戒条、戒律。举行仪式,接受师父授给的戒条,叫受戒。足具戒是僧侣的最高戒律,受具足戒表明受戒人的学问已经达到高深的程度,有了讲授的资格)。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当他45岁的时候,已经成为名扬四海的高僧,由他授戒的门徒达到4万多人。

当时,日本受中国影响,大力提倡佛教。他们依照唐朝修建佛寺。日本政府还决定派荣睿和普照两位年轻的僧徒到中国学习佛学,并打算聘请中国的高僧去日本传授戒律。

荣睿和普照在洛阳、长安学习佛法,他们听说鉴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就想请鉴真到日本去。公元742年,荣睿、普照到扬州大明寺,拜访鉴真,向他说明了来意,鉴真见他们这样诚心,就问身边的弟子:“你们有谁愿意接受邀请,去日本国传经吗?”在场的僧侣谁也不吭声。过了半天,一个名叫祥彦的僧徒站起来说:“日本国离我们太远,与中国隔着茫茫大海,途中恐怕性命难保,所以不敢去。”鉴真说:“为了传播佛法,怎么能顾惜生命呢?你们既然都不愿意去,我去吧!”僧徒见师父态度这样坚决,都很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师父东渡日本。

唐朝法律规定,未经政府批准,私人是不准出国的。荣睿和普照通过宰相李林甫的哥哥、信奉佛教的李林宗的帮助,办好了鉴真出国的手续。但是很不巧,正当他们要开船远航的时候,浙江一带发生海盗事件,沿海关防检查十分严格。鉴真的弟子道航和如海发生纠纷,惊动了官府,没收了他们的船只。这次东渡没能成行。

第二次出海,他们在海上遇到风浪,船触礁沉没,他们困在荒岛上,后来被渔船发现救了回来。第三次、第四次也都没有成功。

公元748年,61岁的鉴真做好了第五次东渡的准备。6月的一天夜里,鉴真和他的弟子们登上了大船出发了。不久就遇到了大风浪。直到10月才继续启航。没料到有一天船刚行到中午,海面上突然刮起暴风。风越刮越大,浪越来越高,黑云遮天,狂风怒吼。船上的人,一个个头晕无力,呕吐不止,只有船夫还能勉强支持。船上的淡水用完了,只好喝海水,喝后腹胀难忍。他们一连在海上漂了14天,船终于靠岸了。上了岸才知道已经到了海南岛最南端的振州。

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先是荣睿因旅途颠簸,患病去世。接着,鉴真因为南方暑热,得了眼病,双目失明。不久,跟随鉴真多年的弟子祥彦也去世了。这一系列的打击和挫折,并没有吓倒鉴真。相反,他东渡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公元751年春天,鉴真回到扬州,又着手准备第六次东渡。

公元753年10月,日本第10次“遣唐使”准备回国了。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以及跟他们一起回国的晃衡等,一起来到扬州延光寺拜访鉴真,并再一次邀请他东渡。年已六旬的鉴真满口答应。他为了避免官府的阻拦,让遣唐使的船先离开扬州,约定在黄泗浦会合。10月19日,鉴真等乘小船出发,随行的有思托和普照等弟子共24人。四条遣唐使船于11月15日时启航。鉴真开始了第六次东渡。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航行,鉴真所乘的船抵达日本九州岛,东渡终于成功了。这时鉴真已经66岁了。

公元754年,鉴真一行到达日本首都奈良,受到了热情接待,住进东大寺。鉴真的到来,震动了日本各界,他们从早到晚前来拜谒慰问。奈良城的街道房屋极象长安城,鉴真感到十分亲切。

日本天皇把全国传授戒律的大权托付给鉴真。并授给他“传灯大法师”的法号。鉴真在东大寺的佛前设起了戒坛,兴盛大授戒仪式。天皇、皇后、皇太子依次登云受戒。从此以后,不论什么人,如果没有经指定的戒坛受戒,就不能取得僧籍。

鉴真在日本天皇赐给他的一块宅地上建造了一座新寺院,叫做“唐招提寺”。他亲自参加唐招提寺的建筑,整个建筑结构精巧,布局合理,气势雄伟,反映了唐朝建筑的特点,遗留下来最宏伟的建筑物,对日本寺院建筑影响很大。从此,鉴真就在唐招提寺中讲律授戒。唐招提寺成为当时日本最有影响的寺院。

鉴真东渡日本不但传播了中国的佛学和授戒制度,而且把当时最成熟的唐代文明介绍给日本。鉴真精通医学,他带去了许多药方,还亲自给人看病,传授中草药知识。他还带去中国的绣像、雕像、画像、书贴等,对日本的美术界很有影响。

鉴真在日本度过了10个春秋,为中日两国的友谊和两国科技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公元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病逝了。日本朋友将他葬在唐招提寺,并且世世代代纪念他。

李白蔑视权贵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一位大诗人。公元701年出生于碎叶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巴尔喀什湖之南,唐代属安西都护府)。5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县)。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李白自幼博学广览,读了很多的书,并能写作出色的文章。他性格开朗豪放,富于正义感和远大的抱负。

李白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当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斗争,使得他对唐王朝的腐朽政治逐渐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开始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

李白的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统治的“开元之治”的盛世时期。玄宗继位之初,曾有所作为,他大力改革吏治,整顿纲纪,改变了前朝存在的官爵冗滥,奸佞得宠,以及僧尼众多、宫廷荒淫奢侈的腐败风气。同时任命有才干、敢于进谏、肯于负责的姚崇、宋为宰相,改变了过去“重京官,轻外任”的做法,而采取了定期轮换京官和地方官的办法。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李白,决心为国家的繁荣干一番事业。

在李白26岁的时候,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斐长史书》)希望在漫游中,遇到知己的提拔和得到宦途的出路,以实现他平素济国利民的思想。在长期的漫游中,大江南北,北国边疆,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李白42岁时,由其友人、道士吴筠的推荐,才被玄宗召到长安,成为翰林供奉。唐玄宗只不过是把他当成御用文人,要他写些点缀太平的宫廷诗词。此时的唐玄宗已不勤于政事,朝政大事完全由李林甫掌握。李白目睹奸臣当道,忠良受害,政治黑暗的场面,十分苦闷和失望,为国家建立功业的理想和抱负也成为泡影。面对这样的处境,李白并不屈膝低头,他在诗中公开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也曾“敢进兴亡言”,(《书情赠蔡舍人雄》)与玄宗的腐朽黑暗统治进行过斗争。他鄙视朝廷中的那些腐朽的权贵,对他们嘻笑怒骂,“谑浪赤墀青锁紧”。(《玉过吟》)他因此成了权贵们的眼中钉,为此受到宦官高力士、驸马张泊和杨贵妃等人的谗言诽谤,于天宝三年(744年)为唐玄宗放逐而离开了长安。李白被逐出长安,感到十分愤慨,他在《行路难》一诗中,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受权臣恶势力排挤的苦闷心情。但对未来仍抱有幻想,还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之句,表达自己仍要为国建功的迫切愿望,并开始了他第二次长期南北漫游的生活。

天宝十年(751年),李白应在北地节度军中任职的友人何昌浩邀请,决定北行幽州。那时候,安禄山已经兼领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其权势日愈强大,蓄意夺取唐王朝的天下。这年的深秋,李白由开封启程,一路上且行且停,途经邺郡(今河北省临漳)、邯郸、广平(今河北省永年),于752年10月到达幽州,并在幽州渡过了一个冬天。在幽州,李白目睹了安禄山的军队,戈戟星罗棋布,人民罹于兵祸,《北风行》一诗记述了北方一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和凄惨境遇,反映了人民对安禄山的统治不满。李白也感叹自己徒有才干,虽忧念唐王朝的前途,而又报国无门,一筹莫展。

在国家****的岁月里,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并以“誓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郎》),表示以身许国的壮志。安禄山攻破长安以后,他出于爱国热情,参加了镇守南方的李幕府,后来由于争夺帝位的斗争,李被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打败,李白也被捕判罪,流放夜郎(今贵州省遵义附近),在流放途中遇赦,回到长江下游。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听说李光弼带兵东征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于是又北上参军,不幸路途病倒,62岁的李白于次年死在长江边上的当涂。

李白的诗歌流传后世的约近一千首。李白诗中,不少是揭露和抨击唐朝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李白从自己被排挤的切身感受中,更是认识到贤才受辱,开明进步的政治势力受到压抑。李白揭露这种不正常的局面是“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风》其三十七)。辛辣地讥讽唐玄宗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五)在李白的不少诗歌中,对于那些腐朽的封建权贵,反映出一种嫉恶如仇、鄙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中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那争取个性自由、蔑视权贵和同社会抗争的精神,令世人敬佩。他因此获得“诗仙”的称号。

“诗圣”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些诗句,在我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作者就是被誉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后迁至河南巩县。他曾在长安东南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他曾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出生于一个诗书世家,祖父杜审言是唐朝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奉天县(今陕西省乾县)的县令。受家庭的熏陶,杜甫7岁时因作《凤凰诗》一鸣惊人。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和洛阳一些有名的文人交往,成为诗人聚会不可缺少的常客。20岁以后,离开家乡,开始漫游祖国山河,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

公元744年,杜甫在长安见到了李白。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当时李白已是举世瞩目的大诗人,杜甫则是刚刚成名。他们互相钦佩,一起漫游河南、山东等地。杜甫写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纪念两人结下的深厚友谊。

杜甫通过多年的游历生活,接触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游览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增加了对祖国的热爱。公元746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恰逢唐玄宗下令广招天下有才之士。杜甫满怀希望去应考,谁知应考的举人无一及第。原来当朝宰相李林甫怕举人进入宫廷揭发他的罪恶,故意一个不取。杜甫甚是愤懑。这时他父亲去世了。他的生活也由此发生了转折,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只得投诗求官。唐朝人特别重视诗歌,仕人除参加科举外,向达官贵人投诗,谋求一官半职,也是一条途径。杜甫一连写了“赠起居舍人”、“上韦左相”等诗篇,甚至向皇帝献了三篇赋,虽博得“词感帝王尊”的虚名,仍未得一官半职。

公元755年,杜甫回家探望他的妻儿。回到家中,只听见家中嚎啕声一片,原来他那不满周年的儿子刚刚饿死。杜甫回想起回家路过骊山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池内宫弦歌舞、大张宴席,自己一个不纳租税,不服徭役的官僚家庭的孩子尚且被饿死,可知一般百姓的境遇更加悲惨了。想到这里,他奋笔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杜甫感受百姓所受灾难,又希望唐朝能尽快平定叛乱,于是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著名诗篇。

公元757年,杜甫逃出长安,直奔凤翔,投奔唐肃宗。此时杜甫衣破露肘,脚穿麻鞋,老瘦不堪。肃宗见他忠心耿耿,任命他为左拾遗,负责对政事提意见。不久,肃宗见他时常批评朝政,给以探亲名义,逐出朝廷。

杜甫把一路上所见所闻,写出一篇五言叙事诗《北征》。诗中记载了阡陌之间,人烟萧瑟,到处是呻吟流血的伤兵难民,怵目惊心。杜甫用诗忠实地记录了这场战乱所造的残败景象,更讳而不言地叙述了人民遭受的苦难。由于杜甫长年生活于百姓之间,了解到他们的疾苦。征兵、征粮,连年战争,逼得百姓家破人亡。诗人悲愤而沉痛地用一首首诗歌,勾画出一幅幅社会历史画图。杜甫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史》)、“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是此时创作出的。

杜甫浪迹天涯,访求一个容身的小天地。他先到秦州(今甘肃天水),继又南下同谷,经栈道,穿剑门入蜀,然后到成都定居下来。途中,他写了许多诗,记述其行踪,描绘祖国山河大川,也反映了社会现实。

后来,杜甫在朋友严武荐举下,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和节度使参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营建起一座草堂。在这风景优美的草堂边,他植树栽竹,养鸡养鸭,生活虽艰苦,但能和邻居的农夫交朋友,心情倒也愉快。

这年秋天,秋风怒号,草堂顶上的茅草被卷走。风刚停,雨又下个不停,屋里漏得没有一块干地。在这难眠的长夜,杜甫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写道:“安得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想到社会上广大的“寒士”,慷慨激昂地表示,为了天下的“寒士”免于饥寒,他冻死也心甘情愿。

后来,他的好友严武病死,他失去了依靠,只好带着妻儿老小到处奔波。他经过夔州(今四川奉节),走出西川。此时,北方兵荒马乱,江南的朋友也无音讯,他只好以船为家,在湘江上漂泊,生活越来越贫困,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公元770年冬天,诗人杜甫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时年59岁。

杜甫的诗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所以他被称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大量的诗篇,揭露了唐朝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用诗描绘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时代,深刻地反映了悲惨的社会现实及人民的苦难,所以,人民把他的诗称作“诗史”,把他称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玄宗与杨贵妃

唐明皇在宰相姚崇和宋的鼎力帮助之下,20年来国泰民安。但是,自从姚崇去世、宋告老还乡,李林甫任宰相以后,“开元之治”就结束了。

开元25年,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武惠妃死了,他十分伤心。那时候,后宫佳丽3000人,玄宗竟没有一个喜欢的。三个月以后,玄宗过生日,习惯上称之为“万寿节”。妃嫔、儿女和文武大臣们照例要给皇上贺礼。行礼一批一批进行,玄宗心情郁闷,只是勉强应付着。轮到儿女们来向他贺节了,忽然,他眼前一亮,发现站在他的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身边的一个王妃装束的女子,是那样的美丽动人。特别是那双眼睛,顾盼之间,光彩四射。玄宗皇帝怦然心动了,玄宗问高力士:“在李瑁身边那个女子,是寿王妃吗?”高力士回答说:“是的,寿王妃姓杨,叫杨玉环,是陛下和武惠妃替寿王选的妃子。奴才记得她是17岁入寿王府的,今年22岁。”尽管这女人是他的儿媳,可玄宗还是决心把她收为自己的妃子。

高力士给皇帝出主意,说直接把王妃宣进宫来怕人议论,不如表面上让杨玉环到庙里当女道士,暗中接她入宫。玄宗同意了。于是,高力士就去动员杨玉环“出家”。杨玉环不敢抗旨,终于被迫自己请求“出家”了,她“出家”的地点是道观太真宫,是宫廷的庙宇之一,因此杨玉环的道号便叫“太真”。杨玉环坐上一乘轿子,但却没进太真宫,而直奔骊山。那里有一座温泉,叫做华清池,事实上是一座叫温泉宫的离宫,皇帝这时正在那里等她。第二年8月,唐玄宗册立杨玉环为贵妃。那时宫中没有皇后,杨贵妃便成了后宫中最高的妃嫔。

自从杨贵妃入宫以后,受到唐玄宗无比的恩宠。杨贵妃想要什么东西,想吃什么东西,唐玄宗就想尽一切办法弄来。当时荔枝产在岭南(现在广东省)和川东(现在四川省),离长安几千里路,那时候最快的运输工具是马。杨贵妃想吃荔枝的时候,地方官员就派出最善于骑马的人,骑上最快的马,从生产地带着鲜荔枝,一站一站地换人换马,接力传送。荔枝很快就被送到长安皇宫里面。剥开一尝,颜色和味道都还保持着新鲜,一点没变。

唐玄宗把杨贵妃住的地方叫做“贵妃院”,专门给贵妃制作衣料的丝织匠和绣花匠,就有700人之多。皇亲国戚都争着向贵妃进献价值最昂贵的食品,每次进献都是几十盘、上百盘的。皇宫里设有“检校进食使”的官职,专门负责评比各家食品的精美程度。地方官员们更是拼命从老百姓身上搜刮奇珍异宝、新奇玩意和名贵服饰,把它们源源不断地送到长安,贡献给杨贵妃。凡是贡献最多最好的人都升了官,或者从地方上调到长安来作京官。

杨贵妃和唐玄宗纵情享乐之余,不乏有共同的爱好,两人都深爱音乐艺术,真正成为情投意合的知音夫妻了。

唐玄宗多才多艺,精通各种乐器,又会作曲,他击羯鼓的技艺尤为高超。唐玄宗一生参与创作的音乐作品很多,如《还京乐》、《夜半乐》是李隆基为了纪念他所主持的诛杀韦氏集团的宫廷政变而作。唐代歌舞中最著名的要算是《霓裳羽衣舞》,也是唐玄宗创作的。这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有人说此舞反映的不仅是唐代宫廷宴乐的黄金时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历史全貌。可惜,《霓裳羽衣曲》乐谱今已失传。

天宝末年,李隆基整日与杨贵妃沉缅在歌舞之中,不理国事,权落奸臣之手,终于在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玄宗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济的表面繁荣,不思进取,怠于国事。自从杨贵妃入宫以后,唐玄宗整天和杨贵妃在一起饮酒作乐,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宰相李林甫和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乘机把持朝政。他们专权自恣,排除异己,搜刮民财,广收贿赂,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这就给安史之乱造成可乘之机,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史思明反叛唐玄宗的一次内乱。安禄山是混血胡人,通晓6种蕃语,史思明是他的同乡,两人在一起长大,在一起当过互市郎(唐代边疆与少数民族贸易中的经纪人),后来又都在幽州节度使(管辖今北京市一带地区)张守部下当军官。

安禄山对上司惯于溜须拍马,逢迎谄媚。有一次,张守对他说:“你什么都好,就是长得太胖,让人看了不太喜欢。”安禄山诚惶诚恐,以后吃饭就只吃半饱。张守听说了很感动,干脆将他收养为义子,并且越发重用他。每当朝廷派人来边镇办事,安禄山就送上重重的贿赂。这些人回去以后,自然要在唐玄宗面前称赞安禄山。唐玄宗听了,认为安禄山是个人才,提拔他当了平卢节度使(管辖今辽宁锦州西)。

安禄山不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权位和势力,还想爬上更高的位置。他于是就挖空心思来进一步博得唐玄宗的欢心,取得唐玄宗的信任。有一次,安禄山上殿给唐玄宗进献珍宝,跪在台阶下假惺惺地说:“我生自蕃戎,皇上对我这样信任,我没有什么可效劳陛下的,但愿为陛下献身。”唐玄宗信以为真,对他很是怜爱。为了进一步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安禄山竟厚颜无耻地拜年轻的杨贵妃为“干娘”,以后每次进朝,他都先拜见杨贵妃,再朝见唐玄宗。唐玄宗贵怪他为什么不先向自己朝拜,安禄山取宠地说:“我们胡人都是先拜母后拜父的。”唐玄宗越发觉得他憨厚可爱。

安禄山深知唐玄宗好战喜功,就多次使用阴谋诡计,诱骗和坑杀了成千上万的奚人和契丹人,或者把他们押送到京城献俘,或者割下他们的脑袋去报捷。为了迎合唐玄宗和杨贵妃奢侈享乐的欲望,安禄山把从各地搜刮来的奇禽、异兽、珍宝、玩物络绎不绝地派人送到长安的皇宫中。

安禄山的心思果然没有白费。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唐玄宗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这是唐朝开国以来封给胡人的最高爵位。唐玄宗还下令在京城里给安禄山建造了极其豪华的府第。有一年安禄山生日,唐玄宗和杨贵妃赏他许多价值昂贵的衣服和宝器,并煞有介事地为他们的干儿子洗礼。就在这种种活动中,安禄山对唐玄宗的荒淫昏聩,对唐王朝政治上的腐败,军事上的虚弱,了解得十分清楚。他那向上爬的欲望,就一步步地发展成为发动叛乱、起兵灭唐的野心。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安禄山把一个心腹部将留在长安城里当坐探,随时把朝廷中的动静密报给他,为叛乱进行准备。他以范阳(今北京市西南)为根据地,在城北建筑了一座雄武城,广招兵马,制造武器,屯储军粮。他还从部将中提升了500多人任将军,2000多人任中郎将,用这种办法来收买人心,培植叛乱的爪牙。最后,他从亲信当中挑选了史思明等人,充当谋士和心腹,作为指挥叛乱的核心力量。

安禄山叛乱的迹象逐渐明显起来,朝廷的一些大臣和其他一些节度使也逐渐察觉到了。他们多次提醒唐玄宗,要玄宗采取措施,加强防范。宰相杨国忠更是视安禄山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奏明玄宗,说安禄山要谋反。可是玄宗怎么也不相信,反倒说:“安禄山这个人,我待他不薄,他怎能反叛我呢?咱们东边和北边的边境,还要靠他来守,你们不必多担心。”

眼见着安禄山的势力逐渐壮大,统率着重兵18万人,占当时边镇军队1/3还多,杨国忠感到自己的宰相交椅已经岌岌可危了。他一方面加紧在唐玄宗面前游说,另一方面暗中查询安禄山安插在京城的探子。杨国忠查出了安禄山派在京城的探子,并处死了他们,这下激怒了安禄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0月,安禄山派到京城奏事的一个官员从长安回到范阳,向安禄山密报朝廷的情况。安禄山与心腹密谋之后,召集他的15万大军,出示了一份据说是使者带回来的圣旨,宣称:“有圣上密旨,令禄山带兵入朝铲除杨国忠!”11月初一,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兵15万,号称20万,在范阳举行反叛,向长安方面进发,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

腐朽的唐王朝在军事上毫无准备,既无可用之兵,又无可用之将,只好命大将封常青、高仙芝招收市井无赖之徒,前往抵抗,但新招之兵,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安禄山连败唐军,一路攻陷陈留、荥阳、洛阳,直逼长安。

叛军得逞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长安,这时候,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是真的反叛了。他匆忙调兵遣将,部署平定叛乱,可是这临时凑起来的部队,仓促上阵,哪里是叛军的对手?尤其是潼关失守后,长安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

杨国忠主张出逃蜀中,于是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一些皇亲大臣出走四川。行至马嵬驿时,随行军士鼓噪不前,骚乱中杀死了杨国忠,并强迫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可奈何,忍痛派人缢死了杨贵妃。随后,唐玄宗跑到四川成都去了,安禄山军队占领了长安。

安禄山的军队十分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杀人当作儿戏。叛军进入长安后,即纵兵大抢3天,长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即位,改元至德,帝号为肃宗。他任用郭子仪等大将,调集了西北各路军队,准备反攻长安。公元757年,安禄山集团发生内讧,他的长子安庄绪本应为太子,但安禄山却想立夫人段氏生的儿子为太子,为此安禄山被其长子安庆绪杀死。唐军趁机收复长安、洛阳。安禄山留守河北的大将史思明也暂时投降了唐军。

公元758年,唐朝正打算消灭史思明力量,史思明又起兵反叛,占据魏州(今河北大名)。同年,唐肃宗派郭子仪等20万大军围邺城(今河南安阳),史思明带兵直趋邺城,援助被围的安庆绪,打败了唐军。史思明胜利后,乘机杀了安庆绪,自己当了皇帝。接着史思明又攻陷洛阳。不久,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安史集团内部的争权残杀,使力量大为削弱。唐军趁势收复洛阳。

公元762年,唐肃宗死,子李豫继立,是为代宗。代宗调集各路兵马又借回纥骑兵,以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率军相继收复洛阳、河南等地。

公元763年初,史朝义手下的几员大将先后投降了唐朝,史朝义走投无路,穷赎自杀(也有人说是被部将诱杀)。至此,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社会矛盾发展的集中表现,是唐中叶统治阶级内部、地方节度使与中央政府争夺最高政权的斗争。它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使黄河中下游的人民受到了空前浩劫,北方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唐王朝中央集权力量也大为削弱。唐中央已无力控制全国。参加平叛的节度使,割据一方,拥兵自重,全国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中央内部,出现了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治更加腐败。

颜杲卿骂贼

在安禄山带叛军南下危急的时刻,首先起来打击叛军的是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

颜杲卿本来是安禄山的部下。安禄山发动叛乱以后,颜杲卿就准备反抗。叛军到了藁城(在今河北省,藁音ɡǎo)的时候,颜杲卿已经招募了一千多名壮士。他知道自己力量不够,不能跟安禄山硬拼,就跟手下的官员袁履谦向叛军假投降。安禄山仍旧让他守常山,但是心里不放心,一面把颜杲卿的儿子、侄儿带到军营里做人质,一面派了一个叛将守在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

安禄山渡过黄河,攻下洛阳之后,颜杲卿决心起兵,他的堂弟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颜真卿也招募了一万多人马,派人跟颜杲卿联络,要他攻占井陉关,截断安禄山的后路。

颜杲卿打听到守井陉关的叛将是个糊涂的酒鬼,就假传安禄山的命令,派人带了美酒好菜去慰劳他,等叛将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把叛将杀死,占领了井陉关。唐军士气振奋,第二天又接连活捉了两名叛将。颜杲卿派人分头到河北各郡去告诉官吏说:现在朝廷派出三十万大军讨伐安禄山,已经出了井陉关,早晚就到河北各郡了。受安禄山胁迫叛变的,趁早投降,可以受到重赏;如果顽抗,罪加一等。

河北各郡官员一听到安禄山站不住脚,都纷纷响应颜杲卿。河北二十四个郡,有十七个郡又站到唐军一边来。

安禄山正准备向潼关方向进兵,一听到河北各郡都响应颜杲卿,后方不稳,只好改变主意,回到洛阳。他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派大将史思明、蔡希德各带一万人马分两路攻打常山。

颜杲卿虽然打了几个胜仗,但是起兵只有八天,常山周围的防御工事都没修好,兵力又少,无力抵抗。叛军到了常山城下,颜杲卿派人到太原去求援,但是太原守将王承业不肯出兵。

史思明叛军把常山紧紧围困,颜杲卿带领常山军民拼死抵抗了四天,城里粮食断了,箭也完了。常山终于陷落在叛军手里。史思明纵容叛兵杀害了一万多常山军民,又把颜杲卿、袁履谦抓起来,押送到洛阳去见安禄山。

安禄山命令兵士把颜杲卿押到他跟前,责问颜杲卿说:“你本来只是个范阳小官,我把你提拔为太守,为什么反叛我?”

颜杲卿怒气冲冲地骂着说:“你是一个牧羊的小子,国家让你做了三镇节度使,有哪点对不起你?我为国除奸,恨不得斩你的头,叫什么反叛?”

安禄山恼羞成怒,要左右兵士把颜杲卿、袁履谦拖到一座桥边的柱子上缚起来,使用残酷的刑罚折磨他们。

颜杲卿神色凛然,一面忍受着酷刑,一面仍旧痛骂安禄山。叛军兵士用刀割了颜杲卿的舌头,颜杲卿满口鲜血,还发出含糊的骂声。

袁履谦看到颜杲卿受刑的惨酷情景,气得自己咬碎舌头,连血带舌喷在旁边一个叛将的脸上。

颜杲卿、袁履谦骂不绝口,一直到他们咽气。颜杲卿从起兵到失败,虽然只有十几天,但是他们的抵抗,拖住了叛军的兵力,为唐王朝调兵遣将争取了时间;他们的誓死抵抗的精神,鼓舞了更多的人抗击叛军。

颜杲卿被杀后一个月,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领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太原弓箭手三千人出兵井陉关,打退叛军,收复常山。接着,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也带领精兵到常山和李光弼会合。河北的一些百姓受尽安禄山叛军掳掠的痛苦,听到郭子仪、李光弼大军打过来,就参加了大军队伍。郭、李两支大军兵强马壮,士气旺盛,接连打击安禄山叛军。河北十几个郡重新回到了唐军手中。

马嵬驿诛杨门

公元755年冬,安禄山以奉皇帝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誓师起兵,带领三镇兵15万人,南下攻唐。中原一带已经多年没有发生战争,内地很多州县都无兵可用。叛军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在河北平原上进发,一路上烟尘滚滚,战鼓惊天动地。叛军所经之地,官兵望风瓦解。各地官吏,有的弃城逃命,有的出城迎降。唐玄宗对安禄山毫无防范,等到叛敌大举进军,才仓促布置抵御。但新招募来的唐军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安禄山挥师长驱南下。很快渡过黄河。不到3个月,一路攻陷了陈留、荥阳、洛阳等地。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并乘势派兵进逼潼关,企图一举占领西京长安。

潼关地势险要,是西京长安的门户。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领兵守潼关,安禄山则派叛将崔乾佑攻打潼关。叛军在潼关外屯驻半年,无法攻打进去。宰相杨国忠疑忌哥舒翰手握重兵,就奏请玄宗命令哥舒翰出兵收复失地。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都坚持说潼关为兵争要地,必须固守,大军切不可轻出。可是玄宗和杨国忠更加猜忌,接连派宦官催逼哥舒翰带兵出潼关。哥舒翰明知必败,捶胸痛哭一场,迫不得已率兵出关,在灵宝县西遇叛军伏兵,一战大溃,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也成了俘虏。

公元756年夏6月,叛军进入潼关。长安顿时混乱不堪。形势急迫,杨国忠慌忙跑进皇宫,向皇帝提出“幸蜀”的建议。玄宗还在犹豫,因为不到万不得已,他还不愿作一个流亡皇帝。他吩咐杨国忠,让他召集百官会议,听听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齐集朝堂,不少人惶恐不安,有的连眼泪也淌了下来。大家闭口不言,实际上大家都没有办法可想了。

一天晚上,72岁高龄的玄宗皇帝,终于经不住贵妃和3位夫人的缠磨,答应去四川避难。杨国忠秘密宣召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带他的左右龙武军2500人,前来护驾。杨国忠赏给将士们大量财帛,等到黎明时分,悄悄打开皇宫西门延秋门,潜行出走。随玄宗同行的除贵妃和韩国、虢国、秦国三夫人及杨国忠夫妻外,只有住得近的妃嫔、皇子、公主和皇孙。偌大的皇宫,那些住得偏远的妃嫔、皇孙和公主,来不及通知他们,就都丢弃不管了。

一行人经过威阳桥,第二天傍晚来到马嵬(音wéi)驿(今陕西兴平县西)。这儿的驿使和百姓都已不见踪影。玄宗等人住进驿馆,将士们则在外露宿。将士们走了一天,又累又饿,一个个口吐怨言,愤愤然喧嚷着要杨国忠算帐。那时正有几名吐蕃使者,来京办事,路过这里遇到杨国忠,站在驿馆外面谈话。有个军士故意喊:“杨国忠勾结吐蕃,想谋反啦!”一时士兵们齐声喊起来,有的就向杨国忠奔去。

杨国忠见事不好,急忙跑进驿馆西门。几名兵士追进去,杀了杨国忠,把他的脑袋用枪尖挑着,走了出来。军士们大声喊好。之后,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秘密启禀太子李亨,诛杀了其他几个宠臣。事后,众军士仍聚而不散。玄宗派高力士出去,询问为何不散。众人对答:“****还活着!”言下之意,玄宗身边的杨贵妃也应诛杀。

玄宗无可奈何,这位72岁的老皇帝,此时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已经没有能力再来保护他深爱着的杨贵妃。玄宗被迫下了决心,他声音颤抖地对高力士说:“这件事就由你处置吧,只要不用刀剑才好……”

高力士答应一声,然后用罗巾一条将亘古少有的美人杨玉环勒死了。这年杨贵妃38岁。

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见事不妙,忙拉着嫂子——杨国忠的老婆和儿子,小侄儿隐藏在马嵬坡的草丛中。等士兵走了之后,这四人连夜向西逃跑。虢国夫人一行逃了几天,来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市),在城外小饭店买饭吃。有人发现他们行踪可疑,便报告了县令薛景仙。薛县令带领役吏将已逃离小饭店的四人追上,弄清身份后,将虢国夫人杀死。

马嵬驿事件不久,玄宗让位给太子李亨,自己当了太上皇。太子李亨被当地百姓挽留下来主持朝政,李亨从马嵬驿一路收拾残余的队伍北上,在灵武(宁夏武西南)即位,这就是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太上皇李隆基病故,终年78岁,他当了44年皇帝。

张巡胆略过人

唐玄宗逃出长安后,安禄山叛军攻进长安。郭子仪、李光弼听到长安失守,不得不放弃河北,李光弼退守太原,郭子仪回到灵武。原来已经收复的河北郡县又重新陷落在叛军手里。

叛军进潼关之前,安禄山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去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令狐潮本来是雍丘县令,安禄山占领洛阳的时候,令狐潮就已经投降。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不愿投降,招募了一千多壮士,占领了雍丘。令狐潮带了四万叛军来进攻。张巡和雍丘将士坚守六十多天,将士们穿戴着盔甲吃饭,包扎好创口再战,打退了叛军三百多次进攻,杀伤大批叛军,使令狐潮不得不退兵。

第二次,令狐潮又集合人马来攻城。这时候,长安失守的消息已传到雍丘。令狐潮十分高兴,送了一封信给张巡,劝张巡投降。长安失守的消息在唐军将士中传开了。雍丘城里有六名将领,看看这个形势,都动摇了。他们一起找张巡。张巡是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答应明天跟大伙一起商量。到了第二天,他召集了全县将士到厅堂,把六名将领喊到跟前,宣布他们犯了背叛国家、动摇军心的罪,当场把他们斩了。将士们看了,都很激动,表示坚决抵抗到底。

叛军不断攻城,张巡组织兵士在城头上射乱箭把叛军逼回去。但是,日子一长,城里的箭用完了。为了这件事,张巡在焦虑之中有了一个主意。

一天深夜,雍丘城头上隐隐约约有成百上千个穿着黑衣服的兵士,沿着绳索爬下墙来。这件事被令狐潮的兵士发现了,赶快报告主将。令狐潮断定是张巡派兵偷袭,就命令兵士向城头放箭,一直放到天色发白,叛军再仔细一看,才看清楚城墙上挂的全是草人。那边雍丘城头,张巡的兵士们高高兴兴地拉起草人。那千把个草人上,密密麻麻插满了箭。兵士们粗粗一点,竟有几十万支。这样一来,城里的箭就不用愁用光了。

又过了几天,还是像那天夜里一样,城墙上又出现了“草人”。令狐潮的兵士见了又好气,又好笑,认为张巡又来骗他们的箭了。大家谁也不去理它。哪儿知道这一次城上吊下来的是张巡派出的五百名勇士。这五百名勇士乘叛军不防备,向令狐潮的大营发起突然袭击。令狐潮要想组织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几万叛军四下里乱奔。

令狐潮一连中计,气得咬牙切齿,回去后又增加了兵力攻城。张巡派他的部将雷万春在城头上指挥守城。叛军看到城头出现了一个将领,就放起箭来。雷万春没防备,一下子脸上中了六箭。他为了安定军心,忍住了疼痛,动也不动地站立着。叛军将士认为张巡诡计多端,这一次一定又放了什么木头人来骗他们。

后来,令狐潮从间谍那里得知,那个中箭后屹立不动的“木人”就是将军雷万春,不禁大吃一惊。令狐潮在城下喊话,请张巡见面。张巡上了城头,令狐潮对他说:“我看到雷将军的勇敢,知道你们的军纪确实严明。但是可惜你们不识天命啊!”

张巡冷笑一声回答说:“你们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还谈什么天命!”说着,就命令将士出城猛冲过去。令狐潮吓得拨转马头没命地逃跑,他手下的十四个叛将,都被张巡将士活捉了。

自那以后,令狐潮屯兵在雍丘北面,不断骚扰张巡的粮道。叛军经常有几万人,张巡的兵不过一千多,但是张巡瞅准机会就出击,总是打胜仗。

过了一年,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音suī)太守许远派人向张巡送来告急文书,说叛军大将尹子奇带领十三万大军要来进攻睢阳。张巡接到告急文书,赶紧带兵到睢阳去。

睢阳太守许远地位比张巡高,但是他知道张巡善于用兵,智勇双全,就请张巡指挥守城。叛将尹子奇带了十三万人攻城,张巡、许远的兵力合起来才六千多人,双方兵力相差很大。张巡带兵坚守,和叛军激战十六天,俘获敌将六十多人,歼灭敌军二万多人,使尹子奇不得不退兵。

过了两个月,尹子奇得到了增援兵力,又把睢阳城紧紧围住,千方百计进攻。张巡虽然接连打了几次胜仗,但是叛军去了又来,形势越来越紧急。

一天夜里,张巡叫兵士敲起战鼓,号令整队。城外的叛军听到城里的鼓声,连忙摆开阵势,准备交锋。等到天亮,还没见唐军出城。尹子奇派人登上高处眺望,只见城里静悄悄的,一点动静都没有,就命令兵士卸了盔甲休息。许多叛军将士紧张了一夜,一倒在地上就呼呼地睡着了。

正在这时候,张巡和雷万春、南霁云等十几名将领,每人带领五十名骑兵,打开各城门杀出来,分路猛冲敌营。叛军没有防备,阵势大乱,又被唐军杀了五千多人。

张巡想在尹子奇出阵指挥的时候,射杀尹子奇。但是尹子奇是个狡猾的家伙,平时上阵,总让几个将领伴随着。他们穿着一色的战袍,骑着同样的战马,叫唐军没法辨认出哪个是主将。张巡想出了一个办法。有一次在两军对阵的时候,张巡叫兵士把一支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敌阵里,叛军兵士拾到这支箭,以为城里的箭已经使完了,高高兴兴地拿着箭报告尹子奇。

尹子奇刚刚把蒿箭接到手里,城头上的张巡看在眼里,立刻吩咐身边的南霁云对准尹子奇射箭。南霁云本来是个好箭手,他一箭射去,不偏不倚,正射中尹子奇的左眼。尹子奇捂住脸,大叫一声,跌下马来。张巡下令出城冲杀,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尹子奇瞎了一只眼睛,哪里肯罢休。他回去养了一阵子伤,又带了几万大军,像箍铁桶一样把睢阳围住。城外的兵越聚越多,城里的兵越打越少。到后来,睢阳城里只剩下一千六百多人,又断了粮食,唐军兵士每天只分到一合(音ɡě,一升的十分之一)米,拿树皮、茶叶、纸张和着煮了吃。情况越来越危急。张巡没法,只好派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突出重重包围,到临淮(在今江苏盱眙西北)去借兵。

驻守临淮的大将贺兰进明(贺兰是姓)害怕叛军,不愿出兵救睢阳。他见南霁云是个勇将,想把南霁云留下来作自己的部下,特地为南霁云举行一次酒宴,请众将领作陪。

南霁云哪里喝得下酒。他把自己的一个手指咬了下来,咬得满口鲜血淋漓,气愤地说:“霁云不能完成主将交给我的使命,只好留下这个手指作证,回去也好有个交代。”然后,愤然离去。

南霁云离开临淮,至宁陵借廉坦兵三千回到睢阳。到了睢阳城边,冒围入城,损失惨重,只有千余人杀入城内。

张巡和许远反复商量,认为睢阳是江淮的屏障。为了保卫江淮,不让叛军南下,决心死守睢阳。城里粮食断了,他们就煮树皮吃;树皮吃完,就杀战马;战马杀光了,只好捉麻雀老鼠给战士充饥。城里的将士、百姓被张巡的誓死战斗的精神感动了,他们明明知道守下去没有希望,也没有一个叛逃。

公元757年十月,睢阳城终于陷落。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六名将领全部被俘。张巡等人都不肯屈服,叛军把他们杀害了。

由于张巡他们的坚守,睢阳以南的江淮地区才没遭到叛军的破坏。河南节度使张镐得到睢阳危急的消息,赶快发兵,急行军赶到睢阳,打退尹子奇叛军,睢阳城已经沦陷三天了。又过了七天,郭子仪带领唐军收复洛阳。

七品县令张巡以无穷的智慧屡败叛军,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李光弼誓死平叛军

李光弼与唐朝著名的将领郭子仪起初都在朔方镇当将军。两人都颇有才干,谁都不服气,彼此有些不和。安禄山叛乱不久,唐玄宗提升郭子仪当了朔方节度使,李光弼害怕郭子仪报复,曾经想到别的地方去。后来史思明在河北攻城掠地的时候,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能干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推荐李光弼。李光弼心想:郭子仪这不是在借刀杀人吗?可朝廷的命令只能服从,何况平叛逆贼本来就是自己的责任和心愿,所以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命。

临走的时候,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死固甘心,只请求能保住我的妻子儿女!”郭子仪赶紧抱住李光弼,流着眼泪对他说:“现在国家大乱,叛贼猖獗,需要我们同心讨伐。平定河北,非将军您这样能干的人才行!哪里还计较什么私愤呢!”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个手扶手相对一拜。郭子仪分了1万人马给李光弼,送他出征。不久,郭子仪也到了河北。两人齐心协力,共同对付史思明的叛军。

安庆绪杀了父亲安禄山以后,在安史内讧中又被史思明杀害。史思明把安庆绪占领的土地和军队兼并过来,自称:“大燕皇帝”。接着,他统率大队兵马进攻洛阳。李光弼这时也率领人马开到了黄河北岸的河阳,保卫洛阳的外围。

史思明驻扎在河阳南岸,让手下一名勇敢的将领刘龙仙去挑战。刘龙仙仗着自己勇敢,根本不把唐军放在眼里。他身骑烈马,把右脚放在马颈的鬣(音lié)行上,谩骂李光弼。李光弼问部将们:“哪个去收拾这个狂徒?”有一名大将要求上阵。李光弼说:“这用不着大将去。”旁边的人说:“偏将白孝德可以去。”李光弼问白孝德需要带多少兵。白孝德说:“我一个人前去就行了。”李光弼说:“你的勇气很可嘉。不过还是带些士兵去的好。”白孝德说:“那就选50名骑兵作后援,再请大军擂鼓助威吧。”

白孝德挟着两支矛,骑马涉水渡河冲过去。刘龙仙看到白孝德走上河岸,不等他开口,就骂起来。白孝德突然瞪起双眼,厉声问道:“你认识我吗?”“谁认识你这个无名小辈!”“我是白孝德!”“什么猪狗!”白孝德听罢大吼一声,突然持矛跃马猛冲上去。这时候唐军50名骑兵也已经冲过河来,一时间鼓角齐鸣,喊声震天。刘龙仙一看形势不妙,掉转马头向回跑。白孝德哪里肯放过他,追上去一矛就把刘龙仙刺下马来,再一刀又把他的脑袋砍了下来,挂在马鞍上,过河跑回了营门。叛军见了,人人吓得胆战心惊,不敢再交战,史思明只好收兵回去了。

李光弼又生出一个妙计。有一天,他叫士兵把军中的500匹母马和马驹集中起来,等史思明放马洗澡的时候,就把拴在城内把母马都赶出城外。母马一离开马驹,就萧萧地嘶鸣起来。史思明那一千多匹良马听到对岸马群的叫声,就都滔水泅(音qiú)过河来,马夫们拉也拉不住。唐军把它们赶进城里,白赚了1000匹好马。

后来,唐军据守在羊马城,史思明自己率领一部分精兵攻南城,派周挚攻北城。李光弼上城观察了敌阵,他问:“敌军的阵势哪面最坚固?”将士回答说西北角。李光弼派部将郝廷玉带领300名骑兵去抵抗。又问敌阵还有哪面比较坚固。回答说东南角。李光弼又派部将沧惟贞带领200名骑兵去抵抗。然后,李光弼对所有的部将说:“你们进攻的时候看我的旗子:旗子晃动慢,你们自己选择有利的地方出战;要是旗子三次急速倒地,你们就一齐杀上前去,不能怕死。有谁稍微后退,立刻斩!”接着他拿出一把短刀插在自己靴筒里,对大家说:“打仗是危险的事。我是国家的‘三公’(最高的官位),决不能死在敌人手里。万一战斗失利,你们各位在前头战死,我就用这短刀自刎,和你们一道为国捐躯!”将士们听了都十分感动,人人抱着必胜的决心。

郝廷玉、沧惟贞和其他部将一齐出战。不多一会儿,郝廷玉骑着马往回跑。李光弼看见大吃一惊,心想。郝廷玉一退回来,胜利就没希望啦!他传令:“把郝廷玉斩首报来!”郝廷玉忙说:“是马中了箭,不是后退!”他换了匹马又重新投入战斗。

另一部将仆固少许后退了些,李光弼传令斩他的头来见。仆固看使者骑马提刀跑了过来,就赶紧又杀上前去。李光弼命令旗手把帅旗倒地三次,众将一见,指挥军队不顾死活地向前拼杀,呼声震天动地。叛军气势一下子就崩溃了,被唐军杀死1000多人,俘虏500人,被水淹死1000多人,还有两名大将被活捉,只有主将周挚带领几名骑兵逃走了。

公元762年唐肃宗死后,他的长子李豫继位当了皇帝,就是唐代宗,唐代宗又一次调集兵马,借了回纥兵,讨伐叛军。这时候,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已经杀死了史思明,作了“大燕皇帝”。

唐军节节胜利,一步步逼近洛阳了。史朝义把他的10万精兵全部调出,在洛阳城郊摆下了阵势,抵抗唐军。唐军几次冲击,都没成功。镇西节度使马决定亲自出击,突破敌阵。他独自一个人驰马冲上前去,犹如猛虎下山,左冲右突,东砍西杀,把敌阵冲开一个缺口,唐军大队人马跟着奔腾而下,像山洪一样卷了过去,把叛军杀得狼狈不堪,争先恐后地逃命,唐军收复了洛阳。

史朝义带着剩下的几百名骑兵逃回了范阳。留守范阳的叛军将领是范阳籍士兵,也向朝廷投降。最后,史朝义身边只剩下几名胡人骑兵。他带了这几名骑兵,想往北逃到奚和契丹的部落去。唐军穷追不舍,史朝义最终走投无路,上吊自杀了。

将近8年的安史之乱,最后平定了。叛乱虽然平定了,可是安禄山、史思明带头搞起来的分裂、割据势力,不但没有消灭,反而恶性发展起来。在以后的100多年中,唐朝一直受到这种势力的困扰。

郭子仪单骑退敌

郭子仪在天宝初年中举,从军后长期在北部边塞供职。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郭子仪是唐军主要的指挥者。他忠勇爱国,精于谋略。

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由吐蕃、吐谷浑、党项、氐、羌等族组成的20万大军,进攻唐大震关(今陕西陇县以西),边关告急,而把持朝政的内侍太监程元振竟不向皇上禀报。入侵大军攻破大震关,继续深入内地,泾州(今陕西泾川)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当做向导,加快了各族联军的进攻速度。一路长驱直入,逼近京都长安。

代宗皇帝得到消息时,入侵大军早已深入内地,想找一位强将为帅带兵抗敌都找不出来,著名的将领郭子仪早被太监程元振和鱼朝恩进谗言解职在家。在这危难之机,都想起了郭子仪,代宗命他为副元帅组织抵抗,又命各镇节度使到京师救助。各镇节度使接到命令,都按兵不动,因为程元振曾害死过淮西节度使,他们怕入京同样受到程元振的暗害。

入侵联军逼进长安时,代宗皇帝已逃离,入侵军攻占长安后找了一位叫李承的人,立为名义上的皇帝,准备长期霸占中原。

老将郭子仪奉诏上任,但却没有一兵一马,他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积极召集将士,先找了20多名旧部下,这20多人又到处招兵买马。各州县官府败兵闻听郭子仪复出带兵,都感觉有了主心骨,纷纷赶来。节度使白孝德也在判官段秀实的说服下,起兵抗敌,短短的时间,郭子仪便组织起一支大军。

以吐蕃为首的各族入侵联军,听说郭子仪为帅带兵抗击,连忙丢弃长安,退回青海去了。这次长安之危,仅凭郭子仪的名声威望,便得到解除,使皇帝和大臣们更加认识到郭子仪的价值。

广德三年(公元764年),大将仆固怀恩对朝廷愤恨,为了报复,勾结回纥、吐蕃联军再次入侵唐朝。代宗自然又派老将郭子仪为帅,带兵抗敌。

郭子仪率军驻在泾阳(在长安以北),仅有1万人,而联军有10万多人马。吐蕃与回纥分驻两座大营,将泾阳城包围。

郭子仪想,以自己区区1万人去与10万人斗,就算是全军覆没,也难以取胜,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他们退兵。于是派牙将李光瓒出城到回纥营中,对回纥大帅药葛罗说:“我家主帅郭令公派我来见大帅说,请不要忘记当年并肩战斗的情谊,早日退兵为好。”药葛罗大帅说:“郭元帅早就去世了,你以为我不知道吗?休想骗我!”李光瓒说:“我指天发誓,郭令公仍健在,决不敢骗你。”药葛罗还是不信,说:“如果郭元帅还健在,能够让他跟我见一面吗?”“这个……”李光瓒不知该如何回答,表示回去请示后再予以答复。

李光瓒回来后,如实向郭子仪报告,郭子仪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他说:“现在敌我力量悬殊,硬拼肯定吃亏。凭我当年与回纥的交情,去见见药葛罗也无妨。如回纥退兵,剩下吐蕃就容易对付了。”诸将想不出别的办法,就建议郭子仪率500骑兵跟随护卫,郭子仪不同意,说:“敌人10万大军,我带500骑兵又有什么用?只带几名随从足够了。”

郭子仪上了马,正要出城,他儿子兵马使郭闻讯赶来,拽住马缰阻止道:“父亲大人,回纥如虎似狼,您做为国家元帅,岂能冒生死之危深入虎狼之中?”郭子仪骑在马背上,说:“如果两军交战,我们父子俩都将战死。我们战死不足惜,可身后就是京都长安,那时国家也就危险了。我去见药葛罗,以理服他,或许能转危为安。如此,也是天下百姓之福。”郭仍是苦劝,郭子仪大怒道:“滚开”说着手起一鞭,打掉了郭紧攥缰绳的手,扬鞭跃马,驰出西门。

郭子仪大义凛然地骑着马走进回纥大营,哨兵以为是普通的送信使者,也不在意。这时,郭子仪身边一随从大喊:“大唐元帅郭令公来啦!”哨兵闻听,急忙报告主帅。大帅药葛罗拿着弓箭,带领酋长们骑马在营前列队迎候,只见唐军来了六骑,下了马,扔掉兵器,徒步而来,为首的银发白须者,就是69岁的老将军郭子仪。

药葛罗一眼认出郭子仪,惊喜地对众将军说:“果然是郭元帅来啦!”于是带头跳下马叩拜。郭子仪执着药葛罗的手,首先问候回纥可汗叶护,然后指责道:“回纥以往对唐有大功,唐对回纥也有厚报。可如今为何要负盟入侵呢?助叛臣背恩德,实在不是明智之举。我挺身而来,任凭你处置……”药葛罗忙解释说:“都怪仆国怀恩骗我,他说唐朝皇帝已经晏驾,令公也被害死,我才同来。现在听说皇上还在长安,又亲眼见到令公,才知道上了当。仆固怀恩已经病死,也算天诛。我哪能再与令公交战呢?”

郭子仪听罢,暗暗高兴,觉得退兵有望,又说:“吐蕃不顾前朝之亲(即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尺带珠丹),蚕食大唐边境,烧杀抢掠。现在他们抢去的财物用车都装不下,抢去的牛羊满山遍野。如果你能帮助打败吐蕃,这些财物、牛羊全归你们了,请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药葛罗欣然应允,说:“我受仆固怀恩之骗,已经对不住令公。今天我一定助令公击退吐蕃以谢罪。”药葛罗让部下拿出酒,众将陪着郭子仪举杯共饮。郭子仪几杯酒下肚,发了毒誓:“有负约者,身亡阵前,家族绝灭!”药葛罗也重复一遍郭子仪说过的誓言,于是众人齐声欢呼,气氛热烈友好。药葛罗当即决定,派酋长石野那等6人到长安朝见代宗皇帝,以示友好。

吐蕃统帅得到回纥与唐军和好,要共同对付吐蕃的消息,慌忙连夜撤退。郭子仪并未罢休,而是派大将白元光率领骑兵配合回纥药葛罗大军追击吐蕃军,追到灵台西原一带,展开激战,歼灭吐蕃1万余人。夺回吐蕃掠去的4000人,接着在泾州又打一仗,吐蕃再败,退至边境以外。就这样,一次万分危急的内外勾结入侵,被郭子仪平息下去。

因勇退吐蕃回纥等族有功,代宗诏拜郭子仪为尚书令。郭子仪一再恳辞,说:“这个官职,过去是太宗充当过的,所以后来均设职不置员。如果让我担任,就破坏了这个传统。这些年由于战乱,官封很滥,害处不小。现在是该按法制审查整顿之时,应从老臣做起。”代宗听后觉得有理,这才作罢。

段秀实不畏强暴

郭子仪屡立战功,保卫了大唐江山,被代宗封为汾阳王。代宗还把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六儿子郭暧。

代宗对郭子仪这样的功臣,既感激、尊重,又有些担心,怕他篡位,安禄山就是一个例子。郭子仪如果篡位,是非常容易的。但他没有一点这样的想法。不仅如此,还处处小心谨慎,防止皇上对他怀疑。代宗任命他为尚书令时,他坚辞不受。

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年轻阅历浅,对官场利害体会不深。有时仗着父亲的势力,不拘小节。有一天,一位军士以跟郭子仪的小儿子郭映是好朋友,便违反军令,在军营中打马奔驰。负责军纪的都虞侯捉住这位军士,按军令办事,把他处死了。郭映哭着去找父亲郭子仪告状,说都虞侯杀了他的朋友,应该处置他。郭子仪不仅没帮他处置都虞侯,反而把儿子痛斥一顿。

郭子仪的六子郭暧与皇帝女儿升平公主结婚以后,相处得很和睦,但有时也吵吵嘴。每次吵嘴,公主依仗父亲是皇上,总要占上风。有一回郭暧生气地说:“你不就是仗着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还不稀罕当呢!”公主一听,气得跑到父亲面前告状。

这样的话,是皇上不愿听到的,如心胸狭窄的皇帝,非处置郭暧不可。但代宗却对女儿说:“郭暧的话说得没错,如果他父亲想当皇帝,这天下早就不是我李家的啦!”

代宗把女儿安抚劝慰一番之后,派人把她送回家,郭子仪知道这件事后,不由大惊,亲自将儿子郭暧捆绑起来,到皇帝面前请罪。代宗说:“俗话说得好‘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小夫妻之间的话,何必去认真听呢?”

尽管皇上没有怪罪他们父子,郭子仪还是不放心,回家后将儿子打了四十大板。这件事被后人编成戏剧《打金枝》,流传至今。

郭是郭子仪的三儿子,他在邠州(今陕西彬县)驻军时,有部分将士常到街市上骚扰百姓,节度使白孝德考虑郭子仪的面子,不敢追查。已升任泾州刺史的段秀实向白孝德提出兼任节度使署的都虞侯来处置将士欺扰百姓之事,得到同意,段秀实便来到邠州节度使衙上任。

一天,郭部下17人到街市上的酒肆里抢酒,卖酒的老人阻止他们被刺伤,还把屋中的设施给砸坏了。段秀实得到报告,立时带役吏去把17个肇事者抓住斩首示众。

郭营中的兵士们听说17个弟兄被段秀实杀了,立时群情激愤,纷纷披上盔甲,拿起武器,要攻打节度使署。白孝德慌了,问段秀实怎样处置。段秀实胸有成竹地说:“不要紧,我自己去处置这件事。”

白孝德要派役吏跟他一起去,段秀实谢绝了,找了一匹老马,让一位瘸腿的老马夫牵着他骑的马,向军营走去。

军营中的士兵看见段秀实亲自送上门来,便蜂拥而出,拔刀出枪,将他团团围住,段秀实不慌不忙,笑着说:“杀我这样的老朽,何必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我带着脑袋给你们送来了!”

众兵一时怔住,想不到段秀实有这样的胆量,竟不知所措。段秀实下了马,忽然变得严肃起来,他说:“常侍(指郭)难道亏待了你们吗?郭元帅(郭子仪)难道有什么地方对不住你们吗?”

兵士们一听,不知段秀实问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郭子仪在士兵中的威望很高。不等士兵回答,段秀实接着说:“你们要杀官造反,必然株连郭家,这不是要害郭元帅父子吗?”众兵士觉得段秀实的话有道理,怒火消了一半,有人报告了郭。

郭急忙来到段秀实面前,未曾开口,段秀实厉声说:“郭元帅功高盖世,应善始善终。而常侍却对部下侵扰百姓放纵不管,如今又戴盔披甲,岂不是要造反作乱吗?恐怕这些罪名都将落到郭元帅头上。你们郭家一世的功名也就完了……”

郭一听,猛然醒悟,忙对段秀实下拜,说:“幸亏段公明示,真乃大恩大德。我一定铭记在心。”然后命令士兵解下盔甲,各自回营。当天晚上,郭把段秀实留下来请他喝酒。段秀实把带来的老兵打发走了,自己在郭的营里过了一夜。郭怕坏人暗算段秀实,自己不敢睡,专门派兵士巡逻保护。第二天一早,郭还跟段秀实一起到白孝德那儿道歉。

自那之后,郭家的兵士军纪肃然,邠州地方的秩序也安定下来。但是不到一年,长安又紧张起来了。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代宗李豫去世,太子李适继位,史称德宗皇帝,改元“建中”。德宗任命段秀实为掌管粮食仓储的司农卿。段秀实对先行进京的家属叮嘱道:“如过岐州(凤翔)节度使朱邠赠送礼物不要收。”他的家属路过岐州时,朱邠送了300匹大绫,家人推辞不掉,带进家中。段秀实知道以后,非常恼火,他把这300匹大绫放到司农寺大堂的房梁上,再也未曾动过。

德宗建中四年,朱邠在长安造反,要当皇帝,召集一些大臣商量,段秀实骂道:“你这个罪该万死的狂贼,休想让我跟你造反。”话音未落,扬出手中的笏板,击中朱邠前额,顿时鲜血直流,他的部下冲上来,将段秀实杀害。

颜真卿刚强不屈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各地节度使乘机割据地盘,扩大兵力,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公元779年(大历十四年)唐代宗去世,他的儿子李适(音kuò)即位,就是唐德宗。唐德宗想改变藩镇专权的局面,结果引起了藩镇叛乱。唐德宗派兵讨伐的结果,叛乱不但没有平定,反而蔓延开来了。

公元782年,有五个藩镇叛乱,其中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强。他自称天下都元帅,向唐境进攻。

五镇叛乱,使朝廷大为震惊。唐德宗找宰相卢杞商量,卢杞说:“不要紧。只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劝导他们,用不到动一刀一枪,就能把叛乱平息下来。”唐德宗问卢杞说:“你看派谁去合适?”卢杞推荐年老的太子太师颜真卿,唐德宗应允了。

颜真卿,字清臣,就兆万年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五代祖就是《颜氏家训》的作者,南北朝有名的学者颜之推。颜真卿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写的字雄浑刚健,挺拔有力,表现了他的刚强性格。后来,人们把他的字体称为“颜体”。

颜真卿是当时一个很有威望的老臣。安史之乱前,他担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河北各郡大都被叛军占领,只有平原城因为颜真卿坚决抵抗,没有陷落。后来,他的堂兄颜杲卿在藁城起兵,河北十七郡响应,大家公推颜真卿做盟主。颜杲卿当时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他率先起来抗击叛军。虽然起兵日子不长,被俘最后慷慨就义,但是他们誓死抵抗的精神,鼓舞更多的人抗击叛军。在抗击安史叛军中,颜真卿立了大功。唐代宗的时候,他被封为鲁郡公。所以,人们又称他颜鲁公。

颜真卿为人正直,常常被奸人诬陷排挤,只是因为他的威望高,一些奸人不得不表面上尊重他。宰相卢杞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他忌恨颜真卿,平时没法下手,这一回,趁藩镇叛乱的机会,派颜真卿去做劝导工作,是存心陷害他。

颜真卿已经是七十开外的老人了,许多文武官员听说朝廷派他到叛镇那里去,都为他的安全担心。但是,颜真卿却不在乎,带了几个随从就到淮西去了。李希烈听到颜真卿来了,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在见面的时候,叫他的部将和养子都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刚开始劝说李希烈停止叛乱,那些部将、养子就冲了上来,个个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围住颜真卿,摆出要杀他的架势。颜真卿毫不畏惧,面不改色。

李希烈假惺惺站起来护住颜真卿,命令他的养子退出。接着,把颜真卿送到驿馆里,企图慢慢软化他。过了几天,四个叛镇的头目都派使者来跟李希烈联络,劝李希烈即位称帝。李希烈大摆筵席招待他们,也请颜真卿参加。

叛镇派来的使者见到颜真卿来了,都向李希烈祝贺说:“早就听到颜太师德高望重。现在元帅将要即位称帝,不是有了现成的宰相吗?”

颜真卿扬起眉毛,朝着四名使者骂道:“什么宰相不宰相!我年纪快八十了,要杀要剐都不怕,难道会受你们的诱惑,怕你们的威胁吗?”四名使者被颜真卿凛然的神色吓住了,说不出话来。筵席的气氛让李希烈很尴尬。

李希烈拿他没办法,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派兵士监视着。兵士们在院子里掘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土坑,扬言要把颜真卿活埋在坑里。第二天,李希烈来看他,颜真卿对李希烈说:“我的死活已经定了,何必玩弄这些花招。你把我一刀砍了,岂不痛快!”

颜真卿在关押期间,写下遗表、自撰墓志、祭文,随时准备为国捐躯。

过了一年,李希烈自称楚帝,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兵士们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足了油,威胁颜真卿说:“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里烧!”颜真卿二话没说,就纵身往柴火跳去,叛将们连忙把他拦住,向李希烈回报。

李希烈想尽办法,没有能使颜真卿屈服。八月,银须飘飘的一代书法大师被李希烈杀害,悲壮殉难。

浑瑊、李晟收复长安

朱酢是幽州第三任节度使。节度使的权力很大,相当于一个地方的皇帝。后来,因为他弟弟朱滔反叛唐朝牵连到他,被唐德宗解除了兵权,留在长安,挂个太尉的名。代宗竟然给他修了一座府第。

建中四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率兵造反,进攻襄城。德宗皇帝急诏姚令言等几个节度使去解襄城之围。姚令言带领5000人马去襄城,途经长安时,正碰上下雨,京兆尹派人犒军,送的是粗粮淡食,士兵们火了,踢倒了饭盆。有人大声说:“前面有两个官库,里面装满了金银和绸缎,我们何不去抢呢?”士兵们一听,立即响应。

皇帝听到消息派太监拿着布帛去安抚兵士,每人二匹布。士兵们见赏赐不多,更加不满,竟然把送布帛的太监射死。节度使姚令言在朝中议事,闻听部下闹事,忙赶回军中,制止乱兵。但士兵们根本不听他的命令,向长安城杀来。

德宗皇帝急忙召集禁卫军守卫长安城。但禁军都去了襄城,长安城内只有神策军。神策军头目白志贞为了多领军饷,居然将集市上一些小商贩的姓名顶替军籍,所以打仗时就露馅了。乱军很容易的便打到紫禁城下,皇帝慌了,急忙带着太子公主王妃太监等少数人,逃出长安。

乱军攻进皇宫,大肆抢掠,姚令言见状,只好随着兵士造反,但他威信不高,呼唤不灵,便想起尚在京城的朱酢,找到他,让他带头造反。朱酢见有人拥护他,便决定登基称帝,国号大秦,年号为应天。登基这天,文武大臣前来捧场祝贺的不足20人,人数实在少得可怜。时间不长,朱酢又改国号为汉。

朱酢做了皇帝,他心里清楚,只要唐朝德宗皇帝还活着,他这个皇帝就当不安稳,于是亲率大军进攻奉天城。这时德宗、太子等逃到奉天城。朱酢下令让士兵用拆民房的木料做成百尺高的楼车,站在楼车上面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城中的情况,守城将士不禁惊慌万状。大将军浑瑊想出一计,派士兵在城墙里面挖地道,挖到城外,修了陷阱。

朱酢命令楼车攻城,未等靠到城墙根,士兵们则纷纷掉进陷阱和地道中,城上守军又将火把、木柴扔到城下,楼车烧毁,一些士兵被烧死。正在这时,城门大开,太子亲率众兵杀出城来,朱酢大败,死伤数千之多。

朱酢依次靠人多,继续攻城,城内皇帝与百姓团结一心,奋勇抗敌,坚持了36天,朱军也未攻克。这时唐朝援军赶来,朱酢怕被夹击,只好撤兵回到长安。

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唐德宗命令李怀光和李晟乘胜收复长安。哪料到李怀光到了咸阳,却和朱酢暗中勾结,一起反唐。李晟到了长安城外,前有朱酢,后有李怀光,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处境极其危险。

李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激励将士,使唐军将士士气始终很旺盛。长安附近的唐军都自愿接受李晟指挥。李怀光想命令他部下将士袭击李晟,将士们都不答应。李怀光害怕起来,先逃到河中去了。

李怀光一逃,朱酢就孤立起来。浑瑊守住了奉天,也跟李晟彼此呼应,进逼长安。唐军声势浩大,吓得朱酢龟缩在长安城里不敢出来。

李晟召集将领商量怎样攻城。将领们说:“当然是先打下外城,占领街坊,再进攻皇宫。”李晟说:“街坊狭窄,如果我们跟敌人在街头作战,就要伤害百姓。听说敌人重兵在皇宫后面的御苑里。我们不如从北面打开城墙,集中兵力向御苑进攻。这样,宫室不会遭到破坏,百姓也不会受惊扰。”

大家都佩服李晟想得周到。接着,李晟就分派部将出击,先消灭城外的敌军。最后,打开了城北城墙,大批步兵骑兵一起猛攻御苑。朱酢没法抵抗,不得不丢了长安逃走。来不及逃走的士兵也都缴械投降了。

李晟进了长安,向全军将士下了命令,说:“长安居民,受够了叛军的苦,不能再去惊扰他们。”唐军进城以后,果然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公元784年,李晟收复长安,朱酢被杀。唐德宗回到长安。过了一年,浑瑊又进攻河中,消灭了李怀光。自称楚帝的李希烈打了几次败仗,也被部将杀了。

李晟、浑瑊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立了大功。吐蕃贵族害怕他们掌握兵权,对他们不利,就采用离间的计策。唐德宗本来猜忌功臣,又中了吐蕃贵族的计,把李晟的兵权撤了,神策军归宦官掌握。从此,藩镇割据没有解决,宦官的权力倒越来越大了。

李愬雪夜下蔡州

唐朝中期,淮西镇是当时藩镇割据的一个顽固堡垒。(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后,他的儿子吴元济自立。唐宪宗发兵四路征讨淮西,但是连续攻战三四年却劳师无功。第一任主帅高霞寓被吴元济打得大败,第二任主帅袁滋畏敌如虎,一直不敢与吴元济交战。在这种形式下,朝廷有不少官员都认为不能再打下去,大臣裴度却认为淮西好比身上长的毒疮,不可不除。唐宪宗拜裴度使宰相,决心继续征讨淮西。

公元817年,朝廷派李愬担任唐州(今河南唐河)第三州节度使,要他进剿吴元济的老巢蔡州(今河南汝南)。

唐州的将士打了几年仗,都不愿再打,听到李愬一来,有点担心。李愬到了唐州,就向官员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打战,我不行。”

这个消息传到吴元济那里。吴元济打了几次胜仗,本来就有点骄傲,听到李愬不懂得打仗,更不把防备放在心上了。以后,李愬根本不提打淮西的事。唐州城里有许多生病和受伤的兵士,李愬一家家上门慰问,将士们都很感激他。

元和十二年(公元818年)二月,李愬的兵士在边界巡逻,碰到一小股淮西兵士,唐军把淮西兵士打跑了,生擒了淮西军的一个小军官丁士良。丁士良是吴元济手下的一名勇将,经常带人侵犯唐州一带,唐军中很多人都吃过他的亏,非常恨他。这一回活捉了他,大伙都请求李愬把他杀了,给死亡的唐军兵士报仇。

将士们把丁士良押到李愬跟前。李愬吩咐兵士给他松了绑,好言好语问他为什么要跟吴元济闹叛乱。丁士良本来不是淮西兵士,是被吴元济俘虏过去的,见李愬这样宽待他,深受感动,并向李愬献了一计。就投降了。

李愬靠丁士良的帮助,打下了淮西的据点——文城栅和兴桥栅,先后收服了两个降将,一个叫李佑,一个叫李忠义。李愬知道这两人都是有勇有谋的人,就推心置腹地信任他们,跟两人秘密讨论攻蔡州的计划,有时讨论到深更半夜。李愬手下的将领为了这件事都很不高兴,军营里沸沸扬扬,都说李佑是敌人派来做内应的。有的还有凭有据地说,捉到的敌人探子,也供认李佑是间谍。

李愬怕这些闲话传到朝廷,让唐宪宗听信了这些话,自己要保李佑也保不住了,就向大家宣布说:“既然大家认为李佑不可靠,我就把他送到长安去,请皇上去发落吧。”

他吩咐兵士把李佑套上镣铐,押送到长安,一面秘密派人送了一道奏章给朝廷,说他已经跟李佑一起定好攻取蔡州的计划,如果杀了李佑,攻蔡州的计划也就吹了。

唐宪宗得到李愬的密奏,就下令释放李佑,并且叫他仍旧回到唐州协助李愬。

李佑回到唐州,李愬见了他,非常高兴,握着他的手说:“你能安全回来,真是国家有福了。”说着,立刻派他担任军职,让他携带兵器进出大营。李佑知道李愬千方百计保护他,感动得偷偷地痛哭。

没多久,宰相裴度亲自到淮督战。原来,唐军作战都有宦官监阵,将领没有指挥权。打胜仗是宦官的功劳,打败仗却轮到将领挨整。裴度到了淮西,发现这个情形,立刻奏请唐宪宗,把宦官监阵的权撤消了。将领们听到这个决定,都很兴奋。

李佑向李愬献计说:“吴元济的精兵都驻扎在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和四面边境上,守蔡州的不过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抓住他的空隙,直攻蔡州,活捉吴元济是没问题的。”

李愬把这个计划秘密派人告诉裴度。裴度也支持他,说:“打仗就是要出奇制胜,你们看着办吧。”

李愬命令李佑、李忠义带领精兵三千充当先锋,自己亲自率中军、后卫陆续出发。除了李愬、李佑几个人,谁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有人偷偷问李愬,李愬说:“只管朝东前进!”

赶了六十里地,到了张柴村。守在那儿的淮西兵毫无防备,被李愬带的先锋部队全部消灭。李愬占领了张柴村,命令将士休息一会,再留下一批兵士守住张柴村,截断通往洄曲的路。一切安排妥当,就下令连夜继续进发。

将领们又向李愬请示往哪里去,李愬这才宣布:“到蔡州去,捉拿吴元济!”

将领中有一些是在吴元济手里吃过败仗的,一听到这个命令,大惊失色。监军的宦官特别胆小,急得哭了起来,说:“我们果然中了李佑的奸计了。”对此,李愬不予理睬,严令全军以最快的速度前进。

这个时候,天色已晚,并下起了大雪。从张柴村通往蔡州的路,是唐军从来没走过的小道。大家暗暗叫苦,但是,李愬平日治军很严,谁也不敢违抗军令。

半夜里,兵士们踏着厚厚的积雪,又赶了七十里,才到了蔡州城边。正好城边有一个养鹅、鸭的池塘,把人马发出的响声掩盖过去了。

李愬、李忠义吩咐兵士在城墙上挖了一个个坎儿,他们带头踏着坎儿爬上城,兵士们也跟着爬上去。守城的淮西兵正在呼呼睡大觉,唐军把他们杀了,只留一个打更的,叫他照样敲梆子打更。接着,打开城门,让李愬大军进城。

鸡叫头遍的时候,天蒙蒙亮了,雪也止了。唐军已经占领了吴元济的外院,吴元济还在里屋睡大觉呢。有个淮西兵士发现了唐军,急忙闯进里屋报告吴元济说:“不好了,官军到了。”

吴元济懒洋洋躺在床上不想起来,笑着说:“这一定是犯人们在闹事,等天亮了看我来收拾他们。”刚说完,又有兵士气急败坏地冲进来说:“城门已经被官军打开了。”

吴元济奇怪起来,说:“大概是洄曲那边派人来找我们讨寒衣的吧!”吴元济起床后,只听见院子里一阵阵吆喝传令声:“常侍传令……”(常侍是李愬的官衔)接着,又是成千上万的兵士的应声。吴元济这才害怕起来,说:“这哪来的常侍?怎么跑到这儿来传令?”说着,带了几个亲信兵士爬上院墙抵抗。

李愬对将士说:“吴元济敢于顽抗,是因为他在洄曲还有一万精兵,等待那边来援救。”

驻洄曲的淮西将领董重质,家在蔡州。李愬派人慰抚董重质的家属,派董重质的儿子到洄曲劝降。董重质一看大势已去,就亲自赶到蔡州向李愬投降了。

李愬命令将士继续攻打院墙,砸烂了外门,占领了军械库。吴元济还想凭着院墙顽抗。第二天,李愬又放火烧了院墙的南门。蔡州的百姓们受够了吴元济的苦,都扛着柴草来帮助唐军,唐军兵士射到内院里的箭,密集得像刺猥毛一样。到太阳下山的时候,内院终于被攻破,吴元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哀求投降。

李愬一面用囚车把吴元济押送到长安去,一面派人向宰相裴度报告战果。接着,申州和光州(今河南信阳和潢川)的两万叛军也相继来降,进袭蔡州的战斗,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二王八司马”事件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根基很不稳固。唐玄宗以后,是肃宗、代宗、德宗三个皇帝相继统治。统治阶级由于政治措施不得当,国家越来越衰落了。

贞元21年(公元805年)正月,德宗皇帝李适病死了,太子李诵即位,就是唐顺宗,年号改为永贞元年。李诵是德宗的长子,他为人宽厚,尤其尊重师长,见了老师总是先行礼。他喜欢作诗写字,棋也下得不错。集贤院侍读王叔文,善于下棋,李诵把他召到东宫。诗诏翰林王(音pī)思想先进,经常给他讲一些民间疾苦的事,对当时朝廷内外的一些弊端也评论得很有见解。这两人都是很正直的人,太子也是个有正义感的人。所以,太子对他俩十分器重。

顺宗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王叔文和王封为翰林学士,让他们革新朝政。他原先是想派“二王”当宰相的,但考虑他们以前的官阶太低,一下子提拔那么高,怕别人不服,所以让他们当翰林学士,而让声望较高的韦执谊当宰相。

王叔文等既得新皇帝的信任,便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柳宗元、刘禹锡、韩晔、韩泰、程异、陈谏,凌准等安排了重要职位,以便实行他们的革新计划。君臣之间有了共同愿望,革新派的手中又有权力,因此他们就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

他们先来解决宦官的问题,首先是取消“宫市”,不准太监们自己到外边买东西。把“五坊”也解散了,让那些横行街市的“五坊小儿”统统当宫中的杂役。又把久闭深宫的年长的宫女和教坊女妓600人,释放回家。他们还通过唐顺宗发布命令,废除百姓积欠官府的一部分租税,停止地方官的进奉,减低盐价。单这几项,就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革新派采取措施,加以限制和削弱。剑南四川节度使韦皋派刘辟到长安,对王叔文进行威胁利诱,想要完全控制四川地方,来扩大割据的地盘。王叔文拒绝了韦皋的要求,下令杀刘辟。刘辟吓得狼狈地逃回了四川。王叔文选拔老将范希朝统率禁军,并且担任京城以西各城镇行营的节度使,派韩泰为行军司马,接管宦官的兵权。可惜这一条重要措施被宦官暗中破坏,没能实现。

对于贪官污吏,革新派严加惩罚。京兆尹李实肆意地搜刮民脂民膏。他原先在外地作官的时候,就因为克扣军饷,引起军士们的愤怒。军士们打算刺杀他。他吓得连夜从城墙上用绳子吊下逃走,后来他当了京兆尹。有一年,他不管天旱歉收,依旧逼迫老百姓完粮纳税。穷苦的市民被迫拆掉房子,卖掉砖瓦木料;被迫卖掉青苗(还没有成熟的庄稼)凑钱交纳赋税。到处一片惨状。李实把不择手段搜刮来的昧心钱,拿出一部分进奉给唐顺宗。其他大部分都装进了他自己的钱袋。他足足聚敛了30万贯钱的财富!对这么个吸血鬼,王叔文果断地宣布了他的贪污罪行,把他贬到外地去。长安市民听到这个消息,莫不拍手称快。许多人揣着砖瓦石块,准备拦截他痛打一顿。李实听说,不敢等到第二天,当天晚上就偷偷地从长安逃走了。

王叔文等知道,要想使革新有保障,就必须有军队作后盾。那时长安的防务,是由神策军负责的。神策军的总部设在奉天,称为神策军西行营,由太监杨志廉、孙荣义分任左、右中尉。王叔文建议顺宗派宿将范希朝为神策军京西兵马节度使,派韩泰作副使,想使军队脱离宦官统辖。太监总管俱文珍知道新朝要夺宦官的兵权,吩咐神策军的将领拒绝服从朝廷命令。待到范希朝和韩泰来到奉天行营,召见诸将时,将领们竟一个也不来报到。范、韩只好回去告诉王叔文。王叔文也没有办法。

王叔文实行改革,不但一批宦官恨他,有不少大臣也嫌王叔文地位低,办事专断,对他不满。太监们已经意识到革新将带给他们的危险,便去跟那些看不起王叔文的大官僚黄裳、袁兹等人联合,共同来对付革新派。那时顺宗患了风疾,说不出话来。而王叔文因为母亲死了,按例要告假回家守丧,王也突然患了中风,革新派失去了中坚力量。太监们便在当年7月,逼着顺宗让太子李纯代理朝政;8月,硬逼他下诏让位给太子,李诵自己退做太上皇,并改元“永贞”。第二年的正月,顺宗李诵便因病去世了。这位46岁的皇帝在位仅仅8个月。

李纯是顺宗的长子,史书上称为“宪宗”。他是在太监和官僚的拥戴下当皇帝的,还没等正式登基便下令贬王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王带病,勉强挣扎着到了贬所,不久便死了。过了一年,太监们对王叔文不放心,又让宪宗下一道诏书,在渝州把王叔文杀害了。

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等8人,原先是贬谪为边远州郡刺史的,还没到任,就又再贬为州司马。一场革新运动,只进行了146天,就昙花一现的夭折了。史书上把这件事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革新虽然失败了,王叔文等革新派的一系列措施,给广大穷苦百姓带来了好处,有力地抑制了宦官和官僚们的利益。这件事因为发生在唐顺宗永贞年间,所以又称“永贞革新”。

“诗豪”刘禹锡

“永贞革新”失败后,被唐宪宗下诏贬职的“八司马”当中,有两位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和刘禹锡。柳宗元擅长散文,刘禹锡善于写诗,两个人又是很要好的朋友。这次,柳宗元被派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刘禹锡被派到朗州(今湖南常德)。

这年,刘禹锡34岁。永州和朗州都在南边,那时候还是荒僻落后的地区。柳宗元和刘禹锡相信自己的作为是正直的,失败了也不气馁。到了任所,除了办公以外,常常游览山水,写写诗文。在他们的诗文中,常常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反映了一些人民的疾苦,像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就是在永州写的。

刘禹锡在朗州期间创作了有名的《天论》。《天论》三篇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名著。他说过“怒人言命,笑人言天”。一怒一笑,表明他是儒家。

刘禹锡和柳宗元在任所一住就是十年。日子一久,朝廷里有些大臣想起他们来,觉得这些都是有才干的人,放在边远地区太可惜了,就奏请宪宗,把刘禹锡、柳宗元调回长安,准备让他们留在京城做官。

元和十年,刘禹锡回到长安,看看长安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京城虽有一些新气象,但朝廷官员中,有不少新提拔的官员都是他过去看不惯的人,心里很不舒坦。

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里面有个道士,在观里种了一批桃树。那时候正是春暖季节,观里桃花盛开,招引了不少游客。有些老朋友约刘禹锡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刘禹锡欣然接受了朋友们的盛情。

刘禹锡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回来以后就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的诗一向有名气,这篇新作品一出来,很快就在长安传开了。有一些大臣对召回刘禹锡,本来就不愿意,读了刘禹锡的诗,就细细琢磨起来,有人竟说刘禹锡这首诗表面是写桃花,实际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这些话传入宫内,唐宪宗很生气,他觉得自己这些年颇有成绩呢。于是,对刘禹锡也很不满意。刘禹锡又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明着是提升,但是播州地区比朗州更远更偏僻,当时还是人烟稀少的地方。

刘禹锡的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需要有人伺候;怎能跟着刘禹锡一起到播州,正在这时候,朝廷把柳宗元改派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得知刘禹锡的困难情形,决心帮助好朋友。他连夜写了一道奏章,请求把派给他去柳州的官职跟刘禹锡对调,让他到播州去。

柳宗元待朋友一番真诚,使许多人很受感动。后来,大臣裴度也在唐宪宗面前替刘禹锡说情,宪宗答应把刘禹锡改派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大和五年(831年)十月,他出任苏州刺史,为期近3年,颇有政绩,得到时人的称赞。后历任汝州、同州刺史。过了十四年,裴度当了宰相,把他调回长安。

刘禹锡重新回到京城,正值暮春季节。他想起那个玄都观的桃花,有心旧地重游。到了那里,知道那个种桃树的道士已经死去,观里的桃树没有人照料,有的被砍,有的枯死了,满地长着燕麦野葵,一片荒凉。他想起当年桃花盛开的情景,联想起一些过去打击他们的宦官权贵,一个个在政治争斗中下了台,而他自己倒是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见解。想到这里,他又写下了一首诗,抒发他心里的感慨,诗里说: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但他始终坚持真理,特别是几次遭贬,几番挫折,使他广泛地接触社会和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因此在哲学、政治、文学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到之处,并且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财富。

刘禹锡创造了大量的政治诗和政治讽刺诗,继承并发扬了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是中唐时期最优秀的诗人,白居易极度钦佩他的诗歌才能,称他为“诗豪”,为“国手”。

白居易进长安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下(今陕西渭南东北,音ɡuī)人。白居易自小聪明,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他擅长作诗的名气,很早就传开了。白居易早期的生活是在乱动荡中度过的。在他十六岁那年,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长些见识,这种离乱生活才结束。

那时候,正是朱酢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连年战争,到处闹粮荒,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艰难。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才气,但为人有些高傲。白居易钦佩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顾况听说白居易也是个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顾况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

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自从这次见面以后,逢人就夸说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取了进土。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命他担任左拾遗。在这期间,白居易一面不断地创作新的诗歌,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一面在宪宗面前多次直谏,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

有一次,白居易谏阻宪宗封宦官做统帅,惹得宪宗很气恼。他跟宰相李绎说:“白居易太狂了,怎么对我这样不敬,我要撤他的职!”李峰说:“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谏,不怕杀头,正说明他对国家的忠心。如果办他的罪,只怕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唐宪宗勉强接受李绎的意见,暂时没有把白居易撤职。但是,过了没有多少天,终于把他左拾遗的职务撤掉,改派别的官职。

白居易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像《秦中吟》和《新乐府》。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传诵,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要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也说明他写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群众的。

正因为他的诗反映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咒骂和忌恨。有些人想诬陷白居易,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过了几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杀了。这次暗杀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谁也不想开口。只有白居易站了出来,首先向宪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缉凶手。宦官和官僚抓住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作主张,狠狠地告了一状。经过这样罗织罪名,白居易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白居易无辜受到贬谪,到了江州之后,心情十分抑郁。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溢浦口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见了那歌女,又听她诉说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满腔心事。回来以后,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诗中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来白居易又几次回到京城,做过几任朝廷大官。但是当时的朝政十分混乱,像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他把他全部精力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去。白居易一生一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士大夫,他的诗不仅有高超的艺术手法,而且更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诗的写得通俗易懂,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这样高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诗人。

韩愈反对迎佛骨

唐宪宗依靠裴度、李愬,平定了淮西叛乱,社会逐渐有所安定,唐宪宗觉得这是很骄傲的事情。他决定立一个纪功碑,来纪念这一次大胜利。叫谁来写这个碑文呢?恰好裴度手下有个行军司马韩愈,擅长写文章,又跟随裴度到过淮西。唐宪宗就命令韩愈起草《平淮西碑》。

韩愈字退之,他是唐朝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邓州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他出身贫寒,通过科举途径担任监察御史等官职。韩愈认为自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风气不好,连文风也衰落了。许多文人写的文章,喜欢堆砌词藻,讲求对偶,缺少真情实感。他决心对这种文风进行改革,写了不少散文,在当时影响很大。他的主张和写作实践实际上是一种改革,但是也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一些传统,所以被称做“古文运动”。后来,人们把他和柳宗元两人称为“古文运动”的创导人。

韩愈不但善长写文章,还是个直言敢谏的大臣。尤其在中唐时期反佛斗争中,他是一个最积极的人物。

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他听说凤翔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叫护国真身塔。塔里供奉着一根骨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祖留下来的一节指骨,每三十年开收一次,让人瞻仰礼拜。这样做,就能够求得风调雨顺,人人平安。唐宪宗给人说得相信了,特地派了三十人的队伍,到法门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长安。他先把佛骨放在皇宫里供奉,再送到寺里,让大家瞻仰。下面的一班王公大臣,一看皇帝这样认真,不论信或是不信,都要凑个趣。许多人千方百计想弄到瞻仰佛骨的机会。有钱的,捐了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几个香疤,也算表示对佛的虔诚。

韩愈是向来不信佛的,更不要说瞻仰佛骨了。他对这样铺张浪费来迎接佛骨,很不满意,就给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劝谏宪宗不要干这种迷信的事。他说,佛法的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他又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

唐宪宗收到这个奏章,大发脾气,立刻把宰相裴度叫了来,说韩愈诽谤朝廷,非把他处死不可。裴度连忙替韩愈求情,唐宪宗气慢慢平了,说:“韩愈说我信佛过了头,我还可宽恕他;他竟说信佛的皇帝,寿命都短促,这不是在咒我吗?就凭这一点,我不能饶他。”

后来,替韩愈求情的人越来越多,唐宪宗没杀韩愈,就把他降职到潮州去当刺史。尽管这样,韩愈仍不放弃自己的主张,曾写诗说:“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岂将衰配惜残年”,表示他反对佛教的坚定立场。

从长安到潮洲,路远迢迢,韩愈孤单一个人,到了潮州。韩愈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也考虑到百姓的生活。他把潮州官府里的官员找了来,问当地老百姓有什么疾苦。

有人说:“这儿出产少,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还有城东恶溪(今广东韩江)里有条鳄鱼,经常上岸来伤害牲畜,百姓真被它害苦了。”

韩愈说:“既是这样,我们就得想法把它除掉。”话虽那样说,可韩愈是个文人,一不会动刀,二不会射箭,怎能除掉鳄鱼呢?后来,他写了一篇《祭鳄鱼文》,专门派人到江边去读这篇祭文,又叫人杀了一口猪一头羊,把它丢到江里去喂鳄鱼。在那篇祭文里,他限令鳄鱼在七天之内迁到大海里去,否则就用强弓毒箭,把鳄鱼全部射杀。

韩愈不信佛,怎么会信鳄鱼有灵呢?这当然只是他安定人心的一种手法罢了。事有凑巧,据说从那以后,大池里的鳄鱼真的没有再出现过。当地的百姓认为朝廷派来的大官给鳄鱼下的驱逐令见了效,都安心生产了。

韩愈在外地做了一年官,才又回到长安,负责国子监(朝廷设立的最高教育机构)的工作。就在这一年(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他的儿子李恒即位,这就是唐穆宗。

韩愈反佛是站在儒家思想立场上进行的,他反佛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套正统的儒家学说。韩愈不仅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还是一位对宋明理学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成为宋明理学的先驱。

朋党之争

从唐穆宗之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势很大。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朝廷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一些依附宦官的朝官,又分成两个派别。两派官员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一直明争暗斗了四十年,历史上把这种争斗叫做“朋党之争”。

这场争斗还是在唐宪宗在位时期开始的。有一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能够直言敢谏的人才。在参加考试的人中,有两个下级官员,一个叫李宗闵,一个叫牛僧孺。两个人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考官看了卷子,认为这两个人符合选拔的条件,就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这件事让宰相李吉甫知道了。李吉甫是个士族出身的官员,他本来就瞧不起科举出身的官员,现在出身低微的李宗闵、牛僧孺居然敢批评朝政,揭了他的短处,更加生气。他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人被推荐,完全是因为跟试官有私人关系。唐宪宗听信了李吉甫的话,把几个试官降了职,李宗闵和牛僧孺也没有受到提拔。

李吉甫死后,他的儿子李德裕依靠他父亲的地位,做了翰林学士。那时候,李宗闵也在朝做官。李德裕对李宗闵执评他父亲这件事,仍旧记恨在心。

唐穆宗即位后,又举行进士考试。有两个大臣因为熟人应考,私下里托过考官,考官钱徽没卖他们的面子。正好李宗闵有个亲戚应考,被选中了。这些大臣就向唐穆宗告发钱徽询私舞弊。唐穆宗问翰林学士,李德裕说真有这样的事。唐穆宗就把钱徽降了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去了。

李宗闵认为李德裕成心排挤他,恨透了李德裕。牛僧孺当然同情李宗闵。从这以后,李宗闵、牛僧孺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两派明争暗斗得不可开交。

唐文宗即位以后,李宗闵走了宦官的门路,当上了宰相。李宗闵向文宗推荐牛僧孺,也把他提为宰相。这两人一掌权,就合力打击李德裕,把李德裕调出京城,当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节度使。

那时期,西川附近有个吐蕃将领投降。李德裕趁机收复了一个重镇维州(治所在今四川理县)。这本来是李德裕立了一功,但是宰相牛僧孺却跟唐文宗说:“收复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跟吐蕃搞坏关系,才不上算呢。”他要唐文宗下令叫李德裕把维州让还吐蕃,李德裕很气愤。

后来,有人告诉唐文宗,说退出维州城是失策,并且说这件事是牛僧孺排挤李德裕的手段。唐文宗挺懊悔,对牛僧孺也疏远了。唐文宗本人也受宦官控制,没有一定的主见。一会儿用李德裕,一会儿用牛僧孺,一派掌了权,另一派就没好日子过。

牛、李两派为了争权夺利,都巴结宦官。李德裕做淮南节度使的时候,监军的宦官杨钦义被召回京城,大家传说杨钦义回去一定掌权。临走的时候,李德裕就办酒席请杨钦义,还送给他一份厚礼。杨钦义回去以后,就在唐武宗面前竭力推荐李德裕。

唐武宗即位,李德裕果然当了宰相。他竭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闵,把他们都贬谪到南方去。李德裕得了武宗信任,当了几年宰相,因为办事专断,遭到不少朝臣的怨恨。公元846年,唐武宗病死,宦官们立武宗的叔父李忱即位,就是唐宣宗。唐宣宗把武宗时期的大臣一概排斥,即位第一天,就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职务。过了一年,又把李德裕贬谪到崖州(今广东海南岛)。

折腾了四十年的朋党之争终于收尾,但是混乱的唐王朝已经闹得越发接近崩溃的边缘。

悲壮的黄巢起义

唐朝后期,大量耕地集中在少数贵族和官僚手里,全国半数以上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变为逃户、流民。统治者还用各种名目横征暴敛,老百姓连吃盐、喝茶、住房都要上税。当时,还经常发生天灾,地里不长庄稼。穷苦农民没有吃的,只好把蓬草籽磨成面,把槐树叶当成菜,勉强果腹。举国上下,饿殍遍地,怨声载道。而统治阶级则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公元859年即位的唐懿宗,是一个非常荒淫的皇帝。他每月总要举行大型宴会10多次,殿前的乐工常有500多人。他观赏歌舞,常常是通宵达旦,高兴的时候还要赏给乐工们很多钱。长安附近的名胜,如南宫、北宛、离宫等地方,他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左拾遗刘蜕曾上书说:“目前,西凉还在建筑城池,南蛮不断侵扰边境,战争还在进行,请皇上节制宴游,多关照一些政事为好。”唐懿宗不仅不听,反而把他贬为华阴令。

公元873年,唐僖宗即位后,其昏庸腐朽、奢侈豪华,比唐懿宗有过之而无不及。僖宗年幼不会治理国家,但对踢球、斗鸡、音乐、赌博非常精通。他最宠信的宦官田令孜还常常让僖宗赏给乐工钱,每天达几万,几乎把府库里的钱都用光。

穷人活不下去,只有起来造反。当时,农民武装起义在现在的山东、四川、湖南、山西、陕西等地,此起彼伏。公元859年冬天,裘甫在浙江东部举行起义。这场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却成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先导。8年以后,桂林又发生兵变,后来转战到徐州一带,发展成规模很大的农民起义,14个月以后,起义被镇压。起义的农民分散到各地,等待机会。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濮州(今山东濮县东)私盐贩子王仙芝与尚君长、尚让兄弟,率领几千农民在长垣起兵。王仙芝自称天补均平大将军、海内诸豪都统,发布檄文,斥责朝廷奸臣乱政,赋税繁重,赏罚不平。起义军攻下曹州(今山东曹县)、濮州,从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接着,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黄巢和他的兄弟等8人,率领几千农民在曹州起兵响应,王仙芝和黄巢的两支队伍合在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开始了。

黄巢从少年时起就贩卖私盐,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擅长骑马射箭,喜好结交江湖好汉;济困扶危,反抗社会不平。他也喜欢读书,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被录取。

有一年他又未考中进士,便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表露了他有朝一日要起来造反的意愿。

起义初期,王仙芝是全军统帅。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的方法,从现在的山东南部打到河南西部,又打到湖北东部。公元877年攻到蕲州城下。唐朝蕲州刺史请王仙芝、黄巢等人进城,对他们进行诱降活动,答应请求皇上授予王仙芝官职。朝廷正想平息农民起义,就答应授给王仙芝一个空头官衔。王仙芝十分高兴。黄巢大怒,他责备王仙芝说:“起初大家立过大誓,要横行天下。现在你去作官,起义的弟兄们该到哪里去?”起义军其他将士也都斥责王仙芝,王仙芝害怕众人,没敢接受唐朝的官职。起义军两位领袖意见不和,起义军也就分裂了。王仙芝和尚官君、尚让等率领一部分人,攻破一些州县;可是,他曾经7次向唐朝统帅请求投降,没有得到允许,最后被唐军打得大败,牺牲了几万人,王仙芝也被杀死。这支起义军失败了。

黄巢率领另一部分起义军北上,转战在山东、河南一带。王仙芝战死以后,尚让带领残余部队投奔黄巢,推黄巢为王,称作黄王,又称“冲天大将军”,改年号“王霸”,设置官署,建立自己的政权。面对唐军的军事防线,继续强攻州县城邑对起义军极为不利,而江南是唐王朝军备力量薄弱的地区,又是后期主要的财赋供给地,起义军到江南开辟新的活动地区,打开新的局面是非常必要的。黄巢在冷静分析局势之后,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率领数万大军,渡过长江,挥戈南下,使起义军转入新的大发展阶段。

当时,唐朝的军队集结在中原一带,岭南地区兵力比较薄弱。黄巢本想占领岭南地区,休整一段时期,积蓄力量,再打到中原去,推翻唐朝。可是,部将们不愿休息,要求尽快打回北方。黄巢同意了这个要求,以天补均平大将军的名义发布檄文,指责朝廷的罪恶,率领起义军从广州出发,向北攻进现在的湖南、湖北,向东打到江西、安徽、浙江等地。

起义军的声势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发展到60万人。唐僖宗派了好几支大军进行镇压,也阻挡不住。起义军渡过淮河,向西北进军几千里,攻下了东都洛阳。唐军只得退到潼关防守。一路上,起义军纪律严明,不掳掠百姓,只没收官商富户的财产充作军需。起义大军进入洛阳城的时候,还对百姓进行慰问,秩序井然。

起义军挺进到潼关城下,满山遍野都是起义军的白旗。当黄巢来到的时候,全军士气高昂,大声欢呼,山河震动。唐军凭借关隘,勉强守了两天。到第3天,尚让和黄巢的外甥林言,分兵从一条叫“禁谷”的小路绕到关后,内外夹击,攻破了潼关。这条“禁谷”,在平时,为了防止商人逃税,禁止通行,里面长满了灌木藤葛。起义军打来,唐军竟然忘记设防。第一天双方交战以后,官军溃败,争着从禁谷逃命。一夜工夫,把地面塌平了,正好给起义军开辟了道路。

公元880年12月3日,黄巢攻克潼关。京城长安得知这一消息,陷入一片混乱之中。5日凌晨,唐僖宗和宦官田令孜带着4个亲王及数名嫔妃,率领500名神策军,由金光门出了皇宫,匆匆忙忙地逃往四川。就在这天早晨,文武百官照样上朝,等了很久,才知道皇帝逃跑了。当天下午,黄巢的前锋大将柴存进入长安。唐朝廷的左金吾卫大将军张直方不得不带领文武官员几十人,到长安郊外迎接。黄巢乘坐着黄金装饰的轿子,由身披锦绣、手执兵器的随从簇拥着,威武雄壮地进入长安城。兵强马壮的起义军队伍,充塞道路的辎重车辆,浩浩荡荡地跟随着前进。

长安的老百姓听说黄巢进了城,都走出家门,夹道欢迎,观看起义军的军容。起义军士兵大多是受尽压迫的民众,所以,遇到贫民是很同情的,还送给他们财物;但对唐朝留下来的那一大群官吏,就十分憎恨,只要一抓住就处死。几天之后,也就是公元881年1月,黄巢在长安即位称帝,国号大齐,年号金统。他任命尚让为宰相,孟楷、盖洪为将军,著名诗人皮日休为翰林学士,组成了由起义军文武首领和唐朝降官混合的大齐政权。

起义军渡过淮河以后,一路无阻,但经过的重要地方如东都洛阳,都没有留兵驻守。数十万人全部进入长安,实际上好像进入口袋之中。长安在唐军的四面包围下,粮食补给发生困难。不久,唐朝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郑畋号各藩镇,联合起来进攻长安,各藩镇响应。形势对起义军非常不利。

黄巢也想过打开局面。他曾派尚让等人率领5万人攻打凤翔。尚让自以为声势浩大,行军时,军容不整;遇到伏兵,便被杀得大败,损失了士兵2万多人。一部分唐军乘机进攻长安,黄巢以为是唐朝大军来了,便率领众人仓惶逃走。唐军入城,大肆掳掠。黄巢停在城外,看到唐军像一群乌合之众,便又领兵杀回长安,歼灭唐军十之八九。无奈,他的地方守将们听说他已出城,也都放弃守城,逃往别处。

由于起义军始终没有打破敌人的围剿,城内粮食又日益紧张更由于在这紧急关头,起义军的主要将领朱全忠(即朱温)却叛变投敌了,使得大齐政权处于多面受敌的严重危机之中。

公元883年5月,黄巢被迫撤离长安,在河南、山东一带继续坚持起义。第2年6月,又与唐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黄巢自刎于泰安狼虎谷(今山东莱芜境内)。黄巢起义历时十年,撼动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功不可没。

同类推荐
  • 照影

    照影

    十年前,他离开洛阳。十年后,他重返洛阳。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自他来洛阳,这座因牡丹而闻名的北齐都城一颗也不得宁静。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偶然,还是有人在操纵一切。他,苏是年。因一个女人的死而背负一生的痛楚,此生只一愿,便无所求。而,另一个女人的出现,打乱了他剩余人生的意义。面对同一个敌人,他能保护好她,完成自我救赎吗?
  • 弃婿崛起

    弃婿崛起

    回到前世,一个家业败落的曹家少爷,寄身在未婚妻家,不被认可,遭到未婚妻驱逐。可没有人知道他拥有一颗可以升级的摇钱树,该用它做的什么呢?他最初的追求只是夺回属于曹家的一切,成为富甲天下的富家翁。可简单的人生远比想象的复杂,一步步卷入巨大漩涡中......总有人喜欢和他拼银子,和老子拼银子,尔等疯了吗?
  • 三国白衣

    三国白衣

    一身白衣,一段历程,从旁观看待三国,看三国的钩心斗角。(故事借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部分,完全虚构,请勿认真。)
  • 大盗当国

    大盗当国

    王禹穿越了,来到万历四十七年的锦州,在这兵荒马乱的地方,只有三种人能混得开,兵、贼、汉奸。为了生存,王禹选择了当贼,但他很快发现,其实贼和兵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一个有执照,一个没执照。在纵横辽海的岁月里,他认识了几个好兄弟,他们分别是毛承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更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 穿越到大唐世界

    穿越到大唐世界

    本想着情场失意,赌场得意的林云去了一家地下赌场内豪赌,在输光所有钱后林云大醉一场,在醒来后发现自己正睡在大唐贞观年间的大街上!
热门推荐
  • 临天

    临天

    七彩寰寰吞天蟒!无意夺取母内丹,便宜主人他占尽,混世魔王他想做,怎奈一人能力小,努力修炼破虚空。一家山水新书~~~~~~~~等你来踩踏,品鉴,大大们,留下你的足迹吧。【PS;感谢小关的封面!】
  • 再开彼岸

    再开彼岸

    传说中的引魂之花,冥界唯一的花。相传此花只开于黄泉,是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曼珠沙华的美,是妖异、灾难、死亡与分离的不祥之美,触目惊心的赤红,如火、如血。花和叶永远不相见,可却互相记挂着对方,情到忘记,又会想起。感情线此起彼伏,郁积了千年,一年一轮回。再见,是否想念或依恋。
  • 不可思议!原来我的英语这么溜!

    不可思议!原来我的英语这么溜!

    由徐维克编著的《不可思议原来我的英语这么溜》内容从基本的打招呼到话题应对,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 关键时刻必备的一句话,依个人情况不同,可选择简易版或是升级版来回答,书里还将最夯的偶像剧对话与情境做链接,让您在练习时更容易融入情感,效果自然就会double再double啰!另外,对于想要将哪一句话延伸,从一句变两句变三句的读者朋友,书里也设计单词便利贴,提供与该情境相关、可延伸的单词,《不可思议原来我的英语这么溜》是一本实用性5颗星、趣味性也5颗星的生活英语会话书,推荐给您。
  • 吾名孙悟空

    吾名孙悟空

    有人说我是齐天大圣,有人说我是斗战胜佛,也有人说我是美猴王。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孙悟空!如来,还记得我手中的这根棍子吗?我孙悟空又回来了!
  • 誓不为后2:倾城娃娃妃

    誓不为后2:倾城娃娃妃

    ‘重生一次,花容月貌全不见,这干瘪的身子,如何钓到帅哥,助她早日脱离宫闱苦海,过上逍遥自在的的生活呢?唉!’她摇头苦思,一心一意的想要抛弃掉想要老牛吃嫩草的皇帝,独自潇洒快活。却不想,那个俊逸绝美,长期潜伏在宫中的刺客大哥毫无预警的发飙了,“女人,你敢勾搭帅哥就试试看?”说罢,又无耻的自言自语,“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强,能让你夜夜打满分的男人吗?”她瘪嘴,傻傻一笑,拍拍他的俊脸,“我的爷,我能成功的勾搭上你一次,难倒还不能再成功第二次吗?”他冷酷发飙,阴狠立誓,“你安心好了,想等你这只红杏出墙的野男人,我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砍一双。”
  • 徒弟都是债

    徒弟都是债

    桃花坞里有位画中仙,一直被徒弟们拿药喂养着,喂得他容颜不老,结果,蜀山来认领,说此货是他们蜀山失踪十五年的掌门。这好比你千辛万苦收养了个儿子,正养得喜大普奔,一个恶霸蹦出来说这儿子是他生的。你是先灭了恶霸,还是先灭了儿子?
  • 日本国考略

    日本国考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盛世云端

    盛世云端

    睿端是皇朝的太子,他与一个叫云娘的女子两情相悦,一路上的坎坎坷坷让他们好几次分离,后来,与他抢云娘的居然是自己的父皇,太子之位被废,就连他也差点被宰杀,与云娘的回忆在脑海久久不肯散去,云娘,若你没有给父皇殉葬,那该有多好,我想要的不是天下,只是你而已,几年后,真相浮出水面,云娘还在,只是她不在是以前的先皇妃了,而他,也不再为王了。两个人经历了这么多磨合终究在一起了,云娘,还好,你活着。
  • 仙舞封天

    仙舞封天

    我是我,我是一切,我是风火水土,我是天地万物,我是世间百态,我是万物轮回。我是谁?我是轮回仙!QQ群号:585227462,欢迎大家!
  • Fate:穿越不列颠

    Fate:穿越不列颠

    百万王厨看过来!saber线结局的if路线,卫宫士郎跟随骑士王反穿越回古不列颠的冒险故事!这是作品的第二部,为了解之前剧情,请务必先阅读本书的作品相关!作品企鹅群:553880754,欢迎各位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