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管理理论的发展,除了积极指导创业管理实践活动外,对现有的工商管理教育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本章将分析创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对现有工商管理教育的挑战,剖析创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并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的案例研究剖析现行教育体系存在的缺陷,强调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创业教育的兴起一方面来自于创业实践的需要,同时也缘于创业理论的发展,创业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理论存在诸多融合,创业管理强调整合性、过程化,一般管理职能被创业化,创业管理理论在一般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演进和发展,这种趋势促进了现有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
9.1.1 创业教育兴起的原因
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第一次开设了创业管理课程——《新创企业的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s),600名MBA二年级学员中的188人参加了学习。但在随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创业管理教育并没有得到广泛响应。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设创业课程的只有十几所学校。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50年代到60年代是大公司主导的时代。正如蒂蒙斯所说,50~60年代的情形是,美国经济为大公司所主导,比如当时的《商业周刊》或《财富》杂志,介绍的都是大企业,小企业根本没有立足之地。而现在美国很多大企业都派员工到百森商学院,以教育自己的经理们,具有更多创业精神、创业理念和创业思维,能使大公司和小企业一样具备灵活性和创业精神。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美国大公司的老板会摇头说:“我们对创业不感兴趣”。因此,在这一时期,创业教育无法得到更好的传播,也就不可能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50年代到60年代,管理开始真正成为一门学科。50年,随着管理理论的传播,特别是德鲁克的《管理实践》(1954年)的问世,使得管理成为人们可以学习的学科。《管理实践》是对管理学基本原理的高明讲解。1985年,德鲁克曾对一位来访者说,“《管理实践》一书的出版使人们有可能学会如何去管理。在这之前,管理似乎只是少数天才能做的事,凡人是无法做到的。我坐下来花了些功夫,把管理变成了一门学科”。德鲁克认为自己的管理书籍《公司的概念》(1946年,对通用汽车公司的研究)及《管理实践》确实是将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的知识——即学科加以组织和展现的最初常识。随着德鲁克等管理学研究者和教育者的不懈努力,管理的一般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运用。
第三,创业活动不显著。在大公司主导的环境下,小企业、新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创业活动并不活跃。
Katz通过对美国1876~1999年间的创业教育的研究发现,Vesper,Solomon,Katz三位学者尽管对创业管理课程的定义不同,但各自研究的结论却显示,创业管理的教育真正兴起是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这与创业管理实践、创业管理研究的兴起是一致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新兴活动,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与其相伴的是创业教育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到21世纪初期则有1600多所大学和学院开设了创业课程。
中国的创业教育最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百所具备MBA培养资格的学校都开设或即将开设创业管理课程,2007年4月参加南开大学和百森商学院主办的“创业研究与教育国际研讨会”的近百所国内大学几乎都开设了创业管理课程,创业教育开始从MBA延伸到本科层次。
蒂蒙斯认为,创业教育可以极大地提高针对学生制定的有关创业方面决策的质量,并因此更好地把学生的愿望和商机的现实要求联系起来。很多选择创业课程的学生后来都走向了自我创业或在某些新兴的成长型企业中从事有意义的事业,其他一些学生则加入了一些较大的公司,这些公司的客户群和供应商也主要来自创业领域。还有的学生在金融机构、专业服务公司谋职,而那些公司正处在创业经济的漩涡中心,如风险投资、商业银行、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等。创业教育本身并不是结果,而是一条引导学生发现无数思路和商机的道路,它展现了年轻人未来事业的前景。
创业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于社会实践,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创业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实现事业的成功。创业具有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功能。创业教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创业教育也开始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9.1.2 创业理论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创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已经开始获得其合法地位。创业教育离不开创业理论。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创业理论的支撑,因此,需要通过创业研究的深入开展来支持创业教育。百森商学院很好地将创业研究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他们开展的应用研究对创业教学有直接影响。他们主持了三个全球性合作项目:一是全球创业观察(GEM),二是成功培养创业者的最佳实践,三是国际项目的合作方法。他们与世界各地的学校结成战略联盟,与合作伙伴的老师共同研究开发案例。这些研究项目对百森的创业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的案例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做保障。
创业研究由于创业实践活动在70年末期和80年代初期兴起而活跃,同时激发了创业教育的积极开展。Ronstadt(1987)将发展缓慢的70年代中期前的创业教育称之为“老学派”(the old school),正如他说,其实它们并不老,因为自从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办创业课程来说,才30年左右时间,但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10年间,创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因而他将这一时期以来的创业教育称之为“新学派”(the new school)。两者之间的区别:
Kuratko通过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认为以下主题是创业研究和教育的主体部分:
1.创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不是互斥,而在一定程度上重叠(overlap)。前者更多的是机会驱动的,而后者则更多的是资源驱动的(Ireland,Hitt&Sirmob,2003)。
2.创业融资,包括创业资本、天使资本,以及其他一些创新资本技术,这些90年代涌现出来的资本手段将推动下个10年的创业活动(Shepherd&Zacharakis,2001,2002Dimov&Shepherd,2005)。
3.公司创业以及对内部公司创业的需求在过去的日子里得到了更大的关注(Miles&Covin,2002Kuratko,Ireland&Hornsby,2001Kuratko,Ireland,Covin&Hornsby,2005Morris&Kuratko,2002Zahra,Kuratko&Jennings,1999)。
4.在创业与战略的很多方面存在重要的共同观、交叉点(trade-offs)等(Hitt,Ireland,Camp&Sexton,2001)。
5.存在多种类型的创业者以及多种获得创业成功的方法(Kickul&Gundry,2002)。
6.女性创业者以及少数民族创业者正以未曾预料的数量出现,他们面临着不同于其他创业者的困难和障碍(Chaganti&Greene,2002Greene,Hart,Gatewood,Brush&Carter,2003Gundry&Welsch,2001)。
7.创业精神问题(McDougall&Oviatt,2003Zahra,Hayton,Marcel&O'Neil,2001)。
8.对经济和社会贡献的创业者、新企业以及家族企业与500强相比,贡献了更大比重的劳动就业机会(Chrisman,Chua&Sharma,2003Upton,Teal&Felan,2001)。
9.伦理和创业成为研究最快的一个领域(Kuratko&Goldsby,2004Morris,Schindehutte,Walton&Allen,2002)。
从以上分析和相关研究证实,创业研究与创业教育紧密相关,不可割裂。
9.1.3 创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教学目标
创业的本质是机会导向、创造性地整合资源、顾客导向的价值创造、超前行动,以及创新和变革等。创业并不仅仅是指创办新企业,以创业的思想和理念去创办新事业,例如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创建新组织等都属于创业范畴;创业不仅是人们开创新事业的行动,是人们的一种行为方式,它还是一种理念,是指导人们行动的准则。由于新事业的运行完全不同于人们所熟知的活动和事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和模糊性,因而创业思维要求人们突破惯性,学会逆向思维,善于非线性思考,敢于创新,积极进取,从“习以为常”中发现重大机会。既然创业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行动准则,是创建新事业的行动,那么就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增强人们的创业精神,训练人们的创业技能,使人们以创业思维从事一切工作。
蒂蒙斯形象地将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脱节的现象比喻为没有见过病人的牙医。虽然受过很好的教育,但从来没有接触过病人,没有拔过牙,也不是真正的牙医。蒂蒙斯认为,创业教育和研究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和全世界商学院教育研究和经商的方式,现在美国商学院的教育体系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意味着要从传授知识为主的教授方式改变为以思想碰撞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这样可以避免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同质性弊端,而培养出创新型、创业型的人才。
因此,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受教育者创办自己的企业,而是培养富有创业精神的管理人才,使新时期的人力资源掌握创业者的技能和创业素质。
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青年人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创业教育概念框架有四个主要方面,其内容分别是:以“操作行动的能力”为轴心,衔接“能够行动的能力”、“继续行动的能力”和“激发行动的能力”,四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根据美国小型企业管理局调查发现,经营成功的企业者,必须具备三种能力,分别是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目前大学的工商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对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即使拥有管理能力及技术能力,也未必能有效地进行创业或培养创业精神。
创业教育的目标如
对于创业教育而言,首先就是要改变创业就是创建新企业的狭隘观念,创业首先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不满足于现状、敢于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精神,是一种在不考虑资源约束情况下把握机会创造价值的意识,是一种做人的态度,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创业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用创业精神开展工作的自觉性。创业教育容易激发学生的激情,进而促使他们采取行动。一位学习过《创业管理》课程的学生谈到学习感受时说到:“本来以为,依我的性格,创业这样果敢刺激的行为是不会属于我的了。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课程以后我发现,这门课燃起了我的创业冲动。这门课教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但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机会的识别了。走在路上,看到什么都在想,这是不是一个创业机会啊?”因此,创业教育是在促使学生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业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和各种经营活动中,运用创业精神开展工作是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前提。创业教育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业技能,但绝对不能产生功利观,需要放眼长远。
创业是否可以教、可以学,已经不再是什么问题了。早在1987年Ronstadt就提出对于创业是否可以教、创业是否应该教的问题,可由“教什么”和“如何教”来替代。
有15年创业经历的百森商学院创业学分部主席小斯蒂芬·斯皮内利教授认为,他在成为学者之前坚信企业家是天生的,但如今作为创业教育领域的专家,他认为大部分企业家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可以通过学习,成功实现创业的梦想。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认为,企业家可以培养,其基本前提是认为自己可以被改变,否则无法克服路径依赖的障碍。
我们认为,企业家可以培养的前提是要有创业的意愿,要设定创业达成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可以不被创业道路的坎坷和挫折所阻碍。创业教育并不是提倡每个大学生都去创建自己的新企业,但每个人都需要具备创业的思维方式,具有创业的素质和能力。现在中小学在抓素质教育,大学更应强化创业的素质教育,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都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