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研究认为,现今贺兰山东麓的拜寺沟在唐代叫白草谷,今拜寺沟方塔遗址区就是唐代白草谷寺院所在地。自唐代以来,白草谷寺院高僧辈出,远近闻名,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创始人为该国王子乔答摩·悉达多。因他是释迦族人,故被信徒们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圣人。东汉时期,佛教经西域正式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华夏大地得到很大发展。到了唐代,由于绝大多数皇帝都崇信佛法,遂使佛教风靡天下。特别是中唐以后,因国势渐衰,尤为崇信佛教。安史之乱时,在灵武即帝位的唐肃宗因军费不足,采纳右仆射裴冕的建议,命大府各置戒坛,度僧并鬻度牒(官府卖给和尚、尼姑的证明身份的文件),得钱数百万,以充军用。唐代宗即位后喜好道教,并不甚崇佛。一次,代宗问崇信佛教的宰相元载“: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果有其事否?”元载奏说“:国家运祚灵长,如果不植福业,何以致之?如果福业已定,虽有小灾小难,亦不能为害。所以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终被其儿子杀死;仆骨怀恩反,出门病死,致使回纥、吐蕃大举入寇,不战而退,皆非人力所及,怎么能说没有因果报应呢?”代宗因此深信佛教,常在宫中饭僧百余人,如遇外族入寇,就请僧人念《护国仁王经》,退兵后重加赏赐。有唐一代,曾七次诏迎法门寺(在今陕西扶风县城北10公里)佛骨至长安,留宫中供奉。刑部侍郎韩愈曾上表谏阻,差点被唐宪宗杀了头。由此可见唐朝崇佛之盛。
东汉至隋唐,宁夏为佛教由河西传入内地的重要通道,自然也是佛教传播发展的重要地区,贺兰山白草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成为佛教圣地的。据《宋高僧传·唐朔方灵武下院无漏传》载,唐代高僧无漏大师于唐玄宗天宝末年(750年前后)就在贺兰山白草谷隐居修行,弘扬佛法。
无漏大师,俗姓金氏,系新罗国(今朝鲜)国王第三子。国王欲立其为君主继承人,但他非常仰慕春秋时吴国公子季子不愿接受吴王欲传位于他的高尚节操,遂乘船逃到中国,想从陆路前往印度“,礼佛八塔”。无漏大师沿着丝绸之路经过宁夏,越过沙漠,进入新疆西部,到达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一座大寺院。寺院高僧对他说“:你不要去印度了,你的缘分在大唐,应该返回大唐弘扬佛法。”临行时,高僧又对他说“:逢兰即住。”无漏大师在返回路上,遇一山,山名贺兰,于是凭着先前的记忆,进入贺兰山,找到白草谷这块风水宝地“结茅栖止”、隐居修行。他经常下山到怀远县(今银川、贺兰一带)化缘弘法,便在怀远建一寺院,称之为下院。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到四川避乱,唐肃宗在灵武登基,整顿兵马,讨伐叛乱。肃宗听说贺兰山白草谷隐居着一位新罗王子、大德高僧,便派人召请,但无漏大师不来,于是又命朔方副元帅中书令郭子仪亲自去请,无漏大师这才到灵武晋见了肃宗皇帝。唐肃宗收复长安后,便将无漏大师请到京城“,置之内寺供养”。但无漏大师身在长安、心系白草谷,多次上表请求回到白草谷隐居修行,肃宗多次下诏挽留。唐肃宗上元三年(762年),无漏大师圆寂,他留下遗表,请求皇上将他的遗体归葬贺兰山白草谷,肃宗诏准。当无漏大师的遗体送至贺兰山下怀远县下院时“,神座不可辄举”,就是说装有无漏大师遗体的灵柩抬不动了。大家商议,就在下院另造一座堂宇安置其“真体”。为什么“神座不可辄举”呢?估计当时到白草谷的山路崎岖难行,送葬人员无法将其灵柩抬上山去,才编造了这样一个神话。
唐代另一高僧增忍大师,于唐武宗会昌初年(842年前后)在贺兰山白草谷出家修行。据《宋高僧传·唐朔方灵武龙兴寺增忍传》载,增忍大师,俗姓史氏,沛国陈留人。他因多次考取功名不成功,便离家远游至塞外“,访古贺兰山中”,在白草谷出家当了和尚,至心奉持佛法。附近羌胡之族,竞相贡献酥油奶酪。增忍大师在白草谷修行期间,刺血写诸经283卷。5年后,朔方节度使李彦佐对增忍大师的名节非常佩服,便在贺兰山下龙兴寺专门为他建了一座别院,号白草院,大概是为了纪念其在贺兰山隐居修行的白草谷吧。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七月十日,增忍大师在白草院圆寂,春秋59岁。十月十七日,建塔安葬。后来,朔方节度使唐恒夫“仰其遗迹”,上奏皇帝,追谥大师曰“广惠”,其灵骨塔曰“念定”。
《宋高僧传》还载有一位唐代高僧无迹大师,也与贺兰山白草谷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迹大师俗姓史氏,朔方人。唐宣宗即位后,“佛法中兴”,大中九年(855年),年仅13岁的无迹“决志舍家,投白草院法空大师为弟子”。咸通十四年(873年)三月二十九日,唐懿宗遣使赴法门寺迎佛骨。在这次迎佛骨活动中,无迹大师被选拔为盛典的“赞导”,深得懿宗的欢心,赏赐丰厚。无迹大师圆寂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四月一日,敕谥曰“能觉”。
五代时期,后晋高僧道舟大师,也是在贺兰山白草谷“修成正果”的。直到宋代,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内,白草谷寺院代出高僧,他们多受历代皇帝敕封。由此可见,贺兰山白草谷寺院确实是一座规模大、名声显赫的古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