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正月十七日,男友第一号家信,内呈堂上信三页,复诸弟信九页,教四弟与厚二从汪觉庵师,六弟、九弟到省从丁秩臣,谅已收到。二月十六日接到家信第一号,系新正初三交彭山屺者,敬悉一切。
去年十二月十一,祖父大人忽患肠风,赖神灵默佑,得以速痊,然游子闻之,尚觉心悸。六弟生女,自是大喜。初八日恭逢寿筵,男不克①在家庆祝,心尤依依②。
诸弟在家不听教训,不甚发奋。男观诸弟来信,即已知之。盖诸弟之意,总不愿在家塾读书。自己亥年男在家时,诸弟即有此意,牢不可破。六弟欲从男进京,男四散馆去留未定。故彼时未许。庚子年接家眷,即请弟等送,意欲弟等来京读书也。特以祖父母、父母在上,男不敢专擅,故但写诸弟,而不指定何人。迨③九弟来京,其意颇遂,而四弟、六弟之意尚未遂也。年年株守④家园,时有耽搁;大人又不能常在家教之;近地又无良友,考试又不利。兼此数者,佛郁难申⑤,故四弟、六弟不免怨男,其可以怨男者有故。丁酉在家教弟,威克厥爱⑥,可怨一矣;己亥在家未曾教弟一字,可怨二矣;临进京不肯带六弟,可怨三矣;不为弟另择外傅,仅延丹阁叔教之,拂厥本意,可怨四矣;明知两弟不愿家居,而屡次信回,劝弟寂守家塾,可怨五矣。惟男有可怨者五端,故四弟、六弟难免内怀隐衷。前次含意不申,故从不写信与男。去腊来信甚长,则尽情吐露矣。
男接信时,又喜又惧。喜者,喜弟志气勃勃不可遏也;惧者,惧男再拂弟意,将伤和气矣。兄弟和,虽穷氓⑦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男深知此理,故禀堂上各位大人俯从男等兄弟之请。男之意实以和睦兄弟为第一。
九弟前年欲归,男百般苦留,至去年则不复强留,亦恐拂弟意也。临别时,彼此恋恋,情深似海。故男自九弟去后,思之尤切,信之尤深。谓九弟纵不为科目⑧中人,亦当为孝弟中人。兄弟人人如此,可以终身互相依倚,则虽不得禄位,亦何伤哉!
恐堂上大人接到男正月信必且惊而怪之,谓两弟到衡阳,两弟到省,何其不知艰苦,擅自专命?殊不知男为兄弟和好起见,故复缕陈⑨一切;并恐大人未见四弟、六弟来信,故封还附呈。总愿堂上六位大人俯从男等三人之请而已。
伏读手谕,谓男教弟宜明言责之,不宜琐琐告以阅历工夫。男自忆连年教弟之信不下数万字,或明责,或婉劝,或博称,或约指,知无不言,总之尽心竭力而已。
男妇孙男女身体皆平安,伏乞放心。
男谨禀
“注释”
①不克:不能。
②依依:形容思慕怀念的心情。
③迨(dài):等到,达到
④株守:死守不放。比喻安守故常,不求进取。
⑤拂郁难伸:忧郁难言。
⑥威克厥爱:威严超过与宠爱。
⑦氓(méng):即百姓。
⑧科目:通过科举取得的功名。
⑨缕陈:详细陈述。
“当代阐释”
兄弟和,家必兴
兄弟姐妹都是父母所生,古人比喻为手足,具有血缘之亲。俗话说:打虎抓贼亲兄弟。一方面,兄弟是骨肉至亲,到危急时自会同心协力的拼命;另一方面说,兄弟相知最深,相爱最切,不难彼此协调合作。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一则是孝顺父母亲的表现,一则是家庭生活快乐的源泉。
袁氏世范说:“父亲爱儿子,哥哥爱弟弟,这是做父兄的本分,不必去责备儿子或弟弟一定要顺著;那么做儿子的,或是做弟弟的,本来就应该要爱自己的父亲和哥哥;但也不必去责备父亲或哥哥,对自己一定要慈爱,只要各自的尽了自己应该尽的本分,那么彼此责难对方的这种毛病,自然就会没有了。”
东坡有诗云“嗟予寡兄弟,海内一子由”,将海内与子由相比照,阔大的海内,唯一的子由,足见他对子由的爱怜珍惜,足见子由对他的至关重要。东坡入狱时,不少友人同僚或退避,或缄默,苏辙在《为兄轼下狱上书》中说:“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东坡逝前,给子由留的遗言是“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与前面苏辙冒死进言纳官赎兄的事联系,足以使人为手足之情的真挚而感动。
曾氏对于兄弟也有自己的原则,他认为兄弟之间应该互谦互让,互帮互助,彼此发展,共同进步。
他认为:作为人子,如果使父母觉得自己好,其他的兄弟就都比不上自己,这便是不孝;如果使亲戚称赞自己好些,其他的兄弟都不如自己,这便使不悌。
曾氏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他是一个光明磊落之人,总是能将自己的想法与兄弟和盘托出,以求得兄弟的彼此理解、信任与支持。在兄弟之间,没有一点感情是不可能的,但是爱之以姑息却是很难的,或者爱之深切,或者怕产生隔阂,或者怕得罪兄弟,总是不愿意开展批评,以为凡事忍让着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就是分歧的开始。曾氏决不这么做,他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一声:“不!”
这就使曾氏的爱之以德,家和万事兴的居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