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字谕纪鸿:
尔学柳帖《琅邪碑》,效其骨力①,则失其结构,有其开张,则无其捖搏。古帖本不易学,然尔学之尚不过旬日,焉能众美毕备,收效如此神速?
余昔学颜柳帖,临摹动辄数百纸,犹且一无所似。余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间架皆无可观,余自愧而自恶之。四十八岁以后,习李北海《岳麓寺碑》,略有进境,然业历八年之久,临摹已过千纸。今尔用功末满一月,遂欲遽跻②神妙耶?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③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以后每日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临帖宜徐,摹帖宜疾,专学其开张处。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因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余所责尔之功课,并无多事,每日习字一百,阅《通鉴》五叶,诵熟书一千字(或经书或古文、古诗,或八股试帖④,从前读书即为熟书,总以能背诵为止,总宜高声朗诵)三八日作一文一诗。此课极简,每日不过两个时辰,即可完毕,而看、读。写、作四者俱全,余则听尔自为主张可也。
尔母欲以全家住周家口,断不可行。周家口河道甚窄,与永丰河相似。而余驻周家口亦非长局,决计全眷回湘。纪泽俟全行复元,二月初回金陵,余于初九日起程也。此嘱。
“注释”
①骨力:指书画诗文刚健雄劲的风格。
②跻(jī):登,上升。
③困知勉行:克服困难以获得知识努力实践以修养品德。
④试帖: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诗文。
“当代阐释”
临、摹 ——习书的不二法门
做任何事情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学习书法也不例外。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也是攀登书法艺术顶峰的必由之路。“临”和“摹”,本来是两个意思:“临”是“对着写”,“摹”是“蒙着描”。
临摹不是整篇誊抄。无论对整体还是局部,都需要仔细推敲慎重对待。临摹是通过手的描画,加深脑的印象通过手、眼、脑的运动,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里。在临摹的过程中,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每临一遍都确有所得。哪一遍心无所动,那一遍就是浪费时间。临就要力图像,这是临摹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临摹来理解、消化别人创作的书法形象。临习作品与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出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临摹是一种思索、一种比较、一种记忆。从形式上看,临摹是用自己的手写别人的字;从本质上看,这实在是训练形象感受能力的极好手段。临写的越像,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观察得越细,说明感受能力越敏锐。两个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这样敏锐的眼力,应是每个书家必具的基本素质。
在这封家书中,曾氏再提临摹对于学习书法的意义,恐怕并不是认为纪鸿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而是看到儿子因为临摹数日未见效果而沮丧时,给出了一个有着较深阅历者的告诫:“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他以自己习字的实践和切身体会来证明,认为凡真本事都出于困知勉行之中,这是真正的阅历之言,十分值得我们重视。
“国学故事”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在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然已经不错了,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临池”的故事来激励自己。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相传,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收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