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统治者在边防重镇宁夏除加强边备外,也在各卫设立学校,推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所谓“复虑戎武之中,不可不使知礼义,故继设学校,以崇文事”是也。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由庆靖王朱栴倡导,宁夏首设“宁夏等卫学”,并依明朝内地府学定例,设教授、训导等管理学校。这当是宁夏最早也是最高规格的地方官学教育,生源主要是当时宁夏总镇的七军卫子弟。正统年间,宁夏等卫学改为学宫,规模已颇为可观,成员“皆军卫子弟之秀”者,常额数百人。其间,宁夏中卫学、后卫学也相继设立。永乐六年(1408年),宁夏首开科举考试,此后,每三年一次。应试的考生,先由宁夏镇“提学”(管理各级官学的最高行政官员)考选,取得资格,后赴陕西布政司①参加“乡试”,及第者称“举人”。举人再入京赴试,及第者为“进士”。此后,宁夏在学子弟一意奋身于科举。整个明代,宁夏(不含固原)考中进士者29人,中举者则数以百计,其中佼佼者当首推胡汝砺。他不仅成为享誉塞上乡梓的名流硕儒,后来步入仕途,还官至兵部尚书的显位。
胡汝砺(1465年~1510年),字良弼,号竹岩,一号竹山。祖籍今江苏溧阳,成化元年(1465年),出生于宁夏左屯卫(治宁夏卫城,今银川市城区)。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将原居于宁夏的居民全部迁至陕西关中,后又陆续迁回并移中原及江南部分军民到宁夏,其中以吴、越人居多。这些移民中有不少是因获罪官府而被谪戍到宁夏的,胡汝砺的祖父胡雄便是因“医累”(医疗官司)而被流放到宁夏左屯卫的。胡汝砺的父亲胡琏是一位博涉经艺的儒士,在第二故乡宁夏多有义行善举,著有《槐堂礼俗》3卷、《耕隐集》5卷。胡汝砺的母亲陈氏是一位“大仁大孝”的家庭妇女,其舅年老多病,大小便失禁,又瘫痪在床,陈氏不嫌脏臭,一直将其服侍送终。胡汝砺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勤奋,7岁时便能诵读《孝经》;十三四岁时,能赋诗作文。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好学求进、博览群书的胡汝砺考中举人,次年登进士第,授予户部主事,奉命到山西清源县督察粮草。胡汝砺到任后,锐意革除种种积弊,一时政肃风清,奸徒猾吏也不敢作奸犯科。由于政绩突出,晋升户部郎中。
弘治十二年(1499年),胡汝砺因父亲病故,回宁夏守制(守孝)。在此期间,重教化的家乡父母官宁夏巡抚王珣委托他主笔编修《宁夏新志》,博学多识的胡汝砺认为这是一件有利于桑梓的大好事,便慨然应允。他和他的门生管律等人,考证经史,参阅旧志,请教旧吏耆宿,搜集金石碑刻,凡是与宁夏有关的古今之事、古今人物,上至天文,下到地理,无不一一收集。在约3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不分昼夜,认真考证,辛勤编纂,终于在弘治十四年(1501年)春完成志稿,然后送时任宁夏督储官的陕西按察司佥事李端澄校阅,再呈送王珣审阅。王珣阅后很高兴,也很满意,并欣然为志稿写了前序,对志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于同年刊印。这部地方志就是《弘治宁夏新志》,是继庆靖王朱栴创编的《宣德宁夏志》后的又一部宁夏地方志。
《弘治宁夏新志》约5万字。卷首载“宁夏城全图”“国朝混一宁夏境土之图”两幅,正文8卷,依次为:宁夏总镇、人物、属城、沿革考证、赫连夏考证、拓跋夏考证、文章、杂咏。志前有王珣序文,志末载胡汝砺后序。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关于“拓跋夏考证”的内容,非常难得。“考证”指出:西夏“本拓跋魏之后,流为党项别部”,并述及了西夏自唐贞观初年拓跋赤辞归附,赐姓李开始,直到1227年蒙古灭夏的历史过程,约2万字,可称一部小型西夏简史。现《弘治宁夏新志》原刻本藏浙江宁波天一阁,缺卷七内容。甘肃省图书馆有抄本。上海古籍书店于1961年据原刻本影印出版,198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据抄本影印。
编修完《弘治宁夏新志》后不久,胡汝砺守制期满。起复后,到山西督饷。临行时,作《别夏城》诗一首,向亲朋好友告别:
倦倚阑干把玉卮,水云缥缈鬓参差。
乾坤有路关荣辱,岁月无情管会离。
望里山川都入画,醉中乡国漫留诗。
园花汀草皆生意,借问东风知不知?
夏城,即今银川市。因宋时为西夏国都城,明为九边重镇宁夏镇城,故称夏城。这时,胡汝砺才36岁的样子,却已“鬓参差”了,说明仕途的险恶。诗中除了表达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宁夏山川美景的赞颂外,也流露了他对仕途的关注———“乾坤有路关荣辱”。
胡汝砺到山西督饷,不到一年时间,就为边防储备了充足的粮饷,很受镇守山西边关的马文升的赏识,便举荐他出任大同知府。在任职期间,他办事认真,敢作敢为。当时,大同镇守太监放任下属,胡作非为,肆意荼毒兵民,胡汝砺非常气愤,他认为这些人跟掠边劫财的鞑靼人没什么两样,于是严加惩处,毫不手软,结果忤逆了镇守太监。胡汝砺便上书朝廷,以有病为由请求辞职。吏部爱其才,坚持挽留。辞职不准,就得有个权宜之计,否则官做不成,说不定连脑袋也保不住。因为当时朝廷非常黑暗,正德皇帝朱厚照又是个“无德”皇帝,他喜欢玩乐,爱好骑射,很少过问朝政。因为自家姓朱,竟荒唐地诏令天下百姓禁止养猪、杀猪。他把朝政大权全部交给以刘瑾为首的太监。当时北京城内外都说有两个皇帝,一个是坐皇帝,一个是立皇帝;一个是朱皇帝,一个是刘皇帝,可见刘瑾权势之盛。
明代,宁夏属陕西都指挥使司管辖,刘瑾是陕西兴平人,胡汝砺便以自己是陕西宁夏卫人的关系与刘瑾认了同乡。在正德初的几年间,胡汝砺先后任顺天府丞、顺天府尹、户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兼佥都御史。正德五年(1510年)二月,召拜胡汝砺为兵部尚书,未到任而去世,终年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