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己的经验看,《弟子规》总序中的八句二十四个字,背诵起来最为简单。从昨天学生的抽背看,也是大致如此。
接下来“入则孝出则弟”章节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八句,都是讲如何听从父母教诲的,用父字开头。诵读四遍,便可记住。尔后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也是好记忆的。这是我的经验。最难记处在“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优德有伤贻亲羞”处。昨天早上起床,诵读四五遍,又录制到手机中。上学路上回头再背,突然又记不起来。借着手机的录音,边听边走,到学校,如果从头再来,还是在此处卡壳。可见,背诵《弟子规》,在这里是一个转折点。
今天起床后,我的任务是合着书,再从头开始背起。一路较为流畅。再看看后面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倒有似曾记过的感觉。我想这里的顺畅还是前几天跟着电脑读几遍留下的印象在起作用。所以说,像《弟子规》这样的三字句,只要多听,多读,尽管当时记不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读的遍数的增多,并且以每八句为一个段落,再多读读白话注释,理解加死记的效果还是好的。
今天,我准备的话题是孔子,想跟学生说说有关孔子的事情。早上起来,就将《弟子规》装在书包里,背到学校。去见学生前,我又熟悉了里面的故事。离午诵还有五分钟,我径直去了五二班。今天的重点是放一个班级,一来摸摸底,二来做点具体的辅导。五二班班主任实行自主管理,一切事情放手让学生做。上学期班级考核,五二班出类拔萃,得到探花。我上楼时,相邻班级的学生还在嬉戏玩耍。而五二班的学生听到校长来的脚步声,早已飞奔到座位上,远远地飘来《弟子规》的诵读声。
“好好好,停下来。”我做出一个停止的手势。
“让我先数数,来了多少人。”
我边说边数,原来到了32人。
“还有的抬水去了。”有学生看见校长数人,以为是要考核扣分。我笑着说,不打紧的,还没到午读时间呢。学生长出一口气。
我说,能背一点《弟子规》的同学举手。这时教室里突然拘谨起来,只有中间一名男生怯怯地举起手来。我说:“好,你背背,我们听听。”
男生站起来,背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我说:“不错的。能背到总序部分。他叫什么名字啊。”
“他叫生洁。”大家喊道。
“好,生洁,还行。”
“校长,明最厉害。让她背。”
这时只见教室前门窜进一高个子女生。她闪进门来,看到校长在,突然捂着嘴巴,钉子一样贴在原处。同学们只是笑。
我说:“没事,下去。”
“好,明,你来背背。”明笑着站在座位处,一口气背到“如事生”处。这前面的语句,我是熟着的,后面的都没有背会。明还在往下背。我打断了明的背诵,吃惊地说:“真是不简单,我才背到这里,下面的校长也没背会。我要看着盯呢。”
说完,我走到前门处,找寻教室里张贴的《弟子规》。不料搜寻处,却无《弟子规》踪影。这时有人喊道:“看,她的手里有。”我一看,原来是昨天自称小姨复印《弟子规》的那女生。我走过去,从她手里接过复印的《弟子规》。让明继续背。她一口气背到“长者先幼者后”处。比我多背会十二句,三十六个字。
“真不简单,真不简单。”我使劲地夸着明,同学们将掌声毫不吝啬地送给明。我非常兴奋,接着说:“明目前是我们班的‘弟子规大王’。下面,我讲讲孔子讲学的故事。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在家里招收学生,古代叫私塾。他一生教了三千多名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他培养了好多人才,是公认的圣人。今天,我还看到一个信息。在教育部的《国际汉语推广中长期规划》里,设立了孔子奖学金,这是汉语走向世界的一扇大门和一座桥梁。以后同学们看电视,注意这点信息。”这时同学们有点漠然,只是讷讷地听着。看来,同学们对孔子只是停留在名子的概念上,只知道他是圣人。他有什么贡献,有什么知名度,并不是很清楚。讲到这里,我竟然有点酸楚。国际上都有孔子学院,国家将其当作汉语走向世界的桥梁。而我们五年级的学生竟然对此了解甚微。我的心不经意地一怵,但又马上恢复平静。想想自己小时候,不也是对孔夫子一窍不通吗?
这时,午诵大约过去了六分钟。微闭的前门处突然伸进一个头,向这边笑。我一瞅,原来是音乐老师,抱着电子琴前来上课。
我说:“还没上课呢。”他笑着退了出去。
我说:“好,现在由明来领大家诵读《弟子规》。”
明开始诵读。我开始欣赏这整齐而又香甜脆润的读书声,心里一遍遍过着自己对《弟子规》的记忆。大约过了四分钟,上课的铃声响了,我走出教室,正与音乐教师碰面。
下楼处,正逢班主任上楼,我忍不住夸道:“你班那个明,《弟子规》背好多呢。”
班主任说:“那孩子聪明,上上学期拿过奖学金,上学期连前两名都没进去。”似乎有点惋惜。
我说:“不错,这孩子。好好培养。”
话毕,班主任上楼,看来是他的体育课。我也下楼,去了办公室。想到明,心里只是乐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