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2000000014

第14章 十六国和北朝

“国史”风波

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人。拓跋部落的人都留着长辫子。其历史源于拔跋毛时期。东汉初年,拓跋推寅带领众人迁居到今内蒙的呼伦湖附近。在东晋初年,拓跋部还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游牧部落,后来吸收了中原文化,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经济制度。

淝水大战之后,庞大的前秦王朝土崩瓦解,中国北方再次出现了严重的分裂混战局面。鲜卑贵族拓跋趁机摆脱前秦统治,于公元386年,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魏道武帝建立北魏王朝以后,任用了一批汉族士人当他的谋士。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数崔浩。

崔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立了很大功劳,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信任。到魏太武帝即位以后,他担任司徒,掌握了朝政大权,还派了几十名汉族士人,担任各地郡守。这样,他和鲜卑统治者之间就发生了矛盾。

魏太武帝派崔浩带几个文人编写魏国的历史。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和他的同事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有两个文人,偏偏别出心裁,劝崔浩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让百官看了,也可以提高崔浩的声望。崔浩自以为功大官高,没有什么顾虑,真的花了大批人工和费用,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还把石碑竖在郊外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

国史里记载的倒是史实,但是北魏的上代文化还十分落后,有些事情在当时看来,是不体面的。过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纷纷议论起来。北魏的鲜卑贵族认为丢了皇族的面子,就向魏太武帝告发,说崔浩一批人写国史,是成心揭朝廷的丑事。魏太武帝本来已经嫌崔浩太自作主张,一听这件事,非常生气命令把写国史的人全都抓起来查办。

参加编写的著作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得到这个消息,非常着急,便把高允找到东宫(太子居住的宫),跟他说:“明天我陪你朝见皇上,如果皇上问你,你只能照我的意思答话,别的什么也别说。”

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就跟随太子一起上朝。

太子先上殿见了太武帝,说:“高允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比较低。国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

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个纲要。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别的著作郎写的。”太武帝转过头对太子说:“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还严重,怎么能饶恕呢?”

太子又对魏太武帝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胡言乱语。我刚刚还问他来,他说是崔浩干的。”太武帝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高允说:“我犯了罪,怎么还敢欺骗陛下。太子刚才这样说,不过是为了想救我的命。其实太子并没问过我,我也没跟他说起过这些话。”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忠厚直率,心里也有点感动,对太子说:“高允死到临头,还不说假话,这确是难能可贵的。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

魏太武帝又派人把崔浩抓来审问。崔浩已经吓得面无人色,什么也答不上来。太武帝大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诏书,把崔浩满门抄斩。高允回到官署,犹豫了半天,也没有写出半个字来。太武帝派人一再催问,高允说:“我要求再向皇上面奏一次。”

高允进宫对太武帝说:“我不知道崔浩还犯了什么罪。如果仅仅是为了写国史,触犯朝廷,也不该判死罪。”

魏太武帝认为高允太不识好歹,吆喝一声,叫武士把他捆绑起来。后来太子再三恳求,太武帝气消了,才把他放了。事后,太子埋怨高允说:“一个人应该见机行事。我替你告饶,你怎么反而去触怒皇上。我想起这件事,真有点害怕。”高允说:“崔浩做这件事私心重,是有错误的,但是,编写历史,记载帝王活动,朝政得失,这并没有错。再说,国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编写的,出了事,怎能全推给他呢。殿下一心救我,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为了活命说违背良心的话,我是不干的。”

魏太武帝到底没有饶过崔浩,把崔浩和他的几家亲戚满门抄斩。但是由于高允的直谏,没有株连到更多的人。据太武帝自己说:要不是高允,他还会杀几千个人呢。

公元452年,曾经统一北方的皇帝魏太武帝被宦官宗爱杀死;过了一年,宋文帝的儿子刘骏即位,这就是宋孝武帝。

拓跋焘雄才大略

公元424年,拓跋的儿子拓跋嗣病故,拓跋的孙子拓跋焘继位登基,即魏太武帝,是年才16岁。拓跋焘牢记爷爷和父亲的教诲,把统一南北方,做为奋斗目标。

一天,拓跋焘率领大臣到离国都平城百里之外的丰镇视察,看见上千人正在修长城。监工官吏见皇帝来了,以为皇帝嫌进度慢,忙说:“陛下,卑职已令地方增派民夫,一定加快修城的速度。”拓跋焘却说:“不必了,长城不用再修下去了。”众人闻听,感到惊讶,拓跋焘说:“小小的城墙,能保证国家平安吗?身为大将军,为什么只想到防守而不去考虑进攻?”皇帝的话,使奚斤无言以对。正在这时,一个骑兵飞马来到拓跋焘身边,下马报告:柔然国纥升盖可汗亲率6万大军来犯,已攻占故都盛乐城!

柔然原来也是鲜卑族的一支,西晋末年,组成强大的部落,称为“柔然”。传至社仑时,柔然国地盘东至大兴安岭,西逾阿尔泰山,北监贝加尔湖,南到大戈壁,可谓势力强大。到大檀(自封纥升盖可汗,意思是制胜之王)继位时,更是经常侵犯北魏,抢夺财物。

拓跋焘回到京城,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多数大臣缄默不语,显露畏惧之色,只有侍中崔诰、司空奚斤、司待长孙嵩等少数人提出应派兵御敌。拓跋焘宣布给崔浩进爵一等,并警告胆小怯敌者,以后要降职一阶。然后表示,御驾亲征,率大军收复盛乐城。

皇帝拓跋焘率领两万骑兵,马不停蹄地赶到盛乐城下,城墙上挂着一排血淋淋的人头和尸身,还悬挂一个小布人,上面写着“拓跋焘”三个字。柔然国首领大檀站在城头上,一挥手,士兵们拖上来十名老百姓,其中有一名百姓被按在墙垛上,一个士兵举起大石头猛地砸下去,将老百姓的头砸碎,其状惨不忍睹。拓跋焘一挥手,大喊:“往后退兵30里!”

北魏大军退后30里驻扎下来,拓跋焘命令士兵将带来的铁蒺藜埋在城外的黄沙地里。第二天一早,拓跋焘又带兵来到城下,只听三声炮响,城门大开,柔然国骑兵蜂拥而出,拓跋焘慌忙率军败退。柔然骑兵紧追不放,追到黄沙地时,踩上铁蒺藜,顿时人仰马翻,惨叫声此起彼伏。然而柔然兵作战非常勇敢,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前进。

拓跋焘退了几里路便停了下来,将手中黄旗一挥,并排冲出一群战马,冲入敌阵。马背上有装着炸药、毒剂的铁雷,马尾上有硫磺粉,点燃以后,烧得马群在敌军中乱窜,铁雷相撞,爆炸声响彻广阔的空间,柔然兵乱作一团,死伤无法计数。

柔然首领大檀狂吼几声,压住阵脚,索性脱掉上衣,赤膊上阵。士兵见状,也纷纷脱掉衣服,光着膀子向魏军冲杀过来。

拓跋焘不慌不忙,面带微笑,连挥三下黄旗,士兵们一下子将黑布套套在头上,只露出两只眼睛。大檀吃了一惊,不知拓跋焘又耍什么花招,想退兵已来不及了,两军将士混战一起。大约战了两个时辰,柔然兵人人汗流浃背。拓跋焘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布袋,往大檀身上一扬,甩出一团****,落在大檀****的身上,魏兵纷纷向柔然投出小布袋,一时间****飘洒,柔然兵突然感到身上痛痒难忍,无法战斗,大檀无心再战,慌忙逃走。拓跋焘率军追杀,最后将柔然兵赶到百里以外。柔然兵见魏兵返回,便停下来,到处找水喝,不料,喝进肚不久,一个个中毒死亡。原来,拓跋焘战前就派人在柔然必经之路的河流投了毒。他知道柔然兵决战有光膀子的习惯,所以事先配制了毒粉,真的派上了用场。这一仗,柔然兵由强变弱,惨败而归。匈奴铁弗部所建的大夏国国君赫连勃勃是个残暴无道之人,对待国民残忍无比。仅以制造兵器的人为例:弓箭如射不穿铠甲,制造弓箭者必处死;弓箭如射穿铠甲,则制造铠甲者必处死。被斩杀之工匠计数千人之多。如果谁进谏提点儿意见,先割掉此人的舌头,再斩首。赫连勃勃修建夏都统万城(今内蒙乌审旗南白城子一带)时,动用了十万民众,筑城用土都必须蒸过,如城墙能用铁锥刺入一寸,筑城人就杀掉。

拓跋焘了解到夏国这些情况,觉得像赫连勃勃这样的暴君应该除掉,但硬攻不行,必须智取。

一天,拓跋焘正在同大臣崔浩商量进攻大夏国的计策,两名卫士押着一个蒙面人进来,说是在殿外抓到的刺客,想行刺皇帝。崔浩建议推出去斩首,卫士押着刺客走到殿门口,突然回过头,说有一封绝命书,想请拓跋焘转交给80岁的老母亲。拓跋焘接过信,看罢受了感动,知道他来行刺迫于无奈,而且很有孝心,于是决定放他回去。

刺客听说不杀他了,感激地跪倒在地谢恩。拓跋焘忽然想起一件事,问道:“当年北凉、南凉围困统万城二年,但城中无一人饿死,是真的吗?”刺客回答说:“陛下,当年赫连勃勃修统万城时,将糜谷蒸熟打成粘糕,再做成米砖,以备断粮时食用。”刺客又告诉拓跋焘,赫连勃勃已死,赫连昌刚继位不久。刺客临走时,向拓跋焘索要一物作纪念,拓跋焘便将腰间配带的一块玉珑送给他。

拓跋焘闻听赫连勃勃已死,决定立即发兵攻夏。魏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拓跋焘统领3万步兵骑兵进军统万城;一路由司空奚斤为帅领3万兵进攻长安。

拓跋焘渡过黄河以后,将船全部烧掉,断绝了后路。

这一天,拓跋焘只选2000骑兵来到统万城下。魏军擂鼓挑战,夏主赫连昌却闭门不出。一连几天,都是如此。

这天晚上,拓跋焘正在帐中冥思苦想诱敌出城之计,士兵推进一个夏军兵士,请求皇帝处置。夏兵立即从怀中掏出一块玉珑,问拓跋焘可识此物。拓跋焘自然认识,此乃自己身上经常佩戴、后赠给夏国刺客的玉珑。于是问道:“这玉珑怎么会在你手里?”那位夏兵士说:“陛下,这玉珑是我哥哥死时留下的我哥哥从贵国回来,便被夏主赫连昌所杀。哥哥临死之前再三叮嘱我不要忘记陛下的不杀之恩。”“那么,你今天来有什么事?”“陛下,夏主赫连昌已派人去长安向他弟弟赫连定求救,小人怕陛下吃亏,所以连夜来报告此事。”

拓跋焘听罢,有了主意。忽然有一天,魏军正在城下挑战时,一支夏军从身后赶来与拓跋焘交战。拓跋焘与夏军厮杀一阵,便拨马而走,夏军紧紧尾随其后,一名夏军对城上高喊:“长安援军已到,请夏主火速派兵出城助战!”

赫连昌闻听,也不多想,马上率领众兵出城。当夏主赫连昌追进山谷时,鼓号声齐响,埋伏在四周的魏兵突然出现,把夏军包围。原来,所谓长安来的夏军,全是魏军装扮的,系拓跋焘的诱敌出城之计。皇帝拓跋焘身先士卒,虽中了数箭,仍跃马挥枪,魏军士兵深受鼓舞,越战越勇,杀至黄昏,夏军大败。赫连昌想逃回统万城,已经晚了,魏将豆代田率兵攻占城门,挡住去路。赫连昌无奈,向城外逃去。

就这样,魏国吞并了夏国,地盘扩大了许多,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国家。到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了北方,占领中国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土地。宋朝在南方占据百分之三十多国土,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沈璞勇斗拓跋焘

南北朝形成对峙局面以后,魏宋二朝都想吞并对方,所以边界经常发生战争,公元450年,战争升级。

战斗从春季开始,魏帝拓跋焘亲自率领十万兵马进攻宋朝悬瓠城(今河南省上蔡县),围攻一个多月没有成功,不得不退兵。

夏季到了,南朝宋军又对北魏发动报复性攻击。时值雨季,拓跋焘躲在城内不战。一直拖到冬季,拓跋焘亲领百万大军攻宋,节节胜利,势不可当。魏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掳,每打胜一仗,士兵们便任意****妇女取乐。

宋军则节节败退,义隆皇帝无奈,只得派侍中田奇带上御酒、珍宝等贵重物品向拓跋焘求和。拓跋焘在大帐里,一边哄孙子玩,一边接见田奇。田奇说明来意后,拓跋焘傲慢地说:“讲和也可以,但必须将你们皇帝的女儿嫁给我这小孙子当媳妇……”

田奇回到建康,向宋帝义隆如实汇报,义隆认为受了污辱,坚决不肯,大臣们都沉默不语,大殿内静悄悄的,一片死气沉沉。过了一会儿,吏部尚书江湛表示愿与魏军决一死战。不料,皇太子劭把江湛骂了,抓着江湛的衣襟说:“我看把你的女儿送给胡孙当老婆吧,免得你把胡人带入京都!”

义隆皇帝忙厉声制止太子,但太子的话使他受了启发,找了一个宫女,冒充皇帝女儿送给拓跋焘。

拓跋焘见宫女漂亮迷人,非常高兴,留下自己享用,并当即退兵。魏军退兵途中,经过盱眙城,拓跋焘听说城内粮草充裕,还盛产好酒,便派人送信给盱眙城太守沈璞,让他将城里的粮草全献给魏军,外加美酒一桶。不然,杀进小城,片甲不留。

傍晚时分,沈璞派人送给魏帝一桶酒,并且说第二天献出粮草。拓跋焘十分得意,忙让众将来品尝美酒。谁知,打开桶盖时,怪味儿刺鼻,一位士兵遵命喝了一口,立即吐出,说是桶里装的是尿。

魏帝被戏弄,气得火冒三丈,第二天便率军包围了盱眙城。拓跋焘在城下指名叫骂沈璞,沈璞毫无惧色,以理反击,并射出一箭,拓跋焘急忙一闪避过,稍慢一点儿便会被射中脑门儿。

魏帝拓跋焘恼怒至极,下令攻城。这时城上箭如飞蝗,滚木垒石似冰雹而下,魏军无法靠近城墙,只好退兵。

第二天拓跋焘又率魏兵包围了盱眙城,并往城上射去一封信。沈璞见信中写道:“沈贼,今日攻城非我鲜卑人,而是丁零、胡人和羌人,尔若尽力杀戮,于朕甚利……”

拓跋焘写信的目的是气一气沈璞,不料弄巧成拙,沈璞将计就计,让嗓门儿大的兵士在城楼上高声朗读这封信,魏军各族士兵一听,顿时像开锅一般,议论开来。沈璞又给拓跋焘写了一封回信,大意是:以尿代酒,非璞不恭,因我城中之酒,专给人喝,你不是人,故以尿相赠。我城粮食,禀禀相连,堆积如山,贵军如用,可以物易物。一卒之头可换一粒米,唯你之头,念你系一国之君,可换一禀,怎么样?

拓跋焘看完这封信,气得破口大骂,立即命令攻城。但各族士兵听了刚才那封信,正在气头上,站在原地不动。拓跋焘火了,命令鲜卑族兵放箭,射死许多其他族士兵,于是惹火了这些兵士,反与鲜卑兵厮杀起来,拓跋焘喝止不住,只是鸣金收兵。

拓跋焘越想越来气,为了报复沈璞,连夜让士兵制做一个铁床,上面排满尖刀,刀尖朝上,十分吓人。天亮以后,抬着铁床来到城下。拓跋焘对沈璞大声说:“沈贼听着,朕特意为你制做这张床,待破城之后,便让你躺在床上,尝尝是啥滋味儿。”

沈璞略一思忖,让士兵将一口黑漆棺材抬上城墙,指着棺材对拓跋焘喊道:“家奴病危,准备了棺木。昨夜观察星象,你将死于家奴之前,念你无暇自备棺材,故借你先用。请过目,此棺盛殓你和幼孙是否可以?”

魏帝气得心里冒火,他下了死命令全力攻城。城上守军忽然将煮开的豆油和热水泼下,魏军猝不及防,烫得哭爹喊娘,直往后撤。魏军仗着人多,退下一批又冲上一批。城上泼完了油和开水,又投下霹雳炮,即用石灰和硫磺制成的炮,炸开以后,威力很大,将攻城魏兵击退。

魏军攻了一个多月,死伤无数,粮草已经不多,每天只能吃一顿饭,士兵饿得面黄饥瘦。拓跋焘骑虎难下,进退两难。这天,沈璞让兵士扔往城下魏军数千个小口袋,袋中装着浸过毒药的炒黄豆。魏兵争夺到,吃下后,很快死亡,一夜之间死了数千人。

拓跋焘见状,又恨又怕,不敢再战,带领剩下的士兵,返回都城平城。

在盱眙城吃了败仗,拓跋焘闷闷不乐,中常侍(侍从皇帝、传达诏令的官)宗爱向皇帝密报:仲尼道盛常接近太子,图谋不轨。魏帝闻听,不问青红皂白,下令把仲尼道盛杀了。太子无奈,留下一封遗书,饮毒酒自杀。拓跋焘看了遗书,知道上了宗爱的当,可已晚了。一气之下,多喝了几杯,醉倒了。

宗爱听说太子写了遗书,知道大事不好,想找拓跋焘请罪,见皇帝睡得很死,心一横,用双手掐死了拓跋焘。曾经统一北方威震四海的皇帝,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宗爱立拓跋焘的六儿子拓跋余为帝,改元永年。拓跋余继位后,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大权掌握在宗爱手中,宗爱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拓跋余准备除掉宗爱,但走露风声,宗爱先下手为强,将新皇帝杀害了。

刘尼、源贺、陆丽、长孙渴侯经过密商,除掉了弑君祸国的宗爱,拥立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浚为帝,拓跋浚是年13岁。改年号为兴安元年(公元452年)。

檀道济从容回师

宋武帝刘裕在南方建立了宋朝后,过了十九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统一了北方。从东晋灭亡后的一百七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南朝先后换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的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代替。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合起来称为南北朝。

宋武帝做了两年皇帝,到第三年,就病死了。武帝的儿子宋文帝即位以后,北魏大举渡过黄河,进攻宋朝,在黄河以南占领了大片土地。宋文帝派檀道济率领大军抵抗。

有一次,北魏兵进攻济南,檀道济亲自率领将士到济水边,在二十多天里,跟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宋军节节胜利,一直追到历城(在今山东省)。这时候,檀道济骄傲起来,防备也有点松懈了。魏军瞅个机会,用两支轻骑兵向檀道济的宋军前后两翼发起突然袭击,把宋军的辎重粮草,放了把火烧了。

檀道济的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是断了军粮,就没法维持下去,准备从历城退兵。宋军中有个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

宋军将士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点害怕,檀道济却不慌不忙地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

被魏兵的探子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雪白的大米。探子赶快告诉魏将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要想跟檀道济决战,准是又打败仗。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杀了。其实,魏将中了檀道济的计。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

第二天清早,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大模大样地沿着大路向南转移。魏将被檀道济打败过多次,本来对宋军有点害怕,再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吃不准他们在哪儿埋伏了多少人马,不敢追赶。

檀道济靠他的镇静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地回师。以后,北魏也没敢轻易进攻宋朝。檀道济在宋武帝和宋文帝两代,都立过大功。但是由于他功劳大,威望高,却引起了宋朝统治者的猜疑。

一次,宋文帝生了一场病。宋文帝的兄弟刘义康就跟心腹商量说:“如果皇上有什么三长两短,留了檀道济总是一个祸根。”他们就用宋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硬说檀道济收罗坏人,企图谋反,把檀道济逮捕起来,要办他死罪。

檀道济在他被捕的时候,气得瞪圆了眼,愤怒的目光像要喷射出火焰来。他恨恨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你们不是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吗?”

檀道济终于被杀了。这个消息传到北魏。魏朝的将士都高兴得互相庆贺,说:“檀道济一死,南方就没有叫人害怕的人啦!”

后来,宋文帝也很后悔。有一次,北魏的大军打到江北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宋文帝在建康的石头城上眺望远处,很感慨地说:“如果檀道济还活着的话,不会让胡骑横行到这个地步。”

冯太后整治朝纲

公元465年,魏帝拓跋浚被丞相乙浑气得吐血而死,死时年仅26岁。

拓跋浚生性软弱,丞相乙浑觉得他柔弱可欺,便不把他放在眼里,手握兵权,说一不二,有时竟敢私闯后宫,调戏皇后。皇帝死后,乙浑准备废掉新君,霸占太后,自己称帝,并加快了行动步伐。许多大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没有办法。

冯太后刚刚22岁,便失去夫君守寡,打击太大,考虑以后乙浑更难对付,便下定死的决心,连续两次自杀,均被后宫詹事(负责皇后、太子家事的官)李奕搭救。李奕的鼓励帮助下,冯太后振作精神。后来,冯太后宁愿牺牲自己,用“美人计”将丞相乙浑毒死,使北魏避免了一场政治危机。

冯太后临朝执政一年,帮助12岁的皇帝拓跋弘治理朝政。当拓跋弘13岁时,她便退回后宫,把主要精力放在抚养太子拓跋宏身上。同时,与她的救命恩人、情夫李奕恩爱有加,常常朝夕相随,一晃过了十年,冯太后与李奕的感情没有淡薄,反而越来越深,成为真正的知音。由于当时的清规戒律,注定二人不可能正式成为夫妻,所以,他们的交往、同居还处于保密状态。但是,时间一长,两人的事成为公开的秘密,除拓跋弘——此时已是太上皇,等少数人外,多数人都已知道。

拔跋弘当了五年皇帝,感觉力不从心,年刚17岁,就把皇位交给5岁的儿子拓跋宏,冯太后只好在背后帮助拓跋宏。

柔然探知魏朝这种状态后,又发兵侵犯边境,以报当年被打败的仇恨。然而,魏朝文武大臣,无一人率领大军出征。冯太后情急之中,把太上皇拓跋弘训斥一顿,拓跋弘才勉强带兵出征。

就在太上皇西征期间,相州(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爆发了农民起义。冯太后派人调查起义原因,原来是相州刺史李欣贪赃枉法,大肆搜括民脂民膏,乃官逼民反。李欣到任二年,竟然运回家十车金银财宝等物,百姓有灾不赈,至使路有饿殍。

冯太后闻听大怒,命人将李欣押回京都平城,关进死牢。

冯太后的举动,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得到了一些清官拥护,但却触动了朝廷赃官污吏的利益,他们便想除灭冯太后。突破口就是向太上皇拓跋弘密报冯太后与李奕通奸之事。

李欣的女婿裴攸在太上皇西征途中,追上拓跋弘,呈交状纸。拓跋弘见密报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将他一起出征的李奕腰斩,并隆旨说,裴攸密告有功,其岳父李欣赦免,官复原职。

李欣的赦免,对冯太后是沉重的打击;李奕的死,对冯太后是致命的打击。朝廷赃官们,并没因为李奕死而罢休,而是得寸进尺,步步紧逼,非要诛杀冯太后不可。又让刚出狱的李欣到班师平城的太上皇处密报,说冯太后听道李奕被杀,要杀死太上皇为李奕报仇。

太上皇拓跋弘信以为真,马上要让冯太后自裁,李欣却另献一计,用毒点心毒杀太后。此消息被李冲无意中听到,他敬佩冯太后整治朝纲的魄力,不忍心让她受害,便将这个生死攸关的消息透露给冯太后。

这天傍晚,太上皇派人送给冯太后一盒宫点,说是以示孝心,过几天亲来太华殿问安。

来人走后,冯太后取出一块点心喂猫,不一会儿,猫七窍出血而死,在场的宫女大惊。冯太后态度严峻,命令宫女们不准往外说出此事。太上皇拓跋弘焦虑不安地等了两天,不见太华殿传来冯太后的死讯,又不能不去请安,只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太华殿。

冯太后见拓跋弘来了,还像以前一样,有说有笑。母子二人谈论了西征之事,拓跋弘忍不住,询问送来的宫点好不好吃。冯太后神态自若地说:“皇儿送来宫点,我很高兴,想等皇儿过来问安时一同吃,不是更好?”

冯太后取出宫点盒,亲手拿了一块点心,送到拓跋弘嘴边,要他先吃。拓跋弘哪里敢吃,只好假装礼让,要冯太后先吃。冯太后自然想到他不会吃,也不强求,就取下紫砂壶,让宫女沏茶,两人各斟一杯。拓跋弘接过杯,也不多想,喝了两口茶。顷刻之间,腹痛腰弯,惨叫连声。冯太后忽然变了脸,说:“我若吃了你送的宫点,也就这副模样吧?”

拓跋弘已无力回话,倒地而死,死时只有23岁。

次日早朝,文武大臣站列议政殿两侧。出狱不久的贪官李欣喜气洋洋站在群臣之中。他想,该听到冯太后的死讯了,以后自己照样可以搜括民财,越想越得意。

随着“陛下驾到”的喊声,皇帝上朝,众臣跪伏朝拜之后,忽然怔住,只见隐退10年的冯太后神态威严地出现在10岁的皇帝拓跋宏身边。李欣顿时闹蒙了,不知为什么会这样。

冯太后扫视群臣一眼后,问道:“尚书李欣在吗?”李欣答应一声出列。冯太后让李冲将那盒毒宫点送给李欣。李欣看见宫点盒,吓得当即跪倒,边喊饶命。冯太后说:“念你在相州为政清廉,功德甚高,这是太上皇赏的宫点,我特意赐给你,现在就把它吃下去!”

“不!不……”李欣连连后退,面色惨白。冯太后厉声说:“你不吃吗?”

李欣这时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便不再求饶,上前抓起一块点心,放到嘴里吞下,当场七窍出血而亡,大臣们人人自危,不敢言语。

冯太后突然提高了嗓门儿:“众卿,李欣是臭名昭著的赃官,我怕他还不满足,就再赏一盒点心。听说你们当中,也有不少人贪赃枉法,是不是也想吃太上皇赏的宫点呀?”

大臣们吓得低头不语。冯太后又说:“怎么,你们都不是赃官?那好,我就点出几位大臣的名字……”

话音未落,几个赃官赶紧跪地求饶。冯太后见站立的群臣中,还有人表现得十分紧张,便厉声吼道:“还有!”虽然只两个字,却像一声霹雳,在赃官心头炸响,他们不由自主地腿一软,跪倒一片,心中无愧仍然站立不动的大臣,寥寥无几。

冯太后见状,从椅子上站起身,义正辞严地说:“仅朝廷中就有这么多的贪官,那么,全国各州县又有多少?江山社稷掌握在你们手里还能好吗?只顾自己升官发财,不管老百姓是死是活,百姓岂能不造反?以前朝廷要实行‘班禄制’(俸禄制),你们都反对,因为实行班禄制以后,就不能对老百姓任意搜刮强征了。现在还反对班禄制吗?”

跪在地上的朝臣,齐声喊不敢。冯太后见是时候了,接着说:“既然大家赞成,明日请陛下降旨,文武百官都实行班禄制,不得私自向百姓索取豪夺。否则,索赃绢一匹者处死,枉法者一律处死!”

后来,冯太后在中书令李冲的支持下,又实行了“冯田令”、“三长制”等改革措施,限制了贪官污吏,使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使魏朝出现国泰民安的局面。这位非凡的女性,对当时社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公元490年,49岁的冯太后病故。

北魏孝文帝迁都

北魏历经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于439年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100多年北方16国割据局面,北朝从此开始。

公元471年,元宏即北魏帝位,是为孝文帝,当时年仅4岁。由于孝文帝年纪太小,由祖母冯太后临朝执政,并尊冯太后为太皇太后。冯太后尽管在生活上****不贞,但却是一位颇有才能的政治家。在她的主持下,北魏进行了重大改革,缓和了阶级矛盾,限制了地方豪强势力,扭转了北魏国力衰微的局面。冯太后死后,孝文帝把北魏的改革推向了更高的阶段,使衰弱的北魏又逐渐强盛起来。

魏孝文帝的改革,包括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以及迁都和汉化。其中,尤以迁都和汉化作用巨大,影响深远。

孝文帝以前,北魏的官吏是一律不给俸禄的。中央官吏可以按等级,分享缴获的战利品,或是受到额外的赏赐;地方官吏不同,他们只要上缴规定的租税赋役以外,就可以在其管辖的范围内,任意搜刮、不受限制。有一次,太武帝拓跋焘要出征,向老百姓征调毛驴,驮运军粮。这件事由公孙轨负责。公孙轨下令,老百姓交上来的毛驴,只有每一头加上一匹绢,才能接受。公然索要贿赂。当时,人们都说:“驴子没有好坏,背着绢就是壮驴。”官吏如此贪赃枉法,不能不激起人民的反抗。

针对这种情况,孝文帝在484年6月,下决心实行俸禄制。他规定:每户征调3匹绢,2石9斗谷,作为百官的俸禄;同时,制定了严惩贪官污吏的法律。规定:官吏贪赃1匹以上的绢就要处以死刑。俸禄制实行以后,虽然增加了人民的赋税,但与以前放纵官吏们贪污掠夺相比,对人民还是有利的。正因为如此,俸禄制遭到一部分惯于贪赃枉法的官吏们的反对。孝文帝改革意图坚决,对这些人进行了严厉打击,先后处死了地方刺史以下的贪官污吏40多人,使北魏的吏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公元485年11月,孝文帝和太皇太后,采纳给事中李安世的建议,实行均田制,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是:男子15岁以上,给露田(不栽树只种谷物的土地)40亩,妇女20亩,一夫一妻60亩;男子还给桑田(已种或允许种桑、榆、枣等果木的土地)20亩,在不适合种果木的地方,男子给露田40亩,妇女5亩;露田是私有田,可传给子孙,也可以买卖其中一部分;奴婢和良人也一样给露田,一头牛可给田30亩。此外,新定居的户主,还给少量的宅基田。

均田制不是平分土地。对于地主来说,是承认他的土地占有权,又限制了他们兼并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既承认他们已有的小块土地,又鼓励他们开荒;对于那些流浪者来说,则给他们自立门户提供了条件。

公元490年9月,太皇太后驾崩,24岁的孝文帝亲掌朝政。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决心进一步改革。现在,改革的重点在于“汉化”。孝文帝很聪明,在他的祖母冯太皇影响下,也读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他知道,要使北魏富强,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由于地处边塞,既不便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的联系,又不便于进攻南朝,对控制中原和推行改革都是障碍,于是,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是件大事,关系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切身利益。他们大多留恋旧都的田地财产和奢侈的生活,害怕迁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强烈反对迁都。孝文帝为了达到迁都的目的,定下了一条妙计。

493年8月,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万渡过黄河,9月进驻洛阳。孝文帝带领大臣们参观洛阳西晋宫殿的遗址,他面对这满目荒凉的景象,对大臣们说:“西晋的皇帝没有管理好国家,致使国家灭亡、宫殿荒芜,看了真让人伤感。”他触景生情,朗诵起《诗经》中《黍离》这首诗来。“黍”是谷子,“离”是指植物长得很茂盛的样子。据说,当年,东周大夫回到西周的镐京,看到旧日宫殿的遗址,种上了茂盛的谷子,感到十分哀伤,就写下了这首诗。

此时,洛阳秋雨连绵。文武百官本来就不愿南征,现在,他们面对连绵惨淡的秋雨和残败破落的宫殿,心情十分沉重。原来,几十年前,北魏太武帝曾以10万大军南征,结果,被宋军打得大败而逃,伤亡大半。从此“南征”成了他们最感可怕的事情。这一出戏演得很出色,孝文帝南征是假,迁都是真。他针对大臣们不愿继续前进的为难情绪,便下令三军,继续往南进发。

大臣们听了,就纷纷跪倒在马前叩头,请求皇帝不要再南征了。孝文帝乘机说道:“这次南征,兴师动众,不可无功而返。不南征,就迁都。”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愿迁都的站在右边。文武百官听了,权衡一下南征与迁都的利弊,觉得还是迁都为好。于是,所有随军贵族和官吏都站到左边去了。一时间,停止南征的消息传遍了全军,大家都高呼“万岁!”迁都洛阳之事,就这样决定了。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就开始大力推行汉化政策。首先,他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鲜卑族同姓结婚,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孝文帝把拓跋氏改成元氏;把丘奚氏改成奚氏;步陆孤氏改成陆氏;达奚氏改成奚氏……他还带头娶汉族大姓女子为皇后、妃子。并且,给他的弟弟们娶汉族大姓女为妻室,还把公主们嫁给汉族大姓。范阳卢氏,一家就娶了3个公主。

孝文帝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亲自在光极堂给群臣颁赐了汉服的“冠服”,让他们穿戴。再次,禁止说胡语,要求鲜卑族改说汉语。他规定:30岁以上的人,由于说话的习惯已久,可以慢慢改;30岁以下的人,要立即改说汉语。并严厉规定:在朝廷当官的人再说胡语,就要降爵罢官。

对这些改革,顽固守旧的鲜卑贵族当然不满意。他们暗中勾结起来,煽动皇太子元恂发动叛乱。元恂打算乘孝文帝出游嵩山的机会,偷偷逃回平城,依靠守旧派占据平城搞分裂。孝文帝在去嵩山的路上得知这个消息,立即派人把元恂逮捕起来,亲自用鞭子打了他一顿。并将太子废为平民,囚禁起来;过了些日子,又把太子毒死了。正是因为平定了这场武装叛乱,孝文帝的改革才得以推广。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旧习,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的多方面的改革。在他的带动下,北方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渐渐融合,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以及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文化。那些“代迁户”在新的地方取得了新的联系,学习了新的风俗和新的嗜好,逐渐汉化了。北魏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宗悫乘风破浪

刘宋初年有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少年宗悫(音què),他从小跟叔父宗少文读书。宗少文很有学问,但是自命清高,不想做官。他见宗悫很机灵、有心计,有一天问宗悫说:“你长大想干什么?”小宗悫见叔父问他,微微地昂起头,睁着两只明亮的大眼睛,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要利用有利的条件,冲破一切困难,干一番伟大的事业。这话表达了小宗悫的远大志向。可宗少文以为侄子将来想做大官,就骂道:“你这小子,尽想着钻到那污浊的官场里去,将来不富贵,就一定要败我的家!”宗少文看不惯当时腐败的政治,不愿意做官,也不愿意侄子混入这污浊的官场里去。小宗悫虽然被叔父误解了,可他并没有辩解。他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想做一个有才能的将军,带领着千军万马,去冲锋陷阵,为国家立功。

那时候,大多数年轻人光知道关起门来读书,不喜欢练习武艺。宗悫却每天挥舞着大刀或双剑,披星戴月,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在宗悫十四岁那年,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使他一下子出了名。那年,他哥哥宗泌娶亲,新娘子家里比较富裕,嫁妆很多,亲戚朋友也送了许多礼品。没想到被强盗盯上了。晚上,当月色朦胧,客人们相继离去,宗悫一家正准备睡觉的时候,十几个强盗拿着火把和刀枪棍棒,闯入他家抢劫。宗悫抄起平日练武用的大刀,一个箭步冲了出去。强盗看他是个小孩子,没把他放在眼里。宗悫一脚便踢倒一个强盗,又举起大刀,把另一个强盗劈倒。邻居和附近的官军闻声赶来,将这伙强盗一网打尽。少年宗悫勇斗群盗的事,很快就传开了,人们禁不住竖起大拇指称赞说:“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呀!”

这件事情传到了江夏王刘义恭那里,他很赞赏宗悫,就派人把宗悫请来,叫他在自己手下当了一名军官。

宗悫立了许多战功,不到二十岁就当上了将军。他作战时,身先士卒,善于跟敌人斗智。有一次,他在岭南和敌人作战,敌人出动了一支用大象装备起来的队伍。大象的皮很厚,普通的刀剑不容易砍伤它。宗悫心想,狮子是百兽之王,什么野兽见了它都害怕,于是他叫人做了一些假狮子,装在车上,由士兵推着冲入敌阵。大象看见狮子来了吓得四处奔逃,敌人的队伍很快就崩溃了。宗悫还很重视军队的纪律,对部下约束很严,不许抢劫,凡是战利品,都一律上缴,他自己分毫不取,部下当然也就不敢私分。

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太子刘勋谋害了宋文帝。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起来反对大逆不道的刘勋。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刘骏,正任江州刺史(管理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一带的地方官),听说这件事情,首先起兵讨伐刘勋。接着,荆州刺史刘义宣,也起兵响应,一起杀向建康。刘骏任命宗悫为将军,和柳元景一起,带领主力部队进攻建康。柳元景和宗悫攻破建康;在枯井中捉住刘勋,把他杀了。

这场****平息以后,刘骏继承了帝位,他就是宋孝武帝。孝武帝论功行赏,宗悫被任命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不久,又升为豫州刺史(管理河南省东部、安徽省西部一带的地方官)。

宗悫待人宽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有个同乡,名叫庚业,家里拥有良田千顷,生活极端奢侈,每次请客,山珍海味应有尽有。还在宗悫不怎么出名的时候,有一次,庾业请宗悫吃饭,只准备了粗糙的小米饭和萝卜白菜。庾业还故意对别的客人说:“宗悫是个武人,吃惯了粗菜淡饭,所以我不敢用别的饭食招待他。”庾业的目的是有意取笑一下出身贫寒的宗悫。宗悫并不在乎这些,照样吃得饱饱的,向庾业道了谢才走。后来,宗悫做了豫州刺史,庾业恰好是宗悫的部下,可宗悫并不计较当初庾业对自己的取笑,对他仍然很客气。庾业对自己当初的不礼貌多次表示歉意,可是宗悫听了总是笑着说:“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那次不是吃得很香,也没有噎着嘛!”

又过了几年,宋文帝的第六个儿子竟陵王刘诞阴谋夺取帝位。他四处扬言:“宗悫是我的得力助手,我一起兵,他就会来帮助我。”宗悫听说刘诞盗用自己的名义招摇撞骗,十分气愤,立即请求孝武帝派他去捉拿刘诞。孝武帝派他跟主将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去平定叛乱。到了刘诞盘据的广陵(今江苏省清江市)以后,宗悫骑马绕城大喊:“我是宗悫,奉命来捉拿叛贼!”刘诞听了,大吃一惊,赶快派兵加强防守。沈庆之和宗悫很快攻破了广陵城,活捉刘诞,将其斩首示众。

这次,宗悫又立了大功,成为刘宋朝里的一位大名鼎鼎的将军。他年轻时候“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言壮语,后来被人们简化为“乘风破浪”这样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们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大发明家祖冲之

从宋孝武帝即位之后,宋王朝很快就衰落了。在这个时期,却出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大匠卿。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对自然、科学、文学、哲学有浓厚的兴趣。长大以后,他便开始探讨自然科学的奥秘,尤其偏爱天文,数学、机械制造等各方面的知识,凡认识他的人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华林雀(当时一个研究学术的机关)去做专门的研究工作。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他对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进行观测,并且做了详细记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祖冲治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注重学习古人的先进经验,但又不拘泥于古人。他说,不能盲目崇拜迷信古人,要从古今著作中吸取他们的精华。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

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么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爱好广泛,博学多才。他在晚年的时候,主要研究文学和哲学,著有《易老庄义》、《论语考经论注》等书,还著有小说《述异记》等。

祖冲之死后,他的儿子祖(音ɡèn)、孙儿祖皓都继承了祖冲之的事业,刻苦研究数学和历法。据说祖在研究学问的时候,全神贯注,连天上打响雷也听不到。他常常一面走路,一面思考问题。有一次,他在路上走,前面来了个大官僚徐勉。祖根本没有发觉,一头就撞在徐勉身上。等到徐勉招呼他,祖才像梦中惊醒一样,慌忙答礼。徐勉知道他研究出了神,也没有责怪他。

祖冲之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在中国科技史上永远占居着一席重要的位置。他不愧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机械学家。

萧道成除暴君建齐

自宋文帝“元嘉治世”以来,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国力也有了提高。宋孝武帝刘骏去世后,刘登上皇位,国家出现了衰退际象。

宋朝皇帝刘,八年帝王生活,使他的身体由强变弱,公元472年夏天某夜,卧在一名宠妃身上突然驾崩。刚刚10岁的太子刘昱继承皇位。但是,刘昱却不是刘的亲生儿子,因为,刘没有生育能力。为了能有人继位,刘让侍女李妙登与近臣李道儿秘密同居,生下男孩,做为自己的儿子,取名刘昱,立为太子。

然而,刘昱本姓李,不是刘亲生儿子的秘密,还是让宫内宫外的人知道了,所以,刘昱继位,实际等于皇权已不在刘氏家族之手。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带头起兵,想逼使刘昱下台,叛军已打到宫外。小皇帝刘昱吓得直哭,皇太后王氏准备悬梁自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右卫将军萧道成率军平息了叛乱,使刘昱的皇位,转危为安。萧道成因功被封为中领军。

刘昱12岁时,已当了两年多皇帝,加冕礼之后,他便逐渐暴露出为所欲为、放荡不羁的性格。刘昱在后宫准备了各种刑具,对侍臣和姬妾宫女稍不顺心便亲自用刑。有一回,侍者斟酒溢出杯外,刘昱当场命令将这位侍者用锯拉成两截!

刘昱15岁时,有一天中午,他信马由缰,来到萧道成领军府,竟自来到帐前,只见萧道成袒胸露腹地躺在床上睡觉,肚脐子特别大,刘昱就在萧通成的肚脐上拍了一掌,大笑起来:“哈!好一个箭靶子呀!”

萧道成被惊醒,见皇帝来了,忙穿衣服。刘昱却说:“不用穿了,朕要用卿的肚子试试箭法。”

刘昱让两个随从架着萧道成站到帐外,他用毛笔在萧道成的肚脐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取来弓箭,后退十步,拉弓搭箭欲射。萧道成的卫队长王天恩急中生智,忙说:“启奏陛下,中领军腹大,确实是好箭靶,但一箭便死,以后便不能再射,不如用箭(一种包着皮的圆头箭),日后还可复射。”

刘昱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让人取来箭,搭箭张弓,瞄准萧道成的大肚脐,喊一声“着”,随着话音,箭射中肚脐。刘昱大笑,问道:“朕的箭法如何?”王天恩忙说:“陛下真乃神箭,一箭便中,勿须再射。”刘昱听罢,一边笑着一边离去。

萧道成双手捂着肚子,又痛又恨,暗暗打定主意:这样荒唐的昏君,应该除掉!

萧道成找来校尉王敬则,让他收买皇帝身边的卫士杨玉夫、杨万年,让他俩连夜诛杀刘昱。刘昱在宫中残忍无道,人人憎恨,所以两人没有推辞。半夜后,刘昱睡熟了,杨玉夫、杨万年潜入后宫,杨万年抓起刘昱枕边的一把短刀,仅一刀,便切断刘昱的喉咙,结束了15岁的生命。

第二天,萧道成拥立11岁的安成王刘准嗣为新帝,刘准嗣在位二年,刚刚13岁,被萧道成逼迫退位。公元479年,萧道成登基称帝,改宋为齐。

“菩萨皇帝”梁武帝

公元479年,萧道成灭宋建立南齐政权。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的萧衍,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于公元502年建立南朝梁。

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残暴、愚蠢、伪善而又善于玩弄政治手腕的人。他做了皇帝以后,一心盘算着建立万世基业,一方面用严刑峻法镇压老百姓,一方面又把自己打扮成信佛的善人。

萧衍派宦官黄泰平、张齐杀死齐帝萧宝卷后,为了篡位建梁扫除隐患,采取了对齐室后裔赶尽杀绝的策略,大开杀戒。

梁武帝制订的法律规定:一人逃亡,全家判刑,罚做苦工。结果,老百姓每年因犯法而被判刑的就有五千人之多。监狱里总是满满的,到处都可以见到穿着囚衣、被士兵押着做苦工的人。每年被判处死刑的罪犯,为数也很多。但是梁武帝每逢杀人的时候,又总是假惺惺地掉几滴眼泪,念几声“阿弥陀佛”。

梁武帝大力提倡佛教,规定佛教是梁朝的国教。佛教宣扬人们只要规规矩矩,虔诚地吃斋念佛,死后就可以进“天堂”;如果不遵守皇家的法律,犯上作乱,死后就要下“地狱”,遭受种种痛苦。这种说教实际上是叫人们忍受现实世界的痛苦。梁武帝既然叫别人信仰佛教,自己也得做出十分虔诚的样子。他经常手里攥着一串念珠,嘴里诵经念佛,有时候,他还斋戒,不吃荤腥,光吃素食。其实他吃的素食也是十分讲究的,一顿饭花费的钱,足够几个老百姓吃上一年。

梁武帝下令修建了一座同泰寺,他每天早晚都到寺里拜佛念经。在他提倡下,梁朝境内到处建起了佛寺,大批的人出家当和尚、尼姑,光是首都建康一地,就有七百所佛寺,十多万和尚尼姑。这些和尚居姑都是不参加生产劳动,光靠别人养活的寄生虫。寺院还拥有许多朝廷给的和自己霸占的土地,强迫农民耕种,形成一种寺院地主。

萧衍不仅是一般地信仰佛教,他甚至还表示不愿意做皇帝,想出家去当和尚。他先后四次斋戒沐浴,到同泰寺去“舍身”,就是把身体施舍给佛爷。其实这不过是一种骗人的把戏。在他的授意下,他每次“舍身”以后,大臣们就拿一大笔钱把他赎回。他“舍身”四次,大臣们把赎回四次,总共花钱四万万。这些钱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榨取来的。在他最后赎身回宫的那一天晚上,同泰寺突然发生火灾,把佛塔烧毁了,梁武帝胡说这是魔鬼干的坏事,应该做法事来镇压魔鬼。他下诏说,道愈高,魔也愈盛,行善事一定会有障碍,应该重建佛塔,把新塔修得比旧塔高一倍,才能镇得住魔鬼。他召见了大批和尚尼姑做法事,给他们吃上等的素斋,消耗了上万斤香烛,念了好几天经,又叫大臣们跟他一起烧香磕头。还派出大批工匠,上山采石砍树,花了无数的钱财,用了好几天工夫,建造起一座十二层的高塔。

梁武帝兴佛教愈来愈厉害,剥削压迫老百姓的罪孽也愈来愈大。有人说,宋明帝的罪比塔高,梁武帝的罪比宋明帝的罪还大。人们形容那些表面上信佛,内心里十分凶龌龊(音wòchuò)的人是“口念弥陀,心如毒蛇”。梁武帝正是这样的人,无论他怎样“舍身”,怎样把塔修得高而又高,都难以掩盖他的罪恶,也保不住他的皇位。

梁武帝的胡作非为,终于导致一场大乱——侯景之乱。在那场战乱中,梁武帝被软禁起来,后来,活活地饿死了。

周武帝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使社会生产力逐步恢复和发展,商业日渐活跃,国家出现一派繁荣景象。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鲜卑族汉氏的加强,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阶级矛盾日渐尖锐,各地人民陆续起义反抗,统治集团内乱不止,国内迅速衰败。公元543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国家。以后东魏和西魏又为北齐与北周所取代。

公元561年,17岁的宇文邕即北周帝位,为北周第3位皇帝,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年轻皇帝。他是继北魏孝文帝之后,以一个少数民族出身的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史称周武帝。他一生雄才大略,励精图治。

周武帝即位后,封宇文护为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宇文护从北周建国开始,就身居高位,权势遮天,从来就没有把任何一个皇帝放在眼里,朝中的一切军政大事,他往往不经皇帝同意,就独断专行。557年8月,宇文护先后杀掉孝闵帝的心腹赵贵、独孤信和年仅16岁的孝闵帝宇文觉;560年4月,宇文护又指使膳部大夫李安,把毒药放在糖饼中,给明帝宇文毓吃。明帝吃后,顿感腹痛,自知是为人所害,不久就会身亡。临死前,他口授遗嘱,令其弟宇文邕即位。明帝嘱罢,即刻亡故,年仅27岁。武帝对宇文护专横跋扈,连续杀了自己两个哥哥的罪行,早已记在心头。但他考虑到,宇文护在朝廷中实力很大,是不太好对付的。于是,他一方面不动声色,对朝中大事也不多过问,使宇文护觉得武帝平庸无能,放松警惕;而另一方面,周武帝却与心腹加紧策划,寻觅消灭宇文护的机会。

为了消灭宇文护,周武帝从即位起,等待和策划了13年。终于,在572年,周武帝捕捉到了机会。这年的3月18日,宇文护从同州(今陕西大荔)回到朝廷,周武帝先是在文安殿会见了他,然后,又一同到含仁殿拜见皇太后。途中,周武帝把一篇叫《酒诰》的文章交给宇文护,请他在拜见太后时讲谏,劝她老人家戒酒。宇文护不知道这是一个计谋,便欣然同意。正当宇文护慢声细语地向太后诵读《酒诰》的时候,站在他身后的周武帝,突然举起一件玉器砸向他的头部,并连续猛击。宇文护当即昏倒在地。最后,预先埋伏在殿内的卫王宇文直用刀将宇文护斩首。第二天,周武帝下诏,公布了宇文护的罪状,说他眼中无君,行为违背一个臣子的规范,任性残暴,作威作福,使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罪行当诛,死有余辜。

鲜卑人入主中原时,正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过渡的社会发展阶段。鲜卑贵族在战争中,掳掠大量人口,强迫他们沦为官家或私家奴隶。因此,从北魏初年至东、西魏对峙的一段时期内生产关系中奴隶制的残余有增无减。周武帝从565年开始,就下诏释放奴婢。这一举措,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北周社会经济的发展。宇文护****时期,田亩荒芜,农民散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周武帝亲政后,推行均田制,减免赋役,让人民休养生息;还组织人民开河修渠,防止水患,这无疑有利于国力的强盛。

周武帝还是继北魏太武帝之后的另一个禁佛皇帝。北魏太武帝虽然在灭佛上采取了好多措施,但没有彻底消灭佛教。太武帝死后不久,他的继承者文成帝,宣布解除了禁佛律令。特别是北魏的宣武帝、孝明帝,都尊崇佛教。在他们统治期间,寺庙林立,僧徒遍布各地,佛教的发展到达了顶点。其时,佛寺有6000座,重披法衣的僧尼,多在75000人。到了北周,佛寺更是猛增到3万座,僧尼多达200万人。佛教的发展,使兵源大为减少,并且,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

北周武帝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使国家逐渐强盛起来,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而消灭北齐是统一北方的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在灭佛的第二年,周武帝任命讨伐北齐的六路将领,又派出使者去约南朝陈宣帝进兵淮南,牵制北齐的力量。575年7月,周武帝亲自带领六路大军,浩浩荡荡向北齐境内进发。

此时,北齐政治腐败,内部矛盾重重。齐后主高纬更是昏庸残暴到了极点。这无愁天子为了享乐,驱使成千上万的工匠为他建造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寺院,还常常想出一些自以为新奇的花招来取乐。573年,他对上书进谏的汉族官吏,一律杀死,把被杀者的家属发往北部边境,妇女罚做当官的奴婢,小男孩一律阉割,其财产全部被没收。荒淫无道的齐后主,得知南方陈朝出兵攻占彭城,进攻吕梁,北周武帝占领河阴,连续攻下30余城的消息,赶快分兵抵抗。也算他运气,周武帝在半路上生病,无法跟齐兵交战,只得放弃已经占领的城池,撤兵回国。

第二年冬天,周武帝命令隋国公杨坚等人带兵向北齐的晋州(今山西临汾)进发。不久,周兵包围了晋州。晋州守将崔景嵩向齐后主告急。这天,齐后主正带着妃子在天池打猎,接到告急文书,根本不予理睬。等他们打完猎,才由齐后主亲自带着大军去援救晋州。这时,晋州早已被周军占领。周武帝见北齐援兵新到,用诱敌计,把主力撤出晋州,却吩咐宇文宪、宇文忻两位将领依计行事。齐后主以为周武帝害怕了,下令围攻晋州,又派兵追赶周武帝。

齐兵眼看着要追上周武帝,突然,周武帝手下大将宇文忻和宇文宪带两路人马,从他们的背后和两侧杀了出来。齐军将领贺兰豹子回头应战,对着宇文宪大喊:“败军将领,还不赶快下马投降!”宇文宪一听,不禁放声大笑:“大将军,你们已经被包围了,还耍什么威风,赶快投降吧!”说话间,北齐的兵马已经被周兵杀得人仰马翻,贺兰豹子刚想逃走,被宇文宪一刀杀了。齐兵见主将已死,更无心恋战,争先恐后逃散。宇文忻追杀一阵,收兵渡过汾水,与周武帝一起驻扎在玉壁要塞。

这时候,齐后主仍在督师围攻晋州。周武帝任命梁士彦为晋州刺史,带领1万兵马,据城坚守。梁士彦亲自在城上巡视,他对士兵说:“为了抵抗齐兵,我宁愿死在你们前头!”将士们见主将这样坚定,受到很大鼓舞,大家英勇奋战,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齐兵的进攻。周武帝听说梁士彦坚守晋州,赶快汇集各路兵马8万多人,渡河援救。宇文宪首先到达晋州城外,布好了阵势。齐后主见周武帝援兵到来,害怕周兵发动突袭,就派人在晋州城南挖了壕沟,修筑防御工事。周武帝叫宇文宪等人到前线慰劳将士,鼓舞士气,准备发动总攻。

齐后主见周军阵地上一片欢腾、士气旺盛,不由得大为震惊。他问右丞相高阿那肱:“我们是战还是退?”高阿那肱说:“我们人马虽多,但是,能作战的不过10万,士气低落,不如退守高梁桥。”大将安吐根反对说:“丞相不要被周军吓坏了。周兵实在是不堪一击的!”齐后主正在犹豫,经手下人这么一撺掇,便马上命令士兵填平了壕沟,准备出击。

周武帝等齐兵把壕沟填平,就发动进攻。周军如同猛虎下山,齐后主丢下将士向后方逃命,退回首都邺城。齐军见皇帝逃走,就在一片混乱之中溃散了,此后北齐军心更加涣散。

576年12月,齐后主把帝位禅让给太子高恒。齐幼主高恒即位不到1个月,周武帝率军攻破晋阳,大举进攻邺城,烧毁城西门,邺城也被攻破。北齐王公大臣全部投降。齐后主准备投奔陈朝。他刚逃到青州(今山东益都),就被周军抓获。没过几天,在北周的宴会上,周武帝拿齐后主开心,令他给众人跳舞;尔后,又把他及跟随的嫔妃、宗室等30多人全部杀光。齐后主高纬死时才22岁,他的儿子高恒也在8岁时死掉了。自此,北齐灭亡。

公元577年元月,周武帝宇文邕灭亡了北齐,使中国北方重新得到统一。周武帝为结束全国长期的分裂局面,促进北方民族的联合,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北方民族大起义

北魏孝文帝元宏执政30年,治国有方,国富民强。宣武帝元恪继位后,则每况愈下,到孝明帝元诩6岁登基后,朝廷争权,官吏腐败,民不聊生。许多农民、僧人起义造反,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由于朝廷和柔然相互勾结,525年,柔然兵攻破武川、沃野,破六韩拔陵被迫南移,在渡黄河时遭北魏伏击,才把这次规模较大的起义镇压下去。

匈奴人破六韩拔陵领导的六镇农民起义失败后,将近20万六镇兵民被魏朝廷迁移到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城等地。这里是一座荒凉颓废的古城,人烟稀少,贫穷落后。

朝廷把这些人押送到这里,再就不管了,人们只好吃野菜、树皮,或乞讨为生。有的只好去偷盗、抢劫,被抓住的或关押或处死。小小的上谷城,住了四五千户六镇兵民,仅两个月,病死饿死和处死的约千余人。

这些人中有一位中年人叫杜洛周,在被迁徙的途中,他70多岁的父亲被活活饿死,他妻子被官兵轮奸后,投井自杀,一气之下,他将不足一岁的儿子送人,决心与官府拼个你死我活。

百姓们见杜洛周气度不凡,便让他为头,领着大家起事,总比等着饿死强。杜洛周曾参加过破六韩拔陵领导的起义,有一定的经验,他了解到一个情况,五天后是城隍庙会,官府要在庙会上问斩50名六镇兵民。杜洛周想出了主意:当时大旱,可将庙会改为求雨大会,这样附近各镇农民都可以来参加求雨活动,不会引起怀疑。杜洛周又具体做了布置,然后让大家分头串联愿意起义的人参加劫法场行动。

五天后的上午,各地百姓打鼓敲锣来到上谷,中午时分汇集了一万来人。一位提督骑着马,带领一队士兵,押着50名死囚来到刑场。死囚们一字排开跪倒在地。午时三刻,三声炮响,骑马的监斩官刚要举蓝旗,杜洛周把手中祭神的酒杯往石阶上一摔,大声呼喊:“弟兄们!我们造反了!”话音未落,跪地求雨的百姓齐刷刷蹦起来,取出钢刀斧剑,冲向法场,眨眼之间,官兵们变成了肉泥,死囚们被解开绳子,马上参加义军之中。

杜洛周率领众人冲进府衙,杀了县官,打开牢门,救出几百名被关押的六镇兵马,一举攻占上谷城。当天夜里,杜洛周被义民拥为真王。时值公元525年8月,距破六韩拔陵起义失败只两个月。

消息传出,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到处都有起义军。鲜于修礼在左人城(今河北省唐县西)率领10万六镇兵民起义,是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鲜于修礼系于零族人,原为六镇中怀朔镇的镇兵,他被朝廷迁至定州附近,生活没有着落,杜洛周起义后,他也打造兵器准备起义,但走漏了风声被官府捉拿关进牢狱。在除夕之夜,鲜于修礼率众囚徒暴动,宣布起义,得到六镇兵民响应。

在鲜于修礼义军当中,有两位别帅,一个叫元洪业,一个叫葛荣。元洪业一天找到葛荣,提出杀掉鲜于修礼,投靠朝廷,他认为起义的下场很可能像破六韩拔陵一样失败被杀。葛荣同意了,两人杀死了鲜于修礼,并写信报知官府,朝廷派元渊去接上。第二天,元洪业、葛荣召集义军开会,元洪业公布了杀死鲜于修礼、投奔朝廷的决定,义军一片反对声,坚决不同意投降。葛荣见状,一剑将元洪业头颅砍下,说:“谁敢不顺民心天意,这就是下场!”义军愣怔片刻,立即欢呼雀跃,拥立葛荣为王。这时,葛荣一下子成为拥有30万人的德王。

为了提高威望,葛荣准备打个胜仗,便用了一个声乐击西之计,于526年9月在白牛罗(河北境内)歼灭魏军一万人马,杀死章武王元融。葛荣声望大增,其亲信独孤信建议他称帝,葛荣半推半就做了皇帝。

公元526年十一月,杜洛周率领的起义军攻下重镇幽州,也拥有30万兵马,但这时葛荣兵马已达百万之众。杜洛周虽然兵马没有葛荣多,但接连打了几次漂亮的胜仗,威望不亚于葛荣。所以,葛荣想把他拉过来,吞并掉。葛荣亲自来到杜洛周军中,一派皇帝派头,杜洛周心中很不高兴。而葛荣见杜洛周没下马跪迎,也不痛快。杜洛周为葛荣设宴接见,葛荣让杜洛周尝尝他带来的酒,杜洛周与众将官喝了之后,便都迷迷胡胡睡着了。葛荣见状,抽出宝剑把杜洛周杀死,吞并了他的30万人马。

葛荣以为现在有130万人马,该所向无敌了,528年8月,葛荣指挥起义军包围相州,前锋已过汲都,准备向洛阳进军。这时,秀容(今山西)有个部落酋长尔朱荣,手下有八千强悍的骑兵,专门和农民军作对。北魏孝明帝就利用尔朱荣的兵力来对付葛荣。

葛荣认为尔朱荣人马少,容易对付。他把兵士在几十里的阵地上散开,准备围捕尔朱荣。想不到尔朱荣把兵埋伏在山谷里,发动精兵突击,把葛荣的兵士冲散,再前后夹击。数十万兵众散尽,起义遭到失败,葛荣本人也被杀害了。

葛荣起义失败后,北魏内部也发生大乱。尔朱荣和胡太后、孝明帝在内乱中互相残杀。最后北魏实权落在两员大将高欢和宇文泰手里。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时间延续8年,遍及北魏全境,在共同斗争中加强了联系和了解,为民族大融合创造了条件。

苏绰订“六条诏书”

经过边镇大暴动和葛荣起义,北魏的政局十分混乱,边镇将领乘机控制了朝廷大权。高欢原是尔朱荣手下一兵,其貌不扬,由于驯服了烈马,善于打仗,才提拔为六镇统帅。公元532年高欢拥立孝文帝的孙子元修当皇帝,即武帝,孝武帝不甘心做有名无实的傀儡,跟高欢产生了十分尖锐的矛盾。高欢带兵进逼首都洛阳,孝武帝只好逃走。高欢另立孝文帝的曾孙元善见当皇帝,就是东魏孝静帝,首都也由洛阳迁到邺城。

孝武帝逃到关中,投奔宇文泰。宇文泰年轻时参加过北魏边镇暴动,十八岁担任葛荣手下的大将。葛荣失败后,他投降了尔朱荣,被派到关中镇压关陇起义军。从此,宇文泰的势力一天天强大起来,成为与高欢齐名的将领。孝武帝投奔宇文泰,不久被杀。宇文泰又立孝文帝的另一个孙子元宝炬做皇帝,就是文帝,首都建在长安。从此,北魏同时有了两个皇帝,分袭成了东魏和西魏两部分。

西魏实际上由宇文泰掌权,东魏实际上由高欢掌权。西魏跟东魏比,地方小,经济落后得多。为了跟东魏相抗衡,宇文泰向地方势力让步,争取他们的支持。尤其大力争取当地汉族大地主的支持,他选拔了许多汉族地主到朝廷里做官,竭力推广汉族的统治经验,进行政治上的改革。

有个叫苏绰的汉族名士,出身于高门大族,学识丰富,才智出众,品德高尚。可是宇文泰一直没有重用他,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官。有一次,大官周惠达回答不了宇文泰向他提出的问题,去向苏绰请教。苏绰想了想,说出一番道理,把问题解决了。周惠达回去报告宇文泰,并且称赞苏绰有做丞相的才能。宇文泰听了很高兴,立刻召见苏绰,提升他为著作郎,让他做朝廷的高级顾问。苏绰的才能有了用武之地。

一天,宇文泰带着一大群官吏去昆明池看捕鱼,路上经过西汉旧宫的仓池,宇文泰问这是什么地方,有什么古迹,随行的官吏都回答不上来,独有苏绰滔滔不绝地说了有关的历史典故。宇文泰非常高兴,跟苏绰并马而行,又问了许许多多有关天地起源,历史上兴亡盛衰的故事,苏绰也都对答如流。宇文泰还有许多问题急着要问苏绰,到了昆明池也没有心思看捕鱼,就下令回府了。

回府以后,宇文泰留苏绰过夜,继续长谈。苏绰从古代帝王治国的道理,谈到春秋战国时期申不害、韩非等法家的主张,谈得娓娓动听,宇文泰越听越兴奋,两人一直谈到天亮。第二天,宇文泰奏请西魏文帝任命苏绰为相当于丞相地位的大行台左丞。

苏绰担任新职以后规定了文书的格式:朝廷发出的文件一律用朱笔书写,地方向朝廷上报的文件一律用墨笔书写。还规定了财政方面的记帐和清查户籍的办法,为平均赋役做好了准备。

不久,宇文泰请文帝授予苏绰大行台度支尚书和司农卿的官职。大行台度支尚书是朝廷上管财政的大臣,司农卿是朝廷上管农业的大臣。为了大力推行强国富民的办法,苏绰草拟了六条诏书,奏请文帝批准,公布实行。这六条诏书的内容是:一、为政的人首先应当心和志静,善于分辨是非;二、要教育人们养成敦朴诚实的作风,去掉浮薄虚伪的习气;三、要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农民有足够的时间男耕女织、养鸡养猪;四、用人要看能力,不能光看门第;五、法律要公正,不能滥杀无辜,冤枉好人;六、赋税和徭役要根据财产多少平均负担,不能全都加在穷苦老百姓的身上。

六条诏书是使封建国家富强的好办法,充分表现了苏绰的政治才能。宇文泰把六条诏书经常放在自己的案头,随时阅读,他规定,做官的人必须背诵六条诏书,不懂六条诏书的不许做官。

苏绰生活俭朴,不为自己谋私利。他常常说,天下还没有统一,自己的责任还没有尽到,应当好好工作。他又说,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应当像慈父爱儿子一样的爱护人民,像严师教学生一样地教育人民。他忠于职守,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他找官吏们了解情况,把大大小小的事情办理得井然有条。

不幸的是,苏绰因为过度辛劳,只活到四十九岁就去世了。他的逝世,使宇文泰十分伤心。为了尊重苏绰生前十分俭朴的优良品德,宇文泰只用一辆布车载着苏绰的遗体送回故乡武功安葬。在灵车启程的时候,宇文泰亲自带着文武百官,用酒祭奠苏绰的亡灵,情不自禁地放声痛哭,连手里的酒杯都掉在地上了。

苏绰虽然去世了,但是他制定的六条诏书,一直成为西魏治国的准则。他的治世思想也给后人以深刻启发。

侯景叛乱

侯景叛乱发生在梁武帝萧衍统治的末年,正是由于侯景之乱加速了梁朝的灭亡。侯景是被鲜卑同化的羯族人。他原先是北方东魏高欢部下的一员大将,拥兵10万,镇守河南13州。

侯景狂傲不驯,除高欢外,谁也没瞧起。高欢死后,其长子高澄接任大丞相,怕侯景不服,设计解除他兵权。不料被侯景看破,欲投西魏,西魏深知他是反复无常、狡诈多变的人,表面上帮助,实际上压制。这样侯景转降南梁,萧衍让他坐镇寿阳。

高澄不甘心侯景叛逃,便致信萧衍,离间侯景与萧衍的关系,又被侯景获知。侯景认为萧衍也不可靠,于是扩充兵力,准备直取梁朝都城建康。为了出师必胜,侯景找到萧正德做内应。萧正德是萧衍的侄子,曾过继给萧衍当儿子,但萧衍有了自己的儿子萧统后,就把萧正德送还他父亲萧宏了。为此,断绝了萧正德想当皇帝之路,因此怀恨在心。这一情况,被侯景探知,就派人与时任左卫将军的萧正德联系,准备里应外合,攻下建康后,让他做皇帝,萧正德非常高兴,当即表示同意。

公元548年八月十日,侯景在寿阳发动兵变,攻下历阳(今安徽和县),直奔长江北岸横江。战报频频传到京都皇宫,尚书羊侃等十分着急,萧衍认为侯景不敢过江,只任命萧正德为平北将军,负责保卫建康,屯兵丹阳郡。

萧正德领命,率军赶到丹阳,连夜派大船把侯景的8000人马运过长江,然后两伙人马会师,一同将台城包围。

第二天一早,太子萧纲得知兵临城下,忙向父皇萧衍报告。已是虔诚佛教徒的萧衍正在念经。听到萧正德叛变引狼入室的消息,并不太惊慌,他让太子萧纲自己去想办法守城。幸好羊侃带领士兵勇敢顽强地守城,侯景连攻七天没有成功。

这天晚上,萧正德对侯景献计说:“今若立我为皇帝,守城梁军必乱,城将不攻自破矣!”侯景暗想:你当皇帝的野心也太迫切了,但还是表示赞成。简单地举行了仪式,萧正德早准备好了,皇冠龙袍,就算是皇帝了。

台城守军坚持了130天,终于被侯景占领。侯景因为自己出身微贱,常常被士族歧视,故而忿忿不平。攻破台城,他以为大功靠成,就命令将士到处烧杀抢掠。侯景带兵冲入皇宫正华门时,萧正德身穿龙袍跟着进来,侯景大声说:“你乃假皇帝,岂能穿龙袍进宫,快脱掉!”

萧正德正在迟疑,侯景又说:“先废去你的帝号,但念你攻城有功,暂封你为侍中大司马。”萧正德万万没想到会出现这种局面,悔之晚矣,面对侯景的利剑,只好极不情愿地脱下龙袍。

侯景进入后宫章德殿,见皇帝萧衍躺在床上,便单腿跪地,说:“丞相侯景叩见皇上。”萧衍连看也不看,怒斥道:“什么丞相,你乃狂徒侯景!”

侯景自此把萧衍软禁起来,使他没有丝毫自由,连饭食都被扣了。不久,梁武帝被活活饿死。萧衍共当了48年皇帝,享年86岁。在南北朝历史上,他是寿命最长、“皇龄”最长的皇帝。

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萧正德白忙活一场,非常恼怒,想让萧范带兵来建康除掉侯景,没有得逞,反被侯景杖死在太极殿前,落了一个称帝不成反丧命的下场。侯景掌握了朝中大权,竟要娶皇帝萧纲的14岁爱女为妃。萧纲的女儿溧阳公主,长得俊秀迷人,人见人爱,萧纲视为掌上明珠。况且只有14岁,哪里舍得送给侯景?但又不敢不允,只好忍痛割爱,点头答应。侯景随即提出当晚成亲,皇帝心里虽不同意,也只能含泪默许。

侯景逼死萧衍,独揽朝廷大权,惹起众怒,各地纷纷起兵讨伐,侯景等不下去了,想趁此机会过过皇帝瘾,但他的心腹王伟不同意,认为萧纲尚有九个儿子,均有一定的势力,不如先除掉他的儿子再做打算。侯景认为有理,设计将萧纲的九个儿子全杀害了。此前让萧纲退位,萧栋继位。不久,又命令萧栋禅让皇位。于是,侯景宣布称帝,改国号汉。

侯景称帝,更激怒了各地藩王。陈霸先、王僧辨两路大军会师,举行了庄严的结盟仪式,宣誓共同讨伐侯景,报效朝廷。同年3月,王僧辨与陈霸先联军在姑孰(今安徽当涂)大败侯景叛军,以势不可挡的气势逼近建康,并很快形成包围之势。

侯景慌忙出逃,最后只剩下妾兄羊鹍一人陪同他逃亡。

两人弄到一条小船,在海上漂荡。羊鹍问侯景要去哪,侯景回答说听天由命,然后昏昏入睡。第二天,侯景睡醒了,发现前方是建康城,不禁大惊。羊鹍说:“陛下,我想借你的头换取富贵。”随即一剑将他刺死。

侯景的无头尸体,被丢在皇宫前御街上,任凭人们践踏、唾弃。这个反复无常的叛贼终于落得了应有的下场。

至此,历时四年之久的侯景叛乱始告平定。

陈霸先灭梁建陈

公元534年宇文泰杀害了孝武帝元修,立元宝炬为帝,设都长安,开创了西魏的历史。从此,宇文泰便伺机篡位,要亲自登上皇帝宝座,但总觉得时机不成熟。公元551年文帝元宝炬病故,宇文泰想称帝易如反掌,可勇气不足,又让元钦继位。宇文泰对自己这个决定很后悔,但想到自己的女儿宇文氏是元钦的妃子,又觉得满意。

元钦对宇文泰独揽朝政心怀不满,想除掉他,结果,走露了风声,宇文泰让元钦喝毒酒自杀,宇文氏也主动喝鸩酒,和丈夫一块儿去了,令宇文泰夫妇十分悲痛。宇文泰想此时篡位,但找人算了,魏朝寿命未尽,还有35年。宇文泰只好立元钦的弟弟元廓为帝,自己再耐心等几年。不久,宇文泰突然患病,意识到自己永远当不成皇帝了,自己两个儿子太小,不能指望,就把侄子宇文觉找来,面授机宜,将手中大权交给了他,宇文泰就这样带着终生遗憾走了。

宇文泰死后,元氏宗亲想趁机灭除宇文氏势力。大冢宰宇文护听到风声,找到大司寇于谨密谋,决定先下手为强——篡位!

第二天早朝,宇文护、于谨率兵冲进皇宫,将参与密商除灭宇文氏的元氏朝臣全部抓获之后,逼迫魏帝元廓禅让皇位。元廓含泪交出玉玺。

宇文护也算没辜负宇文泰的期望,拥立他的侄子宇文觉即位,国号周,史称北周,时值公元557年。至此,魏朝从道武帝拓跋登基开始,历时149年,11个皇帝;东魏只一任皇帝元善见,在位17年;西魏共三个皇帝,历时共13年。

宇文氏篡位灭魏建立周朝的消息传到南朝梁都建康,已荣任丞相的陈霸先羡慕极了。因为他也有篡位灭梁称帝的野心。

陈霸先,字兴国,吴兴郡长城县下若里人,生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青少年时期,陈霸先即心怀大志,喜读兵书而多武艺。后来,他作战有功,逐步成为梁朝有名的战将。陈霸先与王僧辨平定侯景之乱以后,梁元帝萧绎任命王僧辨为太尉,镇守都城建康,任命陈霸先为司空领扬州牧,屯兵京口。不久,梁帝萧绎被西魏于谨处死,陈霸先与王僧辨又让晋安王萧方智继位。

萧方智只有13岁,一切全听王僧辨的,引起陈霸先不满。不久,北齐皇帝高洋想在南梁安排一个傀儡皇帝,便让王僧辨重立萧渊明当皇帝。王僧辨被迫答应,陈霸先却不同意,发兵攻进都城。王僧辨慌忙迎战不敌,跪地求饶,说:“陈将军,我们是儿女亲家,饶我一命吧!”,陈霸先怒道:“王大司马,现在才想起我们是亲家,晚啦!”说罢,一剑将他刺死。

萧方智重登帝位,陈霸先掌握了朝廷大权。

北齐皇帝高洋,闻听他推荐的皇帝萧渊明被杀,不由大怒,派兵进攻梁朝;王僧辨被杀,他的女婿吴兴太守杜龛、弟弟吴郡太守王僧智等人,统帅三吴之兵讨伐陈霸先。

陈霸先内外交困,在这危急时刻,得到百姓的支持,提高了士气,打退了北齐的进攻。又派侄儿陈茜平定三吴,南梁方才转危为安,后来,陈霸先闻听宇文氏篡位灭魏的消息,便加快了他的篡权步伐。太平二年十月,陈霸先进爵为陈王。随后,陈霸先取得心腹大臣支持后,给小皇帝施加压力。小皇帝萧方智被迫禅让。陈霸先终于登上皇位,建立了陈朝,梁朝随之灭亡。其时公元557年。梁朝自萧衍称帝开始,共四任皇帝,历时55年。

陈霸先即皇帝位后,改太平二年为永定元年。永定三年六月,陈霸先逝世,年57岁。

范晔修成《后汉书》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饱尝“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之苦的广大妇女,其地位一向是卑微低下的。与这种社会现实相适应,长期以来封建史学家们在撰写史书时,没有为妇女立传,她们在历史中也没有占有应得的一席之地,致使许多优秀、杰出的女性湮没无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南朝宋代,范晔写出《后汉书》以后,才得到彻底改变。

范晔(398-445年),是顺阳郡顺阳县(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代著名的史学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几代在学术上都有一定的造诣,同时,以学取仕,在晋朝都当过大官。他的父亲范泰也是如此,擅长经学研究,写得一手好文章,先后在东晋和刘宋政权担任要职。出身在家学如此醇厚的家庭里,范晔自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史书上说,他从小喜欢学习,广泛阅读政治、哲学和历史著作,不仅文章写得好,字也写得很漂亮,还精通音乐,真是多才多艺。不过,由于他是妾生的庶子,在家里受到兄长们的排挤,后来过继给堂伯,承袭了一个地位不高的爵号。范晔初入仕途时,在刘裕的第四个儿子刘义康手下任职,颇受信任,屡屡升迁。可他不拘小节,公元424年,已是彭城王的刘义康生母去世,安葬的头天晚上,他竟在酒醉之后,开窗偷听挽歌取乐,惹得刘义康雷霆大怒,把他贬到宣城(今安徽宣州市)做太守。这以后,范晔闷闷不乐,为排遣烦忧,便在专记东汉历史的各家著作的基础上,增损删补,裁以己意,撰成《后汉书》100卷。宋文帝很欣赏他的才能,委以要职和重任,范晔因此受到同僚们的冷嘲热讽、嫉妒排斥,郁郁不得志。公元445年,范晔的外甥谢综等人准备拥戴刘义康为帝,取代宋文帝。范晔也参与谋划活动,事情败露后,于当年年底被杀害,年仅48岁。

范晔写《后汉书》时,原计划写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另有序列。由于中年遇害,未能完成这一计划。实际上他只完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序列没有写完,十志委托给当时另一位史学家谢俨执笔,即将完稿时,谢俨与范晔一同被杀,这部分书稿从此不知去向。后来,南朝梁代刘昭为《后汉书》作注时,根据范晔生前曾盛赞晋代司马彪所写的关于东汉一代的“八志”这一线索,撷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移入《后汉书》,弥补它无“志”的缺憾。所以,我们今天见到有纪、有传还有志的《后汉书》,实际上并非出自范晔一人之手,只不过主体部分是由他完成的。

范晔前后,关于东汉历史的著作多达几十种,可是,他的《后汉书》问世以后,其它著作就逐渐销声匿迹,湮没无闻了。这说明,他的《后汉书》具有与众不同之处,这也正是后人所关注、探讨和称颂的地方。确实,无论从体裁的编撰技巧,还是从内容的思想性来说,范晔的《后汉书》都堪称是一部史学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

在编纂体例上,最值得一提的是,《后汉书》突出了妇女的地位。

《后汉书》特立《列女传》,不光颂扬恪守封建道德的所谓贞节女性,对那些才华出众的女性更是推崇备致。所以,他把博学多识、通晓音乐的女才子蔡文姬收入传中,却将她那位“贤而知义”的姊妹拒之传外。在广大妇女被严重桎梏于“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里,敢于率先在史书中,公开为妇女立传,肯定她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其次,范晔针对东汉一代的社会特点,记述人物时以类相从,特辟文苑、党锢、宦者、独行、逸民以及列女等类传,分别叙述当时有影响的文学家、重节义的士大夫、专权的宦官、孤傲的名士、沽名钓誉之徒,这样,既可节省篇幅,行文简洁,又足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便于后人了解和研究。

再次,范晔写《后汉书》时,距东汉已有200余年,没有什么直接的利害关系需要考虑,这使他能够据事直书,无需隐讳什么。评价人物时,持论公平,褒贬得当。

此外,《后汉书》用辞简练,文笔优美,议论恣肆,可谓文采灿然一新,这也为该书增色不少,使它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特别是人物传记部分,读来生动感人。

郦道元与《水经注》

郦道元(公元?——572年),字善长,北魏后期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学家,又是一个性格刚毅、断案严峻的执法官。当然,也正因为如此,郦道元深为权贵们所忌恨,终于在公元572年遭到汝南王元悦等人的暗算,死于非命。同时遇害的还有郦道元的弟弟郦道峻及其两个儿子。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对中国地理学的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郦道元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郦绍,曾任后燕的濮阳太守,后为北魏兖州监军;祖父郦嵩,曾任北魏天水太守;父亲郦范,在北魏官居要职,曾任尚书右丞,后又以东平将军的头衔,出任青州刺史。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随做官的父亲宦居山东,经常和朋友们一起浏览名山大川,访求名胜古迹,从小就对祖国的山川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这年前后,郦道元开始进入仕途。最初,他以尚书郎的微职随孝文帝北巡,大开眼界。父亲去世后,郦道元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为永宁伯。他先在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阳(今河南洛阳)的皇帝身边担任北魏的中央官吏,后任冀州(今河北冀县)镇东府长史、颍川郡(今河南长葛)太守、河南(今河南洛阳)尹等地方官,还先后担任过黄门侍郎、御史中尉等职,最后在关右太使任上遇害,被追赠为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广阔的从宦生涯,使郦道元有机会走访了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内蒙、江苏、安徽、湖北等地。他亲自了解中国北部的地理情况,有感于当时我国地理著作的匮乏,认为有关山川水系的记录,或是时代久远,河道已变迁,或是以讹传讹,名实不符,或是过于简略不大具体,或是过于琐细而欠周全。于是郦道元决定选择《水经》为底本,采取为其作注的形式,创作了一部综合性地理巨著,命名为《水经注》。

《水经》是我国古代一部专讲河道水系的地理书,多数人认为是三国时候的人写的。全书共三卷,记载了一百三十七条河流,指出这些河流发源和流经的地方,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是,书中许多记载过于简单,错误不少,实用价值不大。在北魏当过多年地方官并对地理很有兴趣的郦道元读了《水经》,看出了它的这些严重缺点,决心给它作注,想要通过注释弄清楚每条河流的来龙去脉、沿革变迁和其它有关的历史地理情况。

郦道元决定首先根据《水经》中提到的许多名山大川,进行实地考察,他跑了许多地方,勘察山川形势,还向当地老百姓了解风土人情,参观名胜古迹。有一次,他考察渭水,听说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太公曾经在渭水的支流磻溪钓过鱼,特地去察看了磻溪和当年姜太公住过的石屋,访问了附近的老人,向他们打听有关姜太公钓鱼的种种传说。这样他就掌握了有关渭水和磻溪的第一手材料,在给渭水作注的时候,把这些材料记载了下来。郦道元游览长安的时候,沿着飞渠走访了仓池。仓池在汉朝旧宫未央宫西边,池中有个渐台。西汉末年的王莽曾经从宫里逃到这里躲避绿林军的追击,有个名叫杜吴的屠夫,提着杀猪用的刀冲上渐台,砍下王莽的脑袋,结束了他的反动统治。郦道元把这段史实也写进了渭水的注文里。

郦道元就是这样跋山涉水,追根溯源,寻访古迹,记录民间传说,把祖国辽阔疆域内的大小河流一一加以介绍。对一些下游流到国境以外的河流,根据有关资料也作了介绍。他还对河道的变迁,名称的更改,河流沿岸的城镇的兴废沿革,地形、矿藏、农田水利设施等等,都作了详细考察和描述。

郦道元除对《水经》记载的河流作了详细注释外,对没有提到的河流也加以补充。《水经注》一共记载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比原书扩充了近十倍,文字增加了二十倍,成了一部三十万字、四十卷的巨著。

郦道元生在南北分裂的时期,但是他对分布在南方的河流同样重视。他不仅热爱自己的故乡黄河流域,也喜欢长江流域。《水经注》对长江三峡有过这样一段记述:

冬春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yǎn)险峻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声音连续不断)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仿佛长江三峡壮美奇特的景色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郦道元能够写出这样好的文章,绝不是偶然的。郦道元喜欢读书,善于向前人学习。他在《水经注》中引用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和资料,可见他从前人那里吸取了多么丰富的营养。在写作过程中,郦道元常常是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一定要到能够准确反映河流水系的面貌、表达出各地山水的不同特征才肯停笔。《水经注》写作了多年才完成。

郦道元的《水经注》一直流传到现在。它既是一部记载翔实的地理书,也是一部文笔生动的文学作品。

刘勰与《文心雕龙》

在今山东莒县的浮来山上,原有一座南朝时修建的寺庙,名为定林寺。寺里曾住过一位叫慧地的僧人,他就是南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名的《文心雕龙》作者刘勰。他的晚年是在寺庙里吃斋念佛度过的,最后圆寂于庙中。后人为了纪念他,还专门在寺庙里为他修建了墓塔,造了一尊铁佛。

刘勰,字彦和,原籍东莞(今山东莒县)人,世代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大概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元年(公元465年),死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南朝时的文学家,著有《文心雕龙》50篇,后出家为僧,法名慧地。

刘勰聪明慧颖,但在他很小的时候,做越骑校尉的父亲刘尚就去世了,使得原本就不太富裕的生活变得更贫穷。可是,小小年纪的刘勰却十分好学,他尽可能地读书学习,刻苦钻研,决心要立志扬名。

刘勰因生活清贫,投靠了一个叫僧佑的和尚,到他所住持的位于建康郊外钟山上的定林寺里帮忙整理佛教经典。

刘勰在定林寺里一住就是10年,是一名不剃头的佛门弟子。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佛学也有了一些研究。他利用寺庙里的许多有利条件,抓紧一切时机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他认为:“文章是经典的枝条。有了它们,礼教和典章制度才得以实施致用,君臣军国大事才能够得以实施和发扬。”刘勰开始评论古今文体,准备对古代文学进行一次总结和论述,对当代文坛上的形式主义文风给予纠正。于是在整理佛卷的剩余时间里,刘勰便开始了这项工作。寒来暑往,经过六、七年的苦苦探索,辛勤耕耘,终于在他30岁的时候,写成了一部文学批评的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全书共分五十篇,大约有三万八千多字。前二十五篇除《原道》等三篇是总论外,其余大致阐明的是各类文体的特点及其发展概况。后二十五篇大致是有关文学创作批评问题的论述,其中包含刘勰对文学批评的原则、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的精辟见解。

刘勰在黄卷青灯之下苦苦写成的《文心雕龙》,尽管内容充实、条理缜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史以来有关文学批评方面的巨著,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社会地位,在很重视门第的南朝,有权有势的人是不会重视甚至承认他的成就的,更没有人举荐他,认可他的才能,刘勰的内心很是痛苦,在万般无奈下,他想出了一个把书稿送上去的好主意。

有一天,刘勰打听到“一代辞宗”——在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学术权威沈约外出路过定林寺时,他就打扮成小商贩的模样,手拿书稿在路旁。当沈约的车子到来之际,他就上去拦住了车子,对沈约说明了原因,并把书稿呈上,请求沈约帮忙审稿,给予指教。沈约把书稿拿了回去,进行了仔细的阅读,认为这是一部有水平有价值的理论专著,就准备把书给他推荐出去。

公元502年,南梁立国。沈约是开国功臣,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很欣赏刘勰的才气,有意提携他入朝做官。于是,刘勰离开了他生活多年的定林寺,做了一名奉朝请。虽然这只是个闲官,但他毕竟踏出了进入仕途的第一步。南梁天监年间,刘勰做过记室、参军等小官,兼东宫通事舍人,深得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的赏识。但刘勰是个很有远大志向的人,这类没有作为的小官对于他来说,实在是没什么意思。他也曾做过能有点作为的小小县令,本想小试锋芒,施展一下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好的父母官,但又被调去任些闲差。

梁天监十七年,定林寺住持僧佑圆寂,他长年搜集的许多佛经放在那里无人整理。由于刘勰曾在定林寺隐居多年,对经典十分精通,梁武帝就派他重返定林寺,和另外几名高僧一同去整理僧佑留下的经藏。

刘勰徒怀鸿鹄之志,还没有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又回到了佛门,胸中也难免有些惆怅,但经过了多年的官场生活之后,他对官场上的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互相倾轧也已开始厌恶,他觉得重回佛寺倒也未必不是件好事。他决定剃去头发和胡须,向梁武帝请求正式皈依佛门,出家为僧。一向崇尚佛教的梁武帝欣然同意,还为他赐名慧地。从此,刘勰不再过问政治,一头钻进了研究、整理佛教经典的工作之中。后来,刘勰回到了老家,在家乡修建了一座佛寺,仍取名为定林寺。在那里,他整日埋头研修佛学,最终圆寂在家乡的土地上。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虽在他活着的时候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在他死后,渐渐地为人们所注意,尤其到了唐代,更是大放异彩,被后人誊为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巨著。

江郎才尽

南朝梁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然而他在后半生却再也写不出什么好诗。由于他姓江,人们就说“江郎才尽”了。

江淹(公元444-505年),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考城县)人。很小的时候,江淹就失去了父亲,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因为家里穷,江淹每天都要到山上去砍柴,然后把砍来的柴挑到集市上去卖掉。

江淹13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捡到一顶不知哪位大官遗失的帽子,帽子质地很好,还是貂皮的。江淹从未拥有过这样名贵的东西,当然喜出望外,就想马上卖掉它,去换点米,但又不忍心,回家后,母亲认为捡到如此质地的帽子一定是一个好的预兆,以后儿子一定能做大官,把帽子留着,将来等他当官的时候就戴上它。江淹就按照母亲的意思,把帽子收藏起来。

从这时起,江淹就开始拼命地读书。古时候有这样的话。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是是只有通过努力读书,才可能拥有地位和财富,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包括美人。江淹就是抱着这个目的去读书的。他常常一边背书,一边砍柴。因为用的功夫深,他进步很快。写起文章来不假思索,洋洋洒洒,落笔有神。

江淹的诗,善于摹拟古人,少有个人的创造性。但也正因为如此,在当时追求辞藻华丽的时风之下,他的诗倒显得令人耳目一新。

江淹还擅长写赋。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别赋》和《恨赋》。他的作品集中在《江文通集》中,今天我们还可以见到。他的《别赋》通过描写战乱时期社会上几类人的不同的离别情况,反映人们别离的伤感情绪。他的《恨赋》,描写自古以来的帝王将相、有识之士,不知有多少人因不能得志而死,这些社会历史真实,这其中的遗恨,使人看了,往往饮恨不已。

有个叫檀超的文学爱好者,读了江淹的诗,赞不绝口,特意备了酒菜请江淹到他家作客,他们边饮边谈,相互都很欣赏,后来他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有了朋友的引荐,江淹的名气越来越大。后来江淹有机会做了宋、齐、梁三代朝廷的官吏。

最初,江淹受到南朝宋建平王刘景素的赏识。刘景素让江淹在南兖州做了官。不过好景不长,有个叫郭彦文的县令犯了罪,为了开脱罪责,他竟诬告江淹接受了他的贿赂,江淹因此被下了狱。幸好爱才的刘景素知他冤枉,放他出来。不久,他就跟着刘景素去镇守京口。

刘宋政权灭亡后,萧道成建立了齐朝。我们一般称这个朝代叫南朝齐或萧齐。萧齐政府邀请江淹和檀超做了编写历史的史官。后来有人在襄阳的一座古墓里,发现一些竹简,竹简上的文字,没有一个人能认得。这是西周时期的文字,这种文字笔划前粗后细,人们管它叫蝌蚪文。江淹不但认识蝌蚪文,而且还读出了其中的内容,原来这竹简上写的是周宣王时期的事情。这下,江淹的名气更大了。他的官也越做越大。

到萧衍灭齐建立梁朝(史称南梁或萧梁)以后,江淹做了梁朝的光禄大夫,已经整日在皇帝左右了。由于皇帝的爱宠,他又被封为醴陵侯,于是有了很多的封地,过上了他从小就梦寐以求的富足生活。

对于功成名就的江淹来说,学问就像敲门砖,再像过去那样刻苦读书已没有什么必要;当然官场的功课也太多,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思去钻研学问,偶尔想写点诗文,结果也大不如从前,年轻时所显露的风采也就荡然逝去。于是人们说:“江郎才尽”了。于是就有一些传说。

传说江淹做宣城太守的时候,有一次路过禅灵寺,在那里借宿,他梦见有个人来找他,自称叫张景阳(西晋的张协),来人说:“以前我有一匹绸缎存放在你这里,现在该还给我了。”江淹稀里糊涂地往怀里一掏,还真的掏出了几尺五彩缤纷的彩绸。就还给了他,不想这个人却大发脾气,说:“你怎么把我的绸子给剪剩这么少了!”这时他环顾左右,一眼瞥见梁朝作家丘迟,就对丘迟说:“剩下的这几尺玩艺儿我留着也没什么用,给你吧!”从此,江淹就再也没有写出精彩的文章。

又有传说,江淹在治亭住宿,晚上梦见有个叫郭璞的人说:“我有一支笔存放在你这里多年了,现在把它还我。”江淹掏出了一支色彩斑斓的毛笔还给他,就再也写不出好的文字了。

其实,这些传说,有很多人为的编造成分在里面。有些人在自己中年的时候,对自己事业上的成就不满足或者不自信,往往会反复做此类怪梦,如考试不及格啦,总找不到一样东西啦,赶不上一个机会啦等等。于是推想后半生作品无成的江淹一定没少做这样的梦。

“江郎才尽”的故事以极强的生命力在历史上被传播,大多源于人们对江郎才情丧尽的惋惜。

贾思勰编写农书

北魏末年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也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农书。“齐民”是使人民丰衣足食,“要术”是重要的方法。“齐民要术”说的是谋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法。

贾思勰能写这样一部书跟北魏时期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各族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不断地互相学习。少数民族学到了汉族的农业生产经验;汉族也学到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农业有了畜牧业的配合,从耕种到收获,有更多的畜力可以利用,肥料的来源也大大增加了;畜牧业有了农业的配合,牧畜的饲料增加了,牧畜的用途更广泛了。

贾思勰读过许多书,知识渊博。北魏的高阳郡在今天河北省高阳县东边,是当时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贾思勰在那儿做太守的时候,一方面努力读书,学习前人总结的生产经验;一方面不辞辛苦地深入民间,向农民、老牧民学习生产知识。有时候,他自己也种些地,养些鸡鸭牛羊。他还把民间关于气候、季节、耕种、畜牧的谚语歌谣收集起来,仔细地加以分析,把合理的内容记下来。贾思勰从书本中和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资料,为写好《齐民要术》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齐民要术》这部书,既记载了前人的生产知识,又总结了当时的生产经验,还讲了贾思勰自己的亲身体会。他对许多具体事例从理论上作了说明。

北魏时期,并州(今山西省北部至东南部)不产大蒜,农民想种大蒜,就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买来上等蒜种,可是种下去以后,收获的却是蒜瓣很小、味道也不辣的小蒜头。贾思勰认为,这是因为地势、土壤、气候不同的缘故。因此,种什么庄稼,必须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种植适应当地条件的作物,才能用力少、收成多。

贾思勰主张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要注意实际的效果,不要只看到表面的形式。他以养鸡为例,养鸡的人总是喜欢生蛋多的鸡,那就要选秋天或冬天孵出的鸡种,不要选春天或夏天孵出的鸡种。秋冬孵出的鸡虽然个子小,毛色浅,脚也细短,外表不好看,可是生蛋多,又会孵小鸡;春夏孵出的鸡虽然个子大,脚长得粗壮有力,外表健美,却爱到处逛荡,不爱生蛋。要想多收鸡蛋,应当从实际效果来选择鸡种。

贾思勰根据亲身体会,总结出搞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要细心观察,积累经验,不能光凭自己的好恶。他自己养了一群羊,为了让羊多吃草,多长膘,就往羊圈里放了许多草料,谁知道没多久,羊却一头一头地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他想来想去也找不出原因。后来他跑了一百多里路,找到了一个有经验的老羊倌,才弄清羊死的原因。老羊倌告诉他,羊是最爱干净的,把大量草料放在羊圈里,许多羊都踩在上面吃。羊边吃边踩,还在草料上拉屎撒尿。这样脏的草料,爱干净的羊怎么肯吃呢!羊吃不饱,就慢慢地饿死了。贾思勰没有摸清羊爱干净的习性,结果好心办了坏事。他把这样的经验也写进了《齐民要术》。贾思勰写《齐民要术》,注意实事求是。他对古书记载的,或听人说的一些谷类和瓜果,凡是出产在外国,自己没有亲眼见到的,只在书上记个名字,不写种植方法。不知道的东西决不随便说。

《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十一万多字。内容十分广泛,从农作物耕种讲起,一直讲到怎样做醋和酱。凡是有关增加生产和改善生活的事情,几乎都讲到了。这部很有价值的农业科学著作,不仅是贾思勰个人的心血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在世界农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钟嵘与《诗品》

钟嵘,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大约生于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公元480年),死于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553年),享年73岁。

钟嵘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祖上许多人做过大官,如东汉时期的钟皓做过廷尉,钟繇任过曹魏的相国和太尉(也是古代书法家,与东晋王羲之合称“钟王”),东晋时钟雅任过尚书左丞,钟嵘的父亲钟蹈在南齐时任中军参军。他的哥哥钟岏和弟弟钟屿也曾做过官,虽然官位不高,但他们都是当时的学者,有一定的知名度,并有文集流行于世。

钟嵘很好学,齐永明中(公元488年前后),他在国子监学习,通晓《周易》。当时国子监祭酒王俭看到钟嵘人才兼美,很是赏识,就亲自举荐他为本册秀才。建武初年,钟嵘开始进入仕途,做了南康王的侍郎。尽管这只是王府的侍从官,但士族子弟做官大多都从这个官职做起。

当时齐明帝萧鸾对国家大小事务都要亲自过问,生怕别人把事办坏,弄得那些官员无所适从,六署九府及郡县的日常事务都向齐明帝汇报、请示。一些年老有功之臣更是大小事都找齐明帝,根本不把吏部的安置放在眼里,文武大臣和皇室亲友都不归吏部考核任免,许多人就凭借着权势相互推荐,进而得到重用。齐明帝因此忙得不亦乐乎,下面的官员对皇帝则是应付了事。钟嵘对齐明帝的这种做法很有看法,就上书齐明帝说:“古代英明的君主凭着选拔人才辅佐朝政,三公九卿可以办理不少事情,天子只要面南而坐督察就行了。”齐明帝看后大为不快,问身边的太中大夫顾嵩:“钟嵘是什么人?胆敢干涉我的事,你认识他吗?”顾嵩对齐明帝平时的做法也有些看不惯,但又慑于帝王的威严,有话也不敢说,看到钟嵘大胆说了,便回答说:“钟嵘虽然位末名卑,但所讲的话还是可以采纳的。繁琐的杂事各有主管的官署,现在陛下却都要插手,做皇上的越是辛苦,做臣僚的越是逸乐。这是越俎代疱,或是为木匠砍削木材。”明帝听顾嵩这么一说,又没有理由反驳,所以对钟嵘也就没有追究。但他仍然不肯接受这一意见,还是同以前一样,永元末年,钟嵘被任为司徒行参军。

南梁建国以后,许多齐末时凭借着行贿或靠关系当上大官的官员们仍是趾高气扬,颐指气使,互相勾结。钟嵘看到这些很是气愤,梁武帝天监初年(公元502年),他又上书武帝说:“现在所谓的散骑、都尉、郎官、将军并肩接踵,在大街小巷招摇过市,瞧他们官衔高贵,官服华丽,还在干着奴婢的勾当,这样名不副实,真是罕见。”梁武帝把这封书交给尚书省办理。

入梁以后,钟嵘任过衡阳王萧元简和晋安王萧纲的记室,专管文牍,后人称他为钟记室。虽然钟嵘做的只是小官,没有什么官位,但他学识渊博,才富五车,尤其对五言诗有较深的研究,对当时华艳****的文风更是厌恶,对那些一天到晚吃饱了饭没事干的膏腴子弟的无病呻吟和咬文嚼字的诗文很是不满,对那些嗤笑曹植、刘桢古诗的人非常生气,他骂那些人是根本不懂诗歌的轻薄之徒。钟嵘还反对写诗处处用典的写法,认为那只会使其作品呆板,没有生机,他还认为诗歌不要太讲究声律,主张诗词不要受玄学的影响。为此,钟嵘写下了有名的文学评论著作《诗品》。

在《诗品》中,钟嵘首先抨击了“四声八病”之说,主张诗歌贵在自然和谐,诗是感情的表现,写诗要有感而发。其次,反对作诗用典,主张直抒胸臆。他还列举了一些没引用典故但清闲可爱,人人传诵的佳句如:曹植的“高台多风”、张华的“清晨登陇首”、徐干的“恩君如流水”、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等。另外,《诗品》还提出了诗歌“滋味”说,认为诗的风骨与辞采应并重,他说:“诗的描写要深刻细致,情景要为一体,做到文已尽而意有余。”

《诗品》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评论诗歌创作的专著,同时也是对我国五言诗歌发展的一个阶段作某种总结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一份珍贵的诗歌理论遗产,也是我们研究古代诗歌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诗品》是我国专门评论诗歌的最早的一部作品,和《文心雕龙》一样同为南朝齐、梁时代文艺批评的重要著作。

同类推荐
  • 穿到乱世开医馆

    穿到乱世开医馆

    茅毛毛是个做事时畏畏缩缩,做坏事时战战兢兢的实习医生;茅毛毛从来不闯红灯,从来不走井盖,从不吃外卖,手套永远戴双层,走到哪里都要戴口罩;她小心翼翼、全副武装,以长命百岁为人生目标;可未料,天降横祸,避无可避;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将她带去群雄争霸的战国;在那里,她是秦魏边界以务农为生的小女子;茅毛毛一心想好好过日子,可乱世之中求生存,可谓难中之难;且看小女子茅毛毛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全家致富奔小康……
  • 汉末争霸

    汉末争霸

    大丈夫生于乱世,自当领百万貔貅,气吞万里,立不世之功,治万世太平。
  • 在隋唐的直播间

    在隋唐的直播间

    让我们一起看王凡在隋唐年间用直播间创造奇迹,夜间在地府审鬼,白天在人间打天下,成为五千年的第一圣王。
  • 老子是马超

    老子是马超

    老子是马超,狂拽酷炫叼!老子是马超,兄弟多、人缘好,东汉末年任逍遥!刮掉董卓肉千坨,追得吕布到处跑!三国乱,太平遥,且看马超手西凉刀,换你个起身拍案叫声好!
  • 天水麒麟儿

    天水麒麟儿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看到这句话时,我哭了。读史以来,这是第一次,我被历史人物感动到泣不成声~姜维自降蜀以来,殚精竭虑,从未忘记过兴复大汉的使命。甚至,在国都陷落,刘禅投降情况下,都还在努力挽回,试图复国。我不知道,一个连皇帝都不想再坚守的朝廷,作为臣子,还有什么坚持下去的必要;我更不知道,一个降将,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为蜀汉竭尽全力,奉献终身?那么多忠臣名将,在悠悠青史中都受到了千秋万代的敬仰。可姜维呢?陈寿贬低他时真的问心无愧吗?罗贯中指责他穷兵黩武时真的就那么理直气壮吗?魏晋以来,那么多热爱三国的士子百姓们,在读到姜维时,真的没有过一丝怜惜吗?
热门推荐
  • 我是送餐员

    我是送餐员

    经朋友介绍来到了大都市,当了一名送餐员……
  • 人间战纪

    人间战纪

    天明纪元,魔界、妖界、邪灵界,集三界之力封印天界!妄图统领人界欲图谋天地!秦天本是一介凡人,却被命运选中,成为人界最后的希望,只有找齐八大神器才可解开天界封印,拯救人界!由此展开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奇妙之行!
  • 青春之战

    青春之战

    一批青春热血的少年,在学生时代经历的奇遇。没有史诗,没有里程碑,只有年少的兄弟情义和梦想!《青春之战》QQ交流群:472133120
  • 最初记忆:樱花般的相遇

    最初记忆:樱花般的相遇

    四闺蜜机场碰撞,四王子WC碰撞?!“什么逻辑?”某五个女孩大笑。“不许笑!”某五王子大怒。假如五闺蜜和五王子碰撞,能干哈,擦出火花呗!
  • 《逆战之世界大战》

    《逆战之世界大战》

    为了祖国!为了家人!为了朋友!为了自己!拿起枪去战斗吧!
  • 凤涅奇缘

    凤涅奇缘

    百花谷里的花仙红蕊恋慕着幻域的云朗蝶,被云朗蝶拒绝,红蕊毁了一镜天,一镜天的两个公主流落凡界,姐姐羽墨在凡间生下一女,后进入皇宫,妹妹羽砚看过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与两个孤女暮云枫和宝娘先后相遇并走到了一起。几个失去亲人在外飘泊的女子靠着她们自己寻找出路,最终找到各自的归宿。
  • 荣华将女

    荣华将女

    明容歌,权势与金钱的欲女,从一个将门孤女成为太子妃,因与太子玉繁华恩爱两不疑而荣及一时,却因变故成为史上第一个被休的太子妃。她忍辱负重远走他国,誓要凭一己之力拿回属于明家的荣誉,重振明家在乾渡国的地位。她精打细算步步为营,建立商业帝国,成为战争推动者,成为商业女帝王。曾经的夫君再出现,罪魁祸首被揪出来,她还是权势帝王玉繁华的天上月,是荣宠至极的荣华将女。
  • 三生三世的爱情:蝴蝶玉钗(完结篇)

    三生三世的爱情:蝴蝶玉钗(完结篇)

    过奈何桥时,为了他,她用计不喝孟婆汤;而他为了她,一口饮尽。她的后世林雪儿因为一枝蝴蝶玉钗,陷入了种种幻梦中,并在古董街“荷里活道”陡见梦中画——《蝶恋花》,惊疑之下渐渐忆起前世点滴。而老板的示好、未婚夫的冷落、“雷盟”老总的追求、公司秘书的敌意、两位古董店店主的神秘……一系列事件在一钗一画惊现后纷至沓来,令林雪儿困惑不已——莫非,一切真如孟婆所说?蝴蝶玉钗与唐玄宗有何渊源?它的前主人究竟是谁?为什么看到它的人反应不一?蝴蝶玉钗仅仅是一枝唐朝宫廷的珍品还是另有玄机?辗转千年,究竟是爱更深还是恨更远……
  • My Bondage and My Freedom

    My Bondage and My Freedom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竹马,青梅熟了!

    竹马,青梅熟了!

    陆溜溜这辈子后悔事就是小时候喜欢玩火柴,给邻家腹黑大哥的屁股上留下不可磨没的印记,从此惹上一个大恶魔!凡是欺负过她的人都没有在她眼前出现过,凡是对她示过好的男子第二天见着她便如避瘟疫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