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无形资本主要控制在发达国家手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无形资本扩张的趋势日益加强。这符合资本自身的逻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利用无形资本优势成为对外扩张的主体。
一、美国可口可乐的产品秘方与公司的扩张
可口可乐公司是其国内品牌价值最大的公司,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品牌价值最大的跨国公司。2003年8月8日,美国《商业周刊》刊登了世界著名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公布的2003年度世界品牌价值排名100强名单,其中,代表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仍然以高达704.5亿美元的天价排在首位。可口可乐公司是全球软饮料行业中的龙头老大,总部位于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总部加上它在全球各个分公司的员工共有3万余人。以可口可乐为标志的logo构成了公司的旗舰商标,另外还有超过160个其他的不同品牌在可口可乐公司生产或由他们来销售。其分支机构分布在全球的200多个国家中,公司70%的产量和80%的利润来自美国本土以外。发展中国家是可口可乐公司重要的一个市场组成部分。那么,为什么可口可乐公司能够把自己的厂家分布全球各地,使自己的品牌扩张到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呢?
可口可乐拥有自己的产品秘方,这个产品秘方成为其品牌价值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其诞生的那一天开始,这个配方就秘而不宣,一直到现在。它的产生可以说是非常偶然的。1886年11月15日,一位名叫约翰·威尔克斯的先生,头天晚上饮酒过量醒来头痛异常。他头痛难耐地跑到可口可乐配方的创始人彭伯顿处寻求解脱,彭伯顿的助手把可口可乐原浆同苏打水兑到一起给他喝。结果一杯下去顿觉得头痛减轻。从此,可口可乐原浆兑苏打水就成为具有治头痛疗效的“可口可乐健脑液”。可口可乐产品配方究竟包括哪些成分?许多人包括专业科技工作者都进行过研究仍然未果,所以至今还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谜。事实上可口可乐产品配方99.61%的成分是公开的,美国政府在消费者不断施加的压力下,作出对食品必须说明其成分的要求,可口可乐公司不得不勉强在罐子上印出一小行字:苏打水、谷物果糖浆、蔗糖、酱色、磷酸、天然香味、咖啡因。可口可乐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剩下的0.39%的成分,即被称之为“美汉迪斯——Tx”原液配方。该秘方存放在美国乔治药业银行最深的地下室,封了7道火胶印又加了7道锁的加厚保险柜里,其机密程度甚至超过了五角大楼的国防文件。可口可乐不公开原液配方的神秘性,激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好奇心。结果是喝了一瓶又一瓶,喝的人越来越多,可口可乐的销售也越来越火。
以出售原浆加转让瓶装特许权,利用无形资本进行扩张,这就是可口可乐公司发迹的根本原因。可口可乐利用配方原浆的无形资本优势,结合世界各地有形的生产资源,普遍实现经营当地化。可口可乐总部对各地分公司,从工厂建设到广告宣传和行销业务,提供必要的协助和指导,但是,可口可乐公司不仅不投资反过来还要向当地合作方收取保证金,这就是特许经营特有的魅力,也是可口可乐自身品牌价值的一种体现。公司总部定期将0.39%的原液发往世界各地,价格按生产成本的1%收取。99.69%的水、碳酸、砂糖、香料和添加物等生产原料,都由各分公司就地解决。各分公司的员工一般在当地招聘,公司总部只向相关紧密的公司指派个别的高层管理人员。这样,充分发挥了人地两熟的有利作用,便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各方面关系的沟通。半个世纪以来,可口可乐公司就是依靠自己的配方这个无形资本和由此而建立起来的品牌价值,利用世界各地,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有形资本,实行本土化的经营方针,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家庭,成员遍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瓶装厂超过1200家,全世界每天可口可乐的消费量达10亿杯。可口可乐收入的70%、利润的80%来自国际市场,利用无形资本进行扩张为可口可乐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日本企业利用专利技术打压中国企业
在中国加入WTO后,中日专利纠纷频频出现。东芝、日立、三菱等6C联盟成员于2002年5月与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达成协议,确定向国内DVD企业收取专利费。至今国外七大DVD厂商已经从中国外销DVD播放机中收取了30亿元人民币的专利费,对中国DVD厂商造成重创,降低了中国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仅如此,日本还可能对中国的数码相机收取专利费。日本贸易振兴会北京中心知识产权室室长日高贤治说:“不能因为拿到DVD的专利使用费就高枕无忧,数码相机的专利问题马上就会白热化,日本制造商知识产权战略能否成功将接受考验。”中国是亚洲最大的,而且是增长最快的数码相机市场。日本企业希望能够像DVD一样,对数码相机征收专利使用费,从而能从中国国内数码相机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获利;同时也为将来在中国直接投资设厂,占领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做准备。日本官方对此持鼓励态度。日本贸易振兴会编的“仿制品手册”中国部分涵盖了如何应对专利侵权、中国的工业所有权政策、如何借助中国行政机关维权等。网上可供下载的文件有133页之多。打开日本几大著名财经网站,几乎众口一词地将日本企业描绘成专利问题的受害者,以寻求国际舆论的支持,为自己利用专利技术打压中国企业寻找借口。日本企业则各尽其能,开展了在中国的所谓“打假”行动。本田公司认为中国产的摩托车侵犯了其设计专利,便与仿制品厂家成立了合资公司,与中国企业分割利润。佳能公司也是一家被认为打假卓有成效的日本企业。2002年,佳能公司将法务部门迁至北京,一年间在亚洲地区“打假”140起,几乎都涉及中国的工厂。据统计,日本2002年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总量达到了13736件,占整个国外申请总量的1/3以上。日本一方面对中国的侵权现象夸大其词;另一方面积极抢夺专利。背后有其经济目的,即通过专利优势和收取专利费占领中国市场,并获得高额利润。日本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小泉亲自率领的知识产权部,松下、索尼等大企业都已加入其中,还在北京成立知识产权调查处。随着中国加入WTO,日本政府和企业进一步以知识产权为武器,以达到争夺市场的最终目的。对中国企业不利的是,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中国国内的企业似乎都还没有做好准备,以应付国外企业的专利围剿和打压,更谈不上反击了。面对这种局面,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学者们也纷纷发表高见,政府也已经引起一定的重视,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看见中国企业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无形资本收取费用和占领市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汤姆逊公司要求中国彩电支付专利费
从2001年下半年起,汤姆逊公司要求中国彩电企业同其签署协议,支付外销彩电产品使用其拥有的彩电专利技术的费用,并向中国彩电企业提供了其拟订的有关协议书文本,其中涉及专利约20项,收费时段暂定从2001~2005年。汤姆逊提出收取专利技术费涉及三个档次:小于20英寸的电视每台0.7美元,20~25英寸的每台1美元,25英寸以上的每台1.2美元。目前汤姆逊在中国国内只对数字彩电的专利进行了申请,由于专利征收是以销售所在国的专利保护为依据,汤姆逊目前征收的只能是我国出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彩电。目前中国彩电年出口量约1000万台,以前是以小屏幕彩电出口为主,而近年大屏幕彩电出口份额也呈上升趋势。法国汤姆逊公司是目前欧洲主要的彩电供应商,它对中国彩电专利侵权的起诉,使中国彩电企业再次受阻于欧洲市场的大门口。那么,汤姆逊公司对中国彩电企业提起诉讼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中国彩电问题专家董云庭教授认为,这次汤姆逊公司对中国彩电产品提出专利侵权实际上是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再延续。欧盟企业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要抵制中国彩电产品进入当地市场,以此来保护欧盟企业的利益。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彩电产品在欧盟市场上态势发展非常迅猛,它们当然会采取保护措施。对此,欧洲的一家知名消费电子企业的老总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个问题上,欧盟还是比较倾向于自己企业的利益。几乎就在同时,欧盟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对华彩电反倾销调查计划,中国通过15年的反倾销谈判取得的在欧盟市场的配额又岌岌可危,换句话说,2002年9月,中国企业取得的40万台的配额数随时都可能因为反倾销调查而灰飞烟灭。显而易见的是,欧盟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加了一道双保险:技术壁垒和更直接的贸易壁垒,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迈过哪一道坎都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即便是赢了官司,但却可能输掉市场,而这恰恰是欧盟企业所愿意见到的。除此之外,汤姆逊公司对中国彩电企业提起诉讼,绝对不只满足于小小的专利费,可能还有自己更深的战略企图——一旦中国企业承认侵权,实际上就承认了其在整个产业链的位置,汤姆逊公司就可以提出要求,和中国彩电企业合资,共同占领中国彩电市场和分享利润。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国已经涉及或是有可能涉及专利纠纷的产品,其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市场占有率高,制造能力强,但自身拥有专利数量少。这实际上也是包括DVD和彩电在内诸多产业的共同特点,内地企业凭借低廉的成本优势在制造业上迅速地崛起,已经威胁到了传统欧美大厂的长远利益和市场份额。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彩电的生产和消费大国,生产能力和彩电的拥有量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近两年当彩电企业销售渐露颓势,大打价格战的时候,美国和日本等国的企业则开始了在华的技术布局,他们已经提请了大量的高清晰度电视和显示技术的专利,仅美国的无线电公司就提请了49项。其战略意图是明显的,用下一代高清晰度电视技术占领中国市场,这种垄断是相当可怕的,因为这样的垄断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汤姆逊公司要求中国彩电支付专利费”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发达国家的无形资本扩张带有一定的偏单向性,即尽可能地占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尽量避免自己国内的市场被发展中国家进入。所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自由贸易”,都是发达国家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借口,而一旦涉及自己的市场利益时,就开始挥起贸易壁垒或者技术壁垒的大棒,把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赶出自己的市场,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以上几个国家的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对中国企业进行打压,主要是因为对无形资本的掌控具有压倒优势的绝对力量,正是因为无形资本所提供的竞争优势,才使我国企业在竞争中不得不处于劣势,穷于应付。作为国家政策的传导器,国有企业提高自己的无形资本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带动其他企业共同培育和发展民族无形资本,提高国家整体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