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关,是西汉时在今固原所设的通往西域道上的名关,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是也,它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城镇。按《史记·匈奴列传》“汉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人入朝那萧关”记载解,则汉萧关应在朝那县(治今彭阳县古城乡)境内。萧关的具体位置有多种说法:或曰在原州东南15公里,或曰在瓦亭,或曰在唐代的陇山关。综合诸说,似应在今固原县东南、三关口以北。因萧关位于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所以唐代又称这段丝绸之路为“萧关道”。在汉代,汉武帝多次北巡,皆曾取道萧关;张骞、班超出使西域,肯定要走萧关道,他们带去了中原的丝绸“,带回了天山的月、地中海的风”。至唐代,萧关道更加著名了,颜真卿走过这条路,岑参大概也走过,出使塞上的王维曾在萧关接到驿马传来的前线消息。岁月悠悠,历史昭昭,萧关在送往迎来的岁月里,留下了不少历代文人对它的吟诵。这些吟诵,既是文化,又是历史,其中脍炙人口的当首推唐代诗人之作了。
卢照邻(约635年~689年),这位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的“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诗人,他写的《上之回》是唐代第一首描写原州军旅生活的诗:
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
单于拜玉玺,天子按雕戈。
五营屯北地,万乘出河西。
振旅汾川曲,秋风横大歌。
《上之回》,乐府《铙歌》名。因首句“上之回”而得名。回,指回中宫,曾为匈奴烧毁;亦可指回中道,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卢照邻这里是借用《上之回》曲辞为题,抒写了萧关古道沿途的军事和景象。“萧关烽堠多”,形象地说明唐初西北边防形势还是严峻的。
王昌龄(698年~约75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唐代著名的诗人,擅长写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以绝句成就最高。《塞下曲》,既是其边塞诗作之一,也是描写萧关道景色和风光的名篇: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深秋八月的北方,朔风萧萧,万物凋零,在诗人的眼里呈现出的是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景色。这是北方的景象,更是萧关道的景象,这景象烘托了萧关前线阒(qù)无人迹、战事紧张的气氛。这时,诗人所处的时代正是盛唐时期,所以他劝戒征戍士卒,不可持强逞勇。
岑参(约714年~770年),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他曾随高仙芝到过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由于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对出使西域所经沿途地域风光、民俗人情多有了解。《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这首诗,是为唐大臣、书法家颜真卿出使河陇而写的送别诗: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愁多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胡笳歌,乐府歌曲名。岑参十分熟悉边地生活,对萧关道的一草一木、物候变化了如指掌,才写下了“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这样悲壮俊逸的诗句。
陶翰,生卒年不详。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进士。他有一首《出萧关怀古》诗,读来令人悲怆:
驱马击长剑,行役至萧关。
悠悠五原上,永眺关河前。
北虏三十万,此中常控弦。
秦城垣宇宙,汉帝理旌旃。
刁斗鸣不息,羽书日夜传。
五军计莫就,三策议空全。
大漠横万里,萧条绝人烟。
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
怆然苦寒奏,怀哉式微篇。
更悲秦楼月,夜夜出胡天。
诗人回忆历史上在萧关一带进行的御侮战争和面对异族入侵朝廷没有良策的现实,不免悲从中来,更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宁夏通史》上说,这首诗还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悠悠五原上,永眺关河前”,说明唐代萧关前有一条河,这对于进一步弄清楚唐萧关的具体位置很有帮助。
皇甫冉(714年~767年),少即能文,张九龄呼为“小友”。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举进士第一。皇甫冉虽然没到过萧关,更没到过宁夏,但萧关或萧关道在唐代是非常著名的,皇甫冉自然知道。他在一首《送散骑常侍赴朔方》诗中写道:
故垒烟尘促,新军河塞间。
金貂宠汉将,玉节度萧关。
散漫沙中雪,依稀漠口山。
人知窦车骑,计日勒铭还。
皇甫冉中进士后的那一年,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在灵武登基。诗题中的散骑常侍到朔方任职,当在唐朝平息安史之乱时期“,新军河塞间”,就是指朔方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散骑常侍在朔方建功立业胜利凯旋的良好祝愿。
卢纶(748年~约800年),唐代宗初年举进士“,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送别酬赠之作,也写了一些很有气势的边塞诗,其中《送都尉归边》,就是写边塞战争的诗:
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
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烧山。
合阵龙蛇动,移军草木闲。
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
此诗是为一位在朔方征战了半生的老将送行时写的。诗中浓笔描写了都尉的勇敢善战。“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表达了诗人对老将军晚年遭遇的同情。诗人在这里将“萧关”作为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地域概念,即“出关”与“入关”,表明参战与征还的战争分界线。
贾岛(779年~843年),早年为僧,法号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中唐时著名诗人,诗常写穷困,文字很重推敲。他曾写了一首《送李骑曹》的诗,也与萧关结下了缘:
归骑双旌远,欢生此别中。
萧关分碛路,嘶马背寒鸿。
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东。
贺兰山顶草,时动卷旗风。
诗人用一系列朔方秋景来写揣想中的李骑曹的归程,说他“揣想”,是因为贾岛没有来过朔方“。萧关分碛路,嘶马背寒鸿”,过了萧关,走的就是沙漠中的路了,大雁在南飞而李骑曹却骑着马向北行。
顾非熊,生卒年不详,中晚唐诗人,唐穆宗长庆年间登进士第。他曾写了两首《出塞即事》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贺兰山便是戎疆,此去萧关路几荒。
无限城池非汉界,几多人物在胡乡。
诸侯持节望吾土,男子生身负我唐。
回望风光成异域,谁能献计复河湟。
唐自安史之乱后,逐渐走上衰落的道路。吐蕃等族乘机蚕食鲸吞唐朝边地,不但原州及石门七关陷入吐蕃之手,就连塞北屏障贺兰山和众多城池都也沦为异域。“此去萧关路几荒”,萧关外的地区几乎全部荒芜了。这就是当时宁夏地区政治状况的真实写照。
李昌符(?~887年),唐僖宗咸通四年(863年)进士。因作诗轻薄,被劾谪官,终身失意。他曾从军西北,写过一些边塞诗,多沉郁苍凉,富有真实感。其中一首《登临洮望萧关》是这样写的:
渐觉风沙暗,萧关欲到时。
儿童能探火,妇女解缝旗。
川少衔鱼鹭,林多带箭麋。
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
诗中既描绘了萧关军事位置的重要,又反映了原州人民早就具有的敢战斗、习射猎的生活风尚,儿童能探看烽火,报告敌情,妇女也能熟练地缝制军旗。
有征夫就有思妇,还有两首诗是妇女思念远戍萧关丈夫的。一首是女郎刘云写的《有所思》:
朝亦有所思,暮亦有所思。
登楼望君处,蔼蔼萧关道。
挥泪向浮云,谁知妾怀抱。
玉井苍苔庭院深,杨花落尽无人扫。
另一首是陈玉兰写的《寄夫萧关》: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边塞战争带来的苦难,不仅影响到征夫,而且也影响到家中的亲人,离妇们所遭受的战争痛苦,并不亚于征夫。这种离妇的悲苦之情,在上面两首诗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萧关和萧关道因在民族记忆中曾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故文人墨客反复吟咏它。这些咏诵萧关和萧关道的诗,实质上都是与军旅生活相关的。军旅生活是令人激动豪迈的,同时又是异常艰苦严峻的。有人这样形容萧关道,说萧关道“是将军和征夫的路,是商人和僧侣的路,也是游牧民族的铁蹄兵锋所指的路。从这里西接陇西、新疆,东下陇东、长安,这是最不安全的路又是不得不走的路,是帝国的命脉,是必须用鲜血、白骨和持续两千年的坚定意志维系的路”①这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深入揭示了萧关道产生的历史原因以及它在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伟大作用。当然,诗人在描写征战疆场的艰苦、边关塞外冷漠荒凉时,往往也描绘出了边塞特有的雄奇壮美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