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字谕纪泽:
九月二十六日接尔初九日禀,二十九、初一等日接尔十八、 二十一日两禀,具悉一切。二十三如果开船,则此时应抵长沙矣。二十四之喜事,不知由湘阴舟次而往乎?抑①自省城发喜轿乎?
尔读李义山诗,于情韵既有所得,则将来于六朝文人诗文,亦必易于契合。
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不相同。譬之书家羲、献、欧、虞、褚、李、颜、柳,一点一画,其面貌既截然不同,其神气亦全无似处。本朝张得天、何义门虽称书家,而未能尽变古人之貌,故必如刘石庵之貌异神异,乃可推为大家。诗文亦然,若非其貌其神通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渠既通绝群伦矣,而后人读之,不能辨识其貌,领取其神,是读者之见解未到,非作者之咎也。尔以后读古文古诗,谁当先认其貌,后观其神,久之自能分别蹊径。今人动指某人学某家,大抵多道听途说,扣槃扪烛②之类,不足信也。君子贵于自知,不必随众口附和也。余病已大愈,尚难用心,日内当奏请开缺。近作古文二首,亦尚入理。今冬或可再作数首。
唐镜海先生殁时,其世兄求作墓志③,余已应允,久未动笔,并将节略④失去,尔向唐家或贺世兄处(蔗农先生子,静海丈婿也),索取行状⑤节略寄来。罗山文集年谱未带来营,亦向易艺生先生(渠求作碑甚切)索一部付来,以便作碑,一偿夙诺⑥。
纪鸿初六日自黄安起程,日内应可到此。余不悉。
涤生手示
“注释”
①抑:或是,还是。
②扣槃(pán)扪烛:比喻认识片面,未得要领。
③墓志: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刻在四方或长方的石头上,埋在坟墓里。
④节略:纲要;提要。
⑤行状:履历;事迹。
⑥夙(sù)诺:以前许下的诺言。
“当代阐释”
书为心迹,因异而美
书法是一种表现性艺术,“书者,心之迹也”。书法艺术的美与书者表达个性的独特风格是分不开的。
艺术家要想成为大家的话,则必须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别于他人的貌和神来。曾氏云:“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不相同。譬之书家,羲、献、欧、虞、褚、李、颜、柳(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颜真卿、柳公权),一点一画,其面貌既截然不同,其神气亦全无似处”。
作为一名鉴赏者了解这一状况,我们就可以在学习书法时多注意各个名家的不同风格,同时也要明白: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个性,造成其爱好及表达方式的不同,挖掘个性的潜能寻找适应个性的书风,真正做到“书为心画”则是艺术的宗旨。因此,学书不能学别人独具特色的个性形式,要学也是学不到的。“似我者俗,学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而只有多方面吸取营养,广收博闻,使自己拥有高尚的品格情操,丰富的知识修养之后,才能做到“情注笔端”自由抒发情怀,表达个性,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书法作品来。
书法如此,作文也如此。“若非其貌其神通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但如果作者通过自己的文字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一面,而读者“不能辨识其貌,领取其神,是读者之见解未到,非作者之咎也”,通过这些,曾氏想要给予儿子的教诲是:“尔以后读古文古诗,谁当先认其貌,后观其神,久之自能分别蹊径”,只有领会了别人“通绝群伦”的原因,自己才能卓然超群啊。“书为心迹,因异而美”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美才是正真属于自己的美!
“相关阅读”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五 治家守业
“导读”
曾国藩的治家思想一向被人推崇。在曾氏一系列的家政思想中,不仅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一贯推崇的居家睦邻思想,提出了诸如“八本,八宝,三不信”、勤俭孝悌等德行原则,而且作出了自己独特的发扬和创新。不仅如此,他一生品行的过人之处,应是他说得出来就一定做得到的精神。他在管理家庭方面,也并不满足于仅仅提出一种治家之道,而且更加积极地躬身实践。有令必行,有错必究,相亲相爱,齐心协力,形成了曾国藩十分严谨又十分注重家族内在团结的家风。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禀父母
“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正月八日恭庆祖父母双寿,男去腊做寿屏①二架。今年同乡送寿对者五人。拜寿来客四十人。早面四席,晚酒三席。未吃晚酒者,于十七日、二十日补请二席。又请人画椿萱重荫图,观者无不称羡。
男身体如常。新年应酬太繁,几至日不暇给。媳妇及孙儿女俱平安。
正月十五接到四弟、六弟来信。四弟欲偕②季弟从汪觉庵师游,六弟欲偕九弟至省城读书。男思大人家事日烦,必不能常在家塾照管诸弟;且四弟天分平常,断不可一日无师,讲书改诗文,断不可一课耽搁。伏望堂上大人俯从男等之请,即命四弟、季弟从觉庵师。其束脩银,男于八月付回,两弟自必加倍发奋矣。六弟实不羁之才,乡间孤陋寡闻,断不足以启其见识而坚其志向;且少年英锐之气不可久挫。六弟不得入学,既挫之矣;欲进京而男阻之,再挫之矣;若又不许肄业省城,则毋乃太挫其锐气乎?伏望堂上大人俯从男等之请,即命六弟、九弟下省读书。其费用,男于二月间付银二十两至金竺虔家。
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伏望大人察男之志,即此敬禀叔父大人,恕不另具。六弟将来必为叔父克家③之子,即为吾族光大门第,可喜也。谨述一二,余侯续禀。
“注释”
①寿屏:呈赠给寿诞者的寿文,寿词,诗画屏条。
②偕:一同;一起。
③克家:能继承家业。
“当代阐释”
家和则福自生
关于家风,我国历代圣贤都重点提倡一个“和”字。“家和万事兴”这句话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足见其生命力。“家和”简单地说,就是家庭中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团结和睦。团结和睦是幸福美满家庭的基础。一个家庭要想“家和万事兴”,必须家庭里的份子要能相互的了解、相互的体谅、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包容。一个爱家的人,不为一己的利益而斤斤计较,能为全家的份子打算;爱家的人,不为一己之喜恶太过争执,而以全家人的幸福安乐为前提。
曾氏在其家书中反复提到过“家和”的重要性,“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团结和睦是家业昌盛的开端。一个团结和睦的家庭,人人心情舒畅,全家人团结一心,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慰勉,就能克服种种困难,把事情办好,家业就会昌盛。“贫非人患,惟和为贵”、“内睦者家道昌”、“家有一心,有钱有金;家有二心,无钱无针”,都明白地说明了家庭和睦、团结一心能够使家道兴盛的道理。
有一个倡导家庭和睦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单箭易断、众箭难折”:公元424年11月,吐谷浑威王阿柴临终前把自己的20个儿子叫到床前,让他们每人拿出一支箭来。阿柴从20支箭中拿出一支来,让弟弟慕利延把箭折断。慕利延很轻易地就把箭折断了。阿柴又把其余十九支箭让他一齐折断,慕利延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把箭折断。阿柴对儿子们说:“你们都看到了吧,一支箭很容易折断,很多支箭则不易折断。这说明你们只有团结起来,力量才会强大,所以你们应同心协力,保国安家。”说罢气绝身亡。
家合则福自生,家合则万事兴,和睦对一个幸福的家庭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文化常识”
祝寿
寿,是年龄久长之称。古时候,人有上中下寿之分,100 岁称上寿,80岁称中寿,60 岁称下寿。所以年轻人庆祝生辰,只能称“做生日”,不能称“做寿”,要年达50 或60 以上者庆祝生辰,才可称为“庆寿”。 但为寿翁寿婆的人,总会自谦称:“小生日,何必太隆重。”所以“寿”与“生日”,又被当作“尊敬语”与“自谦语”应用。
古时候布置寿堂,一般正厅墙壁中间,男寿星悬挂南极仙翁,女寿星悬挂瑶池王母,或八仙庆寿图、三星图等象征高寿之画轴;或以金纸剪贴大“寿”字挂于礼堂正中,正中设礼桌,礼桌上陈设寿桃、寿糕、寿面、香花、水果等。地上置红色拜垫,以备后辈行礼。
祝寿没有一定的仪式,古时通常是晚辈宾客,仅向寿堂行三鞠躬礼,寿星可定时出堂受贺,其余时间则由子侄辈在礼堂答礼。
庆祝寿诞,一般都是经济较富余的人家才能进行的,所以在招待上比较讲究。古时在寿诞前夕,就开始宴请至亲好友,称为“暖寿”;中午为面席,取“长寿”的口彩;晚间为大宴。第二天,还有宴席,以谢执事。新式寿诞,常在宴会之前,由寿星分切蛋糕给客人吃。
寿庆柬帖,是庆祝生日所应用的柬帖。寿庆柬帖与其他喜庆柬帖不同,通常都是由子孙或亲友具名的,不由自己具名。寿幛是用绸布题字为祝寿之礼,也称礼幛。寿幛用字简短,有一个字的,如“寿”字;有四个字的,如“寿比南山”等。通常四字为多,大多用大幅红绸缎,剪贴金纸。有用红纸的立轴,通称“寿轴”;也有外装玻璃框的,通称“寿屏”。寿幛题辞为四字的,在四字当中,有一定的平仄声规律。大概是以平声开始,必以仄声收尾;仄声开始,则以平声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