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木材是一项宝贵的生产、生活资料。火车车厢、铁道枕木、包装箱、门窗、家具、火柴、船舶、造纸,都需要木材。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国林木年平均总消耗量为38034万立方米。
我国的木材基地一一森林资源,由于幅员辽阔,其绝对量比较大。经过新中国40多年的努力建设森林覆盖率已由1949年的7%上升到1992年的 13.4%,全国森林面积增加到12866万公顷,居世界第5位。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11公顷,比世界人均森林面积0.63公顷少得多;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31立方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森林蓄积71.33立方米的水平。
以全国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1984—1988年)与第二次清查(1977—1981年)相比,森林面积量呈上升趋势。但是,由于森林用材林增生速度缓慢,用材林中的成熟林和过熟林面积都减少了1.15亿亩,蓄积量减少12.24亿立方米,即:7年多的时间都减少了1/3.因此,现在全国的成、过熟林蓄积只剩下26亿立方米,其中,只有14—15亿立方米的林木资源可供采伐利用。按目前消费水平推算,只能采伐7—8年。西藏、金沙江、雅砻江、天山西部、秦岭等高山林区虽有部分资源,由于地理交通条件所限,开发利用很困难。目前,我国森林可采资源已濒于枯竭,森林资源状况急剧恶化。
林木的生长量赶不上林木的枯损和消耗量。中国林木年平均生长量为36497万立方米,年均生长率为3.90%。而林木的年枯损量为3551万立方米,年均枯损率为0.38%。两者相抵,林木年均净生长量为32946万立方米,年均净生长率为3.52%。以全国林木年均消耗量38034万立方米、年均消耗率为4.06%计算,消耗量已大于生长量。这样下去,将形成坐吃山空之势。
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持续下降,木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由于木材短缺,国家不得不每年用大量外汇进口木材、木浆及其他木制品。1988年我国进口木材0.1亿立方米,成为仅次于韩国的第二大木材进口国。国营森林工业企业也处于经济危困之中。
森林资源萎缩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主要的还有:第一,森林资源消耗失控的局面没有彻底扭转,基层林业执法机构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地方森林资源监测力量不足。第二,林业资金投入不足,缺乏造林营林的实力,影响了资源培育。第三,木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惊人。
为了解决森林资源面临的困境,国家采取了坚决而有效的措施。
其一,加大林业建设力度。国家规划1991至2000年之间,迹地更新面积15700万亩,“八五”期间安排8000万亩;抚育中幼林面积49000万亩,“八五”期间25000万亩;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700万亩,“八五”期间安排3900万亩。在营造防护林方亩,本世纪末使其占全部森林面积的30%以上为此1991至2000年,“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造林12900万亩,“八五”期间安排5700万亩;长江中下游防护林造林9280万亩,“八五”期间安排4800万亩;沿海防护林造林16500万亩,“八五”期间安排3100万亩;太行山绿化工程造林1800万亩,“八五”期间安排750万亩。与此同时,继续抓好平原绿化、治沙规划,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加强种苗基地建设。
其二,严格执行“八五”期间规定的森林采伐限额。年消耗森林蓄积量最大限额为24360万立方米,毛竹36340万根。为此,要依法实行凭证采伐林木制度,凭证运输木材制度,出省木材总量控制的制度。
其三,加强木材的综合利用,减少木材利用中的浪费现象。充分利用木材“三剩”原料资源。这包括利用采伐剩余物(枝桠、梢头、灌木、伐根等)。每生产1立方米原木,就有0.32立方米枝桠剩余物,照此汁算1992年原木产量为5626.89万立方米,可产生3厘米直径以上的枝桠材约1100万立方米;还包括利用造林剩余物。1992年的原木产量还可产生112万立方米的造林剩余物;还包括利用木材加工剩余物(板皮、板条、刨花、碎单板、锯末)。充分利用“三剩”,以1992年为例,可获1200—1400万立方米的可利用木材和600—800万立方米的烧柴。综合利用,降低消耗,也是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刘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