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了新老大。
高科技的产品为我记忆《弟子规》帮了大忙。
手机就算是一种高科技的结晶了吧。昨天晚上,对着手机中的录音功能,我照着课本将《弟子规》的《入则孝出则弟》这一章诵读一遍,那声儿便牢牢地刻在手机里。
晨起,走在路上。《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出则弟》篇,在脑子里过了四五遍,借助录音,那些生涩难读的字句立马亲切生动起来。心里想着,又是上班赶路,又是温习功课,又是锻炼身体。这一举三得的好事,哪里可寻得?
到了学校,便去楼上,拐弯处,见一女生正扫楼梯灰尘。这不正是五二班的“弟子规大王”明吗?
“慢慢扫,‘弟子规大王’明。”
“我不是。”
那女生抬起头来。解释道:“我叫洁。”
“啊,真像。”我嘀咕着。看来真是痴了,连人也记不住了。边说边上楼,还是去五二班。教室里传出诵读课文的声音,原来明就坐在她的座位上。我走过去说:“明,今天《弟子规》有无新进展?”
明说:“又背会了一段。”明又要站起来背。
我说:“好,待有时间了再背。暂时坐下。”
我出了教室,在楼道巡视没多大时间,便是中学早操了。十分钟后,小学部的学生整齐地站在操场上。书记的晨会讲话结束后,我快步走到学生面前,说道:
“同学们,从目前的进展看,背《弟子规》最好的是五二班。有个叫明的同学,她背得最好。她第一,我第二。”(众生笑)我接着说,“现在就让明出来,领大家背背。”明走了出来,有点胆怯。我说,“没事。就从‘弟子规,圣人训’开始。”明侧着身子,还不自然,但声音铿锵,威威生风,操场里出现了整齐的《弟子规》之声。过两三分钟,诵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时,我示意明停下来。一来想不要过多占用学生早操时间,二来一点点慢慢地让学生感受这种读书的氛围。这是一场持久战,急不得的。
由明来领读,有两点考虑,一是向全校汇报《弟子规》的进展情况,让每个同学心中有数,树立目标。二是让明找到欣慰,分享快乐,激发信心,增强动力。这样一做,目的早已达到。收兵便是恰到好处了。
接下来,该我上场了。
我说:“我今天讲八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叫我们的时候,要立即应答。不能像有的孩子一样说‘干啥呢?’这就态度不好了。父母让我们做一件事,我们不能找借口来偷懒。要恭敬地听从父母亲的教诲,对于父母亲的责怪,我们也要平顺地去面对,有错了一定要改正。”
这样一讲,并不难懂的前八句,给孩子有了一个清楚的交代。我想,先让孩子们比赛读,比赛背,记下来。然后,再讲一点,说一点,慢慢就会内化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到了中午午诵时间,今天,我有意去了五一班。昨天,是五二班,明表现最好,排在我之前。从窗外看到的情况猜测,五一班并不逊色于五二班的。但到底怎么样,我心里没谱。
当我提前三分钟来到五一班时,大多数学生已到校,有几个女生正专心地办板报。我拍拍手,示意大家坐好。
我说:“数数人,看到了几个。”一数,31人。“有《弟子规》的同学请举手。”一双双小手齐刷刷直举起来,比五二班要活跃许多。大家一边举手,一边将《弟子规》从书包里往外拽。有些还等不及,一边开始吟诵着。再数,有30人有《弟子规》读本,这是五二班没有的情形。我说:“五二班有个明,目前是老大,你们班谁最厉害?”大家嚷道:“楷,楷。”我顺着喊声看,只见楷偷着笑。这小子,全区优秀小学生,又是历届奖学金得主,我怎能不认识呢?
我说:“楷,起来试试!”
楷站起来。同明比较,更加火暴。像炒豆子似的,一口气背到了“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处。他背得那个快法,我没法听清,同学们只是盯着书本赞叹。
“真不错,你老大,明老二,我老三呢。”我说。众生只是笑。
“还有谁厉害?”我说。
“兰。”同学们喊道。
原来兰就是楷的同桌。她站起来,背的比楷要慢些,背到了“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处。
“不错的,是你们班的‘二王’。”我说。
能背二三十句的同学请举手,我看看。有六位孩子举起手来。
不错的,我说。这个效果,总体优于五二班。
这时班主任开门欲进。我说:“交给我吧。”她离开了前门。
我说:“昨天我给五二班讲了孔子的故事。今天,我也给五一班带来了一个故事。”
我说:“三国时期,三国就是三国演义那个时期,大家知道吧?”
“知道,就是诸葛亮、孙权、曹操那时候的事情。”同学们嚷嚷着。
我说:“对啦。这时候,有个人叫董遇。家里穷,一天忙忙碌碌,但很有学问。大家很纳闷,去问他,他说,我就是利用了‘三余’时间来学习的。一年中的冬天,一天中的晚上,平时的雨天,我都用来学习。想必楷和兰背那么熟练,肯定是抓住别人没利用的空余时间。”
“楷,你说说。”
楷说:“我是利用晚上写完作业睡觉前的二十分钟来背的。”
兰说:“我是利用寒假期间背的。”
我惊疑:“我提倡背诵之前你们就背了?”
同学们说:“对。原先的班主任让我们背的。”
啊,原来是这样啊。看样子,还有比我的思想跑得更早的人。我正独自感叹,铃声响起,上课时间到了。同学们离开座位,去上体育课。
“谢谢校长。”他们拥在我身后,向外走。
嘻嘻,这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