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0900000016

第16章 功夫影帝待价而沽 失之交臂终成憾事

有“功夫影帝”之称的好莱坞华裔影星李小龙回香港谋求发展待价而沽,却没有让邵逸夫看中,失之交臂;“嘉禾”趁隙而入与李小龙签约开拍《唐山大兄》风靡海内外,《精武门》再创神话,《猛龙过江》同样是大行其道,六叔“大跌眼镜”!李小龙英年早逝,“邵氏”开拍《李小龙与我》,日本人却不喜欢丁佩。“新艺城”后来居上,“邵氏”与“嘉禾”才化干戈为玉帛共同出击。

1970年,正当方逸华加盟“邵氏”、郑文怀另立“嘉禾”之时,一位从大洋彼岸好莱坞影城失意而来的华裔演员,携妻带女,到香港度假来了——此人就是后来被电影票誉为“功夫影帝”的李小龙。

李小龙是粤剧名伶李海泉的儿子。1940年11月27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中华医院。其母亲名叫格丽丝·李,是香港已故殷商何金堂之女。她的中文名字叫何金棠。何金棠自幼生活在上海,19岁那年来香港,遇到了在港演出的李海泉,两人就一见钟情,结为伉俪。

“二战”期间,李海泉为避战乱,带着妻子万里迢迢到了美国。当儿子李小龙在医院出生时,他还在九千里外的纽约,正在中国城演出。

李小龙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因出生于在旧金山,所以他的第一个名字就叫李炫金。这是他母亲何金棠的“杰作”。而华人医院的护士小姐当时为了登记方便,又给他取了个美国“洋名字”——布鲁斯·李(Burce Lee)。“李小龙”这个名字是他后来回到香港做童星时,漫画家袁步云给他取的艺名。

李小龙从小就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就曾在好莱坞的《金门女》一片中,饰一名“东方婴儿”而被“搬”上了银幕。

6岁时,他已经是一名“童星”,在《人之初》一片中饰一名6岁的小男孩。这应该是李小龙真正涉足影坛的第一部电影,是他的“处女作”。当时,童年时代的他曾先后在二十多部影片中饰演过童角。尽管如此,李小龙离他后来的电影职业演员的距离还很远很远。

由于出生的环境和从小受到的教育,让李小龙从小喜欢惹事生非。十八岁那年他便去了美国,1961年秋季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学的专业是哲学。在校期间,他就在附近租了一间地下室作为他的武馆,招收学员传授中国功夫——因他在去美国之前,曾拜武林高手、“咏春拳”的一代宗师叶问,学过神出鬼没的“咏春拳”。在他的“弟子”当中,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女大学生,既富有浪漫的情调,且长得光彩照人。有的甚至公开向他求爱。但是,李小龙最后还是娶了一位貌不惊人的美国姑娘莲达为妻。

1964年8月,李小龙带着妻子莲达移居洛杉矶。当时,他的中国功夫,在美国几乎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他曾参加过全美的“空手道大赛”,却以“咏春拳”击败了蝉联三届的美国空手道冠军。1964年冬季的“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成了李小龙开始进入电影界的契机——他被好莱坞看中了。结果在《陈查礼》一片中饰演的“长子”这一角色却不尽人意。后来他被安排到《青蜂侠》剧组。

在这部电视剧中,李小龙扮演的是“青蜂侠”的助手“加藤”。这部电视剧播出后没有引起轰动,但李小龙的精湛的演技,特别是他的中国功夫却获得了观众的青睐。这时,李小龙的武功大有长进。他经过几年的潜心钻研,博采众家之长,始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跆拳道”。在一次搏斗时,他一气之下,一脚把一位重82公斤的大汉踢到了二十米外的游泳池中。从此,李小龙的武功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了。

后来,李小龙又在美国演过一部《盲探神犬》。他自己想拍《功夫》一片,结果却遭到了冷遇。好莱坞的大门并没有为他开启,于是,他只有离开美国,到香港来发展。

李小龙毕竟是靠自己的实力,打入好莱坞的为数不多的华裔演员之一。当时能在好莱坞站住脚的华裔演员只有卢燕、成龙、陈冲等几位。其中应该算卢燕(Lisa Lu)的成就最大。1956年卢燕移居洛杉矶,并进入加利福尼亚州巴莎迪那戏剧学院表演系深造。1958年,卢燕从巴莎迪那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毕业时演出的话剧《八月茶室》大获成功,从此开始在好莱坞的银幕上亮相。初登银幕,卢燕即与金像奖大导演弗兰克 保塞尼奇合作《飞虎娇娃》。1960年,她因与詹姆斯 史都华合演《山路》一片而名噪海内外,成为美国着名华裔影星,也是“奥斯卡奖”评委之一。

1975年她又应“邵氏公司”邵逸夫和导演李翰祥的邀请,在香港拍摄了“邵氏”名片《十四女英豪》和《倾城倾国》等影片。《十四女英豪》为她赢得了第十一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而《倾城倾国》为她赢得了继《董夫人》之后的第二个金马奖“影后”的头衔。

1987年她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末代皇帝》中扮演的“慈禧太后”,她在《瀛台泣血》中再度出演慈禧并夺得了亚洲电影奖。在王颖执导的演绎海外华裔家庭伦理观念的影片《喜福会》中,她同样奉献了精彩的演出。

1988年,卢燕作为唯一的东方人出任美国奥斯卡奖评委,又接受了洛杉矶市长颁发的美籍亚太裔“杰出表演艺术奖。前不久,巴莎迪纳影艺学院向她颁赠年度”杰出妇女奖,以表彰她在促进东西方电影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2000年,卢燕荣获联合国协会(UNA)“国际和平文化奖。美国优秀影视作品《音乐之声》、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在中国的引进都是由卢燕牵线搭桥的。她还应美国国务院之聘,担任”美国之音的特约记者,专门报道中美文化交流活动。

可是,当时的李小龙就没有卢燕那么幸运了。

尽管他是靠自己的实力打入好莱坞,而且是只通过几年的时间就了成功,这在当时香港娱乐界简直是一个神话。但是,好莱坞却没有给他以更多的机会让他进一步得到发展。

不过,当时李小龙一回到香港,却受到了香港娱乐界特别是电影界的热烈欢迎,让他大出风头。谁知李小龙并不想在香港从影,度假后他又回到洛杉矶去了。李小龙回到美国之后,好莱坞活依然对他既不轻视,也不重用,于是他很失望,感到前途茫然。

这时,由于《盲探神犬》的播出,香港开始出现“李小龙热”,很多制片商都希望他能来香港拍片,片约像雪片一样飞往洛杉矶。但是李小龙却提出了一大堆非常苛刻的条件,结果令人望而止步。

不过,真正有意想跟李小龙合作的只有邵逸夫的“邵氏公司”一家。李小龙也了解“邵氏公司”。知道“邵氏”是香港影业界的老大,财大气粗,历史悠久,在香港有广泛的院线和市场,在南洋又有庞大的发行网络。因此,他也准备为“邵氏”效力,塑造一个真正的中国硬汉的的形象,不再去演那些“烂仔”之类的二三流角色。于是,他便通过导演罗维的太太刘亮华牵线,准备与“邵氏”的老板邵逸夫谈一谈。但是,最后并没有同邵逸夫谈成——原因是罗维这时已经是“嘉禾公司”的人了。

此后,李小龙又托薛家燕的母亲,把自己的资料交给《金电视》的主编黄夏,再转交给“邵氏公司”的导演许国,并向“邵氏公司”提出了自己的条件。

当时李小龙的“条件”既苛刻又简单:

一是每部片酬一万美元,拍摄的时间限期不得超过六十天;二是一定要有他满意的剧本,否则不干。

这些条件交到邵逸夫手中之后,他立即召集他的新“班底”进行蹉商研究。当时出席这次会议的有“邵氏公司”制片部主任袁秋枫、编剧部主任董千里、宣传部主任陈铜民、策划部经理易文等人。这些人都是郑文怀离开“邵氏”后,邵逸夫新组建的一班人马。列席参加这次蹉商研究会议的还有一位“盟友”,他就是《香港影画》主编朱旭华。另外“邵氏”的编剧兼导演许国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会上,许国向邵逸夫介绍了李小龙的情况,并转述了李小龙的要求。

邵逸夫一听,不由得哈哈大笑地说:

“这个李小龙一定疯了,这是什么条件,简直是漫天要价”。

参加会议的人,也都认为这种条件太苛刻了。这里是香港,不是美国,不是好莱坞。公司不能因为李小龙一个人而开这个先例。他应该随乡入俗嘛。

邵逸夫当场就说:“袁秋枫,你就给这个李小龙写封信,告诉他,我们的片酬是每部三千到九千之间。不过拍摄的时间不能由他限制,他应该知道,他仅仅只是一名演员。至于剧本的好坏,也不能由他一人说了算。他有兴趣就面谈,没有兴趣就拉倒。”

李小龙收到这封信后,自然是一盆冷水当头淋下。他气愤地说:

“这些人实在不懂电影,更不懂一个名演员的价值。”

然而,“邵氏公司”的会议内幕很快就被“嘉禾公司”掌握了,这是邵逸夫没有想到的。郑文怀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开始行动,他要想办法争取这个李小龙加盟他的“嘉禾”。就像当年“邵氏”和“嘉禾”两家公司明争暗斗时一样,双方都有一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所以,当时公司之间的这种“情报战”也很激烈,后来更是愈演愈烈。

当年,《银色世界》杂志的总编辑刘亚佛对此有一段生动的描述。

刘亚佛说:“邵逸夫上午召开的高级职员紧急会议,不到中午,郑文怀和何冠昌就知道内容了。高级职员中”有鬼“邵逸夫当然很伤心,但又无可奈何!倒戈者当中,甚至有贴身的”机要秘书。

“由于人才缺乏,竟然有些人脚踩两只船,白天在”邵氏“上班,晚上到”嘉禾打工,只瞒住邵逸夫和方逸华以及邵氏家族中人。

“当时的”邵氏“明星,还出了个新招,就是去”嘉禾“见见郑文怀,利用记者拍照见报。于是,方逸华必定召见,提出好条件挽留。”

——可见,当时的竞争,无论是市场竞争还是人才竞争都是相当激烈的。

本来郑文怀是不敢打李小龙的主意的,一是他公司创业伊始,本钱不足;二是认为邵逸夫对李小龙一定是志在必得,不会松手的。所以,他不想同“邵氏”的关系上雪上加霜,因为一个李小龙而把关系插得太僵。他们公司暂时还有个王羽,可以挡一阵子。

现在听说李小龙已无意去“邵氏”了,便立采取“亲善”的政策去拉拢李小龙。他知道李小龙的脾气是吃软不吃硬,想在香港发展,又放不下“好莱坞明星”的架子。如果投其所好,上门去“三顾茅庐”,也许一切就会迎刃而解。可是他自己又公务缠身,不能放下老板架子,纡尊降贵,亲自去美国。如果是打个电话过去,李小龙一定不买账。最后,郑文怀就立即指派罗维的太太刘亮华,找到李小龙力争把这件事“搞掂”。刘亮华这时也在美国,她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去“拉”郑佩佩。因郑佩佩脱离“邵氏”后就到美国结婚去了,郑文怀试图让刘亮华拉郑佩佩加入“嘉禾”。

刘亮华便辗转来到好莱坞拜访李小龙。

这是李小龙接待的第一位远涉重洋、前来诚聘他的港台制片商,他心理自然感到很舒服,便热情地接待了刘亮华,并把这位导演太太介绍给他的妻子莲达、母亲何金棠,还有儿子李国豪。刘亮华能说会道,又有女人的那种细心和世故,一下子就同李小龙一家都相处得很熟。

说了一些客套话之后,刘亮华便恰到好处地转到正题上来。她不是真的来李小龙做客人,她是重任在肩作“说客”来了。当谈到了“嘉禾”的老板郑文怀和郑文怀从“邵氏公司”分离出去的情况时,李小龙似乎可以理解,他说:

“他们都是香港影界的顶尖人物,论才华谁也不比谁差,干吗要一辈子屈着腰做人家马仔?”

李小龙的这番话,含蓄地对郑文怀流露出一种赞赏之情。刘亮华一听,心中便有底了,便趁这种火候提出了“嘉禾”的条件。她说,“嘉禾”给李小龙的片酬是每部7500元美金,至于其它的要求,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满足。

说到这种份上,李小龙这时再也不好意思与刘亮华讨价还价了。这种片酬,按照好莱坞的标准是很低的,但按照香港的标准却是很高了,尤其是对“嘉禾”这样的小公司来说,李小龙认为他们是付了血本的。不过,李小龙没有马上同刘亮华签约,原因是他还没有看剧本,这也是他的条件之一。

当时,他只是口头答应了为“嘉禾公司”拍两部影片,但一定要有他认为可以的剧本。

刘亮华回香港后不久,她去好莱坞“拜访”李小龙的事虽然是在暗中进行,但不久便大白于天下。这时郑文怀的确紧张了一阵子,他担心邵逸夫这时会来插一杠子,这样,李小龙能否同他合作就难说了。因为,李小龙的那些话,仅仅是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口头协议”。

但是,邵逸夫并没有这样做,他不想参加这种“逐李”的游戏。他认为这样一来,会把这个本来就很傲气的李小龙捧到天上去。再说,他“邵氏”并不是没有人才,这么强大的演员队伍,难道就缺他一个李小龙不成。

——就是这样想法,让邵逸夫后来后悔莫及。

不久,“嘉禾公司”为李小龙量身定制的电影剧本通过航空快件飞到了李小龙的手中——这就是后来轰动一时的《唐山大兄》。

这个剧本是由罗维和倪匡联手炮制的。倪匡拉出了初稿,罗维从导演的角度进行了电影技巧方面的处理。倪匡是香港武侠小说名家,李小龙平时喜欢读武侠小说,对倪匡的大名自然不陌生。尤其是看了剧本之后,更感兴趣,认为这就是自己所喜爱的人物和故事。于是,他马上给郑文怀回话,答应担任该片中的主角并同意签约。

《唐山大兄》一片是在泰国拍摄。

1971年七月一个酷热的日子,李小龙飞往了曼谷,赶到了外景地。《唐山大兄按计划开拍了。这时,也正是“嘉禾”和“邵氏”为《独臂刀》一片闹上法庭后,“邵氏”在第一个回合中败下阵来的日子。

《唐山大兄》一片真的满足了李小龙的要求,只用了六十天就拍完了。导演是“嘉禾”门下的罗维。封镜后,李小龙去了一趟美国。1971年10月,李小龙带着妻子莲达飞赴香港,出席《唐山大兄》的首映式。这一夜,可心说是李小龙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夜。他在美国多年的失意和屈辱,都在这一夜观众的狂潮之中一扫而光。《唐山大兄》上映不到三个星期,就大破港产片纪录。在香港一地上映,就赚得350万港币。而在这之前,港产片票房收入最高纪录的保持者是《仙乐飘飘处处闻》一片,当时在九个星期内卖出了230万港币。

李小龙是在《唐山大兄》一片中,第一次恢复使用他童年时的艺名“李小龙”。后来的华语片商,在发行李小龙在美国拍摄的电影电视时,也一律也把“布鲁斯·李”改为“李小龙”。

该片不仅在香港走俏,在台湾、澳门、新加坡等国语片市场,也同样是一路畅通,打破当地的票房纪录。

就连在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功夫非常陌生的罗马、贝鲁特、悉尼、布尼诺斯艾利斯等许多外国大都市,《唐山大兄》一片也受到热烈的欢迎。

一位美国娱乐记者在一篇报道中赞道——

“这部影片是李小龙从影以来最好的一部动作片。这是人类出现在胶卷上最卓越的一次。我认为可和克林伊·威特、史蒂夫·迈昆或《007号情报员》的影片比美。”

《唐山大兄》如此之走俏和李小龙如此之成功,真是让邵逸夫“大跌眼镜”。这种效果,真是他始料未及的。然而,更让他“大跌眼镜”的事还在后头——

继《唐山大兄》之后,李小龙又为“嘉禾”主演了《精武门》一片。编剧仍然是倪匡和罗维。该片的打斗场面比《唐山大兄》更为精彩、激烈,并且第一次在影片中展示了李小龙的绝技——“双节棍”,第一次完美地体现了李小龙个人的风格。

《精武门》一片的上映,更是盛况空前。最初两个星期的票房收入就达到了400万港币,比《唐山大兄》19天的收入还高出五十多万。香港报纸在显著的位置用大标题报道了这一新闻。有记者说:“这些影迷们简直就是疯了!”

《精武门》的盛况及时地波及到海外——在新加坡上映时,门票时时告罄,影院常常挂出“满座”的牌子。炒票的“黄牛党”大发其财,把15元一张的电影票炒到27元一张。首场放映之后,致使成千上万的影迷涌向电影院,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阻塞。弄得当局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宣布《精武门》停映一星期,等重新布局后再上映。这在新加坡,简直是史无前例的破天荒。

在菲律宾,《精武门》连续上映六个月,久盛不衰,打破了当地所有影片的纪录,让发行商争相竟购港产片版权。结果也弄得菲律宾当局颁布了限制进口影片的新政策,以保护本国的电影制片商的利益。

在美国,所有唐人街的影院都在上映《精武门》,就是在白人居住区也同样受到空前的欢迎。《精武门》和《唐山大兄》两部影片,在美国一口气就创下了6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就连在日本,《精武门》一片也是大行其道——尽管这是一部反日情绪很浓的影片,影片中几位参演的日本空手道高手,无一不是中国人李小龙手下的败将。但日本人却照看不误,大受欢迎。

《精武门》上市后如此之震动,实在让邵逸夫感到遗憾。此时,他不得不从内心佩服郑文怀当时的眼光和决策。

李小龙与“嘉禾”合拍了两部影片后,同“嘉禾公司”的合同已满。李小龙虽然有意想再为“嘉禾公司”拍几部片子,但由于多种原因而告吹。后来“嘉禾公司”拍摄《冷面虎》一片,李小龙就没有参演。“嘉禾”只是聘请了这时已经去了台湾的著名武星王羽担纲主演。

后来,李小龙和“嘉禾公司”“合股”,拍摄了他再次引起轰动的第三部影片——《猛龙过江》。但是在拍这部影片时,李小龙拒绝和罗维合作,由他本人自导自演,并且取得了成功。

《猛龙过江》一片上映后,同样是大行其道。也许当时谁都没有预料到,凡是李小龙主演的影片,都是一部比一部走俏,一部比一部卖座。这实在是一个无法预测的神话。

1973年7月20日晚,年仅32岁的李小龙不幸英年早逝。当晚,他是从香港影星丁佩小姐的闺房,被直接送往伊莉白医院抢救的。结果抢救无效,一代巨星从此殒落。李小龙生前死后,一直绯闻不断。这时,“邵氏公司”似乎看到了某种商机,便心血来潮,利用李小龙与丁佩的暖昧关第,拍了一部《李小龙与我》的影片到日本去卖钱,并派员亲自陪同丁佩到日本去宣传,结果效果不佳。因为日本影迷喜欢的不是丁佩,而是喜欢与李小龙关系密切的苗可秀。

事后才算是让邵逸夫醒悟过来了。

总之,气走了李小龙,实在是“邵氏公司”一大憾事。“嘉禾公司”正是及时地抓住了李小龙这棵摇钱树,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使之在后来的日子里,能进一步与“邵氏”抗衡,并屡战上风。关于这样的事例是很多的。

比如,被“邵氏”捧红了的许冠文,在主演《大军阀》出名之后,有一天,他拿着《鬼马双星》的剧本去找邵逸夫说:

“六叔,你出资三十万元,我们合资拍这部戏,利润平分,我保险赚钱。”

可是邵逸夫不以为然,不仅不同意投资,还说剧本写得太差,不拍!后来许冠文找到郑文怀,与“嘉禾”合作。结果《鬼马双星》一鸣惊人,在香港创下了票房收入830万元的“神话”,让“嘉禾”白白捡了个便宜。

又有一次,“邵氏”的导演胡金铨,因为拍了个《大醉侠》出了名,但他觉得自己的《大醉侠》不如张彻的《独臂刀》卖座,就又写了个剧本,去找邵逸夫商量拍片,想“将功补过”。

邵逸夫并没有很认真地看这个剧本,只是随便翻了一下,见只有三十六场戏,就对胡金铨说:“金铨,一个三十六场戏的剧本,怎么可以拍成一部叫座的电影呢?日本人写的剧本,起码是一百几十场戏。你拿回去重写吧!”

胡金铨一气之下,跑到台湾自己组建了一家“联邦影业公司”,把这个三十六场的剧本,拍成了一部《龙门客栈》,结果在台湾卖了个满堂红。这一回又让邵逸夫“大跌眼镜”。

这时,他想到胡金铨同自己公司的合约还没到期,于是又打官司。胡金铨没有办法,只好忍气吞声地将《龙门客栈》在香港的版权卖给“邵氏”,收回了16万元。而《龙门客栈》在香港一上映,第一次的票房收入就是200万元,第二次又卖了一百多万元,加起来突破了四百万元,超过了“邵氏出品”最卖座的纪录。

所以,这种变幻莫测的电影业,实在是令人无法捉摸,结果让“邵氏公司”几次“大意失荆州”。幸好他们已经有了根基,可以经得起这种折腾,要是一些刚刚起步的小公司,恐怕早就关门大吉了。

让“邵氏公司”的老板邵逸夫在这几年连连“大跌眼镜”的原因,主要是在这几年当中,郑文怀的“嘉禾公司”同邵逸夫的“邵氏公司”竞争得太激烈了,其程度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让邵逸夫在商机的把握和公司的决策上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顾虑,结果作出了许多不冷静的选择。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八十年代以后,由于香港影坛上一家“新艺城”影业公司的出现,又让“邵氏”和“嘉禾”之间又意外地化干戈为玉帛。他们不但结束了旷日持久的争斗,反而携手并肩,联手出击,共同对付这个新的对手。

“新艺城”公司是1980年成立的,由黄百鸣、麦嘉、石天三人组成“铁三角”,致力于拍家庭喜剧。这种“剧种”,在当时的香港可谓“新潮一族”,因此,“新艺城”也尤如香港影坛上的一匹黑马,异军突起,锐不可挡,一时竟成为“邵氏”和“嘉禾”共同的“敌人”。

“新艺城”公司刚成立时,并没有引起香港影坛的注意。直到成立了一年以后的1981年,在台湾颁发“金马奖”时,邵逸夫在台上宣读“最佳影片提名”的名单时,竟然把《鬼马智多星》的出品公司“新艺城”三个字,错念成了“艺城”影业公司。可见当时“新艺城”公司的地位和知名度。

但是,后来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新艺城”就后来居上。他们拍摄的每一部影片,票房值价都是直线飚升。不过,只有到了“新艺城”拍制的《最佳拍档》在香港引起轰动时,才让“邵氏”和“嘉禾”真正感到了新的威胁正在来临。这时的“新艺城”,也的确大有凌驾“邵氏”、“嘉禾”之上,成为香港影坛新霸主的势头。

仅以1983年香港“十大最卖座港产电影排行榜”为例。

在这排行榜上的10部影片中,“新艺城”就占了5部,分别是《最佳拍档》、《大显神通》、《难兄难弟》、《小生别怕》、《我爱夜来香》。而“嘉禾公司”仅有《摩登保镖》和《蜀山》两部。最叫人心寒的是影坛霸主“邵氏公司”,竟然榜上无名,剃了个光头。

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时,“邵氏”和“嘉禾”眼看形势不妙,就只有化敌为友,冰释前嫌;并且携手合作,试图以联合的方式瓦解“新艺城”。

“邵氏”和“嘉禾”后来曾一度合作,联合拍制了一批大制作。如在1988年出品的影片《七小福》,就是“邵氏”和“嘉禾”的合拍片。

不过,“邵氏”和“嘉禾”企图联合起来,共同遏制“新艺城”的策略最终并没有成功。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一点,还是邵逸夫曾一再强调过的“社会现实。”——时代进化,潮流更新。随着风气时尚的改变了,观众欣赏口味的转移,自然要求电影市场出现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内容。这同样是一条不以制片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而“新艺城”所体现出来的这种风格和套路,正是迎合了这种新的时尚和潮流。所以,人为的扼杀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徒劳。

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邵逸夫又把目标瞄准了国际际市场,开始同国外的电影界合作了。1975邵逸夫宣布投资6000万港元购买詹姆斯 克莱尔(James Clavell)的畅销小说《大班》(Taipan)的版权(并非陈冲主演的那部),并宣布于1976年在“邵氏影城”开拍。

1978年,邵逸夫在好莱坞投资1600万美元,参与拍摄好莱坞巨片《地球浩劫》(Meteor,1979),主演者有好莱坞著名影星肖恩 康纳利(Sean Connery)、妮妲莉活(Natalie Wood)、亨利方达(Henry Fonda)等人。

1982年,邵逸夫还投资了由尼史葛(Ridley Scott)导演,哈里森 福特(Harrison Ford)主演的科幻经典《2020》(《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其实远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期,邵氏便与日本开始合作拍片,制作的影片在亚洲大部分地区皆有市场。待到1973年,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更打入美国电影市场,票房跻身当年全球十大卖座影片第九位,深得西方观众喜爱。邵逸夫尝此甜头,才真正激起进军世界影坛的雄心。同年,邵氏公司与英国咸马公司合拍恐怖片《七金尸》;

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无论是拍摄面向国际市场大制作,或者是直接投资拍摄好莱坞大片,“邵氏公司”都下足血本,意图打开国际市场。可惜事与愿违,1976年的《大班》几无反响;《地球浩劫》票房平平;《银翼杀手》纵然如今倍受推崇,当年却是票房、口碑皆差;总之,这几部大制作的商业失利,最终令邵逸夫对进军国际心灰意冷。相比之下,倒是邵氏受低成本的《天下第一拳》意外卖埠的启发,不断向欧美市场输出大量功夫片,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利润,亦因此在国外拥有了一大批如昆汀 塔伦蒂诺那样的忠实影迷。

因此,到八十年代后期,“邵氏”的兴趣也在开始转移。随着电视机的逐渐普及,电视事业的逐步兴起,这时,老板邵逸夫也和当年他的二哥邵村人一样,准备投身新兴的“电视业”,慢慢地淡出影坛。这也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到了这时,一是影片的制作经费已今非昔比,大大地超出了六七十年代的制作成本。即使票房价值再大,除去投资,也所剩无几,只是空热闹了一番。有人作了一个比较——在六十年代的香港,投资100万元的影片,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大制作”了;然而到了七十年代,100万元的投资成本,也就只能算得是邵逸夫经常说的“湿湿碎”了。

1967年,“邵氏公司”公布了一份普通影片的制作成本和支出的情况,各项资料显示如下——

电影生产总成本:八十万至九十万元

各项总支出为:

演员:百分之三十

人事与物资(包括导演、剧本、摄影师、场地、布景、胶片等):百分之五十

冲洗(配音、剪接等):百分之十

宣传:百分之十

假设票房总收入超过一百万,分账方式如下:

娱乐税:百分之八点五

发行:百分之十一

宣传:百分之十五

戏院主(与片主以五五或六四分账)是百分之三十

从这份资料就可以看出,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只有破了一百万元,制片公司大约才有三十万元的盈利。如果低于一百万元的票房收入,那就只能是持平或者是赔钱。由于“邵氏公司”本身有自己的“邵氏影城”这样的片场,又有自己的专门放映影院,这种“产供销”一条龙的作业,是可以省下几项开支的。但是即便如此,公司在每一部影片上所能获得的利润,也就只有六七十万元。不过,要想每部影片的票房收入都能破百万元大关,这就谈何容易了。

到了七十年代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东南亚各国都一致行动,开始实行抵制外来电影的政策,以保证本国电影业的发展。香港毕竟是弹丸之地,大部分票房收入主要还是靠来自海外的收入。如此一来,海外的财路就断了。

所以,这就是邵逸夫在八十年代以后,准备改弦更张的原因。

然而,就在邵逸夫还没有淡出影坛之前,“邵氏公司”又创造了一段震撼香港影坛的辉煌。原因就是大导演李翰祥重返“邵氏”,《大军阀》一片再度轰动。几近沉寂的香港影坛,又迎来了一场新的热闹。

同类推荐
  •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国学大师胡适曾说自己为半个台湾人,而与他有类似经历的远不止他一人。本书选取了胡适、傅斯年、方东美、南怀瑾等一批国学大师,主要讲述他们1949年离开大陆去往台湾之后的人生经历。有家不能回,有亲不相见,他们只能在故纸堆了寻求慰藉,读者在了解他们在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之时,也可深深感受到他们对人生的无奈。
  • 漫画人生  幽默大师——方成传

    漫画人生 幽默大师——方成传

    他是享誉海内外的漫画泰斗,也是新中国举办个人漫画展的第一人,其代表作《武大郎开店》已成为漫画史上的里程碑。他潜心钻研幽默三十年,成为中国系统研究幽默的第一人,其研究幽默的深度与广度,全世界至今无人企及。 他一生经历丰富,历经苦难,但他却把坎坷的一生变成了幽默的、艺术的一生。他就是幽默大师方成。本书主要讲述了方成的漫画人生。《方成传(漫画人生幽默大师)》由张维著。方成,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漫画家之一,与漫画家华君武、丁聪被并称为中国“漫画界三老”。这位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新闻漫画的泰斗,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漫画作品,于1980年在北京美术馆举办漫画展,成为新中国举办个人漫画展的第一人。他在水墨漫画的创作上做出了有力的探索,他的作品如一面时代的镜子,亦如一把社会的解剖刀,直指社会弊端。其代表作《武大郎开店》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位老人的一生,活得很精彩,诚如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栏目采访方成时的开场解说词所言:“一位九旬老人,用画笔影射世间百态,用幽默抚慰春夏秋冬,而他曲折的一生更是20世纪整个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精神矍铄、谈笑风生,一面时代的多棱镜,一把社会的解剖刀,见证、欢笑与淡定。”《方成传(漫画人生幽默大师)》主要讲述了方成的漫画人生。《方成传(漫画人生幽默大师)》由张维著。
  •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记述了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复杂多变的一生。1859年,袁世凯出生在河南项城一个官僚大地主家庭。袁家上辈人官运亨通,袁的野心亦不小。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郁郁不得志的他即便结了婚,做了父亲,也还像个胡天胡地的恶少。1881年,一事无成的袁决定出走家乡,前往登州投军……1912年,临时参议院以全场一致的17票选举袁继任临时总统,所得票数比之孙中山当选时竟还多了一票。1915年,袁宣布“接受”帝位,准备成立中华帝国,可惜直至83天后帝制取消,他仍未正式行登基之礼。1916年,袁靠着一剂强心针由昏迷状态苏醒过来,留下人生中最后四个字:“他害了我!”
  • 果敢刚毅:司马炎

    果敢刚毅:司马炎

    司马炎在位25年,结束三国时期国家的动乱状态,复兴了西晋的经济。他是继秦皇、汉祖、光武帝之后第四位统一全国的皇帝,他在位的太康年间全国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本书将为您再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让您更深刻地了解晋朝历史、了解果敢刚毅的晋武帝司马炎。
  • 杜月笙全传

    杜月笙全传

    本书立足翔实史料,以杜月笙一生的事迹为主线,力求再现杜月笙跌宕起伏、极富传奇的一生。黑白两道纵横任我,亦正亦邪毁誉由人,20世纪初的大上海繁华兴旺,风云诡谲,许多人带着梦想赤手空拳来此闯荡,能出人头地的却只是凤毛麟角,上海滩教父杜月笙就是其中一个。他慷慨大气却又狡诈多端,为人豁达却又投机钻营,体恤民情却又心狠手辣,他的性格亦正亦邪,行事亦黑亦白,一生不曾加入任何政党组织,却始终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三百年帮会人物,杜月笙实属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集大成者。
热门推荐
  • 柯南之从心所欲

    柯南之从心所欲

    懂事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装扮成大家喜欢的乖巧的样子……“这就是我曾经的生活吗?真是无趣啊……如果可以……再来一次的话……”清风徐来,躺在病床少年逐渐停止了呼吸。也许是天神从沉睡中苏醒,也许是宇宙中弦的微小波动,少年的意识来到了柯南的世界。重新来过,这一次,他要如何续写自己的人生呢?*****GIN,明明可以用这种办法解决,你怎么就把枪掏出来了?科恩,我知道你喜欢摩天轮,是想和基安蒂一起坐吗?基安蒂,你这么喜欢纹身,开个纹身店吧,为组织省点资金?贝姐,虽然你让我叫你姐,但面前的有希子也强迫新一叫姐的场景怎么让我觉得有点不对头?*****我有很多称号,现在他们叫我——黑王子!
  • 贝姨

    贝姨

    本书的主人公贝姨,是一个生在乡下的姑娘,由于美丽善良又得到高贵的堂姐的关切来到了法国巴黎城里,性格倔强的贝姨一方面满怀着对堂姐的妒忌,一方面又以自己好胜的忘我勤奋学习,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庭,而接下来的故事并不会就此平淡度过……
  • 皇室之争:加冕女王

    皇室之争:加冕女王

    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神秘少女,拥有着精明的头脑,身在世外桃源的帝国学院却分析着整个世界的局势。她暗藏锋芒,只为过上无忧无虑的的生活,然而天不由己,为了自己与她爱的人,她不惜一切,只为谋取天下。他,三大国最强国北楚帝君,他暴戾但勤于政事,是史上不可多得的明君,但他亦有一颗称霸天下的野心。二人生来便是永远的强敌,但是命运似乎给她们开了一个玩笑。这是一场捕猎游戏,亦是一场赌局。赢者江山美人兼得,输者失心失天下。【入坑慎重,懒癌晚期】
  • 守序人

    守序人

    世代皆为盗墓世家,随着亲人离奇失踪,从此踏上了这条不归路。种种离奇事件都在守陵人故事中发生!赵天震喊道:就没有我盗不了的墓!守陵人?好吧!你能驻守多久。
  • 毒妃妖娆:邪王深爱难自拔

    毒妃妖娆:邪王深爱难自拔

    凤惜霜惨糟背叛,死后穿越却依旧是个脸盲。脸盲便罢了…好歹会调香制毒干掉渣渣如切瓜。但这给她配的瘸子夫君是怎么回事,两人天残地缺凑一对吗?新婚夜,凤惜霜鄙夷一笑:夫君,一夜值千金,要本小姐扶你起来试试吗?!某王温润一笑,勾魂摄魄:爱妃可以坐上来自己动。不久后,凤惜霜发现,明明说好她来动,为毛又被压了!某王挥汗如雨:压着,你便不可自拔了!
  • 爱你是一种罪过

    爱你是一种罪过

    我们的人生在高中经历了太多的懵懂,我们的回忆也许是门好的,恋爱使我们同上一切的基础,想要恋爱吗,和我一起回忆我们恋爱的懵懂吧
  • 一个被诅咒的人

    一个被诅咒的人

    从开头的小白文,到悬疑的剧情,再到有点类似鬼片的桥段,后来画风转为偏江湖的画风,然后是宫斗剧的赶脚,最后……我发现结局写得很悲……
  • 风戈传奇

    风戈传奇

    泪痕道道,描尽人间情愫。血迹斑斑,绘满人间沧桑。叶风戈抬起稚嫩的小脸,看着眼前的老者,殊不知从此开始,便已经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人生。他没有那般冷酷无情,也没有那般坚毅勇敢,但就是这样的叶风戈,在这尔虞我诈的玄界中,步步前行....
  • 我是一个小蘑菇

    我是一个小蘑菇

    吴亮:我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蘑菇,为什么你们总想对我做点什么,不要,我拒绝!略猥琐,略热血,杀机四伏,牛逼拉轰,算了,不吹牛逼了……作者:你敢看,我就敢写。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